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你们同意吗?那么,豆芽的存在也是一样,有太多太多东西来支持它的存在了。但是,你认为绿豆是一个东西,把那些同时支持它存在的东西,不看它。你看那个绿豆要不要呼吸?绿豆是要呼吸的嘛,对不对?要有呼吸的空气。绿豆要不要水分?它当然也需要水分的。那么,那个B,那个豆芽,也
是一样啊!也需要空气,也需要水分。那么,这些空气、水分出出进进的嘛,它在变化中。那么,A也在变化中,那A所在的位子也是在变化中;B也在变化中。这一切种种因素,并没有一个东西可以独立存在。就是A不能独立存在,B也不能独立存在。但是,你说有一个A生成,变成B。那是在变化里面,你看到要的东西,你不看你不要的东西。这话怎么说呢?你看:那个绿豆呼吸的时候,那氧气进去里面,里面有变化,然后再排出来。那些不算数吗?
哦,我现在讲这个绿豆跟豆芽的变化呢,我们可能没有深入了解,我就以人来说。
就是说,如果一个一岁的婴孩,到了他五十五岁了,一岁的婴孩是A,五十五岁的老人是B。这个一岁的婴孩,他的活动,他的新陈代谢,在变化得很厉害了。那么到了五十五岁的那个老人,他的活动,他的新陈代谢变化得也很厉害了。我们是以看到的那个外表来说,那个才是A,那个才是B;那个是婴孩,那个是老人。
好象我现在喝的水,进到我肚子里面,算不算是我的?如果我喝进去的水不算,我身上所有的水也不算!对不对?那么,包括我的思想算不算是我的?如果不算的话,统统都不算。那我学习这些思想,不是我能够左右的,受到周围环境,也受到大家的影响。大家都有功劳造成的。但是我们统统不看,我们只看那个人。我们认为的那个人,那个个体。这就是我们中观所说的“自性见”。认为有个个体,有一个它的自我在那边,其实,一切法都没有。所以,所谓是从A变成B这个果,它并不是A在那边独立的变成B,不只是这样子,而且呢,刚才我说了,当时支持A的那些现象,他们也在变化。后来支持B的那些现象,那些其他的因缘也在变化中。它们都在关系着A,也跟B有关系,都有在关系之中,
并不是曾经脱离的。那么,而我们一直把它们当成独立的现象,A变成B,因变成果。这就是我们的因果概念,这种因果概念,其实就是中观所要破的自性见。
那么,在中观说:这个A变成B,这种因缘本身就没有自性;到了B也没有自性。A,就不是一个实在的法,B也不是一个实在的法,这是中观的看法,意思就是说,当你看到那个绿豆的时候,其实,就是那个“四个缘”嘛。以我们佛法来说,就是呢,一般上因缘主要是讲,以你的心为主,你这个知道的这个心,靠外境产生绿豆的知识,然后你就在里面分别,那你的心念,一念接着一念,一念接着一念,那还有种种外在,种种因缘的帮助,使你知道你有绿豆这回事。也就是说,实际上,如果我们讲这个因缘,并不是说绿豆生豆芽这个法叫因缘。以佛法来说,世间的任何一个法的因缘,都是色跟心一直互相为因缘。这是我们佛法上所讲的因缘。就是说,没有所谓的一个独立的色法,物质它自己可以有因缘变成另外一个东西。也就是说,当你讲它的因缘的时候,你就要牵涉到心,也要牵涉到那个外境,就是所缘缘。这样最少最少也要四个缘来说。
所以,在佛法里面,在讲这个观因缘的时候,总是从观心,跟境界之间来观,绝对不是跟心无关,看外面的因缘,如果是那样不必佛来说,世间人也会。就是说,世间人都知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那何必佛来说呢?对不对?啊,根本不必佛来说!所以,佛法里面讲这个因缘,是你的身心跟外在的境界,统统都在参与。那这统统参与里面,有没有你的我的?根本没有。我们认为因缘:啊,我有我的因缘,你有你的因缘。以中观来说呢,没有!不可以有个别的因缘不可以!如果因缘是个别个别的话,它们之间就不能产生另外牵涉的因果了。知道吗?所以呢,任何一个法,跟另外一个你所认为的法,它们之间都有因缘关系。那么,这些因缘关系,有所谓比较有力量的,比较没有力量的,是这样
的差别。因为这样子,所以世间的法的因果才不会错漏!就是不会有漏掉一样!而不是没有关系,而它能够逃出因果之外,自己发展。
我说的意思是说,这个所谓因和果,这个“果”的出现是牵涉到所有所有的,你所知道的任何一个法都跟它有关系。没有所谓没有关系的。
所以,同样地,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世间出现,不是他个人的事,我们是说不是他个人的事。那些当众生不欢迎他的时候,他就不能出现了。就是在我们的业里面,不欢迎他,他就不能出来。我这样比喻听懂吗?就是哦,毕竟还是众因缘凑成一尊佛出现。那这些众因缘,就是那些众生的心中,要有佛的境界,那么,他的心中要有修道的这种因果在里面,统统凑合在里面,才有佛的出现,同样地,你的出现也是一样,不是你个人的事。所以,在因缘是很复杂的。不是单一的。
那么,现在再从这边看,我们进一步了解从因变成果,“先有因,后有果”,是什么原因?你们知道吗?我讲到这里。就是说,在这里面我们牵涉到几样事情,(就是上个星期谈的)刚才我解释完这些概念了,我们再来看我们现在要谈的这个因果配对的讲法。
“先有因,后有果”,这是我们一般都这样说。那么,如果是这种说法以中观来看,有很多毛病。为什么?首先他要问你:因中有没有果?
