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十颂如理论(广超法师讲记)▪P6

  ..续本文上一页,没有生死,也就没有过去的业因了?也没有业力的因果了?这些都没有的话,解脱生死也是没有了?

  他之所以就这样问龙树菩萨。他之所以说,统统都是建立在他认为有实在的法在作用,然后,在他所认为的实在法里面,找他的道理,来设法攻破你这没有自性的见解,这是外人的行为。也因为这样呢,他不了解龙树菩萨说没有

  自性是怎么回事。龙树菩萨说:

  “不可说有性,不可说无性。了知性无性,大智如理说。”

  就是说,这个法的存在是不可说的,他说。为什么不可说呢?“存在”,这件事情,没有实在地发生。“下雨”,是因为我们生起法的见解,然后,我们看它出现了,就说下雨。等下因缘变化不出现了,雨没有了,又会生起:有的见,无的见;如果定位这个下雨,是雨水滴下来,让我看见,我才说“雨开始了”——有了。如果把它定位在:云和雨一起,是一件事情,我把它叫云雨。那么,当我看见有云的时候,我说“它已经出来了”,有没有这样子?有啊。

  我举个例子:如果母鸡……不要说母鸡,说妈妈生孩子。当孩子在妈妈肚子里,肚子胀胀的,你会说:“哎,你看那孩子来了。”——那就是“云”喽。当那孩子从她胎里出来了,——那就是“下雨”喽。知道我说什么吗?其实。它的变化过程里面,看你取哪一段。认为有一个东西,然后你就看到那个东西“生”。所以,一切法的生、灭,有、无,我们一般人是建立在六根的境界,而这建立在六根境界是以缘生法的境界,依靠这些东西建立的。但是,龙树的说法是:你必须远离这些东西来建立缘生法才对呢!他说“不可说有性”,为什么不可说?因为你是依六根境界去安立名称的,是你的心里过程另外加下去的缘生。听懂我说什么吗?就是说,从水蒸气变成云,变成雨,掉下来的过程,其中,你对“掉下来”那个过程安立一个名称,安立形象,然后你才说“有”。你在这安立的过程中,又是依六根的缘生法去建立的。听懂吗?那么,那样呢,下雨本身已经是不实在的了,你的心的运作过程本身也是因为另外的缘生法建立起下雨这件事情的,所以也是不实在的。

  那么,如果以后来的唯识宗,大乘的另一派唯识宗,他就把这个过程分为

  两个过程来说:一个是依他起性,一个是遍计所执性。就是说,那个法的变化,下雨的变化因缘过程,叫做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就是说你过后通过你的心里过程,跟六根境界的过程,再安立下来得到的知识,就是遍计了,这是一种偏见。那么,这样是错误的。现在,在这样的错误里面建立起“有”,“没有”,所以龙树菩萨说:这个法的自性,不可以说有,也不可以说没有;这个法的自性哦,不可以说有,也不可以说没有。

  “了知无自性“,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明了法的自性,有性跟无性是怎么回事,就是法的本身是不可得的,它的本性也不可得,有无也不可得。了知了这一点呢,你就知道佛陀如理说,是“大智如理说”。佛呢,如理而说缘生法性,这个缘生法性不属于有无,不属于六根境界。接下来:

  ——第5颂——

  “涅槃与生死,勿观别异性。非涅槃生死,二性有差别。”

  就是说,所谓的没有生灭的涅槃,与还有,有生灭的生死,这两件事情,“勿观别异性”,不要以有生灭的有无的等等,这种看法来观察他们的差别。我们,就是以这些来观察它们的差别的,我们认为:我在这里生灭,生死,轮回……那么,涅槃是没有生灭,没有轮回,不是以生灭,有无来看的!我们总是用这些来看它们的差别的。不可以用这些来看!——龙树菩萨这样说。为什么呢?

  他说,“非涅槃生死,二性有差别”。这个涅槃与生死呢,我们众生先认识自己有生死,不知道有涅槃这回事,涅槃是佛出世后告诉我们的,所以,我(龙树)这里说:并非佛说的涅槃,与众生认识的生死是两种性质,是有差别的法。为什么你会认为它们是两种性质,是有差别的法呢?因为你先对那个法生起“自性见”,有了自性见,就有了它的相,有它的差别可以建立。因此,每当我们去认为,去比较两个法的差别时,我们已在其中建立起两个法的个别的自己的相,然后,再去找它的性质,它的差别。

  我举个例子,在我们佛教有个很出名的例子:“龟毛兔角”。就是说,乌龟没有毛,兔子没有角。真正的一个事情在发生,但是,这里面有很多毛病。为什么呢?乌龟呢,当你去确定乌龟时,你已经把有毛的东西挑剔掉,不叫乌龟。意思是,当你给乌龟定义时,你认识乌龟的当时,已经确定没有毛了。听懂吗?然后呢,你去确定什么是兔子的时候,你已经确定了它是有毛的,然后你去建立一个自以为聪明的道理:乌龟是没有毛的!听明白吗?

  我听了一个笑话,可能你们都知道:新加坡的小孩子,他们在上幼稚园时,老师叫他们画鸡的时候,结果他们画的鸡是没有毛的。为什么?因为他们没去动物园看呀,看不到。他看到买回来吃的都是没有毛的。,是不是?

