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依六根境界而得來的,
那佛跟你講空,是跟你講,你所得的這些,它的本性是不實在的,所以說是空的。並不是在這空……空的裏面遠離了一切東西,叫空。而是在這萬法裏面,你就看到自性是空的,而也就是當時你看到空的時候,你必然要看到萬法。不可以說:哦,我看到萬法都空了。空了,看不到萬法!絕對不是這樣子。也就是當你看到空性的時候,那這個萬法跟空性不能打開兩邊。就是說,千萬不要以爲:這個覺悟、證悟的時候,是要什麼,什麼,什麼念頭統統都不動了。不是!關于這個,曾經有個人,你們如果看過《六祖壇經》,有一個人去找評論六祖,他說呢:“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還有一句話什麼?哎呀,我記憶力不好。就是說,那個人說:六祖惠能,他有一些技巧,就是什麼想、念頭都不生,那麼,他的這個智慧就在裏面這樣生長。六祖聽了,就反回講一句話,他說:“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怎麼長。”我沒有任何技量,那念頭也一直在起,這智慧也一直在增長。因此就是六祖惠能禅師,他否定修行是一切念頭都不動。然後,認爲在裏面覺悟到菩提,覺悟到空性,他反對這樣的說法。他說,就在這一切思想裏面,你當時要智慧現前,而這智慧看到的一切都是沒有本體,就是都是性空的。所以,就在空中要見到萬法,不是見到萬法沒有了,說是空;而是在空中見萬法,萬法中見空性。
——第37頌——
外人問:
“如是無明緣,佛爲世間說。若世無分別,此雲何無生。”
佛有講二因緣,從無明講起,所以他說“如是無明緣,佛爲世間說”,就是佛在我們這個人間,爲我們講十二因緣法,在這十二因緣裏有呢,就講出了流轉跟還滅。那,爲我們世間人說這樣的法。那外人就問:佛有爲世間講無明、十二因緣的這個法爲世間說,如果這個世間,就如你龍樹菩薩說,一切都沒有分別的話,那麼,爲什麼又說無生呢?我們再注意看!就是說,這十二因緣的流轉與還滅,是佛在人間說的法,那如果世間一切本來沒有分別的話,那麼,如此呢,即這個生跟滅沒有差別的話,那麼,如此呢,這個生跟滅沒有差別的話,爲什麼還要分別出一個無生呢?這是外人問龍樹菩薩。
龍樹菩薩說:一切要遠離這個分別執著,不可以以分別來去認取這個法。那既然沒有分別,爲什麼還說無生呢?外人就這樣問。在這裏呢,我就寫呢,這十二因緣,我這邊評語說:“真理,是爲需要真理的人而建立的。”爲什麼呢?因爲真理是從是非心生出來的。一切真理都有所謂對跟錯。所以,真理都是從是非心出來。那些人有種種是非心,他需要那樣說,就跟他那樣說。所以,針對于我們衆生的種種是非心,佛就這樣給我們說這些道理出來。
那佛爲世間人說法,外人認爲有實在的佛,跟世間人說法。但是,我這樣說:那不是,是如幻的佛,(實在是)說呢,是沒有說;那聽法的人呢,是如幻的人,實在也沒有在聽。這才是真正的緣生的意思。
“一切法因緣生”,因緣生,就是一切法因緣裏面沒有本體、沒有自性,
沒有你我他。因緣裏面沒有所謂的一個佛,沒有所謂一個說法這件事,沒有所謂聽的人,也沒有所謂聽這回事,只是因緣在變化。所以我說:“如幻的佛,實在沒有說;如幻的人,聽呢,也不是實在的聽。”這才是真正的緣生的意義。
那不明白緣生意義的人,他就說:有實在的佛在說是因緣,有實在的人在聽,他的因緣是實在的。那麼,他在說。所以講到這個無分別的時候,他說:如果沒有分別,爲什麼還說無生?那麼,這個無分別也是佛在說的。哦,佛說的法,那我這裏說:“無分別乃標月指。”就是無分別好象是指著月亮的手指。有句話“見指太過則不見月”,意思是說,你整天見那只手指,不看月亮。就是說佛在講這個無分別,是勸你不要生起分別。而說這個法,那麼,你再去分別這個“無分別”是怎麼樣的。如果你放下那個分別,你就知道無分別了。但是外那個人不願意!他就去分別無分別是怎麼樣的,並說:你看,你無分別爲什麼還有無生?無生不是分別嗎?明白我的意思嗎?就是說,外人認爲:你剛才說無分別,生啊,滅啊,都無分別。那爲什麼你又說個無生?聽懂嗎?也就是說,外人認爲:這個無生就是分別。其實,就是這個人在分別了。他聽到了無分別,聽到了無生,然後,他進一步去分別:什麼是無分別?什麼是無生?他不願意放下這個分別。聽懂嗎?所以,我說:“見指太過就不見月”。
那等到這個無生是呢,就寫說:“依俗立無生,”俗,就是世俗人。佛依世俗人執著有生滅,有無常,有生有滅……那佛爲了讓我們認識,佛就建立起“無生”的這個法。因此那麼,我們不要去執著說:實在有一個無生。不只是無生,問者本身也沒有實在的。所以,應該看回自己的心。而不是看那個分別無分別!然後,看自己的心,把這個分別放下,才是真理。真理是沒有道理可說的。有道理就是是非心!千萬要記住!
