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十頌如理論(廣超法師講記)▪P4

  ..續本文上一頁有一個衆生在輪回,輪回到今天;那在真正佛法講的業力輪回裏面,是沒有一個衆生在裏面輪回到今天!是完全跟印度教不一樣的!那麼,這些就是龍樹菩薩所要破除的不正確的見解。

  那中觀思想的學說呢,發展怎樣呢?早期傳到了中國,那後期的中觀發展,就沒有傳到中國,主要是傳到了西藏佛教。由于這樣子呢,在中國佛教的一些中觀論師所的解釋的中觀,已經跟後來的印度佛教的這些中觀論師的說法呢,有不大一樣了。但是,在藏傳佛教,他們又把認爲後期的那些中觀論師的說法,他們就給它分成兩個大主流,這在中國佛教就沒有。那這些後期的說法,是其實呢,他們因爲學習了龍樹的中觀見解,而産生他們的思想也開始分裂,才有分不同的中觀論師。那在這裏呢,我不想談論這些見解,我是直接以《六十頌如理論》來講龍樹菩薩所要講的這個法。那如果你是跟藏傳佛教的這些喇嘛學

  的話,他們一定是根據後期中觀的論師的那些解釋來講解釋。在這裏呢,我是不根據他們的。

  頌文,我翻譯成白話有些倉促。就是說,可能有些缺漏,所以在講的時候,有時候我會糾正。

  在我們佛教裏面,我曾經說:佛教它所講的法,不是用語言所能夠表達清楚的,但是呢,因爲我們人類是以語言來學習知識的,因爲如此呢,佛不得已要借用語言來給我們說法。而那用語言說法呢,衆生就執著從佛所講的語言裏去尋找真理,就在裏面辯論對錯,辯論這些語言裏面所講的道理怎麼樣才是正確的。那麼,這不是佛的本意!又但是因爲每個人對佛用語言方式的教導有不同的了解,因此我們佛教就有了分裂,各有各的看法、說法,而産生分裂。那麼,到了龍樹菩薩呢,對這些種種不同的看法呢,一個一個的給予來擊破,形成一部《中論》出來。在《六十頌如理論》裏面,就不是將不同的錯誤見解一個個列出來,主要是在講什麼呢?這個緣生法。講這個緣生法的正見應該是怎麼樣的。我們現在我們來直接看頌文:

  ——皈依頌——

  “歸命叁世寂默主,宣說緣生正法語。若了諸法離緣生,所作法行如是離。”

  在印度古代的那些論師們,每次個造論的時候,他們一般會先贊頌或皈依叁寶。“歸命”,是皈依;“叁世”,是過去、現在、未來。“寂默主”,指佛。佛證悟到沒有生滅的涅槃,就是寂。也就是說,佛跟世間人無诤,佛不與沒有跟世間人爭論,是。寂,指證悟到沒有生滅,無诤的世尊。

  第二句“宣說緣生正法語”,佛用語言給我們人間用語言來講法,所講法的內容都是環繞著在講緣生的法。這個緣生的法是哪一些法呢?就是凡是我們所知所見的一切法,都是由因緣所生的。那麼,這個由因緣所生的道理呢,是佛建立起來的。在佛以前呢,沒有人提起因緣生的道理。佛一開始在菩提樹下證悟的當時,依南傳的經典說,佛是觀十二因緣而悟道的。但是,佛證悟之後,(經典記載),他不願意說法。因爲他證悟的這個道理,他說語言不能說!那最後呢,他還是說了,而且說了四十九年。在這四十九年中,那麼,佛所這樣說的種種法,一切都離不開因緣的道理。包括他講的《四聖谛》,都是在講因緣的道理。那麼,先說“宣說緣生正法語”,龍樹菩薩說,在講一切的種種法裏面,唯有講緣生法才是最正確的解釋世間的現象。

  但是,他下一句說:“若了諸法離緣生”,如果一個人他明了諸法的性相,我們所認識的法,以佛法來說呢,他們將它分爲所謂的:外貌和內在的本質。外貌是外相;內在本質就是本性、自性。一切法都可以以這兩方面去觀察它。那麼,如果一個人如果明了諸法的性相,他說“離緣生”,就是不在緣生的幻相之中了。(在這裏翻譯白話的時候,那個有角的引號,是表示我添加下去的;

  如果是括號的話,是表示頌文本身就有那個意思在裏面的。你們要明白哦!)所以呢,我這樣說諸法的性相,因爲我們每次談講到也是說諸法每講到一個法的時候,總是先你談論它,用它的外表來說,然後再談論它到它底的內涵是什麼。也就是說,它的外表是相,它的內涵是自性、本性。那麼,“若了諸法離緣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你若知道了諸法的性相,就能呢,如果你知道了、遠離了這個緣生的幻相。這個幻相爲什麼說是緣生的呢?因爲佛說因緣所生的種種、種種的法,都不出不了我們的五蘊、十八界、六根的境界,裏面,那麼,這些六根的境界,如果以小乘部派是說:都是由我們過去業的顯現;如果以大乘部派是說:是心的顯現。都是由有我們的業。如果以小乘部派是說:由業,過去業的顯現;如果以大乘部派是說:是心的顯現。那麼,不管是業或是心,它都是種種因緣在裏面作用的,而産生的一個幻相,不是實在的。因此,如果一個人明了了一切法的本性跟它的外相,並不在它的緣生的、如幻如化的相貌裏面呢,那麼,這個人就會明了他所作的一切“法行如是離”。這個人他所作的一切行爲都就是心在作哦。心所作的行爲,就會如他所明了的這個緣生幻相,從而遠離對緣生幻相的執著。就是他不在這個幻相裏面生起種種的見,而在裏面作一切行爲,而是遠離了這些種種的幻相的執著,而去作他所做的事,但他的就是心依然在活動。也就是說當一個人他覺悟時了,他雖然遠離了緣生的幻相,但他還是在緣生法裏面活動,只不過的,但是,他的心不在執著生起種種的見罷了。