说因中有果的举手!
说因中没有果的举手!
根据中观说,这两个都错!
他说,如果你说因中没有果,就是那么,这个豆芽没有那个绿豆的因,那么,他说这样……木瓜也可以长出豆芽!
那如果你说因中已经有果,你也犯上另外一个毛病,就是绿豆里面就有豆芽了。那么,我们会怎么说想呢?我们想:我们说:不是,是绿豆里面的一些元素,那么,它就发展出豆芽。我们这样说嘛,是吗?啊,就是说绿豆里面包含了一些东西,豆芽里面有的东西,对吗?我们是这样说。其实,这个是我们的一个很颠倒的一个概念。就是说,原本那些东西在变化变化,当时你叫绿豆,另外一个时候你叫豆芽罢了。
这本书还没有装订成册做的时候,它是很多纸张,然后再用墨印刷等……再弄弄弄弄这本书,那么,我们就说,这本书里面,有那个纸张啊,有那个墨啊,那么,在还没有弄出那本书的当时呢,我们说当时就有纸张啊,就有墨啊!其实并不是如此,而是那些纸张啊,墨啊,它没有说我不是书,也没有说我是书,现在排成这个样子,叫做书。听懂我这个比喻吗?就是说,纸张啊,墨啊,等等东西在变化,变化到这个样子,它还在继续在变化,但是,你认为这个是一种东西,叫书。但是现在我们颠倒过来,我们说,有这个书,由有这些纸张、墨,所以说,纸张跟墨生出一个书出来。听懂我这个比喻吗?
那么,绿豆生出豆芽也是一样的!那因为这些东西这样变化呢,我们就产生了一个概念:咦?它拥有它前面的这些东西在里面的,这样看法。其实呢,一种……以中观来说都是我们思想上的一种错误的看法。这世间的东西都在变化中,它不曾是它自己,它暂时是那样子,好象现在你坐在这里,我坐在这里一样,我在这边讲,你在那边听,这是一个佛理讲座,并没有一个实在的东西叫佛理讲座。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等下解散了。
那么,豆芽也是一个过程,但是,世间的每一个法,如果它重复了又重复,我们认为它“存在”,我们就产生“有”的概念;如果一个东西变化过去了,
从来没有重复,那么我们也没有去分别它。我们就不会说“有”这个法的存在。然后,你就不会说它是谁的因果。但是我们做众生已经执著了,执著这个境界,外面的东西实在是有这个,有那个,这样呢,佛就该给你讲因果了,但是,佛讲这个因果,并不是说有实在的这个东西变化成那个东西,而我们认为有实在的东西变化成那个东西。那在这里面我们又认为因果有前后、有次第。这“前后”也是颠倒!刚才我说的那个颠倒。就是说,我现在在白板画一个图形:一、二、三。
一呢,是四个三角形;二呢,是一个四方形;三呢,还是四个三角形。
那么,一呢,这四个三角形,我把它合起来,排成二,变成一个四方形,就从这边我们说:二是那一边变过来的。那么如果我用三来看,把二拆开来,后来变成三,那我就说呢:三是由二生出来的。这就是我们是所谓的一种因果的前因后果。
实际上,一重新排列了,排成二的样子,它不曾说我有东西生出来。只是你认为二是四方形。如果你从来没有认为它是四方形,你依然看到的是四方形,你们说是不是?如果你不把二单看成一个东西,那么,你会看到这四个三角形被拉开了,变成再三那个样子。这就是所谓的因缘和合,因缘和合,我用这个来比喻。然后呢,你说里面有东西生出来。那么在这里头,我们说:唉!明明是我先画一嘛,由一了,就变成二了,二这个东西嘛,不管有没有,我们还是认为有那个次第,知道吗?怎么说?我们认为:从一,那四个三角形,从一变化成二,再从二变成三,那是为什么?那是另外一件事情了,你是站在那个三角形来看的。原来你站在二那个法来看,站在四方形来看这个法的变化。那么,你说:哦,我们就不看这个吗?我说:我不以这个四方形来看嘛。但是,必竟
有那四个三角形在变化嘛,既是你以三角形来看。
听懂我在说什么吗?呵呵,听不懂的举手一下。
就是说,当我们说那个果从哪里来,那么你说果是因缘和合再变成果。是啊,那你说我如果不执著那个果的相貌,但是那个因也是在变化呀,有次第呀。对不对?你那样讲法,其实是你执著那变化次第,那个东西本身是另外一种果,——就是三角形。你忘记了。
就是说,上次我说过了,时间,你说那个次第变化就是时间。时间是建…
《六十颂如理论(广超法师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