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能系縛,有智慧能解脫』
慧爲癡所網
智慧被癡所網著『智慧愚癡本性空,何來智慧破煩惱』
54
性喻如影像
法的自性可以比喻如影像『影像自性因分別而萬象缤紛,其性無相』
非智眼境界
非智慧眼所見的無相境界『智眼觀萬法無相,仍然空心顯現萬法』
大智本不生
大智慧者(正覺心)本不曾生起『幻生故本不生,性空故萬象現』
微細境界想
一些兒微細境界的想法『應觀微細想如幻,生即無生,舍即無舍』
55
著色謂凡夫
執著色境名爲凡夫『凡夫非有性,能執所執本緣生,無我無物』
離貪即小聖
離貪者是有學聖者『迷有能亂能離能寂,覺本無亂無離無寂』
了知色自性
了知色的自性(即有即空即覺)『迷者未曾離覺,不可將覺覓覺』
是爲最上智
是最無上智慧『即萬法本覺之性,心境覺一如,萬象齊覺含萬象』
56
若著諸善法
若著取善法(如修道證果解脫)『法本無我不曾迷,誰離縛誰修證』
如離貪顛倒
有如離貪一樣是顛倒想『貪嗔本緣生性空、性離不用更離』
猶見幻人已
如見到幻化人後『幻中無人我,貪亦幻不用取舍,若離亦是幻』
離所作求體
離幻化所作的行爲求幻的本體『若有一法勝于涅槃,亦是幻化所顯』
57
知此義爲失
知道離所作求體是過失『離因緣所作,決無法體可尋』
不觀性無性
不執取法的有性無性『不是不理,不是無知,是知而不取其性』
煩惱不可得
了無實在煩惱『煩惱本虛幻性空,即是法性、覺性、衆生性、佛性』
性光破邪智
心性之光明破除邪智妄見『萬法自性本光明,煩惱無得即是破』
58
智離染清淨
智者(本)離染汙(本)清淨『法本清淨,智慧、煩惱本無染淨相』
亦無淨可依
亦無清淨(法乃至本體)可依『依煩惱而說:心無依即無染名清淨』
有依即有染
有法可依即染汙本心『莫依外佛、正法、內心,心自性本無依』
彼淨還生過
彼淨依還生(離染取淨)過失『觀心取淨造淨業,取淨心還迷』
59
極惡煩惱法
一切極惡極煩惱法『正念惡念俱緣生法性,迷善迷惡皆虛幻』
若見自性離
一旦見到心法自性(本空)離相『無相心,本無取舍,本含萬象
即心無動亂
當下無相心本無動亂相『知心不動,則無煩惱可離,無菩提可取』
得渡生死海
得渡本非生死的業海『如幻業海即佛妙用,凡夫用而不識其妙』
60
此善法甘露
如此善法之甘露
從大悲所生
是佛之大悲心所生
依如來言宣
我依佛的言教宣說
無分限分別
不分別爲誰爲何故『龍樹此頌,各宗派皆如此說』
總結
此中如是離可說以上所說之法是離言說之法
隨智者見即成就隨智者見到即能成就離言理的觀察
智者隨觀隨順門隨觀察而入隨順法性之門
如是皆從大慧轉這轉變都是從大智慧來
一切法中真實性萬法之真實性『本具離言實性,非證時有』
智者隨應如理觀智者各隨所應機緣入所得之理而觀『機有叁乘』
所向由是信得主一切來自能立威信的佛陀善巧言教『信根從德、慧生』
拔彼衆生離諸苦度衆生離苦海『唯緣能度』
此義甚深複廣大此文意義甚深難解又廣大無際『初學人前莫說』
我爲勝利故贊說我爲殊勝利益而贊歎宣說
如大智言今已宣我如佛宣說我今(具五分法身,故能)
自他癡暗皆能破自度度他,一切癡暗煩惱皆能破
破彼癡暗煩惱已破煩惱後心不癡迷,心知
如如所作離魔障所作一切是如如寂靜,本性離魔障
由是能開善趣門從此一切行皆善妙(離善惡是非)
諸解脫事而何失(生死了不可得即)知解脫之事從來未失『本無我,即解脫』
持淨戒者得生天持淨戒生天(業性空故業果顯現)『不求天,佛亦不作』
此即決定真實句是真實『不論是否曾造惡,不影響持戒生天,比喻破戒也能住正心』
設破戒者住正心如果破戒而能住正心(空正見)自在『罪從心起還從心滅』
雖壞戒而不壞見雖破戒不破見(證空者,正信業力因果)『心清淨不壞惡業生起』
種子生長非無義(證業空不滅業)善惡業種子亦然生長『但已知是幻化不實』
見義利故廣施作(了知性空即不住涅槃)見業緣利益衆生故廣大修善業
不以大悲爲正因若不是有大悲心推動(爲成佛)正因
智者何能生法欲已證空之智者那裏會再生起要覺悟圓滿的希望心
0諸法離緣生,所作如是離
1以無依心離邊見,知緣生外境有非實有
2外人立無自性不如理
3外人立無自性如何有解脫
4如理者離有無而解說法的存在現象
5涅.與生死不二
6了知生死本空即了知涅.本空
7證滅時知生、存在及分別,皆無實法
8涅.不曾滅任何法
9了知滅性不滅,即得解脫,非蘊滅,是染滅悟所滅
10法的生滅俱不可得,智者知從無明而有緣生法
11見法本寂靜,業亦然,此智最勝無邊
12緣生無自性是可見,非以緣生分別見
13外人立佛說實有煩惱生死因果解脫
14因果前是依緣生分別而假名安立
15前時是世幻所見,叁心叁時皆不實
16幻本無生,不可執取爲實
17愚執有前法,智觀有無如幻影像
18此是生非滅,是概念分別,緣生輪轉無無一實法顯現
19已生未生皆自性無生,生名何來
20煩惱因滅盡則法滅盡是邪說,法自性無盡,盡是假名是見
21法本無生滅可得,是隨事隨義現
22知生、滅、無常,便不求法的根和自性
23緣生雖生即滅
24不了自心則執取有、無、人、我等顛倒
25法的苦空無常無我,不依有無見得,是離法相見
26法、心無住無境界無根本可得,從無明業種所生,無初中後
27世間惡法皆依根塵識而顯現之幻化相
28
29智者依衆生的愛執而平等說法
30先說法依緣有,次說實在是苦空無常無我,後離所求
31不識佛法在于離,便聞法執法、破法
32佛方便說業的實相,了知性空時知業無生
33佛方便說蘊界入,四大及識,愚者執實
34智者證悟時無妄無分別
35若知萬法與覺性不二,即是涅.
