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十頌如理論(廣超法師講記)▪P25

  ..續本文上一頁有說,他沒有法可以給你。可以給你的,他說是什麼呢?好象給小孩子玩具一樣,暫時給他快樂而已。

  所以,當他知道這個心成一性的時候,就是沒有所謂心,也沒有所謂境,也沒有所謂覺悟這回事,統統沒有差別,這個叫做“若成立一性”。

  ——第46頌——

  “貪嗔法極重,由是生見執,诤論故安立,離性而執實。”

  這一個四十六頌,是在講什麼?是在講那些人----------煩惱人的行爲。那些煩惱的人,由于他的煩惱,貪嗔癡煩惱很重,因而他就生起種種見,種種執著,然後,就诤論,安立種種法。那麼,對于本來是離性,即就是離什麼?離他原來所執著的種性,自性的法而。但他在離性裏面,他就生起實有性的執著。這是貪嗔癡重的人,實際很多修學佛法的人也都是如此。

  現在這裏,我就以叁量來說:煩惱極重的人,他就迷惑現量。就是說,我們佛法說我們得到知識,有可以用叁種方式來量,就是現量,比量,聖言量。那麼,煩惱很重的人,他對現前境界,他就迷惑現前境界,但是,他把現前境界當成是確實的。其實,現量也不能稱爲現量。爲什麼?因爲所有的現量,都隨著他的業,隨著他的果,他的因果,他的能力而顯現。凡夫也好,羅漢也好,菩薩也好,佛也好,都隨著他的能力而顯現不同,各個有差別。所以,所謂的現量沒有定量。

  那麼,而凡夫呢,“由是生見執”,他不但生起執著,更進一步生起種種見解,什麼見解呢?就是對于佛法的誤解,而生起的種種見解。爲什麼這怎麼樣講呢?因我們佛教界的人,對佛所講的法,就有種種的解釋。誤會爲呢,就認爲:啊,佛是這樣講,這樣講……那樣,那樣講。那麼,他不知道所謂聖言量,是佛隨著衆生的需要而說的,是應病與藥。應病與藥,是說一個人得了什麼病,該吃什麼藥,就給他什麼藥,而不是那個藥是聖言量。意思是說,聖言量因爲他是聖人所講的故稱聖言。我們在聽的時候,如果他對我講,我聽我就

  對,知道嗎?他對我講,你們統統聽,你們錯!大錯!爲什麼呢?他對我講,是我該吃這個藥。那麼,而你把他對我講的當成聖言量,“哦,一定對的!”那就大錯了。所以,聖言量也是一樣,依衆生而說,應病與藥,千萬不要執著!哦,凡是聖言量的,統統我都照單全收。

  那麼,爭論跟安立,其實就是比量。世間人智慧的種種分別,是是非的心,然後我說此是:“見取走天下”。有一個人跟我說:“有理走天下”。我不同意他那句話。就是說,整天跟我爭論佛法道理,是怎麼樣講,是怎麼怎麼講,然後他說,他只要有理,他就走天下。其實,有理呢,就是見取見。他以見取見來走天下。爲什麼這樣說呢?我說比量,什麼叫比量?比量不過是同一個界裏面的衆生,共同同意的真相。比方說,我們以前人認爲太陽是從東方出來的,這就是當時是真理,知道嗎?現在人認爲呢,太陽不是繞地球的,而是地球繞著太陽轉,是現在的真理。以後的人可能又不是這樣說,知道嗎?人類的知識不斷地、慢慢提高,他會發現不一定是這樣子!所以,所謂的比量,種種推理,不過是在同一個界裏面的衆生,大家共同同意的真相。然後,在裏面建立他的什麼,他的意義來理論。那麼,這樣,他就在裏面爭論了,那麼,他就以對于這個離有無性的法,就執爲實有。他那樣執著實有呢,如此他就會産生一個毛病:自己打自己。這在前面有說過了。忘記在哪一個頌裏面。自破佛法嘛,我上次講過了,有沒有?)就是說,他種種建立起種種比量說,他就會自己打破自己,一定要發生的!但是,

  萬法不曾分別有自己,有他,也沒有分別有跟無。但是萬法之間,因果一定沒有錯亂,而凡是我們分別有無的人,因果錯亂。萬法本身因果作用一切清清楚楚,但是,它沒有分說是誰的,你的,我的,他的。是我們去分別:那個

  萬法因果是這樣,是那樣。

  我們看47頌:

  ——第47頌——

  “彼因起諸見,見故生煩惱,若此正了知,見煩惱俱盡。”

  龍樹菩薩進一步說,那些這樣的貪嗔癡重的人,他們是因爲這些量,就生起種種、種種的見,即依聖言量,依比量,依現量等等。那麼,生起種種的見,呢,那又因這種種見,就生起見取見。所以,因爲見取又生起其它的種種的煩惱都來了。

  “若此正了知”,此,指前面講的離性。離性,是指一切法離有無、生滅,本性是空的,正確地知道。那麼,他的見,他的煩惱,他皆了無可取。就是知道“彼因起諸見”都不可取的。

  “彼因起諸見”,因爲他對于這現量、比量、聖言量這些裏面,生起的種種見,這種種見,我們稱爲這裏就對于所知。就是說我們知道的境界,知道聽來的法,知道我們心中所推理的一些道理,統統叫做“所知”。那凡夫對于所知,就生起種種的見。那麼,那麼,如果是羅漢,他對于所知,他不去生見,而是他就遠離。那菩薩呢,他不是生見,也不是遠離,他是要真正知道。所以說,菩薩于所知如果無知的話,就是他的所知障。就是說,只有佛才稱爲叫做“無上正等正覺”、“一切智”。他所知的東西沒有他不認識、不知道的。那菩薩呢,對于他所知道的東西還有無知,這就是菩薩所知的障礙還沒解脫。羅漢呢,煩惱障解脫了,所知障他不管。爲什麼?因爲煩惱障是障生死解脫,所知障是障成佛。由于菩薩知道所知障障成佛,所以,他對于所知的,他一定要去知道。不可以無知!

