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因爲沒有染汙,名稱叫做清淨。那麼,一切法,不只智慧,一切法都本來清淨。那你也可以說:一切法本來不淨。那這句話怎麼得來呢?是因爲煩惱得來。因爲你在有煩惱的心裏面,你生起了一些不清淨的法的見解,你也生起了些清淨的法的見解。那因爲你這樣的建立,所以告訴你:如果你依你的煩惱心來這樣建立就有染汙,有清淨。那麼,我就告訴你:這個智慧,甚至法,本身是清淨的。只有煩惱本身,他說他在染汙。因爲煩惱在染汙,去說它,所以,煩惱本身在染汙。但是,不但智慧,法本身清淨,包括煩惱呢,它本來也沒有所謂染汙跟清淨,是他自己那樣的因緣,他那樣說。所以說:依煩惱而說,心無依。就是沒有染,就是清淨。因爲煩惱心說,有所謂的染汙,所謂的清淨,所以,當一個人心無依的時候,他就沒有染汙,就叫做清淨。那這個“心無依”,無依,要就是不依靠外面的佛,也不可以依靠正法,也不可
以依靠這些內心。不但如此,因爲心的自性本來就是無依的。一切法呢,它們本身沒有依靠誰來保住它自己,都在那邊變化。但是如果我們有染汙的心,它就要找依靠,。那麼,我們就要依靠佛: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那麼,當心沒有染汙的時候,它統統都不依了。
那麼,這個我就講一個很好笑的一個故事:有一位禅師,叫丹霞,。他的法號叫天然。他證悟之後呢,有一次冬天,很冷。他就把那個木製的佛像取砍下來燒火,取暖,然後,被當一些出家師人看到了,那出家人就說他出佛身血。他說“不是,我在燒取,看見有沒有舍利?”那個出家人聽見就當家師說:“這個是木頭做的,怎麼會有舍利?這個丹霞禅師就笑他:“既然是木頭做的,怎麼會破佛身血呢?”
你看,那個人的心在顛倒,知道嗎?是不是?一下他說出佛身血,一下他說木頭燒不出舍利。很顛倒嘛!那麼,這個就是我們的心,認爲清淨染汙……等等作怪。在那邊取舍。看58頌:
“智理染清淨,亦無淨可依,依有即有染,彼淨還生過。”
這個講了,59頌:……嗯,我們最後的58頌說呢:“觀心取淨”是造淨業。那呢?“取淨”說明這個心還是迷的。以這個中國禅宗的說法,他說:如果依照小乘佛法裏面的那種修道方法,要觀心,觀淨,觀不淨這些,他說這些都是造作。造作,就是說在造業。但是,當一個人他還在有學的過程裏面,就是初果、二果、叁果的人,他必然要造作,你叫他不造作,是不可能的。同樣的,那些禅宗祖師們,自己在修的時候,也是在造作。任何人,只要他有修的心,他必然在造作。我們看59頌:
——第59頌——
“極惡煩惱法,若見自性離,即心無動亂,得渡生死海。”
這裏呢,龍樹菩薩特別強調,這個煩惱,不管多惡的煩惱,一但你見到心法的自性,本空離相,那麼,當下這個心無相,本來就沒有動亂。那麼,這樣就能度過本來沒有生死的業海。這個生死是本來不實在的,所以我說:非生死的業海。
那麼,“極惡的煩惱,”極惡的惡念,我們就說正念嘛,。那麼,我們要保持正念,不要惡念。其實呢,正念,惡念都是緣生法性。都是因緣所生法。那麼,你迷著善的,迷著惡的,這些都是虛妄的!不要以爲:我的正念保持很好,很高興。你在保持虛幻!你看是不是?你有去保持都是錯誤的!但是,修道人開始沒辦法,他就要去保持!他在保持虛幻的法。那麼,如果他見到一切法沒有自性,他的心性跟法,都沒有自性的話,當下時,他就心中無相。我叫做“無相的心。”無相的心,就沒有取舍。他知道本來就沒有取舍在裏面。但是,也本來就含有這些萬象的變化。不是說,你沒有取舍,那個萬象消滅掉!絕對不是!如果那樣見解是斷滅見!心中沒有取舍,一切萬象依然地變化,那麼,他就能知道:這心沒有動。那麼,也就沒有煩惱可以離,也沒有菩提可以取證。這那最後一句我說:在如幻的業海,就是佛的妙用!但是,凡夫在用的時候不知道他是妙用。就是說,我們凡夫心,現前的身心妙的秒用,其實也是在應用的身心,與佛覺悟時妙候在應用,也是在應用的身心是一樣的。只不過,我們在應用的當中,我們夾雜了煩惱在裏面,就多了這一層內容,他就不知道了。就是說,你即現前這個業海所現起來的現前的境界,你迷也好,你成佛也
好,都是在使用這個境界裏面的身心,是一樣的!而凡夫呢,又加上另外一類的因緣,煩惱在裏面,自己認爲自己不是這樣子。
那麼,今晚講到這裏,有問題嗎?這個《六十頌如理論》後面的部分,統統不是在用中觀的辨證法。而是在講解法的因緣作用。
有問題嗎?沒有問題,就走了。呵呵……
問……?
答:啊,破除些錯誤的見解,……誰?哦,中觀本身是否也是一個見?中觀本身要你遠離這些見。……啊?……哦,凡是我劃那個角的括號的,不是龍樹菩薩講的中觀的方式。要弄清楚,哦。那些是我爲了要向你們解釋。那個有角的,那應該叫引號,引號前面的是我翻譯頌文,是龍樹菩薩講的。
現在你建立起什麼見解?你講嘛,裏面給建立起什麼見解?……啊?……無所得?無所得是一個見解嗎?
