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是從因爲你能知覺裏面産生的。那,在大乘裏面更進一步說:這個知覺是人人的本性,本來就有的。而這個無明煩惱呢,也正是因爲依這個本來有的,覺悟的這個心呢,而生起來的。也因爲這樣,那就有在一些大乘經論裏面,如《大乘起信論》應該是《楞嚴經》就有提出這樣的一個問題來麼到一句話,他說:既然心本來是清淨的,爲什麼後來突然間生出煩惱來了?就有這種種的問題出來。起心
剛才我說過了,這個心,本來清淨的,煩惱是某一類的心在活動。是另外一些能知的心,是另外一些心在活動。各有因緣。然後呢,但你那個煩惱的心,他說:哦,這個本來清淨的,後來生起煩惱。意思是說:你有這個問題爲什麼心本來清淨,後來又生起山河大地,生起煩惱?這就是煩惱的心說的話。就是說,你的眼識不會說那句話,你的耳識也不會說那句話,是某一類的煩惱,就是那個知覺的心,它說的。
我們整天就是這個煩惱心,說東說西,然後你去接受它。這就叫迷惑。我們看下一個頌?它就說了:
——第53頌——
“如愚見影像,彼妄生實想,世間縛亦然,慧爲癡所網。”
就是說,猶如有愚癡的人看到這個影像,古代影像,所謂叫做形象呢,就是影子的意思。現在影像包括電影,電視,幻燈等。我們又算數,那麼,他看到影象,他把那影像當成是有一個東西在活動,所以說是“彼妄生實想”,他就在影中有實無。決就是他對這個影像,生起有啊,無啊,在那邊,是真的嗎?種種概念。那麼,他說世間人被這個煩惱系縛也又是一樣,他的說智慧被愚癡的人心所網住。
關于這個影像,佛在有說,世間哦,如果你們有念過《金剛經》說:,他說“如夢幻泡影”。,如如世間,就是幻化,這個不論大小乘經典,乃至密宗都這樣說。:“這世間是幻化,但是我們說這世間是真實的。而佛說,這個世間是也我們夢來的,一場夢!但是,我們卻說沒有!我們沒有夢。上一次我講過,佛講的夢就是醒的時候,是真正的夢,。那麼,我們的這個夢,是假的心。這些那麼,都是如幻如化的現象,但是,我們說:夢是假的!醒的是真的。你看!兩個是一樣的因緣幻化的現象,我們竟然說有真的,有假的!爲什麼你夢裏的東西醒來的時候,你捉摸不到,然後,夢醒後的東西,你捉摸得到!你說這個叫真的。但是事實上,並不如此。有時夢中醒的時候也捉摸得到,他夢醒中,所捉摸的東西。只是因爲夢醒的時候,你才知道原來在夢中的東西是不實在的。但是,你夢醒來之後,你又承認另外一個,更大的夢是真的!一切是實在的,而這實在,包括眼前所見的一切,包括時間,空間,統統……你都說是實在的。所以佛說世間如夢幻。
夢,也是世間來的;醒,也是世間;夢,也是一個世間,知道嗎?不要以爲夢不是時間,不是世間。我們在夢裏面,這心念也會帶到我們日常生活中應用的,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行爲,也會帶到夢中去的。所以,它們是有關系的。都是因緣法。但是,世間人他執著醒的時候是有輪回;有主人,在輪回;有煩惱,煩惱綁住我!有所謂智慧,能夠解脫。這就是夢中人說的話。但是我們說沒有。我們說眼前所認爲這些是真實的!我們認爲輪回是真實的。實際上,輪回,佛是說如夢如幻。
那麼,這個智慧跟愚癡,龍樹他說:智慧被愚癡所網。其實,智慧跟愚癡,一樣是本性都是空的。不要以爲說智慧是真實的,這個愚癡煩惱是虛假的,絕對不是!不過,如果佛說過這麼一句話,就是說:世間的一切現象,有些如果發生在衆生身上,有的呢,發生在佛這邊。也是都有的。不要以爲說,你跟佛是不一樣的。那麼,智慧,你也是有的!也因爲這樣,在大乘裏面說,佛覺悟的時候,他講一句話說:“一切衆生本來都是有如來的智慧,但是,被煩惱遮蓋住。”但是,這個在小乘經典裏面,不是這樣說,小乘經典他說,佛覺悟的時候,就講十二因緣。說這個智慧破除煩惱,在對執著實有的人,他說真的有智慧,來破除煩惱,實際上,這個以中觀說:沒有實在的智慧,來破除虛假的煩惱!因爲煩惱不實在的,怎麼去破除呢?並沒有。我們再看下去,他怎麼說。
——第54頌——
性喻如影像,非智眼境界,大智本不生,微細境界想。
就是一切法的這個自性,可以比喻猶如影像,佛經常用這個影象比喻,那麼,並非智慧眼所見的無相境界。就是說,我們在分別法的自性,就猶如在分別影像一樣!這是沒有智慧的分別,認爲有那些影像。那在智慧的眼中所見的是沒有影像,沒有……無相的境界!
