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而是他的心呢,處在對境界不去執取了,但對境界不去執取不叫做智慧哦。是不被轉,不被迷惑而已,不等于他看清楚。所以呢,你看清楚你還是要去觀察世間的真實相,而不是什麼也不受影響了,在那邊不動心念,不是!那麼,剛才我解釋的那個,是讓他們保持,讓他們知道。我們的心念呢,可以知道東西,但是,不去分別它,知道嗎?就是說,其實那個分別與被分別,一切都在分別的!只是你不去起種種見解上的分別。,知道嗎?那麼我們很多行爲,是不必要生起很多見解就可以去做出來的。那這些見解,我們如果沒有跟聖人學習,沒有聽佛、阿羅漢這些人講的話,我們都是用世間的那個見解來去認爲,那多數是錯的!所以,爲什麼要說學習佛法?就是多了解。但是,你了解之後,實際上是要你放下一切見解,而不是讓你抱著那個見解走天下,絕對不是!
還有問題嗎?沒有了,我們今晚到此爲止。我們大家禮佛回向。
大家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叁稱)
大家放掌。
我們休息了兩講,祝各位新年快了!這個六十頌如理論,我們是從第叁十頌開始,先看頌文:
——第30頌——
初說諸法有,於有求實性,後求性亦無,即無著性離。
那是龍樹菩薩他說:這個,一個說法者,初期,他要跟衆生說:一切法是因爲依因緣生滅而有,然後,“以有求實性,”就是呢,對于這個法,要在它這個緣生的現象裏面呢,去找他的實性。哪一些實性呢?就是無常,無我,苦,這些性質
“後求性亦無”,然後爲呢,令衆生明了;不應該去尋求哪個法的自性。求性亦無,就是自己把住自性,再也不去求。“即無著性離”就能不執著萬法,然後,知道萬法的本性,本來就離開他所知的那種種現象。
這個是在說,一個人在說法的時候,不可以一開始就跟他講“性空”,不可以這樣子,絕對不允許。就是說,先要讓他知道這些萬法的現象,他在六根境界裏面所見到的現象的前因後果弄讓他明白,然後,再知道前因後果現象,他進一步呢,知道這些因果現象裏面是怎麼樣呢?是苦,無常,無我,爲什麼要這那樣呢?因爲他說法的根本目的呢,是要讓你出離,出離什麼呢?要讓你出離六根的境界。那我們在這六根的境界裏,就生起什麼呢?生起這些法呢,有無,常啊,等等這些見解。所以,該讓他先去分辨,這個業力,因果,輪回,這些種種因緣法。當他對這些因緣法認識知道後,才更進一步跟他說,在這因緣裏面,不應該追求那個法的真實性,它的實性。那幺呢,也就是說,讓他遠離,放下,不要再去執著,追求這個心。認爲是實在的東西在發生,實在的衆生在輪回,因而那幺,這些使我們就在這萬法裏面,我們就想要求做種種行爲,就是你的求。想要覺悟,想要求解脫,這些都是求。所以,最後呢,你要讓他知道:一切法本來就沒有所謂的來去,有無,生滅,生死,輪回等等,這些都
是不是實在的,要他遠離他所追求的這些法相。這樣然後,他知道了之後,他就放得下,當他放下之後,他就知道:原來這一切法呢,他的本性不是他的沒有正如他所,眼睛等六根所知,所看的那樣。他就能是呢,要遠離六根的境界。當他遠離六根的境界,呢。他無所求的時候,一切法本來就沒有所謂的來去,有無,生滅,生死,輪回等等,這些都是不是實在的,那樣,他就放下了,就遠離。那幺,這個遠離呢,但他心中如果生起一個遠離的心,那個也是執著來的,所以,我在後面寫了一個:“離無所離”,(凡是我那個有角的括號,這個叫引號;凡是引號呢,是我自己加進去的評語。不是頌文的本意。)就是說,如果一個人呢,他生起這個,他知道佛叫它遠離,遠離,遠離這個六根境界,他如果認真地知道,認真知道,也就是說,他遠離到最後,連這個遠離的心也放下,這樣才是無住,就是沒有執著了。那幺,他的自性本來就是遠離的,就是他知道一切法,本來沒有所謂的誰,誰的,也沒有所謂的:誰呢,綁住誰。這樣呢,叫做“性離”------自性本來就離的。所以我這邊說:比較能知道萬法的自性,本來離能知、所知。能所知,就是能知跟所知。
——第31頌——
“若不知離義,隨聞即有著,而所作福業,凡愚者自破。”
龍樹菩薩進一步說呢,如果不知道佛法的目的是在引令衆生離法的執取,就是如果不知道佛法的目的,是要讓衆生你遠離。那麼,那個人會隨著與他聽聞什麼法,他就對那個法生起執著。他生起執著,他就認爲什麼呢,有一些法可以修,有真理可證,有解脫可以解脫……這些都是對佛法生起的這個執著。
“而所作負業”,那麼,就對他所作的……什麼叫負業?是指戒跟定的業,
