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十頌如理論(廣超法師講記)▪P5

  ..續本文上一頁。那麼,現在外人所立的這個論,也是這種看法。

  也就是說,如果以你龍樹菩薩說六根所看到的是假的,這個緣生的法,是脫離了六根境界而建立起來才是正確的話,那麼,就會有很多過失。因爲他認爲六根緊緊所看到的是假的,你龍樹菩薩說的。而外人說是真實的,那些都是在發生的。他說,他小心地觀察緣生法的有性,就是說,他認爲佛講的“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這些道理,是真的有因緣在作用,而不是沒有。而這些

  真正的因緣在作用裏面,是有真的有因緣作用裏面生滅變化,真的有生、有死、有老……所以才有解脫,有輪回這些現象。外人這樣的認爲。他又說呢,應該小心地去觀察這些生滅、生死的變化,真實地在那邊因緣變化中。所以他說“伺察法有性”。小心地來觀察這個法的因緣是有自性的。

  ——第3頌——

  “若有性實得,如愚者分別。無性即無因,解脫義何立。”

  “若有性實得,如愚者分別。”如果這些法真實存在,是因爲愚癡的人而分別才有的。外人說:如果如你龍樹菩薩所說的,法的有性,法的存在的,認爲是實在的,這認爲,這種認爲龍樹菩薩說是愚癡的人的分別而有。(後面括號是我加上去的。)龍樹菩薩說是沒有實在的,就是“若有性實得,如愚者分別。”如果這些法真實存在,是因爲愚癡的人而分別才有的,意思是這樣的。那麼,他說,如果是那樣呢,“無性即無因,解脫義何立。”就是說,這個生死的法沒有自性。就是現前我們看到的生死變化這些法,沒有自性,不存在的話,那麼業的因也不存在。如果這兩樣都不存在,那生死解脫是沒有必要了!意思是說:如果龍樹菩薩說生死幻相是不實在的,是沒有的,那麼,造成生死業因也是不實在的,那又何必在講解脫生死這回事呢?

  這是外人這樣頂駁問回龍樹菩薩的話。也就是說,當一個人他在聽到佛法講:“一切法沒有自性,不實在……”就不能接受!因爲他說有實在的我在生死,我在輪回,也因爲這樣呢,所以我要解脫生死;也因爲這樣呢,佛講因緣,佛講怎樣解脫,怎樣修行……真的佛那樣說,而又說你龍樹卻的說法沒有實在的法。哦,那外人這樣的問回。啊,那麼,在這裏頭呢,我們看回我們學習佛法,我們過去的認識,每個人學習佛法,開始都聽“這個世間是怎樣的?”“過去啊,業力因果輪回啊……”慢慢地呢,他就相信了:是啊,我有過去的業,因爲我造的惡業,我今生受報嘛嗎?哦,如果那我沒有好好地修啊,我下一生還要輪回啊!所以那麼呢,我就要努力地修喽!我要設法解脫喽!這

  就是一般人學習佛法的觀觀念呢。你他如此建立修行的信心,那現在如果你聽了龍樹的說,哦,一切法都沒有本體,沒有自性,都不可得。那麼,何必修行呢?自然就有這種看法出來了。那一個人爲什麼會有這種看法呢?那是因爲他誤解了這個龍樹菩薩所講的所謂的沒有自性啊!

  再來看下去,龍樹所說:

  ——第4頌——

  “不可說有性,不可說無性。了知性無性,大智如理說。”

  龍樹菩薩說呢,他說,不可以說法有存在,也不可以說沒有存在。那麼,一個人明了法的本性,法性呢,有性跟無性是怎麼一回事,那麼,他就會知道:佛陀如正理而說這個緣生的法性。佛是怎麼說這個法性呢是怎麼說?他說如果一個人知道法的有跟無裏面的奧妙的道理,他就會明白佛說的緣生法的道理。因而那龍樹菩薩說:你不可以說有一個法存在,也不可以說那個法不存在。

  那麼,講到這裏,我先來解釋——我們的認識。我們衆生,依佛法說,我們迷惑、執著這個世間的種種境界,就是執著所緣;也執著這個能知的心念,執著能緣的心。執著有能知的心,有所知的外境,這樣的執著裏面,我們去分別,去區別這些心呀,這些外境呀,一個個是什麼東西?那我們這樣去區別呢,實際是怎麼回事呢?依佛法說這個因緣生的道理:每一個法不過是一個因緣變化的過程,在這個因緣變化的裏面頭,不曾有一個東西停留住,它就在那邊變化,不曾停留過。在它變化的過程當中,它他保持一段時間讓我們認識到。那我們就說“這是一個法。”我們佛法裏面對定這個法他把這個法呢就是這樣定義的。因爲就是凡是一個法,要讓你知道,它必然要在這個世間出現一段時間出來,保留它某些特一定的性質,你才會認爲它存在。乃至這個閃電,它閃一下,你都認爲留一陣子讓你看,讓你知道。那麼,這個因緣變化的過程,不管它多長時間,或者多短的時間,當你知道它時,你已經在那邊“取像”了。這取像,是我們心的一種行爲,我們心裏的一種行爲。就是我們的心、心念,依佛法說有很多種,其中一種叫“想心所”,這個想心所,它一觸到境,就去分

