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就那樣說什麼。佛沒有所謂的要最高的法,也沒有所謂法有高的,有低的法,統統而是這個說法是隨緣而說,並沒有所謂的那個心去分別要怎麼樣,怎麼樣說,那在這裏面,也沒有所謂真的,也沒有所謂假的,因爲所謂的真假,是我們去分別。我們分別說:哦,六根境界,這個有,那個有,那個……所以,跟你說那些是假的!而這個分別的,這個有,這個有那個無,本來就沒那回事。因此所以,這裏的這個“平等說”是說:一切法本來就是沒有高下的,那麼,真理本身也沒有所謂高下。
還有那麼,這裏說的這個境界------六根的境界,就是所謂的見聞覺知。哦,六根的境界就是所謂的見聞覺知,我這裏寫:“法義見聞覺知”。法,指佛法。佛所講的法。並不是以這個見聞覺知的現象來說,如果佛法是見聞覺知
的現象,那裏面的現象,不用佛說,你也知道了。所以,這個佛法真理不是以這個見聞覺知的那個現象,來去說明的。
然後,那個第四句“此說具無生”是說這些緣生法本來就是無生。諸法的自性本來就是無生,對此我評論語說呢(這個是從佛經裏面講的)“諸法從本來,常具寂滅相”因爲這裏說,這個緣生本身就是無生,龍樹菩薩在這裏說:那他又說緣生法。那這個呢,就是在《法華經》裏面一句,很有名的一句話:“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是說,一切法呢,一向以來,他本來就沒有所謂生滅可得。而那我們凡夫,在這個六根境界裏面,認取有生滅的現象,而這六根的境界,是你執著認爲有這個,那個。法本來不是那樣,爲什麼說本來不是那樣呢?我們以爲由有我們的心能夠知道外在的法。然後,我們去認爲有那些心在分別某些法,實際上呢,每個法都互相在因緣作用,沒有所謂的能分別的,跟所分別的,是我們執著說有這個心在分別。現在時代變了,比較很容易解釋,例如比方說,我們說電腦,就是那些機器人,如果機器人呢,你給他加一些感覺的儀器,就是我們說“身色”(閩南語),你加了這些感覺的儀器呢,測量之後,就可讓那機器人動起來,那在這類過程裏面呢,再加上那些軟件,那編寫些程序,他就會去辨認,去運作,去做出事情出來,那麼,然後,你就可以說:哦,有能知的作用,有他所知的東西,他知道以後,有就做出反應,機械是這樣子的哦。呢,機械,我們說機械這看起來簡單,其實並不單純,因這個機械電腦,機械人,他本身是加上了人類的知識在裏面,我們人類認識知識等等,加在裏面,然後,他根據人類的知識,所要求去反應。機械人是這樣子,我們人也是這樣子。我們的心,我們的身啊,等等一切在種種因緣的情況那麼積下,他就隨著那因緣再拿來反映,裏面沒有所謂的能知跟所知。那麼,
在這裏,在見聞覺知裏面,就是能知的心跟所知的境界、現象、一切法,本來都沒有那回事。是那我們認爲有這回事,所以我們說:哦,有能知的衆生,跟所知的法。
——第33頌——
“我如是所說,皆依佛言教。如其所宣揚,即蘊處界法。”
這句話很簡單,就是說,我所說的都是依佛的言教而說的。如佛所宣揚的這個法,那麼,所謂佛所宣揚的是什麼呢?佛依衆生說什麼呢?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這些法。那佛之所以會說這些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呢,是因爲衆生他執著他的境界,來認識世間,來認識法。佛呢,就以他所執著的那個境界來建立法相。那因爲我們執著的那麼境界是那樣的情況,我們所認識的語言文的行爲是那樣的,所以,佛就以那樣的方式來建立: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那我這裏說,他說他佛所見的皆依以佛的言教,這個呢,是任何的佛教部派都這樣說的。佛,我這邊寫:各宗自稱。就是各宗派呢,佛在各宗派都說他講的是佛說。然我們聽後,他就執著對的,執著錯的,怎麼講執著對,執著錯呢?我們他就認爲:對的他保留,錯的他踢走。錯的把它刪除掉。我們佛教呢,從佛滅後開始到現在都在進行這件事!就形成各個部派。所以,你就會發現;有些部派不是那樣說,有些部派這樣說。他們就把他認爲對的留下來,把他認爲錯的刪掉。那麼,那這樣我說,他就執著是的,也執著不是的。他不願意把留傳下來的保留住,讓我們看,而是他把錯的拿走,讓我們你看他認爲對的。我們佛教一向來也如此,任何宗教也是如此。那麼,我這寫一句評語,對此我說什麼呢?“橫眉如子牛”。這個是根據魯迅寫的一對對聯,他說,因爲對聯:“橫眉冷對千夫指,伏首甘爲儒子牛”說的。那這些學佛法的這些各宗派的這些論師們,他們也是如此。他認爲錯的,他就……一切他都敢反對;他認爲對的,他都接受,一點也不讓反對。怎麼講一點也不敢反對呢?就是說,他不管認爲
