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十颂如理论(广超法师讲记)▪P29

  ..续本文上一页,就是从因为你能知觉里面产生的。那,在大乘里面更进一步说:这个知觉是人人的本性,本来就有的。而这个无明烦恼呢,也正是因为依这个本来有的,觉悟的这个心呢,而生起来的。也因为这样,那就有在一些大乘经论里面,如《大乘起信论》应该是《楞严经》就有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来么到一句话,他说:既然心本来是清净的,为什么后来突然间生出烦恼来了?就有这种种的问题出来。起心

  刚才我说过了,这个心,本来清净的,烦恼是某一类的心在活动。是另外一些能知的心,是另外一些心在活动。各有因缘。然后呢,但你那个烦恼的心,他说:哦,这个本来清净的,后来生起烦恼。意思是说:你有这个问题为什么心本来清净,后来又生起山河大地,生起烦恼?这就是烦恼的心说的话。就是说,你的眼识不会说那句话,你的耳识也不会说那句话,是某一类的烦恼,就是那个知觉的心,它说的。

  我们整天就是这个烦恼心,说东说西,然后你去接受它。这就叫迷惑。我们看下一个颂?它就说了:

  ——第53颂——

  “如愚见影像,彼妄生实想,世间缚亦然,慧为痴所网。”

  就是说,犹如有愚痴的人看到这个影像,古代影像,所谓叫做形象呢,就是影子的意思。现在影像包括电影,电视,幻灯等。我们又算数,那么,他看到影象,他把那影像当成是有一个东西在活动,所以说是“彼妄生实想”,他就在影中有实无。决就是他对这个影像,生起有啊,无啊,在那边,是真的吗?种种概念。那么,他说世间人被这个烦恼系缚也又是一样,他的说智慧被愚痴的人心所网住。

  关于这个影像,佛在有说,世间哦,如果你们有念过《金刚经》说:,他说“如梦幻泡影”。,如如世间,就是幻化,这个不论大小乘经典,乃至密宗都这样说。:“这世间是幻化,但是我们说这世间是真实的。而佛说,这个世间是也我们梦来的,一场梦!但是,我们却说没有!我们没有梦。上一次我讲过,佛讲的梦就是醒的时候,是真正的梦,。那么,我们的这个梦,是假的心。这些那么,都是如幻如化的现象,但是,我们说:梦是假的!醒的是真的。你看!两个是一样的因缘幻化的现象,我们竟然说有真的,有假的!为什么你梦里的东西醒来的时候,你捉摸不到,然后,梦醒后的东西,你捉摸得到!你说这个叫真的。但是事实上,并不如此。有时梦中醒的时候也捉摸得到,他梦醒中,所捉摸的东西。只是因为梦醒的时候,你才知道原来在梦中的东西是不实在的。但是,你梦醒来之后,你又承认另外一个,更大的梦是真的!一切是实在的,而这实在,包括眼前所见的一切,包括时间,空间,统统……你都说是实在的。所以佛说世间如梦幻。

  梦,也是世间来的;醒,也是世间;梦,也是一个世间,知道吗?不要以为梦不是时间,不是世间。我们在梦里面,这心念也会带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的,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也会带到梦中去的。所以,它们是有关系的。都是因缘法。但是,世间人他执著醒的时候是有轮回;有主人,在轮回;有烦恼,烦恼绑住我!有所谓智慧,能够解脱。这就是梦中人说的话。但是我们说没有。我们说眼前所认为这些是真实的!我们认为轮回是真实的。实际上,轮回,佛是说如梦如幻。

  那么,这个智慧跟愚痴,龙树他说:智慧被愚痴所网。其实,智慧跟愚痴,一样是本性都是空的。不要以为说智慧是真实的,这个愚痴烦恼是虚假的,绝对不是!不过,如果佛说过这么一句话,就是说:世间的一切现象,有些如果发生在众生身上,有的呢,发生在佛这边。也是都有的。不要以为说,你跟佛是不一样的。那么,智慧,你也是有的!也因为这样,在大乘里面说,佛觉悟的时候,他讲一句话说:“一切众生本来都是有如来的智慧,但是,被烦恼遮盖住。”但是,这个在小乘经典里面,不是这样说,小乘经典他说,佛觉悟的时候,就讲十二因缘。说这个智慧破除烦恼,在对执著实有的人,他说真的有智慧,来破除烦恼,实际上,这个以中观说:没有实在的智慧,来破除虚假的烦恼!因为烦恼不实在的,怎么去破除呢?并没有。我们再看下去,他怎么说。

  ——第54颂——

  性喻如影像,非智眼境界,大智本不生,微细境界想。

  就是一切法的这个自性,可以比喻犹如影像,佛经常用这个影象比喻,那么,并非智慧眼所见的无相境界。就是说,我们在分别法的自性,就犹如在分别影像一样!这是没有智慧的分别,认为有那些影像。那在智慧的眼中所见的是没有影像,没有……无相的境界!