  別它的影像。在分別裏面,它說是一個影像,它要記下來,記下來是“念心所”。那記下來以後,當以後那個影像再度出現,它又記下來。它就會比較了:上次記的,這次記的……咦?一樣!比較後:哦,這是同一個法!然後,就認爲有這個法了。如果這個法在他眼前一直重複出現,他就覺得這個東西存在。也就是說,當你去分別法的時候,對那個法建立起那個法的像。

  比方說,我們說“這間課室”,我們現在坐在這裏一直看這間課室,那麼,你對這間課室生起它的法的形象。那這個形象保持,你就認爲這間課室存在。

  那麼,再來,我們說“下雨”。下雨不過是一個過程。雨水,是從地面的水蒸氣升上空中,然後冷卻了掉下來。掉下來的時候,因爲大家處在同樣的溫度一起掉下來,不是這邊一滴,那邊一滴,所以,變成你看到整批的雨下來。整批的一滴一滴掉下來,你看到這個形象,你說叫下雨。就算你不說下雨,你也就認爲有這麼一個動作、一回事發生。那麼,這件事情呢,天上的雨一直這樣、這樣地降下來,然後你給它一個名稱,就叫做“安立假名”。我們除了執取形象,再安立名稱,這是我們心的一種行爲過程,在這個過程裏面因爲下雨這種現象,重複了又重複,然後,你的記憶裏面記了又記,記了又記……以後,你就比較,比較……你就很容易認識它了。過後,你就確定有一種東西是下雨。然後,你就會生起這個下雨這件事情從哪裏來?你會去看它什麼時候有,什麼時候沒有;你就生起有的見,無的見;開始的見,結束的見;也生起一個的見,兩個的見……數量也生起來了,種種見都來了。

  那下雨呢,因爲我們知道,從現在人的知識,我們很容易會了解、知道:是水蒸氣變成雲,雲掉下來,水滴就這樣滴下來。這只我們很容易了解是一個過程,因爲下雨的本身就在動中,知道嗎?它沒有停止,就在那邊動中。

  但是如果你說:“看“這間房間是課室。””哦,你認爲它停留住了。停留住,是因爲它的變化不是很快。其實,這間課室一百年以後,它也不會存在的,肯定不會存在的!它也在慢慢變化中,其實從它開始就在變化中。這樣的種種的變化,我們可以去認取它。佛法講因緣嘛,這個緣生法因緣變化的緣生法,我們就在這因緣的變化過程中,去認取這個法。你會去認取一個法呢,是因爲法的因緣變化保留一段時間,讓你知道。你就執取給它的一個形象,認取它。然後就說“這是一個法”。

  如果雨從天上掉下來,我沒看到,到地面我已經看到時,我叫它下雨。那麼,從雲保留到下雨的過程,我把它叫做“雲雨”,不叫下雨。那麼,如果從水蒸氣時,我就觀察起,我叫它“水蒸氣雨”,可以嗎?聽懂我在說什麼嗎?因爲我們看下雨的過程,是從我們眼睛看見雨水掉下來的時候,那一段過程,我們叫下雨;如果從雲那裏看起,我把它叫雲雨;如果從水蒸氣看起,就是算起啦,那時我把它叫水蒸氣雨。

  都是一個過程,一個名相,一個稱呼。在裏面,我們生起:“有?”“沒有?”“什麼時候出現?”“能不能再進來了?”“……”這就是我們對緣生法沒有弄清楚緣生法的時候,它們都是在不同的過程變化裏面,沒有一個實在的東西在那邊,而我們卻認爲有實在的東西,就有果國法。然後在這個法裏面就分別了:哦,這個雨應該是怎麼樣的?是一滴一滴的水,它必須從空中掉下來。如果從屋頂上掉下來,不叫下雨,叫漏水。是不是?

  你看,我們就這樣的去分別。那麼,這種種的過程,它們不曾說它是某個東西,是我們的分別認爲的!因爲這樣子,所以說呢,佛講這個緣生法,它實際上不是依我們六根所知的境界來說。但是,我們衆生卻以六根知道的境界來

  了解。現在那麼,我們就去嘗試用六根的境界了解,來看佛講的因緣所生是怎麼回事。那我就說了:“你看,那朵花開了!”因爲有花的種子,然後種在泥土裏,有陽光,有水分,有養料……讓那朵花長出來,最後開一朵花。我們看到的“佛講的因緣”是這樣子,知道嗎?

  但是,如果以佛所講的因緣並不是這樣子。沒有實在的一粒個種子留在那邊,沒有實在的一棵植物在那邊。“實在的”,是我們認爲有實在的境界裏面所發生的那個東西,是一個法。那這個一個法,一件東西,就是龍樹菩薩所要破除的——自性見。就是我們認爲的世間有某樣東西:這樣東西,那樣東西……都是在六根的境界裏面建立起來的!沒有一樣不是!而這些就從你的眼睛、耳朵……再加上你的分別、思維……種種建立起來的。那這種種建立它的本身,這建立的過程也是緣生的。意思是說,當你在看見下雨,下雨這件事情,下雨的名、下雨的相、下雨的性質,也是一種緣生法。但是,我們不看那些,我們看到的是六根所告訴你的那個影像。讓你認爲:這是佛所講的因緣所生法。我們每次說“諸法因緣生”,哦!就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我們就是這樣子解釋喽。明白嗎?那麼,現在龍樹菩薩說:這些都不是佛的本意!

  現在,外人說:如果你說緣生法沒有實在性,就是沒有自性,那麼,就是沒有生死喽?沒有實在的東西在那邊,怎麼會有生死?那麼…

《六十頌如理論(廣超法師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