(第六片錄音帶完)
(以下是第七片錄音帶的內容)
大家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啊!就是說,如果呢,很多人初初學中觀的時候,他聽完後呢,他覺得以前所學過的一些詳系道理,都站不住腳了。他就會有覺得什麼都丟掉,放下的這種感受。如果你生起這個無所得,認爲這個無所謂,拿去看世間的一切,那就變成是見解。那如果說你在觀察法的因緣,觀察它的本身因緣裏面,這個作用,在這裏面,你不生起法的任何的見,這是中觀要你要完成的事。
……哦,不是,他不是這樣的意思。他的意思是說:你執著善惡的心念丟掉。他叫他先靜下來,知道嗎?然後呢,遠離善惡的心,再看看自己的心是怎麼回事。他並不是叫他去抓住,丟掉,善惡這些東西,並不是!而是這個心念執著。這個執著,這個善惡心念,你要放下,嘛!然後,你才可以看到自己嘛!我也是說了,這個覺悟的心本來一切都在覺中的。現在是一切煩惱他說呢,我不覺悟。是那些煩惱的心在說。而這些煩惱的心不但在說我們這個,它還執著有善的,有惡的,有真的,有假的等等。那這些都放下,就會發現呢,這個覺悟的心本來就在那邊了。那這個覺悟的心在那邊,並不是指有個心在那邊,而是一切本身就要互相知道對方,才能夠建立起因緣的。他本身建立設在知道對方的。
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如果你不知道你的位置周圍的跟你的關系,你沒辦法
好好坐在那邊,對嗎?
那麼,世間任何的一個法,互相因果,很准確地完成,他就必然要知道對方。這就是所謂的覺。一切法本來具有這個性質,但是我們之所以不知道,是因爲我們煩惱的心,它帶頭說話,我們以它爲主。所以,這個執著善惡的心放下呢,那麼,你就可以看到:哦,本來的心呢,就在覺悟中。
“……”
“菩提自性本來清淨”然後呢?
“……”
哦,“……”呵呵。其實呢,他講這句話,講這樣這句話的這個人,他本身就必須看到:這個煩惱不存在。龍樹菩薩這邊也有講嘛。“只要煩惱,反要見自性離,”最後一句。
心本來沒有所謂動亂,是那個煩惱的心,他說動亂。那麼,他龍樹說“菩提自性清淨,”他說直接使用這個菩提的心,不是使用那個煩惱的心嘛!其實,這個菩提覺悟的心,我們都在運用中的,但是,你再把煩惱也加上摻在裏面用。
“……”
沒有。阿羅漢沒有我,沒有生死。
“……”
哦,阿羅漢在修的時候,還沒有證羅漢果,以前修的時候,他要觀。證了阿羅漢果以後他還要觀呢,那是錯誤的!
“……”
哦,所知障是對法的分別,不了解,不清楚。煩惱障,是對法遠離這個分別,就是說,當一個人破除煩惱障,他只有對這些法的執著,分別的執離,遠
離呢,他就能夠克服了。但是你遠離這些法的分別呢,你不可能知道深深了解那個法。因此那麼,所知障,是因爲你對能取所取法無知而造成的障礙。那麼,如果說,比方說:哦,這個法怎麼來?爲什麼這樣子産生?現在,接下來怎麼樣?這些你不知道,那是因爲不去了解它。你無知。
“……”阿羅漢說苦、無常,無我,佛也在說苦、無常、無我,但是,以佛法來說,阿羅漢不能喊“苦啊,苦啊”。他講苦、無常、無我,是依道理來說。佛也依道理來跟世間衆生說。但是,如果阿羅漢他感受很苦的話,他不是阿羅漢,他有他的現法樂住。任何病苦,任何什麼苦呢,他不去執著了,他沒有所謂很苦的感受。他都在舍受中。所以,阿羅漢在嘴巴裏,即道理上講苦、空、無常、無我,他並不是感受到:唉呀!很苦啊!很苦啊!他沒有了。
這是大乘的一些部派那樣分別說。把這個無我,分成人無我,跟法無我。一個人,他如果執著外境的話,他必然有執著內心。那麼,阿羅漢他見到這個人無我,人無我是指什麼呢?就是五蘊身心嘛。這五蘊身心沒有自體,但阿羅漢也應說外面的物質也沒有自體,他必然看到這些是沒有自體。但是,對于這個佛法分別這個人無我、法無我的分別,這是後來的大乘進一步的分別。
其實,是同一件事情。如果你看到法沒有自性,就是人無我。也就是法無我了。捏盤呢,是他的因果盡了,他就去入捏盤了。佛在世,他也顯現給你看,他進入捏盤。
哦,你的這個講法呢,我要先解說關于這個對羅漢的觀點。在大乘裏面,有些部派,有這樣的說法,大乘的這樣的說法。他說:阿羅漢還沒有了結。那麼,這個說法呢,是在小乘裏面沒有這樣說。而在大乘裏面有一些部派這樣說。
那麼,什麼叫做“半路”?他的意思是說:一切衆生最終要成佛!他用這
樣來說,阿羅漢還沒成佛,只走到半路。
那麼,成佛是指什麼東西?
一個,是在佛果上,他要完…
《六十頌如理論(廣超法師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