  大智慧者,就是觉悟的这个心。大智,就是指觉悟的罗汉跟佛。本不曾生起什么呢?一些微细境界的想法。就是说,我们因为执著这个自性,执著这个境界,那些执著种种影象。因此那么,你就认为有这个,有那个。因为你对境界生起了种种想法。如果说一个有智慧的人,他看境界的时候,由于他是没有生起任何的形象的分别的话,所以他对境界就没有生起任何种种微细,动起有无的看法等等。那么,我这边写说:“影像自性因分别而万象缤纷,其性无相”。——这个影象的自性,是因为你分别这个法的自性,所以你看到万相缤纷。但是,这个万法的本性是无相的。比方说,你说看到桌子,看到我,看到后面的佛像,这些种种相呢,是因为你去分别而有的。但是,你不但分别而有,你还认为这是真实实在的。那么,佛说这个分别而有的,并不是实在的法,是因为你执取这个法有自性,所以你才执取说有这个东西,有那个东西。就是说,即你认为佛像是一个东西,其实呢,佛像呢,后面这尊佛像,是石头吧。那么,石头雕刻的嘛。雕刻、雕工你没看到了,你看到是现在这个组合。那么,如果你从开始雕刻这尊佛像的石头你看到它雕到现在,你就不完全以这样的样子来想象他。那么,而现在你不管他前面,也不管他将来,你只以现在来看:哦,这尊佛像存在着,有这个东西存在。若以一个智慧眼来观万法,他万法,他就

  不生起这种相来看。虽然不生起这种相,但是,他的心中,我说跟他通心嘛!万法以他来显现的。就是说,不要以为说,一个人他觉悟无相的时候,一切法都不见了。并不是这样子。

  我用一个比喻,好象是在……你们坐在这边,你没有分别男的是一群,女的是一群,你没有去分别他。那如果是但我等下把他们分开来的话呢,你就生起念头了:那一群是男的,那一群是女的。但是,那样的去分开来,而认为那是一群,这是一群……是我们的分别。那么,一切法都是因为我们分别而生起它的“有、无,还有它的自性,乃至它的影象,它的范围是怎么样,当一个人他不去分别的时候,不等于什么都消失掉,好象现在你们这一群人,不去分别的时候,不等于说你们统统死光,消失掉,不是的!当我们去分别的时候,说你们这些有男的,有女的,我们可以把它分开。所以,当一个人他心中观万法,他不去分别说有种种法相的当时呢,那万法依然在现前显现的,而不是消失掉。然后,这个显现,龙树呢,它说:“大智本不生,微细境界想”。就是说,虽然在他的眼前显现,他知道这些是如幻的生灭,他就不生起任何境界的想法。那么,讲到这个不生的境界想,就是说,一切法本来如幻生灭,他本来就没有所谓生的,这在中观里面一直都在讲的。那么又因为他本身是空的,所以他产生种种万象的变化。那么,现在生起这个微细的境界的想法的这个心念,本身他说有东西在生,但是,这个心念本身也是如幻的,也是因缘所生的。所以,这个心念本身的生呢,也是无生;物质万法本身无生。所以,当你在修行的时候,忽然间的动起某些心念,你要知道:这个本身也没有所谓生灭可得的。也是因缘幻化罢了。不要以为:哦,要有这个取舍的心来对付它。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认为有好有坏,我们就要去取舍,要好的不要不好的。当你心中

  不执取的时候,你自然就是好的。那么,如果心中执取的时候,你说,哦,我不去分别,我好的坏的都做,那就错误!这个要弄清楚!很多人建设学了些中观以后说,“哦,一切平等一切是空的,那么,好不好都做!这是错误!这就是拔无因果,是堕这个恶趣空。

  那再说呢,55颂:

  ——第55颂——

  “著色谓凡夫,离贪即小乘,了知色自性,是为最上智。”

  就是执著这个色境的,叫做凡夫。远离这个贪的呢,他说是小乘,这是指小乘就是有学的圣者,叫小乘,就是还未完全彻底的觉悟,所以,他想要远离这个贪。阿罗汉就没有想远离贪了。因此,只要还没有完全成阿罗汉果的,他就要远离这个贪。所以他说“离贪是小乘。”

  “了知色自性,”如果了知这个色的自性是呢,什么呢?就是空的,他本身就是空,本身就是在觉悟中的。

  “是为最上智,”就是最无上的智慧。在这里,我放了括号说:“了知色自性,既有既空既觉。”意思是就是说,当一个人,他有智慧证到阿罗汉果的话,他看到现前所有的“有”的境界,都就是没有自性了,而且,同时呢,他又当时看到:这个觉悟的心就在现前了。这都是同时存在的。如果有一个不全在的,是错误的!也就是说,这个觉悟的心,它在你知道这个万法本性空的当时,他一定当时存在。当你没有觉悟的时候,他存在吗?以中观的见解来说,他也依然要存在的。为什么这样子说呢?因为这个觉悟的心,不可以是后来来的,就是说,不可以是因缘所生法,那么,我们来看我这边写的评论:“凡夫非有性,”就是说凡夫呢,他说住色是凡夫,但是,凡夫也没有实在的凡夫,那么,能知的这个心,是凡夫;所知的境,外境本身也是因缘,里面也没有我,也没有实在的物。就是说,所以,就算你承认你是凡夫也好,你也要知道:它也是因缘所生的。因为有因缘你那样想。那么当一个人被因缘所他迷的时候,就是第二句:离贪即小乘。离贪还是迷哦,为什么呢?因为…

《六十颂如理论(广超法师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