  你看,这就是在我们的生活里面,由我们的六根境界里面得到的知识,那我们就依此确定某那个东西,然后我们就拿它来比较。这个比较呢,在还没有比较之前,已经断定它有这些,没有那些了。换句话说,如果你承认一个东西有什么什么什么性质,你同时就承认它没有另外一些性质。听懂吗?既然如此呢,你告诉我:乌龟是没有毛的。多余的这句话!听懂吗?兔子是没有角的。也是多余的!同样所以,涅槃跟生死呢,我们也是一样,一般我们去认识、去分别、差别的时候,我们就先用种种的我们以前所认识,来规定去分别它。就以“生灭”呀,“有无”……等等法去观察:什么是涅槃?什么是生死?然后你说:哎呀!生死跟涅槃是不一样的!那龙树菩萨说:不可以这样说子!他说:生死和涅槃这两种并非是有差别的法。

  在这里那我要这边强调:就因为你有了自性的见,你才会见到法的差别;如果你不生起自性的范围,没有一个范围,没有一个相的范围,你不会说法有没有差别。你们有没有去分别广超法师是有抽烟的人呢,还是没有抽烟的人呢?有没有去分别哦?对不对?就是说,你不以某一件事情来分别我是怎么回事。明白我的比喻吗?那么,我们每次就用种种的性质,就给定下了,然后去说那个东西什么,那个东西什么……涅槃、生死也一样。因为这样,我们执着:认为我们在生死里面;我们觉得:我们在苦里面,我们要出离生死。那龙树菩萨说:

  ——第6颂——

  “生死及涅槃,二俱无所有。若了知生死,此即是涅槃。”

  就是说,我这边写的:“生死的幻有及涅槃的真寂”这两种都无所有。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就一直认为:生死是如幻如化的,在那边变化的;那涅槃呢,是真正不变的,是如如不动的,没有生灭的!我们一直就在这种概念里面。所以,我就解释为:“生死的幻有及涅槃的真寂”,二俱无所有,这两个都没有所有法。有什么呢?生死是有生灭的,生死是虚假的,你说生死是有啊,无啊,……等等性质,你就用这些来看!明白吗?

  那么,涅槃也一样!涅槃用生死来看,那它是实的,还是假的?用它是有啊,还是无啊?……种种、种种这些性质来看,因为你都是用这些种种、种种的,所有的法来分别,所以你认识的生死。所以菩萨跟你说你所认识的生死,这些都是没有的这些东西!这些是因为你生起法的见!生起有无的见!生起生灭的见!

  “若了知生死,”如果了知这个生死,是离缘生的幻化。为什么我这边括号说“离缘生的幻化呢

  ”你们看颂文的第三行:“若了诸法离缘生,”龙树菩萨说:一个有智慧的人,他知道一切法的性质不在缘生的幻相中。

  这里是第六个颂说:如果一个人知道生死的本身是怎么回事呢,就是离开缘生的幻化,生死的当时,本身就不在缘生的幻化里面,那么,这个人当下时就“此即是涅槃”。他当下就知道了,“此即是涅槃”,这就是涅槃了。这个涅槃,也是离开缘生的寂灭,并不是在缘生法里面有涅槃!不是。因为缘生法是一个因缘变化的过程,它没有一个实在的东西在里面停留住,也没有一个东

  西可以给你得到。因此那么,在这里呢,这上下两行,我就说“平等无二”!就是说,幻化跟寂灭这两件事情,因缘的如幻如化,跟不生不灭的涅槃,两个是没有差别的。差别是我们众生用“有无”、“生死”、“生灭”、“真假”……这些,去分别它。

  龙树菩萨接下去说:

  ——第7颂——

  “破彼生有性,分别灭亦然,如幻所作事,灭现前无实。”

  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破除了对缘生法有所谓生,有所谓有的存在自性,“分别灭亦然”,那么,这个人对于法的灭的分别、见解就放下了。如此一来,他就知道了“如幻所作事,灭现前无实。”就是说,知道这个因缘幻化,所做的事是没有实在的,他就知道这个寂灭现前的时候,也是不实在的。在这两头,我都放了一个“心”在那边,就是说了知这个如幻如化,跟知道这个寂灭,都是要心来知道。如果没有心,生灭也不可能知道了。所以,我后面说“觉悟不离心”。就是说,一个人知道幻化,乃至他知道寂灭,都要心来知道。没有呢,不能称觉悟。因此所以,下面我就说“便知(心)寂灭现前时无有实在(的涅槃乃至生死)”。为什么他会这样子呢?再看下去:

  ——第8颂——

  “若灭有所坏,知彼是有为。现法尚无得,复何知坏法。”

  “若灭有所坏”,这句话是说,如果寂灭、証得涅槃是有所破坏,什么叫有所破坏呢?我们一向来认为:涅槃是要除掉某些东西,把一些东西弄成没有:因而就要断生死,把生死弄成没有;除掉烦恼,把烦恼弄成没有;然后才有涅槃。如果是这样子,就是涅槃“灭有所坏”了!灭,就是涅槃。涅槃所破坏的法就是生死,就是烦恼。听懂吗?如果涅槃是破坏掉生死,破坏掉烦恼,使得没有的话,它就是一种有为法了,…

《六十颂如理论(广超法师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