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观一切法是“离缘生相”。
当你观一切法是有因缘在,有生灭变化相在,这个是六根的境界,当他心中就离开这些棕的执著,就所以叫做“此中见法离”。然后才观,观有性无性,这有性无性是如幻的有,不是真实的有。
——第26颂——
“无住无所缘,无根亦不立,从无明种生,离初中后际。”
“无住无所缘”,当他能够这样观的时候,他就能够知道什么呢?——这能知的心就不住,(这个能知的心),对于这个所缘的境,即(就是所缘的),不取所知的法相。
“无根亦无立”,就是知道一切法,根本没有可以让你寻找,也不立一切法的性,或法相,或者有无等等。
“从无明种生”,他知道:从无明的业种因缘所生。
“离初中后记”,什么叫离初中后记呢?就是离过去、现在、未来,种种相貌。
“无住无所缘”,如果一个人他知道:一切法,这苦、空、无常、无我,是离缘生相,他的心呢,就不住任何法。什么叫心在住呢?一个修行的人,往往都有这个毛病,他的心,他在修观噢,修观行的时候呢,“哦,我现在在观,”他要就在保持他的心——保护这个正念,这就是住。那么,他要保持:“哦,我现在在观,”——也是住。那么,“我要保持这个智慧”,在那边观察,这时候也是住;这统统都是住。那么,另外有一种人,他在呢,修的时候,变成“有一种经验”,很多人都会有的。这种经验,就是他正念现前的时候,他会发生好象两个人,以心理学家说好象是精神崩裂,但不是。呵呵……怎么样讲是两个人呢?就他发现:一个人是他的业习在那边滚动;另外一个人清清楚楚看到他。知道吗?他修的时候,他会这样子。那个时候,他会认为:那个清清楚楚看到的,那个是主人。他就住在这边,不随外面滚动。这个呢,也是住。
那么,“无根亦不立”,这立,是怎么样的呢?就是说,我们修行的人对所观的法,所修的法,往往呢,有些人经常他会在心中,有些人经常会建立一些境界,或建立起一个道理。然后呢,他就走遍天下!有人跟我说:有理在走天下!就是说,他有道理,他不怕人家讲他,他认为他的是对。那么,这个,当你内心建立起任何一个法,让你的心安住在那边,认为这是对的,哦。这个呢,也是住。那么,我们修行的人要小心哦。那么,在中国有一个一些禅宗的祖师,有一个人他这样形容,他说:我很贫穷,但。(这个出家人很贫穷)。去年贫穷呢,还不贫穷,还有“物”盖住;今年更贫穷,连我站脚的地方都没有了。!他说什么呢?我去年贫穷,还有“物”盖住;今年贫穷,连我站脚的地方都没有了。意思是说,修行的人,他往往找很多佛法的道理,让他安心,知道吗?安心到最后,他还抱住一个佛法,它不肯放!就是他最后站脚的位置。那如果那样呢,他还有心没有安。那真正心安的时候,他说连站脚的位置都没有了,就是用哪个佛法来依靠都不需要依靠了。这样,就是“无根亦不立”。
为什么呢?无根亦不立?因为,他很清楚:一切都是无明分别,而有这个法出现,而有生,而有灭。也就是说呢,他很清楚,他所知的这一切法都是(前面说过)——“随事随义现”。这一切“随事随义现”,就是第21颂那边的第四句。一切法都是这那样哦,随着种种因缘而在那边显现,你要拿哪一个来作依靠呢?都没有的依靠!所以呢,甚至皈依佛都不能。在大乘里面说,那个时候,你要皈依回自己了。因为你找佛来依靠,你还是怕死!还是要依靠,知道吗?还是迷惑!所以,他说不能。
“离初中后记”,什么是离初中后记呢?就是:初,过去;中,现在;后,未来;记,指时间。在这里头呢,为什么说他离初中后记呢?因为他如实知。
(生),所生法跟生的时候是不可得的。那关于这个时间的不可得,上个星期我说过了。龙树菩萨是不解说的,他是用理论上的矛盾,让你放得下。那么,我说过呢,是因为很多人在矛盾里,是放不下。他总是要找个道理抱住!所以,我就说呢,这一些是你呢,是过去、未来、现在呢,统统现在都存在!——我这样说。当我这样说的时候呢,你千万不要用我说“现在存在说”,叫做现在。现在也没有哦。就是说,过去、现在、未来你的种种业,它本身是没有过去、现在、未来,只是你眼前看到的那一部分业,你说这是现在。你看不到的,它也在。听懂吗?如果你以“在”来说的话,跟你说:你看不到的,它也在作用。那么呢,这一切呢,它本身确实是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的,但是,我们一直以为是真实的有哦。那上一讲是用因果来破,破过去、现在、未来。这里呢,他没有说,只是说,他知道都是无明生的了,他的当心就远离了这些看法。
——第27颂——
“痴暗大恶城,如巴蕉不实,如乾达婆城,皆世幻所见。”
“痴暗大恶城,”他说呢,这个“痴暗大恶城,”是指什么呢?原来是指我们这六根所知的种种法。
那么,“如芭蕉不实”,只是呢,我们所知的种种法呢,就是所谓的无非是五蕴的作用,或者根尘识的作用。那么,“犹如芭蕉外面看是实在的,而你去里面看呢,去研究进去呢,它是空的,不实在的!
