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那麼,所以他成佛了,他雖然沒有那些願了,但那些因果還再繼續著!因此所以,發願是因果法,國土也是因果法。凡是你六根境界所知的,就是因緣,就是因果法。
哦,上次我說過:果還沒有生的時候,因不可得!現在那麼,這個居士說:佛曾經授記這些羅漢,將來去成佛,佛號叫什麼。可見那麼,也有一些事情預先,佛先預言了,先講。那這樣子,是否違背了中觀所講的“果未成,因不可說”。
在我們來看:這些是所謂的前因後果,那麼,因爲這樣在我們來說,果還沒有生的時候呢,因不可說。但是,在佛這邊,因跟果是不實在的。那麼,因
跟果不實在的,剛才我說過了一個情形,就是說,每一個法裏面呢,都含容所有其他的法。那麼,所以佛要知道哪個法,他都可以知道。這是一件事情。
第二事情,就時間的前後來講,上一講我說過了,它本身不是實在的。那是我們認爲是實在的!我們有時間的概念,然後,同時我們已經也有因果概念,有因果概念,同時有時間概念。所以,當佛他覺悟到一切法的真實性,——空性的時候,他會講另外一句話,他說:非因非果法。
這個“非因非果法”,不是我們現在的因果現象,時間現象,來能夠解釋的!那麼,我們之所以有這個因果,前後,就是因爲我們在六根境界裏面得來的消息。那在這種情況底下,我們常有這樣的問題:那麼,呢,他事情還沒有發生的,他佛竟然可以先講!那是在你來看,是還沒有發生的;在佛呢,沒有已經發生的,沒有還沒有發生的,沒有那回事!所以,是不同的智慧,不同的境界。那麼,不用講得太遠,就是以佛法來說,一個人有天眼通,就能看到某一個人的未來世了。不必大到佛的能力!一個人有宿命通,就能知道過去的事情了。他還可以看到的!你說不存在,他說我看到了。如果你找到一個有宿命通的人,他可以給你看一下,你呢,一百年前的某一天,你在做什麼,他都可以看到。在我們認爲,已經滅了。但是,法呢,本來沒有生,也沒有滅。生滅是你我們的見,法也是你的見。所以說,一切因果,因緣的道理,佛依我們衆生的境界、能力,用最善巧的方式跟我們解說,解說,給這樣我們容易接受!實際上,時間過去,因爲現在、未來,是不實在的!我已經講了好多次了,但是這個是不容易了解的。
能夠接受的舉手,(沒有幾個人)呵呵……
時間:過去、未來、現在,不實在!呵呵……其他人呢?呵呵,真的是不
容易哦。等我們討論的時候,我們多花些時間來討論這個。一講都是討論不完的。嗯,什麼是時間。還有問題嗎?
問:如果你說成佛,那是因果法來的。就是說,從凡夫變成佛,是一種現象,那麼,如果你說“見法即見佛”這句話是指覺悟者的意思?
覺悟的意思。你見到一切法,一切法本來就是在覺悟中,我講了幾次了。這覺悟跟法,是不能分離的。而且,一切法能夠知一切法並不是我們現在知識的知道,知道嗎?我們是念念不相知的,前念不知後念,知道嗎?我們的心的作用是這樣子的。但是,一切萬法,它呢,我開始說過了,它本身包含任何一個法,它沒有界限的。它的影響,是影響到所有的法。所以,所有的法裏面就可以知道那個法的存在。但是,如果你說,“哦,密宗的這個即身成佛,他是以人身修成佛”,知道嗎?以人身修成佛,有人身,有佛的差別,那是一種成就,知道嗎?那個成就,是因果法來的。因此所以,密宗裏面說,你要修得到天身,因爲成佛的身,不可以人的肉身。還有很多東西,你要去成就。
所以因而,跟禅宗講的“見性成佛”的成佛不一樣!禅宗不是以這個身心來成佛,知道嗎?他說:你本來是佛的!禅宗的說法是這樣說的,而是說“見性成佛”。所以,在禅宗的說法是“一切衆生本來都是佛”!但衆生不知道,不敢承認自己是。因此所以,禅宗說這個成佛是“自認自知,自己是佛”,就是這個《法華經》所說:“少知樂小法,不知信作佛”。禅宗用這個來說成佛。心呢,你本來就在覺悟中,你不相信,我上次講的那一句話,這個“煩惱演迷客,智慧是導演”,本本就在覺中,你不相信,呵呵……
煩惱是什麼?,智慧是導演,。我們不相信。
問:……?
答:以禅宗說,你要放下你的這些看法了。因爲你有這些看法認爲,你不是覺悟的,是那些看法在說話。就是說,你很清楚當一個人喜歡抽煙,是要抽煙的心說要抽,對不對?並不是有一個某某人要抽。現在他說我沒有覺悟而怎麼覺悟;是那一個心在說。然後應該很肯定;不過是這些心說罷了。
今晚到此爲止,下一講繼續。
我們大家禮佛回向。
大家合掌;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叁稱)
好,放掌!