對的,認爲錯的他都是在執著佛所講的法。然後,他就對的呢,就……(怎麼講?)就不怕你講他!就是說,因此他願意聽到對的,他的頭就點點,點點低了下來,聽到錯的,他的頭舉得高高的,就跟你對抗!這些就是拿佛法作在裏面是非爭論。然後,在說佛滅後我們所學的都是“部派之說”,不要以爲你自己所學到的是原原本本的佛法,你所學到的,是被人家刪除掉的,知道嗎?他把他刪除掉,你到處聽到的,都是一樣的,都是這種現象,然後呢,我們就不懂那一些是對的了。所以說,如果多了解佛法,你要多聽不同部派的說法,不可以只聽一個教派的,如果你只接受南傳佛教的思想,其他的你就統統不同意了,就是這種現象哦。那這種現象呢,他就迷信權威。怎麼講迷信權威?他須就要有根據了,這個是誰說的?誰傳過來的?便都要講傳承了;“我的是從哪裏傳來的”。“我的這部論是從哪裏來的”。
那麼,我就聽聽龍樹菩薩的“如理破他”,龍樹菩薩怎麼如理破他呢?龍樹菩薩說:“疑者破何法?”破,對就其他的人來就說,龍樹菩薩的空見,就破佛法了。但是,我們要知道:一切法都是從心生的。是使我們的心,認識我們自己的心。千萬不要執著佛法,在那邊轉來轉去,認爲這個是對的,那個是錯的,所有的佛法,看著,看著,又看回我們自己的心。如果佛法不是那樣,佛法就變成道理、理論了。所以,一切佛法都要看回我們自己的心。那麼,我們的心,還有這些現象是怎麼樣呢?龍樹菩薩說:佛講的法就是陰界處法。還有呢,再就看下去。面怎麼說了;那麼,
——第34頌——
“大種等及識,所說皆平等。彼智現證時,無妄無分別。”
“大種等及識”,大種,就是地、水、火、風四大。這個四大是什麼呢?。識,就是種種的心識。那麼,這個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陰、界、入、四大、還有識,是其實,真正佛所講的這個根本的教法。那這個根本的教法,我這邊寫什麼呢?我說:“方便有多門”,就佛依衆生的需求而作種種方便說,衆生那些人就執著那些所方便說的東西是實的,是真的那樣。
“所說皆平等”,所說,就各種所說的法,都是依平等說。爲什麼呢?因爲依這個求真理的人所需要而說。那麼,他佛依這種理求真理的需要而說呢,所以是“應機而說出離法”。那這個出離,是要出離什麼呢?出離這個有無、高下這些等等。因此所以,佛在說法的時候,是要讓我們出離啊,而不是讓我們要把那個法執呢,認爲是對的,是錯的,而是要遠離!讓我們的心,知道遠離。
“彼智現證時,無妄無分別”。彼,指求真理者。這個求真理者,他的智慧現前證悟到那個佛法的法性——就法的本性時,他就知道:這個萬法,跟他的心,乃至佛,本是沒有妄想,沒有分別的。即“無妄無分別”。
那在這裏,我括號寫說:“無萬法自心跟佛”。爲什麼我這樣說呢?因爲這個“無”,他在證的時候,證的是什麼呢?能證的人,稱爲佛,他證的是用心去證,所證的是那種法的現象。所以,就是:萬法跟自心,跟佛,這些都是本來沒有妄想,沒有分別可得的!爲什麼呢?因爲他覺悟到一切法沒有相可得!而沒有相可得,就證悟到諸法實相。那當一個人他在證悟這個法性的時候,他
必然要知道:能證跟所證,這兩件事,就是心跟法是沒有分離的,那麼,並不是心跟法分開了。然後,一切法都不去理會,就靜靜看著那個心跟看著法都是一樣的。怎麼講一樣呢?因爲一切都是因緣。看心,也是因緣;看法,也是因緣。那如果說,你只單純看心,然呢,心看完後,再轉過來看這個法,那你是就有種種差別了,就沒有所謂的“平等不二”。這個所謂的不二,就是說,你的心不應該把能知所知分開來。
“非去來今”,怎麼樣叫“非去來今”呢?就是說,當你在證悟的當時,你就知道沒有所謂過去、現在、未來。意思說,沒有所謂我證悟的那個時候,也沒有所謂的我以前沒有證悟,也沒有所謂我以後證悟了,絕對沒有這回事!如果你認爲:我以前是沒有證悟的,後來我證悟了。這個人是沒有證悟的!爲什麼呢?他還有二元對立,分開了。所以,在中國,一些禅宗祖師,他們證悟的時候,他們都說:本來不曾迷惑!就是他見到他本來沒有所謂迷惑這會事!如果你認爲以前是迷惑,現在我不迷了,你還是迷!以這個禅宗的說法,絕對不是那樣!就是說,絕對不是說以前是迷的,現在沒有迷了。如果那樣,就有過去、未來、現在、絕對錯誤!沒有所謂過去、未來、現在。
——第35頌——
“此一若如實,佛說爲涅槃,此最勝無妄,無智即分別。”
“此一”,在這裏說,一,是指什麼?就指不二的意思。在這裏,“一”這個字,就是你所證悟的這個智慧,當時你所知的一切,沒有差別相,叫做一。那這個“此一若如實”,這個不二的顯現。哦,你放了很多名詞在裏面,“不二的顯現,無妄的真如,無妄的心性,無妄的法性,無妄的覺性,“若如實知”,就是說,我們在修學佛法時,說,我們認爲這個世間是如幻如化的,這世間是不實在的!那,我們想要證悟到實在的。那麼,我們佛陀呢,…
《六十頌如理論(廣超法師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