大智慧者,就是覺悟的這個心。大智,就是指覺悟的羅漢跟佛。本不曾生起什麼呢?一些微細境界的想法。就是說,我們因爲執著這個自性,執著這個境界,那些執著種種影象。因此那麼,你就認爲有這個,有那個。因爲你對境界生起了種種想法。如果說一個有智慧的人,他看境界的時候,由于他是沒有生起任何的形象的分別的話,所以他對境界就沒有生起任何種種微細,動起有無的看法等等。那麼,我這邊寫說:“影像自性因分別而萬象缤紛,其性無相”。——這個影象的自性,是因爲你分別這個法的自性,所以你看到萬相缤紛。但是,這個萬法的本性是無相的。比方說,你說看到桌子,看到我,看到後面的佛像,這些種種相呢,是因爲你去分別而有的。但是,你不但分別而有,你還認爲這是真實實在的。那麼,佛說這個分別而有的,並不是實在的法,是因爲你執取這個法有自性,所以你才執取說有這個東西,有那個東西。就是說,即你認爲佛像是一個東西,其實呢,佛像呢,後面這尊佛像,是石頭吧。那麼,石頭雕刻的嘛。雕刻、雕工你沒看到了,你看到是現在這個組合。那麼,如果你從開始雕刻這尊佛像的石頭你看到它雕到現在,你就不完全以這樣的樣子來想象他。那麼,而現在你不管他前面,也不管他將來,你只以現在來看:哦,這尊佛像存在著,有這個東西存在。若以一個智慧眼來觀萬法,他萬法,他就
不生起這種相來看。雖然不生起這種相,但是,他的心中,我說跟他通心嘛!萬法以他來顯現的。就是說,不要以爲說,一個人他覺悟無相的時候,一切法都不見了。並不是這樣子。
我用一個比喻,好象是在……你們坐在這邊,你沒有分別男的是一群,女的是一群,你沒有去分別他。那如果是但我等下把他們分開來的話呢,你就生起念頭了:那一群是男的,那一群是女的。但是,那樣的去分開來,而認爲那是一群,這是一群……是我們的分別。那麼,一切法都是因爲我們分別而生起它的“有、無,還有它的自性,乃至它的影象,它的範圍是怎麼樣,當一個人他不去分別的時候,不等于什麼都消失掉,好象現在你們這一群人,不去分別的時候,不等于說你們統統死光,消失掉,不是的!當我們去分別的時候,說你們這些有男的,有女的,我們可以把它分開。所以,當一個人他心中觀萬法,他不去分別說有種種法相的當時呢,那萬法依然在現前顯現的,而不是消失掉。然後,這個顯現,龍樹呢,它說:“大智本不生,微細境界想”。就是說,雖然在他的眼前顯現,他知道這些是如幻的生滅,他就不生起任何境界的想法。那麼,講到這個不生的境界想,就是說,一切法本來如幻生滅,他本來就沒有所謂生的,這在中觀裏面一直都在講的。那麼又因爲他本身是空的,所以他産生種種萬象的變化。那麼,現在生起這個微細的境界的想法的這個心念,本身他說有東西在生,但是,這個心念本身也是如幻的,也是因緣所生的。所以,這個心念本身的生呢,也是無生;物質萬法本身無生。所以,當你在修行的時候,忽然間的動起某些心念,你要知道:這個本身也沒有所謂生滅可得的。也是因緣幻化罷了。不要以爲:哦,要有這個取舍的心來對付它。爲什麼呢?因爲我們認爲有好有壞,我們就要去取舍,要好的不要不好的。當你心中
不執取的時候,你自然就是好的。那麼,如果心中執取的時候,你說,哦,我不去分別,我好的壞的都做,那就錯誤!這個要弄清楚!很多人建設學了些中觀以後說,“哦,一切平等一切是空的,那麼,好不好都做!這是錯誤!這就是拔無因果,是墮這個惡趣空。
那再說呢,55頌:
——第55頌——
“著色謂凡夫,離貪即小乘,了知色自性,是爲最上智。”
就是執著這個色境的,叫做凡夫。遠離這個貪的呢,他說是小乘,這是指小乘就是有學的聖者,叫小乘,就是還未完全徹底的覺悟,所以,他想要遠離這個貪。阿羅漢就沒有想遠離貪了。因此,只要還沒有完全成阿羅漢果的,他就要遠離這個貪。所以他說“離貪是小乘。”
“了知色自性,”如果了知這個色的自性是呢,什麼呢?就是空的,他本身就是空,本身就是在覺悟中的。
“是爲最上智,”就是最無上的智慧。在這裏,我放了括號說:“了知色自性,既有既空既覺。”意思是就是說,當一個人,他有智慧證到阿羅漢果的話,他看到現前所有的“有”的境界,都就是沒有自性了,而且,同時呢,他又當時看到:這個覺悟的心就在現前了。這都是同時存在的。如果有一個不全在的,是錯誤的!也就是說,這個覺悟的心,它在你知道這個萬法本性空的當時,他一定當時存在。當你沒有覺悟的時候,他存在嗎?以中觀的見解來說,他也依然要存在的。爲什麼這樣子說呢?因爲這個覺悟的心,不可以是後來來的,就是說,不可以是因緣所生法,那麼,我們來看我這邊寫的評論:“凡夫非有性,”就是說凡夫呢,他說住色是凡夫,但是,凡夫也沒有實在的凡夫,那麼,能知的這個心,是凡夫;所知的境,外境本身也是因緣,裏面也沒有我,也沒有實在的物。就是說,所以,就算你承認你是凡夫也好,你也要知道:它也是因緣所生的。因爲有因緣你那樣想。那麼當一個人被因緣所他迷的時候,就是第二句:離貪即小乘。離貪還是迷哦,爲什麼呢?因爲…
《六十頌如理論(廣超法師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