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十颂如理论(广超法师讲记)▪P4

  ..续本文上一页有一个众生在轮回,轮回到今天;那在真正佛法讲的业力轮回里面,是没有一个众生在里面轮回到今天!是完全跟印度教不一样的!那么,这些就是龙树菩萨所要破除的不正确的见解。

  那中观思想的学说呢,发展怎样呢?早期传到了中国,那后期的中观发展,就没有传到中国,主要是传到了西藏佛教。由于这样子呢,在中国佛教的一些中观论师所的解释的中观,已经跟后来的印度佛教的这些中观论师的说法呢,有不大一样了。但是,在藏传佛教,他们又把认为后期的那些中观论师的说法,他们就给它分成两个大主流,这在中国佛教就没有。那这些后期的说法,是其实呢,他们因为学习了龙树的中观见解,而产生他们的思想也开始分裂,才有分不同的中观论师。那在这里呢,我不想谈论这些见解,我是直接以《六十颂如理论》来讲龙树菩萨所要讲的这个法。那如果你是跟藏传佛教的这些喇嘛学

  的话,他们一定是根据后期中观的论师的那些解释来讲解释。在这里呢,我是不根据他们的。

  颂文,我翻译成白话有些仓促。就是说,可能有些缺漏,所以在讲的时候,有时候我会纠正。

  在我们佛教里面,我曾经说:佛教它所讲的法,不是用语言所能够表达清楚的,但是呢,因为我们人类是以语言来学习知识的,因为如此呢,佛不得已要借用语言来给我们说法。而那用语言说法呢,众生就执着从佛所讲的语言里去寻找真理,就在里面辩论对错,辩论这些语言里面所讲的道理怎么样才是正确的。那么,这不是佛的本意!又但是因为每个人对佛用语言方式的教导有不同的了解,因此我们佛教就有了分裂,各有各的看法、说法,而产生分裂。那么,到了龙树菩萨呢,对这些种种不同的看法呢,一个一个的给予来击破,形成一部《中论》出来。在《六十颂如理论》里面,就不是将不同的错误见解一个个列出来,主要是在讲什么呢?这个缘生法。讲这个缘生法的正见应该是怎么样的。我们现在我们来直接看颂文:

  ——皈依颂——

  “归命三世寂默主,宣说缘生正法语。若了诸法离缘生,所作法行如是离。”

  在印度古代的那些论师们,每次个造论的时候,他们一般会先赞颂或皈依三宝。“归命”,是皈依;“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寂默主”,指佛。佛证悟到没有生灭的涅槃,就是寂。也就是说,佛跟世间人无诤,佛不与没有跟世间人争论,是。寂,指证悟到没有生灭,无诤的世尊。

  第二句“宣说缘生正法语”,佛用语言给我们人间用语言来讲法,所讲法的内容都是环绕着在讲缘生的法。这个缘生的法是哪一些法呢?就是凡是我们所知所见的一切法,都是由因缘所生的。那么,这个由因缘所生的道理呢,是佛建立起来的。在佛以前呢,没有人提起因缘生的道理。佛一开始在菩提树下证悟的当时,依南传的经典说,佛是观十二因缘而悟道的。但是,佛证悟之后,(经典记载),他不愿意说法。因为他证悟的这个道理,他说语言不能说!那最后呢,他还是说了,而且说了四十九年。在这四十九年中,那么,佛所这样说的种种法,一切都离不开因缘的道理。包括他讲的《四圣谛》,都是在讲因缘的道理。那么,先说“宣说缘生正法语”,龙树菩萨说,在讲一切的种种法里面,唯有讲缘生法才是最正确的解释世间的现象。

  但是,他下一句说:“若了诸法离缘生”,如果一个人他明了诸法的性相,我们所认识的法,以佛法来说呢,他们将它分为所谓的:外貌和内在的本质。外貌是外相;内在本质就是本性、自性。一切法都可以以这两方面去观察它。那么,如果一个人如果明了诸法的性相,他说“离缘生”,就是不在缘生的幻相之中了。(在这里翻译白话的时候,那个有角的引号,是表示我添加下去的;

  如果是括号的话,是表示颂文本身就有那个意思在里面的。你们要明白哦!)所以呢,我这样说诸法的性相,因为我们每次谈讲到也是说诸法每讲到一个法的时候,总是先你谈论它,用它的外表来说,然后再谈论它到它底的内涵是什么。也就是说,它的外表是相,它的内涵是自性、本性。那么,“若了诸法离缘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你若知道了诸法的性相,就能呢,如果你知道了、远离了这个缘生的幻相。这个幻相为什么说是缘生的呢?因为佛说因缘所生的种种、种种的法,都不出不了我们的五蕴、十八界、六根的境界,里面,那么,这些六根的境界,如果以小乘部派是说:都是由我们过去业的显现;如果以大乘部派是说:是心的显现。都是由有我们的业。如果以小乘部派是说:由业,过去业的显现;如果以大乘部派是说:是心的显现。那么,不管是业或是心,它都是种种因缘在里面作用的,而产生的一个幻相,不是实在的。因此,如果一个人明了了一切法的本性跟它的外相,并不在它的缘生的、如幻如化的相貌里面呢,那么,这个人就会明了他所作的一切“法行如是离”。这个人他所作的一切行为都就是心在作哦。心所作的行为,就会如他所明了的这个缘生幻相,从而远离对缘生幻相的执着。就是他不在这个幻相里面生起种种的见,而在里面作一切行为,而是远离了这些种种的幻相的执著,而去作他所做的事,但他的就是心依然在活动。也就是说当一个人他觉悟时了,他虽然远离了缘生的幻相,但他还是在缘生法里面活动,只不过的,但是,他的心不在执著生起种种的见罢了。

