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他迷,有能够乱的
烦恼,有能够离的智慧,能够究竟的这个解脱,所以,他就想要离这个贪。如果一个人觉悟的话,本来就没有这个烦恼的扰乱。本来没有所谓东西可以远离,本来就是究竟。就是说。这个觉悟跟迷的差别,是他的心对这个法的认识的角度造成的。而这个认识的角度呢,迷有迷的观点,觉有觉的认识。当迷的时候,他说有能离烦乱的这些法,觉悟者他说,并没有这些法。就是说,当时即他在迷的当时,那个觉悟还是认为没有这个法,意思是说,这个觉悟,不是说原来没有觉悟的心,你去创造出来!知道吗?本来呢,那些法本身没有所谓的离呀,乱呀,这个寂静啊,这回事!那么,只因为有一些心念它说:它说呢,唉呀!这是烦恼,这是乱。这个心念,它说,唉呀,我要远离那些心;唉呀我要解脱?这些心念建立起来的。因为依这些心念,建立这些迷的所呢,所以我们说:觉悟的时候,了知他本来没那回事!
那么,我这边说:“迷者未曾离。觉,不可将觉觅觉。”就是说,你在迷的当时,你也并不没有离开那个觉悟。意就是说,我们的心,本来就能够知道一切法。上次我讲了一个比喻讲过了,就是说,世间任何一个微小的东西,都能够影响到三千大千世界。我们每一个心念,都能够影响到他人的心念。这样,一切因果才可以建立起来!那么,这些互相的影响,它必然要能够跟对方沟通,有这个……以现代讲,叫“信息上的沟通”知道吗?就比方说,地球吸引月亮,它必然有通过某些个方式来去吸引,去知道怎么去吸引它。明白吗?而那个,我们就不叫做“知道”。但是,其实呢,什么叫做知道吗?知道是一种因缘法。我的,我们以现代话来说,心,不过是振动频率很高的能量,那么,我们现在看的光呢,是振动频率比较低的能量,那么,无线电波是更低的能量。那么那些气体,是振动更加低的,就变成物质出来了。那些更加低的,就变成固体出
来了。世间的一切,如果我们以现代科学来说,就是能量。所以,这个能量之间互相牵引,我把它叫做“知道”。那么,世间一切都在互相影响!不过那么,你把能量比较高的,叫做心罢了。心呢,也能够产生物质;物质也能够产生心酿。但是,如果我们以我们的这个所谓能量的心,演变成现在我们的活动,跟现前心念的活动的时候,我们发觉:哦,这个心跟物质不能转变了。但是,如果以这个科学的研究,能量变成能量。心,本身也是种能量,所以,它们之间能够互相因缘转变来,转变去。[讲太远了]
那么,就是说觉悟,一切法本来就在觉悟中,本来就在觉中。如果一切法本来不在觉中,那一切法之间,因缘不能建立。同时,佛也办不到一念知一切法。但是,现在我们有一些心念,分别的心念,它说,现前现在的这个身心是我,我这个身心,我这种心念才是心。那么,这样子他就怎么样呢?他说我在迷中。
那么,这个最无上的智慧呢,就是我这边写:“万法本觉之性”,就是心,境界跟觉,都是同一事情。那么,万象起觉含万象,就是说,一切法都能够觉察对方,而且包含对方。这是一切法本来就是如此。而然后,我们在里面生起种种自性的见,来去分别它。所以,这个最上的智慧,是没有差别相,就是如此。
看56颂:
——第56颂——
“若住诸善法,如离贪颠倒,忧见幻人已,离所做求体。”
是说那些执著的人,他执著种种的善法,什么种种善法呢?如好象修道、证果,解脱,这些善法,犹如远离贪心一样,是属于颠倒想。贪心,本身颠倒;远离贪心,也是颠倒。那么,修道也是一种颠倒,这些统统是颠倒想!为什么呢?
