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写了。
他是说梵王说呢,我是世间的开始。但佛没有那么说。佛是正说那个法界的法,所以这个并不是一个如理不如理的道理。如果要说呢,就是说呢,梵王
不如理了。
第29颂:
“智者依众生的爱执而平等说法”
智者,依众生的爱执而平等说法。意思是说,随着众生所执著的那些境界,他认为怎么样怎么样,如何如何,那么,只有智慧的人他就随着他所执取的境界里面,来跟他说这个法呢,怎么样出离。而这样的说呢,他没有所谓高低等等,他是随着众生的因缘而说,在这里头,没有所谓的不平等这件事情。
30颂:
“先说法依缘有,次说实在是苦空无常无我,后离所求”
30颂是告诉我们:一个人跟家与人说法要注意到这一点,就是,先跟他说呢,一切法是依因缘而有,然后,再跟他说,这依因缘而有的法,它的实在性是什么?是苦、空、无常、无我,再那么,进一步呢,叫他远离他所追求的这种种道理。就是他追求的道理,追求捏盘。追求出离等等,这些都要远离。
第31颂:
“不识佛法在于离,便闻法执法、破法”
说什么呢?说一个人呢,如果他不知道佛法的重点在于这个“离”,在于这个“出离”,那么,他就听了佛法就执著佛法,然后又破坏佛法。以前我解释过了。就是说你听了佛法,你不知道我的心要跳离开这一点,而反而在里面听了,执在里面,那就拿里面,自己打自己。
第32颂:
“佛方便说业的实相,了知性空时知业无生”
佛讲这个“业”的实相,也是一种方便。对我们这个世间的众生他这样子说。但是,如果一个人觉悟性空的时候,他知道业呢,本来就没有生。
第33呢,
“佛方便说蕴界入,四大及识,愚者执实”
佛也是方便说什么呢?蕴、界、入、四大及十方有识,心识,那么,愚痴者呢,就认为这是真实的。
第34颂:
“智者证悟时无妄无分别”
智者证悟的时候,了知蕴处界等呢,第33颂所讲的东西都是无妄无分别。
第35颂:
“若知万法与觉性不二,即是涅槃”.
如果知道万法跟觉性不二,即是捏盘。在这里呢,我用这个“觉性”这个字。我们看35颂来回,我们看那个颂文:
他说“此一若如实,佛说为涅槃。此最胜无妄,无智即分别。”
这个“最胜无妄”就是一种个觉悟。觉悟到呢,最殊胜无妄的。所以呢,我说当你觉悟到万法跟你这个觉悟的心,这个觉性啊,没有差别,这就是涅槃。他的颂文里面没有指出来,其实是有的。
看36颂:
“若心分别万法即乱,心离相即无生”
如果心分别万法,心就会乱;如果心远离这个法相,就知道一切无生。这是36颂要说的。
37颂:
“外人问:无分别如何知无生”
外人说的是:他说你说无生,那么,没有分别,怎么知道无生?
38颂:
“无无明可灭,生灭名乖违”
就说呢是说并没有无明可灭,生跟灭的这个……这两句话,这两个定义,两个内容它名字跟它生灭本身矛盾!他讲这句话,主要是因为要讲,要答37颂。因为生灭矛盾,所以无生。
39颂:
“依缘说法有生有因果,离缘无法可得”
是说呢,这个依因缘说法,有这个生,有因果,如果离了这个因缘呢,就没有法可以得到。就是说,所谓说这个法的因果是依因缘而来说。那么,如果离开了这个因缘,就没有一个法可以得到。
第40颂:
“法的生及留住不成”
进一步说,法的生,跟留住,不能成立。因为前面说,都是因缘嘛!在这因缘里面:生、住、灭都不成立的!然后,
第41颂,
“菩提无实法可取证”
他用第40颂来说41颂,他说:菩提没有实在的法可以取证。
42颂:
“无智者执有实法,执亦非实”
没有智慧的人,他执著有实在的法。但是,龙树菩萨他进一步说,这个执
著本身也不是实在的。其实这就是说,一个人他迷的时候人,他生起种种执著的心,其实那个执著的心本身也不实在。他认为我是迷的,这句话也是不实在的。
43颂:
“法本无生无我,常无常是妄见”
就是法呢,本来也没有生,本来也没有我。在那这个无生无我无自性里面,如你还认为有常跟无常呢,就是妄见!为什么呢?是因为由心生起种种的见。然后,
44颂:
“若心起异见,彼非此,即建立即过失”
44颂呢,如果你说,你心起种种意见,就是见到种种法的差别,就是“此非彼,彼非此。”这个呢,就是在建立这个法,同时也就生起了过失。那倒回来,
45呢,
“若心起一见,则心法一如,亦是见”
如果你心生起一个见,那么这心法一如,这也是见。就是说,你在45颂那边,你认为有差别,这是什么来的?这是呢,这是“见”来的!但是,如果你认为是同一个,也是见。他不是一,也不是多。
我们看46颂:
“烦恼生见执、安立、争论,于无实无虚离有无之法执实”
