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觀一切法是“離緣生相”。
當你觀一切法是有因緣在,有生滅變化相在,這個是六根的境界,當他心中就離開這些棕的執著,就所以叫做“此中見法離”。然後才觀,觀有性無性,這有性無性是如幻的有,不是真實的有。
——第26頌——
“無住無所緣,無根亦不立,從無明種生,離初中後際。”
“無住無所緣”,當他能夠這樣觀的時候,他就能夠知道什麼呢?——這能知的心就不住,(這個能知的心),對于這個所緣的境,即(就是所緣的),不取所知的法相。
“無根亦無立”,就是知道一切法,根本沒有可以讓你尋找,也不立一切法的性,或法相,或者有無等等。
“從無明種生”,他知道:從無明的業種因緣所生。
“離初中後記”,什麼叫離初中後記呢?就是離過去、現在、未來,種種相貌。
“無住無所緣”,如果一個人他知道:一切法,這苦、空、無常、無我,是離緣生相,他的心呢,就不住任何法。什麼叫心在住呢?一個修行的人,往往都有這個毛病,他的心,他在修觀噢,修觀行的時候呢,“哦,我現在在觀,”他要就在保持他的心——保護這個正念,這就是住。那麼,他要保持:“哦,我現在在觀,”——也是住。那麼,“我要保持這個智慧”,在那邊觀察,這時候也是住;這統統都是住。那麼,另外有一種人,他在呢,修的時候,變成“有一種經驗”,很多人都會有的。這種經驗,就是他正念現前的時候,他會發生好象兩個人,以心理學家說好象是精神崩裂,但不是。呵呵……怎麼樣講是兩個人呢?就他發現:一個人是他的業習在那邊滾動;另外一個人清清楚楚看到他。知道嗎?他修的時候,他會這樣子。那個時候,他會認爲:那個清清楚楚看到的,那個是主人。他就住在這邊,不隨外面滾動。這個呢,也是住。
那麼,“無根亦不立”,這立,是怎麼樣的呢?就是說,我們修行的人對所觀的法,所修的法,往往呢,有些人經常他會在心中,有些人經常會建立一些境界,或建立起一個道理。然後呢,他就走遍天下!有人跟我說:有理在走天下!就是說,他有道理,他不怕人家講他,他認爲他的是對。那麼,這個,當你內心建立起任何一個法,讓你的心安住在那邊,認爲這是對的,哦。這個呢,也是住。那麼,我們修行的人要小心哦。那麼,在中國有一個一些禅宗的祖師,有一個人他這樣形容,他說:我很貧窮,但。(這個出家人很貧窮)。去年貧窮呢,還不貧窮,還有“物”蓋住;今年更貧窮,連我站腳的地方都沒有了。!他說什麼呢?我去年貧窮,還有“物”蓋住;今年貧窮,連我站腳的地方都沒有了。意思是說,修行的人,他往往找很多佛法的道理,讓他安心,知道嗎?安心到最後,他還抱住一個佛法,它不肯放!就是他最後站腳的位置。那如果那樣呢,他還有心沒有安。那真正心安的時候,他說連站腳的位置都沒有了,就是用哪個佛法來依靠都不需要依靠了。這樣,就是“無根亦不立”。
爲什麼呢?無根亦不立?因爲,他很清楚:一切都是無明分別,而有這個法出現,而有生,而有滅。也就是說呢,他很清楚,他所知的這一切法都是(前面說過)——“隨事隨義現”。這一切“隨事隨義現”,就是第21頌那邊的第四句。一切法都是這那樣哦,隨著種種因緣而在那邊顯現,你要拿哪一個來作依靠呢?都沒有的依靠!所以呢,甚至皈依佛都不能。在大乘裏面說,那個時候,你要皈依回自己了。因爲你找佛來依靠,你還是怕死!還是要依靠,知道嗎?還是迷惑!所以,他說不能。
“離初中後記”,什麼是離初中後記呢?就是:初,過去;中,現在;後,未來;記,指時間。在這裏頭呢,爲什麼說他離初中後記呢?因爲他如實知。
(生),所生法跟生的時候是不可得的。那關于這個時間的不可得,上個星期我說過了。龍樹菩薩是不解說的,他是用理論上的矛盾,讓你放得下。那麼,我說過呢,是因爲很多人在矛盾裏,是放不下。他總是要找個道理抱住!所以,我就說呢,這一些是你呢,是過去、未來、現在呢,統統現在都存在!——我這樣說。當我這樣說的時候呢,你千萬不要用我說“現在存在說”,叫做現在。現在也沒有哦。就是說,過去、現在、未來你的種種業,它本身是沒有過去、現在、未來,只是你眼前看到的那一部分業,你說這是現在。你看不到的,它也在。聽懂嗎?如果你以“在”來說的話,跟你說:你看不到的,它也在作用。那麼呢,這一切呢,它本身確實是沒有過去、現在、未來的,但是,我們一直以爲是真實的有哦。那上一講是用因果來破,破過去、現在、未來。這裏呢,他沒有說,只是說,他知道都是無明生的了,他的當心就遠離了這些看法。
——第27頌——
“癡暗大惡城,如巴蕉不實,如乾達婆城,皆世幻所見。”
“癡暗大惡城,”他說呢,這個“癡暗大惡城,”是指什麼呢?原來是指我們這六根所知的種種法。
那麼,“如芭蕉不實”,只是呢,我們所知的種種法呢,就是所謂的無非是五蘊的作用,或者根塵識的作用。那麼,“猶如芭蕉外面看是實在的,而你去裏面看呢,去研究進去呢,它是空的,不實在的!