  這一頌開始是歸敬叁寶及龍樹菩薩開始宣,他講《六十頌如理論》的總義一個開頭。下面是他的接下來,他就是立論了:

  ——第1頌——

  “離有無二邊,智者無所依。甚深無所緣,緣生義成立。”

  那我翻譯成離緣生的法呢,在這個緣生法裏面,要離“有”跟“無”,就是“法的有”跟“法的無”,兩種邊見。龍樹菩薩在這《如理論》的第一句就提出要遠離有跟無,這是因爲在這個《如理論》裏面,我們衆生在世間生起種種法的見解,在這種種法的見解裏面,再生起法的存在跟不存在的見,就是有見跟無見。因此那麼,有、無這兩個見,時時刻刻都在使用。

  他說“智者無所依,”一個有智慧的人,他的心就無所依。他的心無所依,是對什麼東西無所依呢?是對于六根等法的這些東西,就是包括十八界。就是說:我們認爲我們的身心在這個世間裏面活動,而那所謂的世間無非是因緣,緣生法在作用,六根就是緣生法的本身。因而就是說,一個有智慧的人,他就不會將他的心依靠在這個緣生法裏,依靠這個由六根的境界而建立起來的種種認爲的真理。就是說,這個真理並不在緣生的現象裏面建立。如果你在裏面建立呢,它都是幻化的。因此龍樹菩薩說:一個有智慧的人,離開有無二邊,然後呢,他心中無所依。什麼叫做所依呢?就是我們心中起心動念,建立起任何的真理、道理,都有所依靠,依靠六根境界得來的知識。這樣的依靠是智慧者所不需要的。那麼,釋迦牟尼佛曾經在一部經裏面說:“六根就是六賊,它偷掉我們的心,使我們迷惑.”佛也在經裏說,這個六根是魔王的境界。你相信六根就是相信魔王。也就是說,這六根所告訴你的一切是不可信的,不可靠的!佛經常這樣說。那麼,現在龍樹菩薩說:有智慧的人,他的心就不在這些地方依靠。所以,智慧生起來,就不以依這些地方來依靠。因爲“我”在這六根裏

  面,就會生起有啊,無啊,種種見都來了。

  然後,龍樹菩薩再說:“甚深無所緣”,就是對于很深奧,很深奧的東西無所緣。什麼是無所緣呢?所緣,是指境界。依就是在我們佛法裏面說:我們的心能夠知道外境,心是能緣,所知的境是所緣。甚深無所緣,就是說呢,這個很深奧、很深奧,很難知道、了解的這個無所緣,沒有真實境界的道理。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那麼,這個無所緣呢,這個所緣,它必然有相應的能緣的心。這個心,就是很深很深,很難知道、很難了解的,心不去執取這個外境。當一個人他能夠知道有這種心,他這個心就不再執取外境而唯有生起的知覺。所以說以此甚深的心,無所緣地去認知的時候,那麼,當他能夠這樣時,這個緣生的正義,才能正確成立。就是說佛講這個緣生法,不是依六根境界所得到的知識來講這個緣生法,而是遠離了所緣的外境而建立起來的。就是說,佛並不是依靠我們凡夫六根境界那種方式得到知識,然後建立起緣生法。也就是說,這個緣生法的道理,是遠離了六根的境界的智慧而建立起來的。那這個建立起來的時候,佛不得已用緣生法,用語言來說這些道理,用語言來說。也因爲這樣,佛說不可說,很難說。說了也聽不懂。爲什麼呢?因爲它是遠離所緣六根境界而建立起來的。

  征對那龍樹菩薩這樣的一個立論呢,外道就提出論點了。即

  ——第2頌——

  “若謂法無性,即生諸過失,智者應如理,伺察法有性。”

  這是外人聽了龍樹菩薩說緣生法不在六根境界裏建立的,也就是說呢,在六根裏面建立的法,龍樹菩薩都說是不實在的,幻相的。因爲前面講了,那麼,外人就說了:如果這個緣生的法沒有性,這個無性就是沒有自性,不存在的話,意思。那麼,(什麼叫做有?什麼叫做無?在佛法裏面,法的有,就是有存在的意思;無,就是不存在的意思。)外人說:如果法沒有自性,沒有存在,就會有很多的過失生起來。有智慧的人應當如正理如法理地,小心地觀察緣生法是有自性的。去觀察、視察法有性,要小心地觀察緣生法是有自性的。

  外人這樣說,就是有存在的意思。在這裏,我先說一般人對佛法的了解。佛在這世間跟我們說:這世間是苦、空、無常、無我的;佛說這世間又是十二因緣的輪轉;他也說我們有過去的業,也講四聖谛這些法。這些種種的說法,就令學的人,聽的人以爲有實在的世間在無常變化、無常;有實在的苦;有實在的生死;有實在的解脫……一切都真實地發生著。然後,他真的在生死裏面,他追求要解脫生死。這是一般人在學習時生起的這種看法…

《六十頌如理論(廣超法師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