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而是他的心呢,处在对境界不去执取了,但对境界不去执取不叫做智慧哦。是不被转,不被迷惑而已,不等于他看清楚。所以呢,你看清楚你还是要去观察世间的真实相,而不是什么也不受影响了,在那边不动心念,不是!那么,刚才我解释的那个,是让他们保持,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心念呢,可以知道东西,但是,不去分别它,知道吗?就是说,其实那个分别与被分别,一切都在分别的!只是你不去起种种见解上的分别。,知道吗?那么我们很多行为,是不必要生起很多见解就可以去做出来的。那这些见解,我们如果没有跟圣人学习,没有听佛、阿罗汉这些人讲的话,我们都是用世间的那个见解来去认为,那多数是错的!所以,为什么要说学习佛法?就是多了解。但是,你了解之后,实际上是要你放下一切见解,而不是让你抱着那个见解走天下,绝对不是!
还有问题吗?没有了,我们今晚到此为止。我们大家礼佛回向。
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大家放掌。
我们休息了两讲,祝各位新年快了!这个六十颂如理论,我们是从第三十颂开始,先看颂文:
——第30颂——
初说诸法有,於有求实性,后求性亦无,即无著性离。
那是龙树菩萨他说:这个,一个说法者,初期,他要跟众生说:一切法是因为依因缘生灭而有,然后,“以有求实性,”就是呢,对于这个法,要在它这个缘生的现象里面呢,去找他的实性。哪一些实性呢?就是无常,无我,苦,这些性质
“后求性亦无”,然后为呢,令众生明了;不应该去寻求哪个法的自性。求性亦无,就是自己把住自性,再也不去求。“即无著性离”就能不执著万法,然后,知道万法的本性,本来就离开他所知的那种种现象。
这个是在说,一个人在说法的时候,不可以一开始就跟他讲“性空”,不可以这样子,绝对不允许。就是说,先要让他知道这些万法的现象,他在六根境界里面所见到的现象的前因后果弄让他明白,然后,再知道前因后果现象,他进一步呢,知道这些因果现象里面是怎么样呢?是苦,无常,无我,为什么要这那样呢?因为他说法的根本目的呢,是要让你出离,出离什么呢?要让你出离六根的境界。那我们在这六根的境界里,就生起什么呢?生起这些法呢,有无,常啊,等等这些见解。所以,该让他先去分辨,这个业力,因果,轮回,这些种种因缘法。当他对这些因缘法认识知道后,才更进一步跟他说,在这因缘里面,不应该追求那个法的真实性,它的实性。那幺呢,也就是说,让他远离,放下,不要再去执著,追求这个心。认为是实在的东西在发生,实在的众生在轮回,因而那幺,这些使我们就在这万法里面,我们就想要求做种种行为,就是你的求。想要觉悟,想要求解脱,这些都是求。所以,最后呢,你要让他知道:一切法本来就没有所谓的来去,有无,生灭,生死,轮回等等,这些都
是不是实在的,要他远离他所追求的这些法相。这样然后,他知道了之后,他就放得下,当他放下之后,他就知道:原来这一切法呢,他的本性不是他的没有正如他所,眼睛等六根所知,所看的那样。他就能是呢,要远离六根的境界。当他远离六根的境界,呢。他无所求的时候,一切法本来就没有所谓的来去,有无,生灭,生死,轮回等等,这些都是不是实在的,那样,他就放下了,就远离。那幺,这个远离呢,但他心中如果生起一个远离的心,那个也是执著来的,所以,我在后面写了一个:“离无所离”,(凡是我那个有角的括号,这个叫引号;凡是引号呢,是我自己加进去的评语。不是颂文的本意。)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呢,他生起这个,他知道佛叫它远离,远离,远离这个六根境界,他如果认真地知道,认真知道,也就是说,他远离到最后,连这个远离的心也放下,这样才是无住,就是没有执著了。那幺,他的自性本来就是远离的,就是他知道一切法,本来没有所谓的谁,谁的,也没有所谓的:谁呢,绑住谁。这样呢,叫做“性离”------自性本来就离的。所以我这边说:比较能知道万法的自性,本来离能知、所知。能所知,就是能知跟所知。
——第31颂——
“若不知离义,随闻即有著,而所作福业,凡愚者自破。”
龙树菩萨进一步说呢,如果不知道佛法的目的是在引令众生离法的执取,就是如果不知道佛法的目的,是要让众生你远离。那么,那个人会随着与他听闻什么法,他就对那个法生起执著。他生起执著,他就认为什么呢,有一些法可以修,有真理可证,有解脱可以解脱……这些都是对佛法生起的这个执著。
“而所作负业”,那么,就对他所作的……什么叫负业?是指戒跟定的业,
