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十颂如理论(广超法师讲记)▪P28

  ..续本文上一页个是在觉察的那个人;一个是不被觉察的其他心念行为;他就发现哪个被觉察心念的行为是妄法,而那个在觉察的,如如不动的这个,就不跟妄法在一起,很多修行的人,他修到一定的时候,就有这样子的感受。那么,这个在禅宗里

  面有一位叫庞居士,他参禅参到这里时那个候,也是这样子,,叫他就他就找他的老师马祖,问马祖说;“不以妄法为理者是谁?”就是说,到那个时候,这个很清澈明镜的心,不再追随万法跟没有他反应的时候,这个心,到底是怎么回事?

  那么,一个人他到那个时候,他外面的种种概念道理,他都不争了,但是,他还是在争这个道理。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心里面还要建立,这个到底是什么?那个到底是什么?现在怎么办?当一个人修行到那个时候,他必然会产生:哎呀?这个是怎么回事?这个才是真正的心,这个才是觉悟的心!啊,这是真如,这是本性。这些概念都会出来了!

  那么,接这龙树说:“智了无诤论,”就是智者明了,心无诤。即就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他不管任何时候,什么道理学说,的还是学到来的呢,最后,他知道?还是要明了自己的心?明了自己的心要无诤。那明了这个心无诤,就是说,你内心里面,如果你有任何一个真理建立起来,就是诤了。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甚至有些人,他更进一步说:一念都不生,才是真理!那一念不生,我这边写:“一念不生,不如法无生”。为什么我这样讲“一念不生,不如法无生”呢?就是说,当一个人他修行时那个候,他就专门看那个心,最后,他……终归他要面对这个一念不生的这件事情的发生。但是,真正来说,是一切万法本来没有生灭。而不是你这个念呢,一念不生。如果你修到心一念不生,你倒回来看万法的时候,又怎么办呢?本来万法就无生了,为什么你钻转进了心念里,一念不生呢?抱住那个当成真实的。那样是不正确的。就是说,在禅宗里面,他有这么一句话说:“无心犹过一重关。”就是说,你什么心念都不生,还是还没有了结的!所以,“智者了无诤,”心是没有任何

  的道理生起了。

  ——第51颂——

  有杂法可依,烦恼如毒蛇。若无既无动,心寂无所依。

  他在介绍……

  它在这是接50颂说,因为只要你以任何的一个法,一个道理,可以让你为依靠,这就是烦恼执着,就是毒蛇。如果你知道这个法跟心,本来没有寂静与动乱——无寂无动。那么,这个心就对法呢,就无所依。我们佛教徒在学佛法,修行的时候,总是要抓一些道理,一些佛法来修。所以,他说“有少法可依,”还是烦恼。但是,这个是无可避免的,每个人都要这样,一定要找依靠!学佛第一步是三归依啦,呵呵,就是在要找依靠。但是,三归依,真正解释到最后,是归依自己。那呢,归依自己就是看回自己的心。那么,如果你认为有一些法,可以让你的心来去修道的话,这还是依靠!为什么说这是依靠呢?就是因为你的这颗心,整天要找地方来安放那个心,安住在哪里,你才认为最究竟。这样的安心,就是生死根本。

  因此那么,当我们有烦恼起来的时候,我们就会整天要求,去安置度我们的是身心,去解决我们的身心。甚至于有人他学佛法,学到认为一切都不要求,学这个无求的人,是到处在求。他求怎么样达到无求。所以到处是求!因此那么,龙树菩萨说,如果这样心,如果你知道这个无寂无动的心跟法本来没有所,这个无寂无动,是制法跟心,谓寂静。而。也就是这个寂指捏盘嘛。捏盘,不是从修正得到的。上几讲说过了,如果捏盘是用修正得到的话,捏盘是有为法,这样捏盘是就变成生灭法了。捏盘,是一切法本来没有所谓你认为的生灭,在这些幻化现象里面,的,是所以,当你对这些生灭幻化的执迷破除了,就说原

  来没有生灭幻化,原来本来寂静。这是属于捏盘。所以,捏盘,并不是说把那个生灭幻化远离了,进入到没有生灭里面,不是哦。他本来就是捏盘,本来就寂静。因此,如果是对一个心无依的人来说,他就不可以再去求这个心要寂静。所以,我这边写:一个心无依的人,他就任由烦恼在那边演变种种幻相,但他是万法齐观心无依。就是说,心中觉知一切万法,但是,心中不依任何一个法,生起任何一个念。这样呢,才是心无所依。那说,如果你的心排挤掉万法,不理会万法,只管心,那这个心还是有依的,知道吗?因为你的心要求找一个地方来安顿,那如果心还要去安顿的话,是很苦的!如果是这样的话,佛就要整天安顿他们的心啦!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子!我们看52颂:

  ——第52颂——

  “烦恼如毒蛇,生极重过失。烦恼毒所覆,云何见诸心。”

  就是说,我们的这个烦恼,佛处处讲:好象毒蛇一样!那么,由这个烦恼会生起很重的过失,其实就是我执跟法执。那么,这个“烦恼毒所覆,云何见诸心?”就是说,当我们的心被烦恼所遮盖的时候,怎么会看清楚诸心?诸心,是指各种的心。

