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沒有生死,也就沒有過去的業因了?也沒有業力的因果了?這些都沒有的話,解脫生死也是沒有了?
他之所以就這樣問龍樹菩薩。他之所以說,統統都是建立在他認爲有實在的法在作用,然後,在他所認爲的實在法裏面,找他的道理,來設法攻破你這沒有自性的見解,這是外人的行爲。也因爲這樣呢,他不了解龍樹菩薩說沒有
自性是怎麼回事。龍樹菩薩說:
“不可說有性,不可說無性。了知性無性,大智如理說。”
就是說,這個法的存在是不可說的,他說。爲什麼不可說呢?“存在”,這件事情,沒有實在地發生。“下雨”,是因爲我們生起法的見解,然後,我們看它出現了,就說下雨。等下因緣變化不出現了,雨沒有了,又會生起:有的見,無的見;如果定位這個下雨,是雨水滴下來,讓我看見,我才說“雨開始了”——有了。如果把它定位在:雲和雨一起,是一件事情,我把它叫雲雨。那麼,當我看見有雲的時候,我說“它已經出來了”,有沒有這樣子?有啊。
我舉個例子:如果母雞……不要說母雞,說媽媽生孩子。當孩子在媽媽肚子裏,肚子脹脹的,你會說:“哎,你看那孩子來了。”——那就是“雲”喽。當那孩子從她胎裏出來了,——那就是“下雨”喽。知道我說什麼嗎?其實。它的變化過程裏面,看你取哪一段。認爲有一個東西,然後你就看到那個東西“生”。所以,一切法的生、滅,有、無,我們一般人是建立在六根的境界,而這建立在六根境界是以緣生法的境界,依靠這些東西建立的。但是,龍樹的說法是:你必須遠離這些東西來建立緣生法才對呢!他說“不可說有性”,爲什麼不可說?因爲你是依六根境界去安立名稱的,是你的心裏過程另外加下去的緣生。聽懂我說什麼嗎?就是說,從水蒸氣變成雲,變成雨,掉下來的過程,其中,你對“掉下來”那個過程安立一個名稱,安立形象,然後你才說“有”。你在這安立的過程中,又是依六根的緣生法去建立的。聽懂嗎?那麼,那樣呢,下雨本身已經是不實在的了,你的心的運作過程本身也是因爲另外的緣生法建立起下雨這件事情的,所以也是不實在的。
那麼,如果以後來的唯識宗,大乘的另一派唯識宗,他就把這個過程分爲
兩個過程來說:一個是依他起性,一個是遍計所執性。就是說,那個法的變化,下雨的變化因緣過程,叫做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就是說你過後通過你的心裏過程,跟六根境界的過程,再安立下來得到的知識,就是遍計了,這是一種偏見。那麼,這樣是錯誤的。現在,在這樣的錯誤裏面建立起“有”,“沒有”,所以龍樹菩薩說:這個法的自性,不可以說有,也不可以說沒有;這個法的自性哦,不可以說有,也不可以說沒有。
“了知無自性“,就是說,如果一個人明了法的自性,有性跟無性是怎麼回事,就是法的本身是不可得的,它的本性也不可得,有無也不可得。了知了這一點呢,你就知道佛陀如理說,是“大智如理說”。佛呢,如理而說緣生法性,這個緣生法性不屬于有無,不屬于六根境界。接下來:
——第5頌——
“涅槃與生死,勿觀別異性。非涅槃生死,二性有差別。”
就是說,所謂的沒有生滅的涅槃,與還有,有生滅的生死,這兩件事情,“勿觀別異性”,不要以有生滅的有無的等等,這種看法來觀察他們的差別。我們,就是以這些來觀察它們的差別的,我們認爲:我在這裏生滅,生死,輪回……那麼,涅槃是沒有生滅,沒有輪回,不是以生滅,有無來看的!我們總是用這些來看它們的差別的。不可以用這些來看!——龍樹菩薩這樣說。爲什麼呢?
他說,“非涅槃生死,二性有差別”。這個涅槃與生死呢,我們衆生先認識自己有生死,不知道有涅槃這回事,涅槃是佛出世後告訴我們的,所以,我(龍樹)這裏說:並非佛說的涅槃,與衆生認識的生死是兩種性質,是有差別的法。爲什麼你會認爲它們是兩種性質,是有差別的法呢?因爲你先對那個法生起“自性見”,有了自性見,就有了它的相,有它的差別可以建立。因此,每當我們去認爲,去比較兩個法的差別時,我們已在其中建立起兩個法的個別的自己的相,然後,再去找它的性質,它的差別。
我舉個例子,在我們佛教有個很出名的例子:“龜毛兔角”。就是說,烏龜沒有毛,兔子沒有角。真正的一個事情在發生,但是,這裏面有很多毛病。爲什麼呢?烏龜呢,當你去確定烏龜時,你已經把有毛的東西挑剔掉,不叫烏龜。意思是,當你給烏龜定義時,你認識烏龜的當時,已經確定沒有毛了。聽懂嗎?然後呢,你去確定什麼是兔子的時候,你已經確定了它是有毛的,然後你去建立一個自以爲聰明的道理:烏龜是沒有毛的!聽明白嗎?
我聽了一個笑話,可能你們都知道:新加坡的小孩子,他們在上幼稚園時,老師叫他們畫雞的時候,結果他們畫的雞是沒有毛的。爲什麼?因爲他們沒去動物園看呀,看不到。他看到買回來吃的都是沒有毛的。,是不是?