“如乾达婆城”,乾达婆城呢,就是有一种众生叫“乾达婆”,他能够变化那些城市、境界出来,然后让那个人在里面身临其境,以为是真的。其实是假的!这叫乾达婆所化的城。
“皆世幻所见”,就是一切都是世间人的心所幻化见到的。在这里龙树说呢,他说我们所见的一切都是大恶城,都是幻化所见。——“皆世幻化的所见”,那实质上呢,世见人幻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心所变幻。
那么,在这里呢,这个“大恶城”是指什么呢?我这边说,就是佛在《金刚经》里说的,就是魔王的境界,梦幻的境界。佛经常说呢,我们六根的境界是魔王的境界;佛也说呢,我们六根境界如梦如幻。所以那我说,魔王的如梦幻境界。那么,如乾达婆城呢那边,我说呢,“醒是真梦,梦是假醒”。意思是什么呢?佛说我们现在醒着,但现在这个时候,也他说是在做无明大梦,真的在做无明大梦。那么,我们以为那是真的。所以我说:这个醒的时候真的是梦,可是你认为是真的!那“梦是假醒”呢,就是有时候我们在做梦的时候,我说呢,呢,我们认为他是假的!但是,他是醒的。为什么说他是醒的呢?因
为你在现前这个醒的时候,你认为时间有前前后后;你认为呢,世间的一切次序,如你所看到的那样。当你在梦中,很多东西可以颠颠倒倒,知道吗?其实,那也不过是你当时心念比较没那么执著,它就随意想象出来,知道吗?那这个“随意想象出来”,我们说:“哎,那是假的!”知道吗?那眼前看到的,“哎,这是真的!”但是,佛说呢,你眼前看到的这个真的是梦来的!梦幻,如梦如幻,而你执著在里面,然后呢,你并随着你执著的业在那边作用,你一直以为这是真的!所以呢,有时候有些人在梦中,他的心念反而比醒的时候来得自由。为什么呢?他没有被世间的见解所欺骗!——当时!当然,他也在他的梦境里面被欺骗!但是呢,他就比较自由了。所以你在梦中,咦?你可以飞哟!——有的时候,有没有啊?呵,啊,各种情况都可以发生哦!那这各种情况的发生也一样是你的心的幻化!我的意思是说,你醒的时候,是心的幻化;梦中也是心的幻化。不过然后呢,醒着时候的幻化,你执著!要求符合你所要的境界。但在梦中的幻化呢,你就没那层要求。明白吗?啊,所以我说呢,“梦是假醒,醒是真梦”意思是说呢,都是幻化的,但是,我们认为有真有假哦。
那么,“皆世幻所见”,就是说,我们世间以这幻化的境界,以为是真实的!然后呢,求真实的,要舍弃幻化。很多人要舍妄归真哦!如果你看那一切,没有所谓的幻化真实,你也没有所求了。为什么?因为这幻化是六根的境界。
——第28颂——
“此界梵王初,佛如实正说,后诸圣无妄,说亦无差别”。
什么叫“此界梵王初”呢?这是讲什么呢?原来呢,根据印度教里面说,我们这个世间有哦,成、住、坏、空。在“成”的时候,第一个堕落在初禅天的天人——就是梵天王。(他呢,以为呢,)由于他是第一个堕落下来的众生,所以因为他不知道,他就以为:我呢,第一个来的,我是开始。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有当时候,堕落在这个梵天的时候,当时只有他一个!然后呢,陆陆续续,第二第三个来的时候,他们都发现第一个在,那么,他们也都认为他是开始。所以,这个叫做“此界梵王初”。
“佛如实正说”,由于这是在讲梵王初什么呢?因为那个梵王初以为:我就是开始。初,是开始的意思。知道吗?就是说,在这个世间的梵王,他以为我就是世间的开始。听懂吗?这句话的意思是“此界梵王初”,那么佛呢,“佛如实正说”,,就不是那样哦。佛是如实,如那个法的实相来讲这个佛法,就是如实以正法来说明这个世间。
“后诸圣无妄,说亦无差别。”后来的那些罗汉、菩萨,那些圣者呢,他们的心也是如实知,没有妄想分别。因此呢,他们所说的跟佛所说的呢,没有差别。什么东西没有差别呢?就是一切法离缘生,无自性,没有差别。
那么,在这里呢,我说这个“说”,是佛如实以正法说明;这个“说明”,我说呢,皆是法界缘生的幻化。在这里呢,我们不但要清楚哦。就是说,佛,我们说佛说法,也是一样的,是我们的心,众生的业,也叫做法界的显现变化。就是呢,都是缘生的幻化。所以我经常跟人家说一句话,我说呢:“我不准许
释迦牟尼佛来成佛,他不能来!”这句话不是我,你也一样!意思是说,佛会在世间出现,是种种因缘具足他出现。种种众生,种种业力因果,佛就出现世间。所以呢,在我们现在的种种因缘里面呢,我们这些众生,将要有众生不能够看见佛,佛就不出现。不要以为说:啊,实实在在的有一个佛来给…
《六十颂如理论(广超法师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