叫负业。修戒,修定这一方面的业,称为负业;那如果修慧呢,就不叫负业。那么,他对于他所作的这些负业呢,“凡愚者自破”,就是这些凡夫,愚痴的人,他就自己破他所认任识的佛法。怎么样讲是他自己破呢?因为就是佛说法呢,是随种种因缘,随不同着众生的根机而说,可众生却在因缘去那边研究、研讨,结果他就自己破他自己。要破了自己在里面怀疑。这个怎幺说呢?比方说,我们佛法里面说“无常”,那他如果听了后无常,他就说:哦,一切都是无常!那幺成佛也无常喽?既然成佛也无常了,我修来做什幺?他就自破了,自己破自己了!知道吗?那幺,这就是他学了这个佛随众生的因缘而说的有常,无常等法,所讲的法呀,啊,啊,这些是!他就认为那些都是实在的。由于有是那样!然后他就认为:哦,实在的是无常,因此那实在的无常,他就打倒自己了。他就自破!那么,佛也变成无常了!那幺,他就在追求常跟无常里面滚来滚去,自己破自己的怀疑。那很多人学佛法都有这种现象。就是说,他不明白佛法主要在于远离我们心中的种种贪嗔痴、跟妄想;但他不是,他用希望种种世间的智慧、妄想,来去认识这个佛法。这样那幺,他就会产生很多很多的矛盾。在这里,我说佛呢?说的这个法是,我这边说:“般若如大火聚,不应取舍”般若,就是指智慧,在经典里面经常这样说:佛讲的出世间的法,称为智慧的法。而这个般若,这个智慧呢,佛就形容,好象火一样,你千万不要去摸着他,摸着了,它就烫手,那这个智慧,佛讲的这个智慧般若,也就是这样的情况。那幺,你不应该去执取,也不应该去放弃。龙树他说不可以去碰到他。即你知道是那样的,但是不要去执著它,也不要想要去放弃他。而那幺,那些愚痴的人,他们就想要放弃一些东西;愚痴的人他要放弃那些假的,不实在的,他要追求真的!那么这些愚痴的人会说:什幺,“我们修行是借假修真!”假
是什么?这个身体。是假喽;那么,这个人就会被火烧到。那这种人,他就会对轮回,涅槃、有无、断常等等,生起怀疑。就对于佛法所讲的般若智慧,这种种法里面只有所谓的轮回、涅槃啊、有无啊、啊、断常啊、啊,他就会在里面滚来滚去,就生起很多怀疑。那幺,这些怀疑呢,就是因为他没有智慧,他执著佛所讲的法,当成是实在的,那么,他就会自己打倒自己。
——第32颂——
“如先平等说,彼诸业真实,自性若了知,此说具无生。”
“如先平等说”,就先前所说的那些东西,龙数菩萨说,是平等说。
“彼诸业真实”,(这“平等说”等下我解释)什么是就诸业的真实呢?业,里面有(业的):业力,业的因,业的果,就业力的因果轮回。那么,这些业力的因果轮回,是因为我们的六根境界随着执著因缘变化里面而建立起来的,那么这些这样建立起来的所说的法,它的真实性是什么呢?就是空性。就是说,佛说法就是依我们众生的六根境界里面的业力的因果现象,而讲:有业力啊,有因啊,有果,轮回等等。这些现象,那这些现象,是因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众生,以我们六根的境界来认识事物,那么,佛就依这样的方式,来跟我们讲佛法,那在这样的方式里面讲佛法,必然,就要说业力,因果、轮回,要讲因缘果报。但是,这些业力、轮回、因缘果报的真实性,它的里面的真实性是什么?就是空性,就是没有本体。
“自性若了知”,就是说,对这些法的,每个法的自性,即技术它的空性,如果你知道的话,那么,“此说具无生”,这个时候呢,就跟你说呢,这个缘生的本身,它的自性是无生。也就是开始跟你说,有业力、因果、轮回,然后,才跟你讲它们本性是空的。那如果你知道一切法的自性,一切法的自性是什么?一切法无非从六根,从根尘识这边得来的。即我们是所认知的一切法,远离不了根尘识,是从就在六根境界里面得来,那这些六根境界互相因缘,让我们感觉到这些因果现象。这些因果现象,我们佛法称为“缘起”,因缘所生起的法。所谓因缘所生起的法,就是六根境界里面的那种变化,那么,它的本性就是空
的。所以我这边呢?这些本性空的境界,就是我们所认识的这种法,它的这个自性是空的,如果你知道的话,那么,佛就进一步跟你说:“这个就是无生”!所谓的无生,就是说不生不灭,并不是在生灭的变化里面,本身是不实在的。这个生灭变化本身不实在的,所以,它就没有所谓生,没有所谓灭。它本身就如此的。那这个不实在呢,佛法里面说呢,它讲它本性是空的。所以,在中观里面,跟我们讲这个空哦,千万我们不要认为:空是真理!不要认为空是最正确!这个空,是因为我们沉迷在六根境界里面,你远离六根境界,那所认识的一切都不可得!没有本体,所谓它的本性是空的。如果你没有去执迷这六根境界的话,这个空也不能成立了!在这里他说,就在这些生灭变化里面,它的自性本来就没有生、没有灭。这自性本来没有生,没有灭,没有自性,也就没有一个法可以让你得到。
那这下面我解释呢,刚才我说“平等说”,所谓的平等说,就是说法,佛说法是随着众生的因缘,需要什么怎幺样…
《六十颂如理论(广超法师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