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十颂如理论(广超法师讲记)▪P5

  ..续本文上一页。那么,现在外人所立的这个论,也是这种看法。

  也就是说,如果以你龙树菩萨说六根所看到的是假的,这个缘生的法,是脱离了六根境界而建立起来才是正确的话,那么,就会有很多过失。因为他认为六根紧紧所看到的是假的,你龙树菩萨说的。而外人说是真实的,那些都是在发生的。他说,他小心地观察缘生法的有性,就是说,他认为佛讲的“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这些道理,是真的有因缘在作用,而不是没有。而这些

  真正的因缘在作用里面,是有真的有因缘作用里面生灭变化,真的有生、有死、有老……所以才有解脱,有轮回这些现象。外人这样的认为。他又说呢,应该小心地去观察这些生灭、生死的变化,真实地在那边因缘变化中。所以他说“伺察法有性”。小心地来观察这个法的因缘是有自性的。

  ——第3颂——

  “若有性实得,如愚者分别。无性即无因,解脱义何立。”

  “若有性实得,如愚者分别。”如果这些法真实存在,是因为愚痴的人而分别才有的。外人说:如果如你龙树菩萨所说的,法的有性,法的存在的,认为是实在的,这认为,这种认为龙树菩萨说是愚痴的人的分别而有。(后面括号是我加上去的。)龙树菩萨说是没有实在的,就是“若有性实得,如愚者分别。”如果这些法真实存在,是因为愚痴的人而分别才有的,意思是这样的。那么,他说,如果是那样呢,“无性即无因,解脱义何立。”就是说,这个生死的法没有自性。就是现前我们看到的生死变化这些法,没有自性,不存在的话,那么业的因也不存在。如果这两样都不存在,那生死解脱是没有必要了!意思是说:如果龙树菩萨说生死幻相是不实在的,是没有的,那么,造成生死业因也是不实在的,那又何必在讲解脱生死这回事呢?

  这是外人这样顶驳问回龙树菩萨的话。也就是说,当一个人他在听到佛法讲:“一切法没有自性,不实在……”就不能接受!因为他说有实在的我在生死,我在轮回,也因为这样呢,所以我要解脱生死;也因为这样呢,佛讲因缘,佛讲怎样解脱,怎样修行……真的佛那样说,而又说你龙树却的说法没有实在的法。哦,那外人这样的问回。啊,那么,在这里头呢,我们看回我们学习佛法,我们过去的认识,每个人学习佛法,开始都听“这个世间是怎样的?”“过去啊,业力因果轮回啊……”慢慢地呢,他就相信了:是啊,我有过去的业,因为我造的恶业,我今生受报嘛吗?哦,如果那我没有好好地修啊,我下一生还要轮回啊!所以那么呢,我就要努力地修喽!我要设法解脱喽!这

  就是一般人学习佛法的观观念呢。你他如此建立修行的信心,那现在如果你听了龙树的说,哦,一切法都没有本体,没有自性,都不可得。那么,何必修行呢?自然就有这种看法出来了。那一个人为什么会有这种看法呢?那是因为他误解了这个龙树菩萨所讲的所谓的没有自性啊!

  再来看下去,龙树所说:

  ——第4颂——

  “不可说有性,不可说无性。了知性无性,大智如理说。”

  龙树菩萨说呢,他说,不可以说法有存在,也不可以说没有存在。那么,一个人明了法的本性,法性呢,有性跟无性是怎么一回事,那么,他就会知道:佛陀如正理而说这个缘生的法性。佛是怎么说这个法性呢是怎么说?他说如果一个人知道法的有跟无里面的奥妙的道理,他就会明白佛说的缘生法的道理。因而那龙树菩萨说:你不可以说有一个法存在,也不可以说那个法不存在。

  那么,讲到这里,我先来解释——我们的认识。我们众生,依佛法说,我们迷惑、执着这个世间的种种境界,就是执着所缘;也执着这个能知的心念,执着能缘的心。执着有能知的心,有所知的外境,这样的执着里面,我们去分别,去区别这些心呀,这些外境呀,一个个是什么东西?那我们这样去区别呢,实际是怎么回事呢?依佛法说这个因缘生的道理:每一个法不过是一个因缘变化的过程,在这个因缘变化的里面头,不曾有一个东西停留住,它就在那边变化,不曾停留过。在它变化的过程当中,它他保持一段时间让我们认识到。那我们就说“这是一个法。”我们佛法里面对定这个法他把这个法呢就是这样定义的。因为就是凡是一个法,要让你知道,它必然要在这个世间出现一段时间出来,保留它某些特一定的性质,你才会认为它存在。乃至这个闪电,它闪一下,你都认为留一阵子让你看,让你知道。那么,这个因缘变化的过程,不管它多长时间,或者多短的时间,当你知道它时,你已经在那边“取像”了。这取像,是我们心的一种行为,我们心里的一种行为。就是我们的心、心念,依佛法说有很多种,其中一种叫“想心所”,这个想心所,它一触到境,就去分

