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寫了。
他是說梵王說呢,我是世間的開始。但佛沒有那麼說。佛是正說那個法界的法,所以這個並不是一個如理不如理的道理。如果要說呢,就是說呢,梵王
不如理了。
第29頌:
“智者依衆生的愛執而平等說法”
智者,依衆生的愛執而平等說法。意思是說,隨著衆生所執著的那些境界,他認爲怎麼樣怎麼樣,如何如何,那麼,只有智慧的人他就隨著他所執取的境界裏面,來跟他說這個法呢,怎麼樣出離。而這樣的說呢,他沒有所謂高低等等,他是隨著衆生的因緣而說,在這裏頭,沒有所謂的不平等這件事情。
30頌:
“先說法依緣有,次說實在是苦空無常無我,後離所求”
30頌是告訴我們:一個人跟家與人說法要注意到這一點,就是,先跟他說呢,一切法是依因緣而有,然後,再跟他說,這依因緣而有的法,它的實在性是什麼?是苦、空、無常、無我,再那麼,進一步呢,叫他遠離他所追求的這種種道理。就是他追求的道理,追求捏盤。追求出離等等,這些都要遠離。
第31頌:
“不識佛法在于離,便聞法執法、破法”
說什麼呢?說一個人呢,如果他不知道佛法的重點在于這個“離”,在于這個“出離”,那麼,他就聽了佛法就執著佛法,然後又破壞佛法。以前我解釋過了。就是說你聽了佛法,你不知道我的心要跳離開這一點,而反而在裏面聽了,執在裏面,那就拿裏面,自己打自己。
第32頌:
“佛方便說業的實相,了知性空時知業無生”
佛講這個“業”的實相,也是一種方便。對我們這個世間的衆生他這樣子說。但是,如果一個人覺悟性空的時候,他知道業呢,本來就沒有生。
第33呢,
“佛方便說蘊界入,四大及識,愚者執實”
佛也是方便說什麼呢?蘊、界、入、四大及十方有識,心識,那麼,愚癡者呢,就認爲這是真實的。
第34頌:
“智者證悟時無妄無分別”
智者證悟的時候,了知蘊處界等呢,第33頌所講的東西都是無妄無分別。
第35頌:
“若知萬法與覺性不二,即是涅槃”.
如果知道萬法跟覺性不二,即是捏盤。在這裏呢,我用這個“覺性”這個字。我們看35頌來回,我們看那個頌文:
他說“此一若如實,佛說爲涅槃。此最勝無妄,無智即分別。”
這個“最勝無妄”就是一種個覺悟。覺悟到呢,最殊勝無妄的。所以呢,我說當你覺悟到萬法跟你這個覺悟的心,這個覺性啊,沒有差別,這就是涅槃。他的頌文裏面沒有指出來,其實是有的。
看36頌:
“若心分別萬法即亂,心離相即無生”
如果心分別萬法,心就會亂;如果心遠離這個法相,就知道一切無生。這是36頌要說的。
37頌:
“外人問:無分別如何知無生”
外人說的是:他說你說無生,那麼,沒有分別,怎麼知道無生?
38頌:
“無無明可滅,生滅名乖違”
就說呢是說並沒有無明可滅,生跟滅的這個……這兩句話,這兩個定義,兩個內容它名字跟它生滅本身矛盾!他講這句話,主要是因爲要講,要答37頌。因爲生滅矛盾,所以無生。
39頌:
“依緣說法有生有因果,離緣無法可得”
是說呢,這個依因緣說法,有這個生,有因果,如果離了這個因緣呢,就沒有法可以得到。就是說,所謂說這個法的因果是依因緣而來說。那麼,如果離開了這個因緣,就沒有一個法可以得到。
第40頌:
“法的生及留住不成”
進一步說,法的生,跟留住,不能成立。因爲前面說,都是因緣嘛!在這因緣裏面:生、住、滅都不成立的!然後,
第41頌,
“菩提無實法可取證”
他用第40頌來說41頌,他說:菩提沒有實在的法可以取證。
42頌:
“無智者執有實法,執亦非實”
沒有智慧的人,他執著有實在的法。但是,龍樹菩薩他進一步說,這個執
著本身也不是實在的。其實這就是說,一個人他迷的時候人,他生起種種執著的心,其實那個執著的心本身也不實在。他認爲我是迷的,這句話也是不實在的。
43頌:
“法本無生無我,常無常是妄見”
就是法呢,本來也沒有生,本來也沒有我。在那這個無生無我無自性裏面,如你還認爲有常跟無常呢,就是妄見!爲什麼呢?是因爲由心生起種種的見。然後,
44頌:
“若心起異見,彼非此,即建立即過失”
44頌呢,如果你說,你心起種種意見,就是見到種種法的差別,就是“此非彼,彼非此。”這個呢,就是在建立這個法,同時也就生起了過失。那倒回來,
45呢,
“若心起一見,則心法一如,亦是見”
如果你心生起一個見,那麼這心法一如,這也是見。就是說,你在45頌那邊,你認爲有差別,這是什麼來的?這是呢,這是“見”來的!但是,如果你認爲是同一個,也是見。他不是一,也不是多。
我們看46頌:
“煩惱生見執、安立、爭論,于無實無虛離有無之法執實”