你看,這就是在我們的生活裏面,由我們的六根境界裏面得到的知識,那我們就依此確定某那個東西,然後我們就拿它來比較。這個比較呢,在還沒有比較之前,已經斷定它有這些,沒有那些了。換句話說,如果你承認一個東西有什麼什麼什麼性質,你同時就承認它沒有另外一些性質。聽懂嗎?既然如此呢,你告訴我:烏龜是沒有毛的。多余的這句話!聽懂嗎?兔子是沒有角的。也是多余的!同樣所以,涅槃跟生死呢,我們也是一樣,一般我們去認識、去分別、差別的時候,我們就先用種種的我們以前所認識,來規定去分別它。就以“生滅”呀,“有無”……等等法去觀察:什麼是涅槃?什麼是生死?然後你說:哎呀!生死跟涅槃是不一樣的!那龍樹菩薩說:不可以這樣說子!他說:生死和涅槃這兩種並非是有差別的法。
在這裏那我要這邊強調:就因爲你有了自性的見,你才會見到法的差別;如果你不生起自性的範圍,沒有一個範圍,沒有一個相的範圍,你不會說法有沒有差別。你們有沒有去分別廣超法師是有抽煙的人呢,還是沒有抽煙的人呢?有沒有去分別哦?對不對?就是說,你不以某一件事情來分別我是怎麼回事。明白我的比喻嗎?那麼,我們每次就用種種的性質,就給定下了,然後去說那個東西什麼,那個東西什麼……涅槃、生死也一樣。因爲這樣,我們執著:認爲我們在生死裏面;我們覺得:我們在苦裏面,我們要出離生死。那龍樹菩薩說:
——第6頌——
“生死及涅槃,二俱無所有。若了知生死,此即是涅槃。”
就是說,我這邊寫的:“生死的幻有及涅槃的真寂”這兩種都無所有。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我們就一直認爲:生死是如幻如化的,在那邊變化的;那涅槃呢,是真正不變的,是如如不動的,沒有生滅的!我們一直就在這種概念裏面。所以,我就解釋爲:“生死的幻有及涅槃的真寂”,二俱無所有,這兩個都沒有所有法。有什麼呢?生死是有生滅的,生死是虛假的,你說生死是有啊,無啊,……等等性質,你就用這些來看!明白嗎?
那麼,涅槃也一樣!涅槃用生死來看,那它是實的,還是假的?用它是有啊,還是無啊?……種種、種種這些性質來看,因爲你都是用這些種種、種種的,所有的法來分別,所以你認識的生死。所以菩薩跟你說你所認識的生死,這些都是沒有的這些東西!這些是因爲你生起法的見!生起有無的見!生起生滅的見!
“若了知生死,”如果了知這個生死,是離緣生的幻化。爲什麼我這邊括號說“離緣生的幻化呢
”你們看頌文的第叁行:“若了諸法離緣生,”龍樹菩薩說:一個有智慧的人,他知道一切法的性質不在緣生的幻相中。
這裏是第六個頌說:如果一個人知道生死的本身是怎麼回事呢,就是離開緣生的幻化,生死的當時,本身就不在緣生的幻化裏面,那麼,這個人當下時就“此即是涅槃”。他當下就知道了,“此即是涅槃”,這就是涅槃了。這個涅槃,也是離開緣生的寂滅,並不是在緣生法裏面有涅槃!不是。因爲緣生法是一個因緣變化的過程,它沒有一個實在的東西在裏面停留住,也沒有一個東
西可以給你得到。因此那麼,在這裏呢,這上下兩行,我就說“平等無二”!就是說,幻化跟寂滅這兩件事情,因緣的如幻如化,跟不生不滅的涅槃,兩個是沒有差別的。差別是我們衆生用“有無”、“生死”、“生滅”、“真假”……這些,去分別它。
龍樹菩薩接下去說:
——第7頌——
“破彼生有性,分別滅亦然,如幻所作事,滅現前無實。”
就是說,如果一個人破除了對緣生法有所謂生,有所謂有的存在自性,“分別滅亦然”,那麼,這個人對于法的滅的分別、見解就放下了。如此一來,他就知道了“如幻所作事,滅現前無實。”就是說,知道這個因緣幻化,所做的事是沒有實在的,他就知道這個寂滅現前的時候,也是不實在的。在這兩頭,我都放了一個“心”在那邊,就是說了知這個如幻如化,跟知道這個寂滅,都是要心來知道。如果沒有心,生滅也不可能知道了。所以,我後面說“覺悟不離心”。就是說,一個人知道幻化,乃至他知道寂滅,都要心來知道。沒有呢,不能稱覺悟。因此所以,下面我就說“便知(心)寂滅現前時無有實在(的涅槃乃至生死)”。爲什麼他會這樣子呢?再看下去:
——第8頌——
“若滅有所壞,知彼是有爲。現法尚無得,複何知壞法。”
“若滅有所壞”,這句話是說,如果寂滅、証得涅槃是有所破壞,什麼叫有所破壞呢?我們一向來認爲:涅槃是要除掉某些東西,把一些東西弄成沒有:因而就要斷生死,把生死弄成沒有;除掉煩惱,把煩惱弄成沒有;然後才有涅槃。如果是這樣子,就是涅槃“滅有所壞”了!滅,就是涅槃。涅槃所破壞的法就是生死,就是煩惱。聽懂嗎?如果涅槃是破壞掉生死,破壞掉煩惱,使得沒有的話,它就是一種有爲法了,…
《六十頌如理論(廣超法師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