  别它的影像。在分别里面,它说是一个影像,它要记下来,记下来是“念心所”。那记下来以后,当以后那个影像再度出现,它又记下来。它就会比较了:上次记的,这次记的……咦?一样!比较后:哦,这是同一个法!然后,就认为有这个法了。如果这个法在他眼前一直重复出现,他就觉得这个东西存在。也就是说,当你去分别法的时候,对那个法建立起那个法的像。

  比方说,我们说“这间课室”,我们现在坐在这里一直看这间课室,那么,你对这间课室生起它的法的形象。那这个形象保持,你就认为这间课室存在。

  那么,再来,我们说“下雨”。下雨不过是一个过程。雨水,是从地面的水蒸气升上空中,然后冷却了掉下来。掉下来的时候,因为大家处在同样的温度一起掉下来,不是这边一滴,那边一滴,所以,变成你看到整批的雨下来。整批的一滴一滴掉下来,你看到这个形象,你说叫下雨。就算你不说下雨,你也就认为有这么一个动作、一回事发生。那么,这件事情呢,天上的雨一直这样、这样地降下来,然后你给它一个名称,就叫做“安立假名”。我们除了执取形象,再安立名称,这是我们心的一种行为过程,在这个过程里面因为下雨这种现象,重复了又重复,然后,你的记忆里面记了又记,记了又记……以后,你就比较,比较……你就很容易认识它了。过后,你就确定有一种东西是下雨。然后,你就会生起这个下雨这件事情从哪里来?你会去看它什么时候有,什么时候没有;你就生起有的见,无的见;开始的见,结束的见;也生起一个的见,两个的见……数量也生起来了,种种见都来了。

  那下雨呢,因为我们知道,从现在人的知识,我们很容易会了解、知道:是水蒸气变成云,云掉下来,水滴就这样滴下来。这只我们很容易了解是一个过程,因为下雨的本身就在动中,知道吗?它没有停止,就在那边动中。

  但是如果你说:“看“这间房间是课室。””哦,你认为它停留住了。停留住,是因为它的变化不是很快。其实,这间课室一百年以后,它也不会存在的,肯定不会存在的!它也在慢慢变化中,其实从它开始就在变化中。这样的种种的变化,我们可以去认取它。佛法讲因缘嘛,这个缘生法因缘变化的缘生法,我们就在这因缘的变化过程中,去认取这个法。你会去认取一个法呢,是因为法的因缘变化保留一段时间,让你知道。你就执取给它的一个形象,认取它。然后就说“这是一个法”。

  如果雨从天上掉下来,我没看到,到地面我已经看到时,我叫它下雨。那么,从云保留到下雨的过程,我把它叫做“云雨”,不叫下雨。那么,如果从水蒸气时,我就观察起,我叫它“水蒸气雨”,可以吗?听懂我在说什么吗?因为我们看下雨的过程,是从我们眼睛看见雨水掉下来的时候,那一段过程,我们叫下雨;如果从云那里看起,我把它叫云雨;如果从水蒸气看起,就是算起啦,那时我把它叫水蒸气雨。

  都是一个过程,一个名相,一个称呼。在里面,我们生起:“有?”“没有?”“什么时候出现?”“能不能再进来了?”“……”这就是我们对缘生法没有弄清楚缘生法的时候,它们都是在不同的过程变化里面,没有一个实在的东西在那边,而我们却认为有实在的东西,就有果国法。然后在这个法里面就分别了:哦,这个雨应该是怎么样的?是一滴一滴的水,它必须从空中掉下来。如果从屋顶上掉下来,不叫下雨,叫漏水。是不是?

  你看,我们就这样的去分别。那么,这种种的过程,它们不曾说它是某个东西,是我们的分别认为的!因为这样子,所以说呢,佛讲这个缘生法,它实际上不是依我们六根所知的境界来说。但是,我们众生却以六根知道的境界来

  了解。现在那么,我们就去尝试用六根的境界了解,来看佛讲的因缘所生是怎么回事。那我就说了:“你看,那朵花开了!”因为有花的种子,然后种在泥土里,有阳光,有水分,有养料……让那朵花长出来,最后开一朵花。我们看到的“佛讲的因缘”是这样子,知道吗?

  但是,如果以佛所讲的因缘并不是这样子。没有实在的一粒个种子留在那边,没有实在的一棵植物在那边。“实在的”,是我们认为有实在的境界里面所发生的那个东西,是一个法。那这个一个法,一件东西,就是龙树菩萨所要破除的——自性见。就是我们认为的世间有某样东西:这样东西,那样东西……都是在六根的境界里面建立起来的!没有一样不是!而这些就从你的眼睛、耳朵……再加上你的分别、思维……种种建立起来的。那这种种建立它的本身,这建立的过程也是缘生的。意思是说,当你在看见下雨,下雨这件事情,下雨的名、下雨的相、下雨的性质,也是一种缘生法。但是,我们不看那些,我们看到的是六根所告诉你的那个影像。让你认为:这是佛所讲的因缘所生法。我们每次说“诸法因缘生”,哦!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就是这样子解释喽。明白吗?那么,现在龙树菩萨说:这些都不是佛的本意!

  现在,外人说:如果你说缘生法没有实在性,就是没有自性,那么,就是没有生死喽?没有实在的东西在那边,怎么会有生死?那么…

《六十颂如理论(广超法师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