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十頌如理論(廣超法師講記)▪P42

  ..續本文上一頁你們同意嗎?那麼,豆芽的存在也是一樣,有太多太多東西來支持它的存在了。但是,你認爲綠豆是一個東西,把那些同時支持它存在的東西,不看它。你看那個綠豆要不要呼吸?綠豆是要呼吸的嘛,對不對?要有呼吸的空氣。綠豆要不要水分?它當然也需要水分的。那麼,那個B,那個豆芽,也

  是一樣啊!也需要空氣,也需要水分。那麼,這些空氣、水分出出進進的嘛,它在變化中。那麼,A也在變化中,那A所在的位子也是在變化中;B也在變化中。這一切種種因素,並沒有一個東西可以獨立存在。就是A不能獨立存在,B也不能獨立存在。但是,你說有一個A生成,變成B。那是在變化裏面,你看到要的東西,你不看你不要的東西。這話怎麼說呢?你看:那個綠豆呼吸的時候,那氧氣進去裏面,裏面有變化,然後再排出來。那些不算數嗎?

  哦,我現在講這個綠豆跟豆芽的變化呢,我們可能沒有深入了解,我就以人來說。

  就是說,如果一個一歲的嬰孩,到了他五十五歲了,一歲的嬰孩是A,五十五歲的老人是B。這個一歲的嬰孩,他的活動,他的新陳代謝,在變化得很厲害了。那麼到了五十五歲的那個老人,他的活動,他的新陳代謝變化得也很厲害了。我們是以看到的那個外表來說,那個才是A,那個才是B;那個是嬰孩,那個是老人。

  好象我現在喝的水,進到我肚子裏面,算不算是我的?如果我喝進去的水不算,我身上所有的水也不算!對不對?那麼,包括我的思想算不算是我的?如果不算的話,統統都不算。那我學習這些思想,不是我能夠左右的,受到周圍環境,也受到大家的影響。大家都有功勞造成的。但是我們統統不看,我們只看那個人。我們認爲的那個人,那個個體。這就是我們中觀所說的“自性見”。認爲有個個體,有一個它的自我在那邊,其實,一切法都沒有。所以,所謂是從A變成B這個果,它並不是A在那邊獨立的變成B,不只是這樣子,而且呢,剛才我說了,當時支持A的那些現象,他們也在變化。後來支持B的那些現象,那些其他的因緣也在變化中。它們都在關系著A,也跟B有關系,都有在關系之中,

  並不是曾經脫離的。那麼,而我們一直把它們當成獨立的現象,A變成B,因變成果。這就是我們的因果概念,這種因果概念,其實就是中觀所要破的自性見。

  那麼,在中觀說:這個A變成B,這種因緣本身就沒有自性;到了B也沒有自性。A,就不是一個實在的法,B也不是一個實在的法,這是中觀的看法,意思就是說,當你看到那個綠豆的時候,其實,就是那個“四個緣”嘛。以我們佛法來說,就是呢,一般上因緣主要是講,以你的心爲主,你這個知道的這個心,靠外境産生綠豆的知識,然後你就在裏面分別,那你的心念,一念接著一念,一念接著一念,那還有種種外在,種種因緣的幫助,使你知道你有綠豆這回事。也就是說,實際上,如果我們講這個因緣,並不是說綠豆生豆芽這個法叫因緣。以佛法來說,世間的任何一個法的因緣,都是色跟心一直互相爲因緣。這是我們佛法上所講的因緣。就是說,沒有所謂的一個獨立的色法,物質它自己可以有因緣變成另外一個東西。也就是說,當你講它的因緣的時候,你就要牽涉到心,也要牽涉到那個外境,就是所緣緣。這樣最少最少也要四個緣來說。

  所以,在佛法裏面,在講這個觀因緣的時候,總是從觀心,跟境界之間來觀,絕對不是跟心無關,看外面的因緣,如果是那樣不必佛來說,世間人也會。就是說,世間人都知道: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那何必佛來說呢?對不對?啊,根本不必佛來說!所以,佛法裏面講這個因緣,是你的身心跟外在的境界,統統都在參與。那這統統參與裏面,有沒有你的我的?根本沒有。我們認爲因緣:啊,我有我的因緣,你有你的因緣。以中觀來說呢,沒有!不可以有個別的因緣不可以!如果因緣是個別個別的話,它們之間就不能産生另外牽涉的因果了。知道嗎?所以呢,任何一個法,跟另外一個你所認爲的法,它們之間都有因緣關系。那麼,這些因緣關系,有所謂比較有力量的,比較沒有力量的,是這樣

  的差別。因爲這樣子,所以世間的法的因果才不會錯漏!就是不會有漏掉一樣!而不是沒有關系,而它能夠逃出因果之外,自己發展。

  我說的意思是說,這個所謂因和果,這個“果”的出現是牽涉到所有所有的,你所知道的任何一個法都跟它有關系。沒有所謂沒有關系的。

  所以,同樣地,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世間出現,不是他個人的事,我們是說不是他個人的事。那些當衆生不歡迎他的時候,他就不能出現了。就是在我們的業裏面,不歡迎他,他就不能出來。我這樣比喻聽懂嗎?就是哦,畢竟還是衆因緣湊成一尊佛出現。那這些衆因緣,就是那些衆生的心中,要有佛的境界,那麼,他的心中要有修道的這種因果在裏面,統統湊合在裏面,才有佛的出現,同樣地,你的出現也是一樣,不是你個人的事。所以,在因緣是很複雜的。不是單一的。

  那麼,現在再從這邊看,我們進一步了解從因變成果,“先有因,後有果”,是什麼原因?你們知道嗎?我講到這裏。就是說,在這裏面我們牽涉到幾樣事情,(就是上個星期談的)剛才我解釋完這些概念了,我們再來看我們現在要談的這個因果配對的講法。

  “先有因,後有果”,這是我們一般都這樣說。那麼,如果是這種說法以中觀來看,有很多毛病。爲什麼?首先他要問你:因中有沒有果?