就是如果煩惱生見執,就是生起這個見的執著,他就會有這個安立。安立
種種道理,種種法,然後就會有爭論。那對于這個沒有實在……[唉呀?又打錯字了!]以沒有實在,沒有假的裏面,那麼,本來是離有無的法,執著實在。[這句話我沒有放標點符號,應該是以無是無虛,頓號,離有無之法之識。]呢,那個人由此會爭論,因爲他認爲有真的,有假的,有實在,有虛的,有存在、有不存在的,這樣呢,他才有的爭論。
第47頌:
“見故生煩惱,了知法離有無性,則染盡”
他說:因爲見,所以生起了煩惱。那如果知道這個法本身就離“有無”性,那麼,他就知道這個染就盡了。這個染盡了,這個煩惱,這個見,跟貪嗔癡呢,就不生起來!那麼因此,這個不生,就跟第9頌一樣!這個染滅,是無所滅。再來看:
第48頌:
“法的無常是緣生顯現,緣生即無生”
法的無常,是緣生的顯現。緣生就是無生。那他本來的頌文說:緣生無生是最上實語。緣生就是無生。
那麼,49頌說:
“邪智非實執實,對他爭論,對自顛倒”
邪智,對那麼,不是實在的,執爲實在。對他人呢,生起爭論,對自己呢,起種種顛倒。
第50頌:
“自他道理不可立,不可依故”
自己的道理,他人的道理都不成立。因爲不可依靠。
51頌:
“心若無寂動相,即無所依”
如果心沒有激動相,就無所依。什麼是激動呢?就呢是說,捏盤跟生死的相。就無所依。
52頌:
“煩惱覆蓋,不見諸心”
是說,由于這個煩惱在覆蓋著,所以說,不能見到我們諸心的幻化。那麼下一句
53頌:
“于影像妄生實想,慧爲癡所網”
就講這,他說,對這個幻化影像,妄生實在的想,所以,智慧被煩惱所網。
所以,52、53頌,都是同一件事情。第52頌的,這諸心,包括善心,惡心,愚癡的心,智慧的心。,統統都是我。
第54頌:
“法性空如影像,智者不生境界想”
是說:這個法性空有如影像。在這裏說,我說這個法性空如影像,智者不生境界想!就是說,一切法他就是好象影像一樣,不是有實在的東西在裏面。那麼,所以,我們不要以爲一個人,他證悟空的時候,他是什麼都沒有了。並不是的!他證悟空,是一切影像都現顯前,但他不生起任何境界的想!
第55頌:
“離貪是小聖,最上智了知自性空”
離貪是小乘,[小乘SHENG,不是小乘CHENG]。就是初果、二果、叁果的人,
他在離貪;那麼,第四果以上的人,他說:最上智了知自性空!因爲小乘本身是指一果、二果、叁果。
第56頌:
“著善離貪是求幻人修道之顛倒”
他說著善離貪,是要求一個幻化的人去修道,是一個顛倒。就是說,我們以現在就這個身心我們認爲呢,我要去行善,我要遠離貪。其實他說,我們這個身心,本身就是一個幻化的人,你竟然要叫這個幻化的人去修道,那他說是顛倒。
57頌:
“煩惱不可得,性光破邪智”
爲什麼要那樣說呢?他說呢,56頌的那個東西,他說呢,因爲煩惱本來不可得!“性光破邪智”,這裏原來我寫:是心性智慧光,後來我不放這個智。因爲放這個智呢,你們不會記得這個性光破邪智。就是說,由我們心性智慧的本來之光明,那麼,這個邪的智慧就不生起來了!你看頌文,我解釋的。
第58頌:
“智慧離染本淨,亦無淨可依”
這個智慧呢,接下來他就說,這個智慧本來就遠離這個煩惱的汙染,本來是清淨的。他更進一步說,這個“淨”,也沒有淨可依。也就是說,這個智慧的淨,不是後來去淨化,而是沒有淨可依,叫淨。
第59頌:
“煩惱自性空,心無動亂即渡生死海”
是說煩惱的自性是空的,如果你心沒有動亂的話,就渡生死海了。
第60頌:
“以上所說是平等說佛法”
是說,以上是平等說。
那呢,這樣的下面是60頌裏面,幾個很重要的認識,是我們要了知的。有他講了很多很多,最主要這幾個:
第一個是:“緣生法無自性,離有無相”
第二:然後呢,“生滅是假相,法本寂滅”
我們見到的生滅是假相,法把本來是寂靜捏盤的。,再寂滅。
第叁:再來呢,“無明生死不可滅盡,緣生不實之法故”
這個無明的生死是不可滅盡。爲什麼?因爲盡不可得!
第四:另外呢,他說,“常無常、生死涅.是妄見,法本無此相”
緣生不實在的法,這個無明生死本身是緣生不實在的法,怎麼去滅它?
而常跟無常,生死跟捏盤,是我們的妄見。法本來沒有這些相貌,是我們分別心生起的。
第五:然後,“根塵識之分別即是緣生幻象不實”
根塵識的分別,就是緣生幻相本身不實在。
第六:那呢,佛法依衆生的根性而建立的,是方便說。
“佛法依衆生根性而建立,是方便說”
佛法呢,說也說不清!佛說有猶如…
《六十頌如理論(廣超法師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