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广超法师华语讲解, 果逸居士笔录

  叙缘起:

  讲经的方式:

  《心经》简介:

  《心经》的译本:

  《心经》的注解:

  《心经》的内容简介

  十个波罗蜜:

  一)布施波罗蜜:梵音檀那。

  二)持戒波罗蜜:

  三)出离心波罗蜜:

  四)智慧波罗蜜:

  五)精进波罗蜜:

  六)忍辱波罗蜜:

  七)真心波罗蜜:

  八)决心波罗蜜:

  九)慈心波罗蜜:

  十)舍心波罗蜜:

  五蕴

  一)色蕴:

  二)受蕴:

  三)想蕴:

  四)行蕴:

  五)识蕴:

  经文:度一切苦厄

  一)生苦:

  二)老苦:

  三)病苦:

  四)死苦:

  五)爱别离苦:

  六)怨憎会苦:

  七)求不得苦:

  八)五蕴炽盛苦:

  智慧。

  一)凡夫的智慧:

  二)阿罗汉的智慧:

  三)菩萨的智慧:

  以心来解说智慧:

  一)散心:

  二)定心:

  三)清净心:

  四)智慧心:

  空的不同见解

  体悟空的程序:

  四念处:

  经文: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

  想、行、识,亦复如是。

  经文: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经文: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经文: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经文: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经文: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经文:无苦集灭道。

  经文:无智亦无得。

  经文: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经文: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经文: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

  等等咒。

  经文: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经文: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

  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叙缘起:

  今晚,我在这里给大家讲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为什么我会选择讲它呢?主要原因是在大乘佛教的区域,如:中国、日本,甚至西藏等地都有佛教徒诵念,它是佛教界最通俗最简短的经典之一;其所阐述的佛法极其宏富,也是最重要的。所以在大众学佛研究会的弘法主任邀请之下,我来讲解这部《心经》。

  讲经的方式:

  在佛教里讲经有很多方式。

  (一)宗派的方式

  有些法师是依宗派的方式讲经,比方学天台宗的法师,就用天台宗的方式来讲经;学唯识的法师就用唯识的道理来讲经。

  (二)一厢情愿的方式

  有些法师以个人喜欢的方式讲经,这又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个人在修行中有些证悟与体会,就借用讲解某部经典来发挥他对佛法证悟的见解。这类讲经的方式,就只讲个人的证悟的意见。

  第二种是法师每讲一段经文,就作一首诗来诠释经文的义理,这类讲经其实也是在发挥个人修持的见地,如此讲经的方式往往没有顾及听众的理解程度,显得深不可测。

  (三)玄学的方式

  把佛法当成一种玄学,即是哲学思想,讲得很深很玄,其实它是不符合佛教的讲经方式的。

  (四)学者教学的方式

  有些法师讲经好像学者在教学,到处抄录经典,收集资料,把许多经论综合在所讲的经典中,引经据典的讲述。当听众听完一部经后,实际上是听了好多部经。此种讲经方式也不符合佛陀的教导。

  根据佛陀的教导,讲经要对机,也就是讲经不应该以宗派的方式,专讲某宗派的见解;也不应该讲个人修行证悟的境界,不管听众的理解程度。讲经应该依据听众的能力来讲,因为听者学习佛法的程度、智慧深浅各有差别。实际上,用“讲经”这个词语是不太正确的,为什么呢?因为经是佛陀讲的,后来的法师们只是解释佛陀讲过的经典义理罢了。佛陀是针对某类众生、某件事而讲某部经,所以经也称为契经,即是契合当机者的需要。现在公开演讲佛法时,前来听法者的根机不同,理解程度参差不齐,已经不是佛陀为当机者讲经的方式了。

  如果要依据听法者的能力来讲经,那又有几种方式:

  (一)借题发挥

  法师借讲某部经典,介绍一些有关的佛教基本知识及故事,听经者会听到很多有趣的故事,这样很能够引起刚刚学佛的人对听经闻法的兴趣,同时也很容易明白佛法的义理,很适合初学佛者。

  (二)依文解义

  佛学是一种很专门的知识,初学佛者对这些佛教专用名词根本听不懂、也看不懂,所以有些法师在讲经时,就依照经文,逐字逐句地作专门、深入、详细的讲解,把整部经典的内容解释清楚,好让听法者明白。法师的学识渊博与否,是这种讲经方式好坏的关键所在。

  (三)人法相应

  即是听法的人与所听的法相应。实际上此种讲经方式佛陀发挥得最圆满。佛陀在讲经的时候知道听法者是什么机缘,应该听什么佛法,就讲既简单,又扼要,并且适合那个人的佛法。所以佛陀说法,不是随自心意,要怎样说就怎样说,而是必须顾及众生的程度。佛为当机者所说的经典,如果现在你有机缘读到,也不一定懂得经典的含义。