  說因中有果的舉手!

  說因中沒有果的舉手!

  根據中觀說,這兩個都錯!

  他說,如果你說因中沒有果,就是那麼,這個豆芽沒有那個綠豆的因,那麼,他說這樣……木瓜也可以長出豆芽!

  那如果你說因中已經有果,你也犯上另外一個毛病,就是綠豆裏面就有豆芽了。那麼,我們會怎麼說想呢?我們想:我們說:不是,是綠豆裏面的一些元素,那麼,它就發展出豆芽。我們這樣說嘛,是嗎?啊,就是說綠豆裏面包含了一些東西,豆芽裏面有的東西,對嗎?我們是這樣說。其實,這個是我們的一個很顛倒的一個概念。就是說,原本那些東西在變化變化,當時你叫綠豆,另外一個時候你叫豆芽罷了。

  這本書還沒有裝訂成冊做的時候,它是很多紙張,然後再用墨印刷等……再弄弄弄弄這本書,那麼,我們就說,這本書裏面,有那個紙張啊,有那個墨啊,那麼,在還沒有弄出那本書的當時呢,我們說當時就有紙張啊,就有墨啊!其實並不是如此,而是那些紙張啊,墨啊,它沒有說我不是書,也沒有說我是書,現在排成這個樣子,叫做書。聽懂我這個比喻嗎?就是說,紙張啊,墨啊,等等東西在變化,變化到這個樣子,它還在繼續在變化,但是,你認爲這個是一種東西,叫書。但是現在我們顛倒過來,我們說,有這個書,由有這些紙張、墨,所以說,紙張跟墨生出一個書出來。聽懂我這個比喻嗎?

  那麼,綠豆生出豆芽也是一樣的!那因爲這些東西這樣變化呢,我們就産生了一個概念:咦?它擁有它前面的這些東西在裏面的,這樣看法。其實呢,一種……以中觀來說都是我們思想上的一種錯誤的看法。這世間的東西都在變化中,它不曾是它自己,它暫時是那樣子,好象現在你坐在這裏,我坐在這裏一樣,我在這邊講,你在那邊聽,這是一個佛理講座,並沒有一個實在的東西叫佛理講座。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等下解散了。

  那麼,豆芽也是一個過程,但是,世間的每一個法,如果它重複了又重複,我們認爲它“存在”,我們就産生“有”的概念;如果一個東西變化過去了,

  從來沒有重複,那麼我們也沒有去分別它。我們就不會說“有”這個法的存在。然後,你就不會說它是誰的因果。但是我們做衆生已經執著了,執著這個境界,外面的東西實在是有這個,有那個,這樣呢,佛就該給你講因果了,但是,佛講這個因果,並不是說有實在的這個東西變化成那個東西,而我們認爲有實在的東西變化成那個東西。那在這裏面我們又認爲因果有前後、有次第。這“前後”也是顛倒!剛才我說的那個顛倒。就是說,我現在在白板畫一個圖形:一、二、叁。

  一呢,是四個叁角形;二呢,是一個四方形;叁呢,還是四個叁角形。

  那麼,一呢,這四個叁角形,我把它合起來,排成二,變成一個四方形,就從這邊我們說:二是那一邊變過來的。那麼如果我用叁來看,把二拆開來,後來變成叁,那我就說呢:叁是由二生出來的。這就是我們是所謂的一種因果的前因後果。

  實際上,一重新排列了,排成二的樣子,它不曾說我有東西生出來。只是你認爲二是四方形。如果你從來沒有認爲它是四方形,你依然看到的是四方形,你們說是不是?如果你不把二單看成一個東西,那麼,你會看到這四個叁角形被拉開了,變成再叁那個樣子。這就是所謂的因緣和合,因緣和合,我用這個來比喻。然後呢,你說裏面有東西生出來。那麼在這裏頭,我們說:唉!明明是我先畫一嘛,由一了,就變成二了,二這個東西嘛,不管有沒有,我們還是認爲有那個次第,知道嗎?怎麼說?我們認爲:從一,那四個叁角形,從一變化成二,再從二變成叁,那是爲什麼?那是另外一件事情了,你是站在那個叁角形來看的。原來你站在二那個法來看,站在四方形來看這個法的變化。那麼,你說:哦,我們就不看這個嗎?我說:我不以這個四方形來看嘛。但是,必竟

  有那四個叁角形在變化嘛,既是你以叁角形來看。

  聽懂我在說什麼嗎?呵呵,聽不懂的舉手一下。

  就是說,當我們說那個果從哪裏來,那麼你說果是因緣和合再變成果。是啊,那你說我如果不執著那個果的相貌,但是那個因也是在變化呀,有次第呀。對不對?你那樣講法,其實是你執著那變化次第,那個東西本身是另外一種果,——就是叁角形。你忘記了。

  就是說,上次我說過了,時間,你說那個次第變化就是時間。時間是建…

《六十頌如理論(廣超法師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