“如乾達婆城”,乾達婆城呢,就是有一種衆生叫“乾達婆”,他能夠變化那些城市、境界出來,然後讓那個人在裏面身臨其境,以爲是真的。其實是假的!這叫乾達婆所化的城。
“皆世幻所見”,就是一切都是世間人的心所幻化見到的。在這裏龍樹說呢,他說我們所見的一切都是大惡城,都是幻化所見。——“皆世幻化的所見”,那實質上呢,世見人幻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的心所變幻。
那麼,在這裏呢,這個“大惡城”是指什麼呢?我這邊說,就是佛在《金剛經》裏說的,就是魔王的境界,夢幻的境界。佛經常說呢,我們六根的境界是魔王的境界;佛也說呢,我們六根境界如夢如幻。所以那我說,魔王的如夢幻境界。那麼,如乾達婆城呢那邊,我說呢,“醒是真夢,夢是假醒”。意思是什麼呢?佛說我們現在醒著,但現在這個時候,也他說是在做無明大夢,真的在做無明大夢。那麼,我們以爲那是真的。所以我說:這個醒的時候真的是夢,可是你認爲是真的!那“夢是假醒”呢,就是有時候我們在做夢的時候,我說呢,呢,我們認爲他是假的!但是,他是醒的。爲什麼說他是醒的呢?因
爲你在現前這個醒的時候,你認爲時間有前前後後;你認爲呢,世間的一切次序,如你所看到的那樣。當你在夢中,很多東西可以顛顛倒倒,知道嗎?其實,那也不過是你當時心念比較沒那麼執著,它就隨意想象出來,知道嗎?那這個“隨意想象出來”,我們說:“哎,那是假的!”知道嗎?那眼前看到的,“哎,這是真的!”但是,佛說呢,你眼前看到的這個真的是夢來的!夢幻,如夢如幻,而你執著在裏面,然後呢,你並隨著你執著的業在那邊作用,你一直以爲這是真的!所以呢,有時候有些人在夢中,他的心念反而比醒的時候來得自由。爲什麼呢?他沒有被世間的見解所欺騙!——當時!當然,他也在他的夢境裏面被欺騙!但是呢,他就比較自由了。所以你在夢中,咦?你可以飛喲!——有的時候,有沒有啊?呵,啊,各種情況都可以發生哦!那這各種情況的發生也一樣是你的心的幻化!我的意思是說,你醒的時候,是心的幻化;夢中也是心的幻化。不過然後呢,醒著時候的幻化,你執著!要求符合你所要的境界。但在夢中的幻化呢,你就沒那層要求。明白嗎?啊,所以我說呢,“夢是假醒,醒是真夢”意思是說呢,都是幻化的,但是,我們認爲有真有假哦。
那麼,“皆世幻所見”,就是說,我們世間以這幻化的境界,以爲是真實的!然後呢,求真實的,要舍棄幻化。很多人要舍妄歸真哦!如果你看那一切,沒有所謂的幻化真實,你也沒有所求了。爲什麼?因爲這幻化是六根的境界。
——第28頌——
“此界梵王初,佛如實正說,後諸聖無妄,說亦無差別”。
什麼叫“此界梵王初”呢?這是講什麼呢?原來呢,根據印度教裏面說,我們這個世間有哦,成、住、壞、空。在“成”的時候,第一個墮落在初禅天的天人——就是梵天王。(他呢,以爲呢,)由于他是第一個墮落下來的衆生,所以因爲他不知道,他就以爲:我呢,第一個來的,我是開始。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有當時候,墮落在這個梵天的時候,當時只有他一個!然後呢,陸陸續續,第二第叁個來的時候,他們都發現第一個在,那麼,他們也都認爲他是開始。所以,這個叫做“此界梵王初”。
“佛如實正說”,由于這是在講梵王初什麼呢?因爲那個梵王初以爲:我就是開始。初,是開始的意思。知道嗎?就是說,在這個世間的梵王,他以爲我就是世間的開始。聽懂嗎?這句話的意思是“此界梵王初”,那麼佛呢,“佛如實正說”,,就不是那樣哦。佛是如實,如那個法的實相來講這個佛法,就是如實以正法來說明這個世間。
“後諸聖無妄,說亦無差別。”後來的那些羅漢、菩薩,那些聖者呢,他們的心也是如實知,沒有妄想分別。因此呢,他們所說的跟佛所說的呢,沒有差別。什麼東西沒有差別呢?就是一切法離緣生,無自性,沒有差別。
那麼,在這裏呢,我說這個“說”,是佛如實以正法說明;這個“說明”,我說呢,皆是法界緣生的幻化。在這裏呢,我們不但要清楚哦。就是說,佛,我們說佛說法,也是一樣的,是我們的心,衆生的業,也叫做法界的顯現變化。就是呢,都是緣生的幻化。所以我經常跟人家說一句話,我說呢:“我不准許
釋迦牟尼佛來成佛,他不能來!”這句話不是我,你也一樣!意思是說,佛會在世間出現,是種種因緣具足他出現。種種衆生,種種業力因果,佛就出現世間。所以呢,在我們現在的種種因緣裏面呢,我們這些衆生,將要有衆生不能夠看見佛,佛就不出現。不要以爲說:啊,實實在在的有一個佛來給…
《六十頌如理論(廣超法師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