  现在有没有对机的讲经说法情况呢?有!譬如在中国古代有许多修行人到某地“参学”,跟随着一个法师修学,到了某个程度,法师就会特别为他说适合程度的经典,好像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单独为惠能法师开示《金刚经》,说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法师言下大悟。听法者与所听的法相契合,这样学习经典是最有效的。以这样人法相应的方式讲经时,只有几个同等程度的人适合听而已,这是不可能在大庭广众中公开演说佛法所能办到的;也就是说,真正的佛法流传是一对一传授的。

  今晚我在这里为大家讲解《心经》,我不了解在场的每个人,要讲得跟你们相应,适合各位的程度是办不到的。但是,我先大概地介绍讲经的各种方式让你们了解,以后各位在听经时就会发现:如果法师特别为你们讲的经典,受用会很大;随缘去听公开演说佛法,受用就比较小。

  《心经》简介:

  佛陀说法四十九年,遗留下浩瀚如海的教法,全部的经论被后人分门别类编辑成《大藏经》。在《大藏经》中,《心经》是属于大乘经典中的般若部。

  什么叫做“大乘”?佛的本意没有分大、小乘,但是众生的发心不同,有些人只求自己得解脱,不想广度众生,以得阿罗汉果为最终目的,就是“小乘”。有些人不但要自己解脱,同时发菩提心,要行菩萨道,广度众生,自利利他,以证佛果为究竟目的,就是“大乘”。因为修行人的根机不同,发心各异,佛对不同的人讲不同的经典,如此才分出大、小乘的教法。教法依众生发心不同而有大、小乘,真理是不分大、小乘的,这要弄清楚。很多人认为大乘的真理比小乘的更加真实,这是错误的。

  般若,读音为BoRe,即是智慧的意思。在《大藏经》中的般若部有六百卷的《大般若经》,总共有六百四十万字,是一部卷帙繁多,文义广博诠释般若的经典,而寥寥两百六十字的《心经》义理,就包含了《大般若经》的精华、心要;也就是说,《心经》可以代表整个般若经的思想,把握了《心经》的思想,就等于把握了全部般若的思想。《心经》是由佛教重要的般若名词撰写而成,但它对般若并没有作深入的解释,如果广释《心经》,就变成一部六百四十万字的《大般若经》了。

  佛教源远流长,因为佛灭度后弟子的思想不一样而开始分裂,形成很多派别。在印度小乘有十多派,大乘也有好多派,传到中国就分成很多宗,如:华严宗、法华宗、净土宗和律宗等等。因为各宗的见解、所跟随老师的不同而分派,甚至所推崇、喜好的经典不同也分派。比方说,有些人认为《楞伽经》是属于唯识宗的;《华严经》是属于华严宗的;《法华经》是属于天台宗的等等,所以不同宗派有其尊崇的经典。《心经》在中国佛教界流行极为普遍,所有宗派都接受,所以,它不属于任何一宗,任何一派,但是属于大乘经典。《心经》在小乘佛教里是不被尊崇与提倡的,尤其经中的咒语,更是不为其所接受。

  《心经》的主要教义:

  从佛经的内容来看,佛陀有时候讲某种道理,有时候讲一件事情,有时候讲过去到现在,有时候讲现在到未来,有时候讲世间的现象。佛陀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对不同的人讲经,曾经给国王讲过经,也曾经跟老百姓讲过经。佛为不同人讲各种各样的教法,有时讲一件事的前因后果,有时候因某件事的引发而讲出一个真理来,有时候讲一套修行的方法,因为这样就产生不同的经典,这使得佛陀的教法充满了灵活的性质及多姿多彩的风格。

  那《心经》呢?《心经》是直接讲“空”的经典,所以经中第一句就有“照见五蕴皆空”;又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等。它主要是讲般若智慧和缘起性空的道理,教导我们怎样观察“空”;它没有讲应该做,或不应该做的教条,也没有讲修行的方法。《心经》主要是讲大乘佛法里所谓的实相般若和真理。

  《心经》的地位:

  在中国的佛教中,《心经》的地位是很崇高的,早晚课诵本中都有编录《心经》,是中国佛教徒早晚必诵或常诵的一部经;在藏传佛教中就没那么重要,虽不被重视,但承认它;在南传佛教的巴利藏中并没有这部《心经》,然而有些南传法师是知道这部大乘经典的,但一点都不被重视,一点地位都没有,甚至于否定它。所以对于《心经》的地位,在不同的大、小乘,不同的宗派中有不同的看法,即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心经》的来源:

  释尊时代,虽已有书写的文字,但佛陀只是用语言讲法,没有用文字来弘扬佛法;佛法中所说的文字,还是语言的文字,不是书

  写的文字。佛涅槃后,弟子们深怕佛法在展转传诵中失真,就把它结集成经典。结集后,依然靠口传方式弘播。在印度共结集了四次经典,开始是口传,后来才以文字记载。大乘经典都是用梵文记载;小乘经典北传用梵文,南传则用巴利文记载。梵文有书写的文字,可以写成经书…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