叫負業。修戒,修定這一方面的業,稱爲負業;那如果修慧呢,就不叫負業。那麼,他對于他所作的這些負業呢,“凡愚者自破”,就是這些凡夫,愚癡的人,他就自己破他所認任識的佛法。怎麼樣講是他自己破呢?因爲就是佛說法呢,是隨種種因緣,隨不同著衆生的根機而說,可衆生卻在因緣去那邊研究、研討,結果他就自己破他自己。要破了自己在裏面懷疑。這個怎幺說呢?比方說,我們佛法裏面說“無常”,那他如果聽了後無常,他就說:哦,一切都是無常!那幺成佛也無常喽?既然成佛也無常了,我修來做什幺?他就自破了,自己破自己了!知道嗎?那幺,這就是他學了這個佛隨衆生的因緣而說的有常,無常等法,所講的法呀,啊,啊,這些是!他就認爲那些都是實在的。由于有是那樣!然後他就認爲:哦,實在的是無常,因此那實在的無常,他就打倒自己了。他就自破!那麼,佛也變成無常了!那幺,他就在追求常跟無常裏面滾來滾去,自己破自己的懷疑。那很多人學佛法都有這種現象。就是說,他不明白佛法主要在于遠離我們心中的種種貪嗔癡、跟妄想;但他不是,他用希望種種世間的智慧、妄想,來去認識這個佛法。這樣那幺,他就會産生很多很多的矛盾。在這裏,我說佛呢?說的這個法是,我這邊說:“般若如大火聚,不應取舍”般若,就是指智慧,在經典裏面經常這樣說:佛講的出世間的法,稱爲智慧的法。而這個般若,這個智慧呢,佛就形容,好象火一樣,你千萬不要去摸著他,摸著了,它就燙手,那這個智慧,佛講的這個智慧般若,也就是這樣的情況。那幺,你不應該去執取,也不應該去放棄。龍樹他說不可以去碰到他。即你知道是那樣的,但是不要去執著它,也不要想要去放棄他。而那幺,那些愚癡的人,他們就想要放棄一些東西;愚癡的人他要放棄那些假的,不實在的,他要追求真的!那麼這些愚癡的人會說:什幺,“我們修行是借假修真!”假
是什麼?這個身體。是假喽;那麼,這個人就會被火燒到。那這種人,他就會對輪回,涅槃、有無、斷常等等,生起懷疑。就對于佛法所講的般若智慧,這種種法裏面只有所謂的輪回、涅槃啊、有無啊、啊、斷常啊、啊,他就會在裏面滾來滾去,就生起很多懷疑。那幺,這些懷疑呢,就是因爲他沒有智慧,他執著佛所講的法,當成是實在的,那麼,他就會自己打倒自己。
——第32頌——
“如先平等說,彼諸業真實,自性若了知,此說具無生。”
“如先平等說”,就先前所說的那些東西,龍數菩薩說,是平等說。
“彼諸業真實”,(這“平等說”等下我解釋)什麼是就諸業的真實呢?業,裏面有(業的):業力,業的因,業的果,就業力的因果輪回。那麼,這些業力的因果輪回,是因爲我們的六根境界隨著執著因緣變化裏面而建立起來的,那麼這些這樣建立起來的所說的法,它的真實性是什麼呢?就是空性。就是說,佛說法就是依我們衆生的六根境界裏面的業力的因果現象,而講:有業力啊,有因啊,有果,輪回等等。這些現象,那這些現象,是因爲什麼呢?因爲我們衆生,以我們六根的境界來認識事物,那麼,佛就依這樣的方式,來跟我們講佛法,那在這樣的方式裏面講佛法,必然,就要說業力,因果、輪回,要講因緣果報。但是,這些業力、輪回、因緣果報的真實性,它的裏面的真實性是什麼?就是空性,就是沒有本體。
“自性若了知”,就是說,對這些法的,每個法的自性,即技術它的空性,如果你知道的話,那麼,“此說具無生”,這個時候呢,就跟你說呢,這個緣生的本身,它的自性是無生。也就是開始跟你說,有業力、因果、輪回,然後,才跟你講它們本性是空的。那如果你知道一切法的自性,一切法的自性是什麼?一切法無非從六根,從根塵識這邊得來的。即我們是所認知的一切法,遠離不了根塵識,是從就在六根境界裏面得來,那這些六根境界互相因緣,讓我們感覺到這些因果現象。這些因果現象,我們佛法稱爲“緣起”,因緣所生起的法。所謂因緣所生起的法,就是六根境界裏面的那種變化,那麼,它的本性就是空
的。所以我這邊呢?這些本性空的境界,就是我們所認識的這種法,它的這個自性是空的,如果你知道的話,那麼,佛就進一步跟你說:“這個就是無生”!所謂的無生,就是說不生不滅,並不是在生滅的變化裏面,本身是不實在的。這個生滅變化本身不實在的,所以,它就沒有所謂生,沒有所謂滅。它本身就如此的。那這個不實在呢,佛法裏面說呢,它講它本性是空的。所以,在中觀裏面,跟我們講這個空哦,千萬我們不要認爲:空是真理!不要認爲空是最正確!這個空,是因爲我們沈迷在六根境界裏面,你遠離六根境界,那所認識的一切都不可得!沒有本體,所謂它的本性是空的。如果你沒有去執迷這六根境界的話,這個空也不能成立了!在這裏他說,就在這些生滅變化裏面,它的自性本來就沒有生、沒有滅。這自性本來沒有生,沒有滅,沒有自性,也就沒有一個法可以讓你得到。
那這下面我解釋呢,剛才我說“平等說”,所謂的平等說,就是說法,佛說法是隨著衆生的因緣,需要什麼怎幺樣…
《六十頌如理論(廣超法師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