  在这个关于烦恼和心我们要弄清楚,就是说,在我们佛法里面说:心跟烦恼是有不同的作用。心呢,是指能知的知觉,一种叫心;但是,有时候,心是它包括种种心念。但是如果将烦恼和心一起说的时候,心是专指跟烦恼无关的另一部分的心,叫做能知觉的心。那么,这个能知觉的心,是某一些心念;烦恼是另一些心念。在部派佛教里面,就有这样的说法:烦恼是客人,能知的心是主人。另外又说:能知的心犹如太阳光。烦恼犹如云,云遮盖这个太阳光,所以看不到阳光。那么,我们的心有各种各样的心念:有善的心念,有恶的心念,有爱的心,有嗔的心,有信佛的心,有想睡觉的心,……各种心念。那这些各种各样的心念,他们各有各的活动,那么,统统总和起来,你说“这是我的心!”这些心,它各别处理它们之间,跟它有关因缘的事情。比方说,嗔心必然处理跟嗔心有因缘的事;贪心,也必然处理跟贪心有因缘的事,但是,我们以为是一个总的,实际并没有一个总的在里面!这些各种各样的心,有些人就认为;这个能知的心,当这些烦恼清除掉的时候,这个能知的心,就清静了。其实,烦恼没去除,或者烦恼去除呢,这个能知的心都是有它的因缘活动!跟烦恼没有不是直接关系的!千万不要让它骗去。的确但是,我们佛法是讲:啊,

  这个烦恼遮盖住我们的心。

  那么,这个极重的过失在我们的业里面,以佛法,以修道来说,这个极重的过失,不管你怎么样重,最多是去地狱而已。你造那些业,地狱的业,以修行人来说,还是属于轻的。为什么讲轻的?他只要果报成熟,承受完了他就不会再有那个果报,他会演变成另外一些不同的果了,但是,邪见的业是很重的!就是说因为邪见的业能够推动你造许多不同的恶业。

  比方说,我现在起一个嗔心,杀死人。我杀死人的这一个嗔心的因果,让我堕入地狱。它不会再有其他东西来去影响。但是,邪见让你做很多不同的事情出来。所以,在修道上来讲,往往说就呢说,这个邪见业最重。那么,邪见的业,是要靠智慧来转了就。

  那么,当,他的一个人在邪见里面最严重的邪见是什么呢?在我们佛教说,是叫做恶趣空。恶趣空上次我有说过就了,就是他执著空是真理,是一切都没有了。,这叫恶趣空。就是说很多人他听到性空的道理,他就认为因果也是空的,什么都是空的,所以呢,造恶、行善都是一样的。然后,他就会造恶。这个叫恶趣空。

  空,是告诉你,你所认知的法不是实在的。并不是说没有。如果你执著有,你就同时执著无,所以,佛跟你讲:本性是空的。那如果你又执著这空,把它当无来看,那么,就是所谓的恶趣空了。那么,在这个讲中观的人,他们就,借用龙树菩萨在中观里面说一句话“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说:“因为空故原故,所以万法可以生起来。”这句话就是用来要对付恶趣空的人的错误概念。意思就是说,不要以为空了,什么都没有,而是因为一切都是空的,所以,因缘才可以运转,才可以有生灭。如果一切都是实在的,上两讲都说过了,

  他又不能自己生,又不能依靠他生。他也不能生,也不能变化,这才是真正的错误!所以,依中观的说法,正是因为空,所以一切法没有自性,才可以因缘变化。如果有自性,他就不属于因缘,不能变化了。我们学佛法,有时学得烦恼很严重,为什么呢?烦恼学来,那么,每学到的佛法都加上烦恼。哦,因为我们学佛法是这样的:子。就是说,用自己的烦恼,加意见,加在佛法里面来去了解。也因为这样子,在我们佛教里面,佛捏盘过后不久,就开始分裂,部派分裂,各有各的见解。甚至我们佛教里面有这么一句话说:坏的人,因为贪嗔的执著,而斗争;好的出家人,就是又因为什么呢?见解,对佛法的见解而不能共住。就是说,这个学了佛法,竟然没办法一起住,为什么?因为见解不同。

  曾经有好象一位法师,一位南传法师,以前跟他,邀请我到他那边一起住。那么,他吃素,我也吃素,但是,他吃葱,我不吃葱,呵呵……,哦,他说:NO,不能一起住。呵呵……你看!就是在见解上,他认为不吃葱是不对的。他说不能一起住了。

  那么,这个就是学了佛法,每个佛法都用我们的烦恼去了解,所以我说:每个佛法添上了烦恼。

  “云何见诸心?”一切法都是因为我们的心去认识,而去命名的。相反过来,我们的任何的心,也是由于有万法,才知道有这个心。心跟法不能说谁比谁殊胜。在因缘作用里面,各有各的因缘。在佛教里面还有说呢,这个无明。我们这个无明,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而产生的无明,呢,就而是因为我们知道一些东西,而。就是因为我们知道一些东西,我们才产生无知。如果你什么都没办法知道的话,无知就不可能生起来。就是,如果你是没有知觉的,你不可

  能产生无知,知道吗?那么,无明,就是从因为你能知觉里面产生的,知道吗?那么,无明…

《六十颂如理论(广超法师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