龙树菩萨借用佛在经中讲的有用幻化喻比,也拿来用,他说:“犹见幻人已,离所做求体。”就好象见到幻化的人之后,远离幻化所做的行为,你去追求这个幻的本体。关于这个,佛在一部经里面,有这样的一个比喻,他说,好象一个有神通的人,他变出一个人,变出一个第一个假人,叫A;然后这个假人呢,有神通的人,利用这个假人,再变出第二个假人——B。接着然后我们就执著第一个假人,他在做种种变化,变第二个第三个假人等,那么,龙树菩萨在这里,他是那样说,他说什么呢?他说:你看到那个所变化的那个人,如果你去追求他的本体——“离所做”就什么?就是幻化的那个人,做的一切的行为之外,你去找他的本体,是没有的。意思是说,这个幻化出来的人的行为,你要找本体,就是这些行为也是了。意思是说,这个因缘幻化,本身也是幻化。在这因缘幻化中,你要找本体,就是因缘变化了。因缘变化的每一个法,没有它的自性本体可得。那么,我们来看看我这边写执著善法这一条说:“法本无我,不才曾迷。”因为执著善法的人认为他迷,他要修道,要解脱。那佛到处跟我们讲:法无我。既然法没有我,就没有我在迷了!那么,没有我在迷?法也没有在迷呀!知道吗?所以我说:法本身不曾迷。那么,没有我,也没有我
在迷。那么,谁在远离这个惑,谁在修证呢?但是,我们不是我们认为:我要修行,我要解脱。那么,贪,嗔,本来就是因缘生,本来就是性空的。那么,性空的法,它的本性就离开自性了。那它本性就离开自性了,而你还要远离它?就是说,我们想要远离贪嗔痴,那贪嗔痴本来就是因缘法,本来就是性空无自性的,你为用什么还要远离呢?那么,他用这个如幻的,他说,在如幻化中,本来没有人,本来没有我。那这个幻化的性为就贪嗔痴了?这贪嗔痴本身也是幻化,不用去取舍的,就是说,你因远离的心,就是一个幻化的心了。都是幻化的,所以在有又部轮里面说,也有一个修性人这样说:如果有一个法胜过捏盘,他也决定他说,也是幻化所显现的,为什么呢?因为捏盘是没有一个法出现的,如果有一个法在其中出现的话,肯定那就是幻化。但是,我们就是要在这幻化里面追求最真最纯正的法。那么,这个追求的心也是幻化。比所追求到那个法,最终也是幻化的显现。所以呢,他说,不但幻化的这个人本来就没有我,没有实体,幻化里面的贪嗔痴,也不实在。就是龙树菩萨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迷的人认为有我在这个世间,我有贪嗔痴,那龙树菩萨说,这也是幻化,不实在的。然后呢,你竟然说,要这个幻化的这个人,远离幻化的贪嗔痴,他说,这个都是错误的!
我们看57颂:
——第57颂——
“知此义为失,不观性无性。烦恼不可得,性光破邪智。”
就是知道此意什么呢,这个“此义”是什么?就是“离所作求体”即这件事,是一种过失,就不再去执著法的有性跟无性。那么,他就发现到哦,他就觉悟到,原来烦恼,没有一个实在的烦恼在里面。
“性光”,指就制这个心性的光明。它能破除我们的这个邪智与这个妄见。
“知此义为失”就是说知意为是,就是离开因缘幻化这个事里面,如果你再去寻求这个法的本体,那就是过失了。绝对没有!那么,当他这样的话,他就不去观那个法的有性,无性。在这里我说呢,不是不理会,也并不是无知,而是知道,不取它的有性,无性罢了。不要在修行的时候说,“唉呀!一切幻化我不管!”呵呵……那绝对是错误!而是在一切法里面,你看到这个幻化,你不生起有,无,实在的想法。那如果你这样子,不生起有,无,实在的想法,那时候,烦恼生起来,当然你也不应该生起有,无,实在的观念。这样呢,才叫做觉悟。所以并不是法全部不管,然后,我再修他。它,统统我不管。因此当贪嗔痴起来的时候,我就要除掉。这那就错误了。而是,一切法你都要去知道,知道它不是实在的,没有所谓的有,没有所谓的无在里面。没有本性,因缘幻化本空。那么,这样子你就不用去对付它了。所以他说,是知道而不取其自性。也就是说,一个好的心念一个坏的心念起来,是就随因缘没有实在性。么,“烦恼本来虚妄性空,”,一切法虚妄性空,那这个烦恼也是虚妄性空。一切法的法性皆如此。那么一切法,你所知所认为的一切法性呢,就是觉性在作用。也就是在众生性,也就是佛性在作用。就是说,如果你认为有所谓的佛
性,那么,我就会跟你说:佛性就是众生性。我们佛教徒,学习大乘佛法的很多人说,哦,众生皆有佛性,所以能够成佛。那么,我就会反问说:众生因为有众生性。一样吗?同一回事。因为你说能够成佛,是因为有佛性,那么,我说,是因为能够成众生,是因为有众生性。两样你都来嘛!实际上呢,都是我们去分别呀!佛是觉者,众生是迷者。那么,其实我前面说:“一切法本来就在觉性中。”一切法都能够知道对方而互相建立因果关系。不是以我们的烦恼心所在认为的而建立。一切法之间在建立因果关系,就是它们知道对方,它们就不知道他建立,它们完成了因果的关系。所以,这个“万法自性本光明,烦恼无得即是破”。
这边说呢,“心光破邪智,”就是破除这个烦恼。其实,一切法的本性,就是你的心性,本来就是光明的。在光明中显现万法,我们去分别。那么,烦恼呢,知道烦恼不可得的时候,就叫做破除烦恼,并不是说,这个心的光明跑出来了,破除烦恼。不是!
——第58颂——
“智理染清净,又无净可依,有依即有染,体净还生过。”
就是说,智慧者的智慧(本来)离染污,(本来)清净的。“本来”这个括号是起来,我加上去的。为什么要加呢?我等下再解释。那,也是
“亦无净可依,”也没有这清净的法让你依靠。有法可依呢,就会污染你本来的心。“体彼净依还生过”。就是它的那个净,还生起远离染取净的过失。,它这个彼净还生起过是依靠净的心,是因为它生起了离染起净的过失。那这个智慧,为什么说本来远离染污?本来清净?因为烦恼,他说有染污,有清净,所以告诉你?烦恼是染污的,智慧是清净可得。所以,我说:这个智慧本来远离染污,本来就清净…
《六十颂如理论(广超法师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