就是如果烦恼生见执,就是生起这个见的执著,他就会有这个安立。安立
种种道理,种种法,然后就会有争论。那对于这个没有实在……[唉呀?又打错字了!]以没有实在,没有假的里面,那么,本来是离有无的法,执著实在。[这句话我没有放标点符号,应该是以无是无虚,顿号,离有无之法之识。]呢,那个人由此会争论,因为他认为有真的,有假的,有实在,有虚的,有存在、有不存在的,这样呢,他才有的争论。
第47颂:
“见故生烦恼,了知法离有无性,则染尽”
他说:因为见,所以生起了烦恼。那如果知道这个法本身就离“有无”性,那么,他就知道这个染就尽了。这个染尽了,这个烦恼,这个见,跟贪嗔痴呢,就不生起来!那么因此,这个不生,就跟第9颂一样!这个染灭,是无所灭。再来看:
第48颂:
“法的无常是缘生显现,缘生即无生”
法的无常,是缘生的显现。缘生就是无生。那他本来的颂文说:缘生无生是最上实语。缘生就是无生。
那么,49颂说:
“邪智非实执实,对他争论,对自颠倒”
邪智,对那么,不是实在的,执为实在。对他人呢,生起争论,对自己呢,起种种颠倒。
第50颂:
“自他道理不可立,不可依故”
自己的道理,他人的道理都不成立。因为不可依靠。
51颂:
“心若无寂动相,即无所依”
如果心没有激动相,就无所依。什么是激动呢?就呢是说,捏盘跟生死的相。就无所依。
52颂:
“烦恼覆盖,不见诸心”
是说,由于这个烦恼在覆盖着,所以说,不能见到我们诸心的幻化。那么下一句
53颂:
“于影像妄生实想,慧为痴所网”
就讲这,他说,对这个幻化影像,妄生实在的想,所以,智慧被烦恼所网。
所以,52、53颂,都是同一件事情。第52颂的,这诸心,包括善心,恶心,愚痴的心,智慧的心。,统统都是我。
第54颂:
“法性空如影像,智者不生境界想”
是说:这个法性空有如影像。在这里说,我说这个法性空如影像,智者不生境界想!就是说,一切法他就是好象影像一样,不是有实在的东西在里面。那么,所以,我们不要以为一个人,他证悟空的时候,他是什么都没有了。并不是的!他证悟空,是一切影像都现显前,但他不生起任何境界的想!
第55颂:
“离贪是小圣,最上智了知自性空”
离贪是小乘,[小乘SHENG,不是小乘CHENG]。就是初果、二果、三果的人,
他在离贪;那么,第四果以上的人,他说:最上智了知自性空!因为小乘本身是指一果、二果、三果。
第56颂:
“著善离贪是求幻人修道之颠倒”
他说著善离贪,是要求一个幻化的人去修道,是一个颠倒。就是说,我们以现在就这个身心我们认为呢,我要去行善,我要远离贪。其实他说,我们这个身心,本身就是一个幻化的人,你竟然要叫这个幻化的人去修道,那他说是颠倒。
57颂:
“烦恼不可得,性光破邪智”
为什么要那样说呢?他说呢,56颂的那个东西,他说呢,因为烦恼本来不可得!“性光破邪智”,这里原来我写:是心性智慧光,后来我不放这个智。因为放这个智呢,你们不会记得这个性光破邪智。就是说,由我们心性智慧的本来之光明,那么,这个邪的智慧就不生起来了!你看颂文,我解释的。
第58颂:
“智慧离染本净,亦无净可依”
这个智慧呢,接下来他就说,这个智慧本来就远离这个烦恼的污染,本来是清净的。他更进一步说,这个“净”,也没有净可依。也就是说,这个智慧的净,不是后来去净化,而是没有净可依,叫净。
第59颂:
“烦恼自性空,心无动乱即渡生死海”
是说烦恼的自性是空的,如果你心没有动乱的话,就渡生死海了。
第60颂:
“以上所说是平等说佛法”
是说,以上是平等说。
那呢,这样的下面是60颂里面,几个很重要的认识,是我们要了知的。有他讲了很多很多,最主要这几个:
第一个是:“缘生法无自性,离有无相”
第二:然后呢,“生灭是假相,法本寂灭”
我们见到的生灭是假相,法把本来是寂静捏盘的。,再寂灭。
第三:再来呢,“无明生死不可灭尽,缘生不实之法故”
这个无明的生死是不可灭尽。为什么?因为尽不可得!
第四:另外呢,他说,“常无常、生死涅.是妄见,法本无此相”
缘生不实在的法,这个无明生死本身是缘生不实在的法,怎么去灭它?
而常跟无常,生死跟捏盘,是我们的妄见。法本来没有这些相貌,是我们分别心生起的。
第五:然后,“根尘识之分别即是缘生幻象不实”
根尘识的分别,就是缘生幻相本身不实在。
第六:那呢,佛法依众生的根性而建立的,是方便说。
“佛法依众生根性而建立,是方便说”
佛法呢,说也说不清!佛说有犹如…
《六十颂如理论(广超法师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