  这一颂开始是归敬三宝及龙树菩萨开始宣,他讲《六十颂如理论》的总义一个开头。下面是他的接下来,他就是立论了:

  ——第1颂——

  “离有无二边,智者无所依。甚深无所缘,缘生义成立。”

  那我翻译成离缘生的法呢,在这个缘生法里面,要离“有”跟“无”,就是“法的有”跟“法的无”,两种边见。龙树菩萨在这《如理论》的第一句就提出要远离有跟无,这是因为在这个《如理论》里面,我们众生在世间生起种种法的见解,在这种种法的见解里面,再生起法的存在跟不存在的见,就是有见跟无见。因此那么,有、无这两个见,时时刻刻都在使用。

  他说“智者无所依,”一个有智慧的人,他的心就无所依。他的心无所依,是对什么东西无所依呢?是对于六根等法的这些东西,就是包括十八界。就是说:我们认为我们的身心在这个世间里面活动,而那所谓的世间无非是因缘,缘生法在作用,六根就是缘生法的本身。因而就是说,一个有智慧的人,他就不会将他的心依靠在这个缘生法里,依靠这个由六根的境界而建立起来的种种认为的真理。就是说,这个真理并不在缘生的现象里面建立。如果你在里面建立呢,它都是幻化的。因此龙树菩萨说:一个有智慧的人,离开有无二边,然后呢,他心中无所依。什么叫做所依呢?就是我们心中起心动念,建立起任何的真理、道理,都有所依靠,依靠六根境界得来的知识。这样的依靠是智慧者所不需要的。那么,释迦牟尼佛曾经在一部经里面说:“六根就是六贼,它偷掉我们的心,使我们迷惑.”佛也在经里说,这个六根是魔王的境界。你相信六根就是相信魔王。也就是说,这六根所告诉你的一切是不可信的,不可靠的!佛经常这样说。那么,现在龙树菩萨说:有智慧的人,他的心就不在这些地方依靠。所以,智慧生起来,就不以依这些地方来依靠。因为“我”在这六根里

  面,就会生起有啊,无啊,种种见都来了。

  然后,龙树菩萨再说:“甚深无所缘”,就是对于很深奥,很深奥的东西无所缘。什么是无所缘呢?所缘,是指境界。依就是在我们佛法里面说:我们的心能够知道外境,心是能缘,所知的境是所缘。甚深无所缘,就是说呢,这个很深奥、很深奥,很难知道、了解的这个无所缘,没有真实境界的道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那么,这个无所缘呢,这个所缘,它必然有相应的能缘的心。这个心,就是很深很深,很难知道、很难了解的,心不去执取这个外境。当一个人他能够知道有这种心,他这个心就不再执取外境而唯有生起的知觉。所以说以此甚深的心,无所缘地去认知的时候,那么,当他能够这样时,这个缘生的正义,才能正确成立。就是说佛讲这个缘生法,不是依六根境界所得到的知识来讲这个缘生法,而是远离了所缘的外境而建立起来的。就是说,佛并不是依靠我们凡夫六根境界那种方式得到知识,然后建立起缘生法。也就是说,这个缘生法的道理,是远离了六根的境界的智慧而建立起来的。那这个建立起来的时候,佛不得已用缘生法,用语言来说这些道理,用语言来说。也因为这样,佛说不可说,很难说。说了也听不懂。为什么呢?因为它是远离所缘六根境界而建立起来的。

  征对那龙树菩萨这样的一个立论呢,外道就提出论点了。即

  ——第2颂——

  “若谓法无性,即生诸过失,智者应如理,伺察法有性。”

  这是外人听了龙树菩萨说缘生法不在六根境界里建立的,也就是说呢,在六根里面建立的法,龙树菩萨都说是不实在的,幻相的。因为前面讲了,那么,外人就说了:如果这个缘生的法没有性,这个无性就是没有自性,不存在的话,意思。那么,(什么叫做有?什么叫做无?在佛法里面,法的有,就是有存在的意思;无,就是不存在的意思。)外人说:如果法没有自性,没有存在,就会有很多的过失生起来。有智慧的人应当如正理如法理地,小心地观察缘生法是有自性的。去观察、视察法有性,要小心地观察缘生法是有自性的。

  外人这样说,就是有存在的意思。在这里,我先说一般人对佛法的了解。佛在这世间跟我们说:这世间是苦、空、无常、无我的;佛说这世间又是十二因缘的轮转;他也说我们有过去的业,也讲四圣谛这些法。这些种种的说法,就令学的人,听的人以为有实在的世间在无常变化、无常;有实在的苦;有实在的生死;有实在的解脱……一切都真实地发生着。然后,他真的在生死里面,他追求要解脱生死。这是一般人在学习时生起的这种看法…

《六十颂如理论(广超法师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