  那麼,見取見,我這邊寫呢,這個取,是執取。如果執取這個境界的時候,

  那個業有限現量;如果執取這個“見”,那個業是無邊的。就是說,一個人用見取見造業是什麼地方都可以造的。但是,如果一個人執著境界,他只在他那個境界造業,所以,見取見造業的力量很大。那麼,我這邊寫:如果你執著空見,就是聽到佛法裏面空的道理,你去執著,那麼,龍樹菩薩在《中論》裏面說:“諸佛所不化”。就是說,佛用空來破衆生種種的見,呢,他說。如果你卻執空爲實再把來著呢,。故佛呢,不會再爲你講另外的東西出來了。所以,一切佛都沒有辦法度你了。所以,在中國佛教裏面有說一句話:“甯可生起有見如須彌山,不可無見如芥子許。”即甯可生起很多很多的有見,千萬不要生起無見,空無的見,那怕只有芥子般的微如一粒米這種小。就是說,你聽到這個空,千萬不要落入把一切統統打掉的意思。絕對不是!很多人認爲空,是把一切都掃光。絕對不是!龍樹菩薩在《中論》裏面,把一切法統統拿來講,統統去破,是破衆那麼多人錯誤的見解!所以,上次我還沒出家的時候,聽一個人跟我說:他說,(那),他說嘿!龍樹菩薩真厲害,他連佛講的因緣他都破。呵呵……那就錯誤了,知道嗎?就是,佛龍樹是破人家對佛講的因緣所生起的錯誤見解。龍樹菩薩他是說:因緣法自性空。他並不是去破那個因緣。所以,如果你認爲這個空見是破一切法,那個人就你是在罵龍樹的人。知道嗎?因爲龍樹前面有說過了嘛,在前一講說:外衆說他空破一切法,知道嗎?絕對不是!所以,千萬不要起以這個空的見來破一切法。空的見,是揭示一切法,而知道本身是空的,並不是一切法掃光。

  那麼,如果“若此正了知”,這個正了知是什麼呢?就是說,對于所知的那個法,如實地見了之後,不要再生起任何的見,叫做正了知。就是說,因這個法本身沒有分別能知的心,所知的境。所以那麼,你不要在知道那個法的時

  候,你再生起一個念頭,說:那是什麼什麼東西。你知道它,而不要去執取你分別裏面的那個叫什麼什麼什麼。這樣,他說,他你的見跟煩惱就知道都放下,不可取了。故這裏講:“見煩惱俱淨”,淨的意思說,沒有東西可取,可淨,叫淨。

  我們看48頌:

  ——第48頌——

  “當知法無常,從緣生故現,緣生亦無生,此最上實語。”

  龍樹菩薩說,應當知道一切法相,還有法的無常相,都是因緣,緣生所顯現,所以他說“緣生故現”。現,就是顯現。並不是說實在的有那個東西在生滅,那麼,這個緣生的顯現的法,實在沒有實在的法。所以,沒有生可以得到。那麼這個才是最上的真實語。

  其實,對于這個法相,跟無常相,在《中觀》裏面說,法不可得,無常也是不可得。那麼,因爲緣生顯現裏面,本來沒有一個法可得,哪來無常呢?所以,無常也不是真實的。所以,我這邊寫:“顯現本無一法可得,無常亦非真”。如果你認爲無常是真理,你又被佛法所騙去了,你又執著聖言量。那既然的法,這緣生顯現的法,其實不過是陰界入——五蘊,十八界,十二入這些,這陰界入是種種法相,我說:“萬相從來不離心。”這陰界入法裏面都在講心,知道嗎?所以,這些萬相從來就是在心這邊在作用。所以呢,要觀法跟心不二。那關于這個,當我們講到“心”的時候,你認爲那就:“哦,心跟法”。絕對不是這樣子!然後,“心跟法不二”。就是心就是法!法就是心。就是說,我們的的這個所知的一切法,及能知的心,從一個角度說,一切都是因緣在變化;從另外一個角度說,一切都是業力在變化;又從另外的角度說:一切就是心在變化。同一句話,佛對不同衆生的需要,而用不同的方式來說。

  如果從業力的變化來說,是以過去來說;如果以心來說,是以現前變化中來說。所以,當你知道一切法,包括心也好,物也好,時間,空間也好,都是種種因緣的幻相。在這一幻相裏面,並不是沒有,也不是有,而是每一個你所

  認爲的那個法,沒有它自己的範圍,哦,重複又重複講!沒有它自己的範圍,沒有多大多小,沒有所謂的它在哪裏。如果你說它有範圍了,針對講,我就說:就在你坐的那個位置裏面,它就影響到叁千大千世界去了。只是你看不到,也不知道。你怎麼說它在你所認識的範圍裏面呢?所以,如果你知道這個一切陰界入,知道心跟法沒有差別,沒有範圍的時候,那麼,你也知道:這個…

《六十頌如理論(廣超法師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