——第38頌——
根據外人所問,論主就答了。所以龍樹菩薩就說:
“若無明可滅,滅已即非生,生滅名乖違,無智起分別。”
龍樹菩薩就說:如果有實在的無明可以滅,因爲前面講無明緣,就是十二因緣裏面講無明,由無明而輪轉,那還滅,就是無明可以滅。就是有無明有滅。那龍樹菩薩說:如果無明是可以滅的話,那麼,這個法滅後,就不是生。那麼,這個生跟滅,生是不能離開滅的,滅也不能離開生,生與滅是不能單獨立存在。所以,說無明可滅便他違背了他生跟滅的意義,他的名稱,因而所以他說“生滅名乖違”。生跟滅,這兩個名稱,所指的法是互相矛盾,不能成立的。它名稱底下所指的法不能成立。那而“無智”者,卻就生起了生滅、輪回、叁時,各個有自性的分別見。
這是龍樹菩薩回是在答外人的前面的那個看法、想法,認爲有無明的因緣,認爲有無明的滅,認爲佛在世間說法,有法可以聽得到。那麼,龍樹菩薩說,如果無明可以滅,那是錯的。我這邊評語說:“滅無明是有宗通見。”就是說,認爲無明可以滅掉的,是執著有法。有宗,就是我們佛教將佛法的宗派分爲兩種類:執著(認爲)是在有東西在發生的人,這些宗派,我們稱爲“有宗”。那麼,認爲有東西正在發生,什麼呢?有無明在發生,有“滅無明”這件事在發生,這些都是有宗人的見解。空宗是呢,就指什麼呢?就指龍樹菩薩建立的這個中觀的看法,在空宗。在空宗裏面,“無無明,亦無無明盡”。——這是《心經》裏面的一句話。其實,這句話不是《心經》專有,整個《大般若》裏到處都會出現沒有實在的無明,也沒有實在的無明滅盡了。——是完全相反的
說法。那麼,“若法滅後即非生”,“滅已即非生”,這是龍樹菩薩他在破前面那個在說無明可滅的說法。龍樹菩薩說,如果那個法可以滅的話,滅了之後,它就不屬于生了。我這邊說什麼呢?如果一個法“從有無滅已,則滅緣有無。”這裏的這個滅是指什麼呢?其實這個滅,就是指這個涅槃的意思,是指這個法中斷,不繼續了。那一個法呢?爲什麼你産生一個滅的看法?你認爲這個法已經滅了,你一定是從有無那邊得來,知道嗎?那如果你從有跟無裏面得到滅的概念,那這個滅,是從有無建立的。其實,滅本身是沒有前後,所以不關生的事。滅,沒有所謂滅前,跟滅後。所以,滅跟生毫不相幹!意思是說,不是原來有無明,後來無明滅。不是這樣子!聽懂嗎?就是這個滅,它不可以發生前面沒有滅,後來滅,知道嗎?因爲如果是那樣子,這個滅本身也變成生滅法了。聽懂嗎?十二因緣裏面,因爲無明緣什麼?無明緣行,行緣識……有緣老死。那麼,這樣呢,反觀無明滅則什麼?行滅,乃至識滅則什麼,滅滅滅,然後死滅,一切滅。這那樣就是說,這個無明緣行,是生,生著,一直一個生著一個,這個叫十二因緣的輪轉。十二因緣的還滅是嘛,哦!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你們有念誦嘛,十二因緣裏面,無明滅則滅……那如果是原本無明沒有滅,是那後來無明滅,那樣,這個滅是本來沒有滅,後來滅,就有前後,知道嗎?那有前有後,就生滅法。聽懂嗎?那如果是生滅法的話,那還可以生回來!知道嗎?所以說這個滅本身:“滅已即非生”,如果滅,它就跟生完全沒關系了。
“生滅名乖違”,生跟滅的這個名稱,定下來說,它們互相在矛盾。怎麼樣講互相矛盾呢?因爲如果你認識生的當時,你必然知道滅,你知道滅的當時,你也知道生。就猶如:你知道爸爸的時候,你就知道兒子;你知道兒子的時候,你一定知道爸爸。就是說,你生起“生”的見的當時,你必然生起滅的見;你
生起滅的見的當時,也必然生起生的見。這個很簡單的邏輯來的!比方說,我現在在白板畫個圓圈,我畫一個圓圈在白板。圓圈裏面——內;圓圈外面——外。你看見內,一定要看見外。你不可以說,我看到內,看不到外。怎麼說呢?就是說,如果我進入一個洞裏面,外面什麼都看不到,我說我看到裏面,看不到外面。其實,當時我就有外面的念頭了,知道嗎?啊,同樣的,你不能說我證悟到:看到滅的時候已經沒有生了!不能,不可以發生的!所以,這個生跟滅不能獨存!這不能獨存,不只是它們之間的關系而已。因爲生這個法,本身不能自己發生,它要依靠法來生的。知道嗎?好象廣超法師出生了,出生,必須依靠廣超法師,沒有廣超法師,出生不能成立!聽懂嗎?那麼,那說廣超法師涅槃,這個涅槃還是得不的依廣超法師而說涅槃?聽懂我說什麼嗎?如果沒有廣超法師的話,誰涅槃呢?也就是說呢,不管你見到生,你就看到有因緣在作用;你看到滅,也看到因緣在作用。它不能獨立存在。所以,這個生跟滅呢,違背它的名。
無智者生起輪回,叁時各有自性的分別見。就是說,我們衆生呢,沒有智慧,在…
《六十頌如理論(廣超法師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