今晚的六十頌如理論,我們從50頌開始,那麼,下一講就能夠結束這個講義裏的內容。然後,接下來,就複習,討論。因爲依然有很多問題存在,因爲這些問題呢,我怕不夠時間討論,所以我先把它講完,那麼,,你們再提出裏面的問題來討論好了。這個討論呢,我是希望你們分成小組來來討論。別,那今天我們來看第50頌:那麼,關于這個中觀的理論,是龍樹菩薩爲了破除教內教外的人對佛法的錯解而寫的一部論。它本身並沒有教導我們怎麼樣去修,但是,它讓你建立起對佛法的正見。在我們學佛的人,學佛學了很久了,還是有很多錯誤的知見。所以,任何人學佛學到一定的時候,一定要看中觀。如果不看中觀,不了解龍樹菩薩的見解,就有很多錯誤的知見。所以,任何人學佛學了一個時候,一定要看中觀。如果不提出的這些看法,很多人他陷入佛法的迷魂陣裏面,還自己以爲自己是對的!那麼,中觀裏面很多他所破的法,總結一句話就是說:呢,我們都執著有實在的法在發生。那麼,這就是龍樹菩薩所要破的。而這其中有一樣最難令人接受的,就是時間,龍樹菩薩在《中論》裏面,有一個品,專門破時間,他說時間的不實在。但是,他那個推理是很複雜的一
個推理,那麼,我前幾講講到;時間是不實在的。可能你們很多人沒有辦法感受,沒有辦法接受。因此我可能會拿一講,來討論這個時間。因爲我剛才坐車上,就有人問我了,呵呵……他說明明有昨天,今天,明天,明明有前後關系,爲什麼說時間不實在?到這裏呢,因爲問題太多,所以,我都等到頌文講完了,我們才來討論裏面的一些論點。在我個人的感覺,在中觀裏面,龍樹菩薩的永遠是對的!錯的是你!呵呵……的確是如此!那麼,你要自己把自己錯的找出來。那麼,在我們討論的時候,就可解決這些問題。好,我們現在看第開始50頌:
——第50頌——
“自分不可立,他分雲何有?自他分俱無,智了無诤論。”
這個是說,前面49頌是說衆生由于對佛法的誤解,而有種種的見解,並由此興接下來,他說因爲生起爭論。就,對世間的那現在呢,第50頌說:自己的這部分見解都不可能成立,那麼,他人的那一份見地又怎麼會有呢?也所以就是認識到自己的道理,尚且不可以建立,那他人的道理又怎麼會有?那麼,如果自他的道理都不執取的時候,那麼一個有智慧的人就明了這個心呢,沒有诤論。
這個最後一句“智了無爭論”。這個智了無诤論,不只是跟別人爭;自己內心,自己跟自己爭,也是爭論。所以,我在放到這兒添了一個“心無诤”。
自分,就是自己那一部分的道理,爲什麼不可以成立呢?前面的第幾講解有講到了,所謂這個真理,是依需要真理的人而建立的。我在第44頌,頌文的第一句第二句裏面說:“建立實性,就是誹謗法性”。就是說,如果你建立有任何的真理,你就在誹謗這個法的真實性。因爲真理是從哪裏來的?真理,是從什麼呢?我們的是非分別心得來的。我們的是非分別心,是因爲我們認爲這個時間,有實在的種種事物在發生,然後,我們立下定理,立下定義,然後再去找他們的種種關系。那麼,這些都是是非心。那當一個人在是非的道理裏面,他認爲有實在的事,這是六根的境界告訴他的。那六根的境界呢,不同的衆生所看到的東西是不同的。因此那麼,並不可以當成是真理來依據。它是隨著不同的衆生,有不同的道理。那麼,就比方說,我們生長在赤道,一個人如果生長在北極,他沒有北方。我們生長在赤道有北方,在北極那裏,是不可能有北
方的。那麼,我們以外的東南西北,跟他的東南西北,跟你的東南西北,就有不同看法,他的統統都是南,而我們有東南西北。所以,這個真理,是依我們根塵識的因緣而建立起來的,它本身是不實在的。故所以不可以立。如果你去立,你的心就亂了。因此所以我說:參與是非,事難分清。這是禅宗叁祖僧璨在《信心銘》裏面寫的一句話。
那如果自己的道理不能建立,那別人的道理當然也是不實在,又不可能是實在,可以成立的。喽;那因爲這樣呢,外道。在印度有一個外道,有一次去見佛,他對跟佛說:“我是一切道理,我都不接受。”就是說,有一個外道很會辨認,他認爲;凡是你建立的任何道理,就都可以被人家反駁。所以,他就跟佛說:“我是一切道理,我都不接受。”然後,佛就問他:“你這句話接受嗎?”他就自己矛盾了。同樣地,當我們聽到;“哦,自分不可立,他分雲何有?”你可能也生起這個概念:哦,一切道理都不可以建立。如果你這樣想法,就要問你喽!這個既然一切法不建立,那這個道理成立嗎?爲什麼呢?你又在建立道理了!這就是我們的習慣。所以,我們不要在道理裏面生出道理,然後,也不要去停留在你所建立的道理裏面。
然後,另外還有一種情形個行,是一些人修行,他在修修修的時候,往往這些修行的人,他會因爲修這個出離心,而他就會把外境排除掉,包括這種心念也排除掉。最後呢,他就會有一種感受:一個心念時時存在。
很多人都會有這種經驗,如果他認真修地話。他也感受到:好象倆個人。一…
《六十頌如理論(廣超法師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