36若心分別萬法即亂,心離相即無生
37外人問:無分別如何知無生
38無無明可滅,生滅名乖違
39依緣說法有生有因果,離緣無法可得
40法的生及留住不成
41菩提無實法可取證
42無智者執有實法,執亦非實
43法本無生無我,常無常是妄見
44若心起異見,彼非此,即建立即過失
45若心起一見,則心法一如,亦是見
46煩惱生見執、安立、爭論,于無實無虛離有無之法執實
47見故生煩惱,了知法離有無性,則染盡
48法的無常是緣生顯現,緣生即無生
49邪智非實執實,對他爭論,對自顛倒
50自他道理不可立,不可依故
51心若無寂動相,即無所依
52煩惱覆蓋,不見諸心
53于影像妄生實想,慧爲癡所網
54法性空如影像,智者不生境界想
55離貪是小聖,最上智了知自性空
56著善離貪是求幻人修道之顛倒
57煩惱不可得,性光破邪智
58智慧離染本淨,亦無淨可依
59煩惱自性空,心無動亂即渡生死海
60以上所說是平等說佛法
緣生法無自性,離有無相、
生滅是假相,法本寂滅
無明生死不可滅盡,緣生不實之法故
常無常、生死涅.是妄見,法本無此相
根塵識之分別即是緣生幻象不實
佛法依衆生根性而建立,是方便說
建立道理,是非實執實,是顛倒,是爭論
生死涅.不二,菩提無法可證可得
佛法道理在于離法見,在于心無依
無妄無分別即是真如、法性、覺性、心性
智慧是主是光明,煩惱是客是雲霧遮智慧
空即是色,空不滅萬象,空不離心智。
心佛衆生,皆是法性覺性不二顯現
經曰
佛不入不滅,涅槃亦不住,
離覺所覺法,有無二俱離。
若如是觀佛,寂靜離生滅,
彼人今後世,離垢無染取。
(以下是第一片錄音帶的內容)
六十頌如理論講記
廣超法師主講
序
大衆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好,放掌!
諸位法師,諸位居士們:
在這裏,我跟大家講一本有關中觀的論著《六十頌如理論》個是,這本論由龍樹菩薩所造的《六十如理論》。這個論,在藏經裏面只有它的頌文。以前沒有人講解過,現在那我來嘗試講這本個論,是因爲籌款的負責人——守月居士,他提出來的。因爲這部論不是很長,不是很短,剛好適合,夠時間講完。所以,我就同意講這部論。由于因爲中觀不適合初學佛法的人聽,因爲這樣,所以我就規定要報名,當時是這樣子規定,但我又不知道你們報名的情形怎樣。如果
說到時候在講的過程裏面,如果有人問一些人的問題是屬于一些初學佛法人的問題呢,我會不答。因爲我不要浪費那些時間。
關于這個“中觀”,是在佛滅五六百年後,大乘佛法興盛時候,有一位大乘的學者,叫龍樹菩薩,一個大乘的學者的一些論點。那麼,他爲什麼要提出這些論點呢?主要的是爲要破除那些人對佛法的誤解。佛在說法的那個因緣是,有時候隨著不同的衆生,講不同深淺的佛法,而那這些學習的人,卻他們會産生了各種不同的見解,在這那就不同的見解裏面有很多是非常錯誤的。比如舉一個很簡單的見解,就是我們佛教講的業力輪回,那麼,在這個在印度教,他們也講業力輪回,那有些人他就說佛呢,是從印度教那邊學的,學會這個業力輪回的。其實不是!它裏面有很大的差別!那很多佛教徒學會了這個業力輪回的道理,他的思想是印度教的,不是佛教的。爲什麼這樣講呢?因爲他認爲無始以來,…
《六十頌如理論(廣超法師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