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十頌如理論(廣超法師講記)▪P46

  ..續本文上一頁道,是心的作用,我們叫做知道。但是,這世間的一切法,凡是你所認知的一切法,沒有所謂沒有你的心在裏面作用。因爲如果把你的心拿走了,你沒辦法不用不知道這一切法了。意思是說,你所認識的任何一切法,你的心一定參與了。就好象那些科學家,他們在研究原子核,研究原子裏面那些微細的物質,他一觀察的話,他就參與在他的活動裏面了,他就把他自己的那些能量在影響著那些微細的物質了。

  我的意思就是說,任何東西被你知道的話,你就對他有影響了。

  那麼,所謂法性,就是一切法互相因緣變化,你所知的任何一個法,你的心必然參與了。那麼,你的心必然參與的話,就是這個覺知的心,它在那邊作用了。那麼,它是誰呢?關系這點呢,就是每一個法互相因緣作用裏面,然後它們因緣作用裏面,有同類的,不同類的,我們就分別來說。

  在裏面,它們就組合,組合出衆生呀,山河大地呀,……我們看到的這些種種組合。同樣地,這些組合,你的心有參與了。那麼,這些種種的組合裏面呢,不過是那些,(我們這樣)假設說是最基本,最基本的心的那個作用,它們在組合,就是我們所謂的這個法性,這個法之間在組合,它沒有屬于任何人的。

  它也沒有固定的一個形象是誰的,那我們說這個是空性,因緣和合本性是空,但是,我們不要忘記這個因緣和合本性是空,這句話裏面離開了你的心。

  就是說,沒有一個法,——因緣和合作用的法,是離開心的作用的。這樣因緣和合的法都有跟心相關在作用,那麼,心的知覺就存在著。我剛才說心的知覺,那個法之間在因緣作用的當時,它們也要知道對方的。然後,你在這個法的組合裏面,組合成一個整體的衆生,這個衆生又知道那些東西,所以,一切都互相知道對方在作用中。

  就比方,你會來這個世間出世,你的心必然要知道你來這個世間。你執著而來,也是知道。那你會來到你父母的家裏面,不然你怎麼來呢?對不對?你不懂這地方,你怎麼來?今晚你來不了!那麼,你來這個世間,這個世間你必然知道的!但是,我們迷惑的時候我們不知道。啊,這個講得比較遠一點了。那我是說,這個法性本身就包含這個覺性,我就解釋到這裏。

  那麼,什麼是法界呢?

  如果以這個十八界來說裏面,它是指說,我們心中的意根所對的境界,那個叫做法塵,在十八界裏面稱爲法界。但是這個法界的概念,在大乘裏面,不完全這樣說,它包含一切法,統統都叫法界,就是那麼,這個法界裏面說,你所見的千差萬別的種種法來說,都叫做法界。

  法性,是以那個法的本性來說,叫做法性。其實,一個是站在它的本質來說,一個是站在形象來說,是講同一件事。

  那麼,真如呢?

  真如,是指在一切法裏面,它有一個真實性的性質,就是不生不滅的性質,如如不動的性質。那麼,這個如如不動的性質是我們凡夫衆生不知道,佛提出

  來這個名稱的,叫真如。而那我們聽到真如的時候,往往我們會以爲有另外一個真如的法,其實不是。這個真如是指一切法本身沒有生滅,沒有差別,本來不動。其實,一切法本來就有這個性質。我們衆生以爲有法在生滅,在動,所以,這個真如也是在指這個法性。

  那佛性,剛才我說了,我們不要誤會佛性就是覺性。佛性跟成佛是沒有關系!但是,很多人就認爲說:因爲你有佛性,所以你能成佛。如果用這句話來說,那就顛倒!我說呢,因爲你有衆生性,所以你做衆生。所以,這個衆生跟佛,本來都不可得,本性也是空的。所以這個覺性本身,就是在空性當中,法跟法因緣作用就要知道對方。因爲這樣,所以這些法因緣組合成一個完整知覺再加上現在我們所以爲的心念的活動,一層又一層哦。

  那麼,什麼是如來藏?

  如來藏,本來是佛征對一類外道說的,這類怎麼講是佛對外道說?就是說,有一類的外道,他執著有一個大我,梵我,這一類的外道,佛要度他們,他就很善巧地用如來藏地法來說,他說:一切衆生皆具有如來藏。那麼,這個如來藏不是指個別衆生有他自己的如來藏,就是一切衆生就是在如來藏裏面活動。這個就很類似外道執著的“梵我”的說法,外道認爲:有一個清淨的大我,我們是小我,然後,我們修行就回歸到大我。那麼,這樣的一個大我跟小我,他們有一個什麼?有一個主體——主要活動的,叫做梵我。小我就是現在活動的我,這個是叫做人我見,法我見的執著。但是,佛講如來藏並不是這樣,他是說:一切呢,都在這個如來藏的藏識裏面活動,在這個心識裏面活動,變現。那麼,在這些活動,變現裏面,我們看到有衆生,有聖人,他並不是指說,有一個實在的我,回歸到“大我”。沒有!所以,如來藏也並不是指這個“大我”

  的意思,但是,是佛爲了度那一類的外道,他這樣講,那些外道就比較容易接受,從而放棄對“大我”的執著。

  所以,佛在《楞伽經》裏面,有特別提到講道,他講這個如來藏是要度外道。那麼。能不能度?當然能啦!不能的話,佛就不說了。其實這些也是一樣,都是在法性的作用,只是用不同的角度來說而已。

  那另外一個是阿賴耶識,佛也講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征對個別衆生來說。剛才我說與這個如來藏不同,如來藏是一切衆生同樣具有,而阿賴耶識是對衆生個別具有的來說,每個衆生都你也是有阿賴耶識在持執著的,然後,你修行是就將煩惱執著阿賴耶識轉變,轉變成清淨的阿賴耶識。那如果是如來藏的說法呢,不是就沒有這樣說,他說如來藏本來就是清淨。沒有所謂地把如來藏從汙垢的轉成清淨。所以,他把他放在“如來”這個執著裏面,稱如來藏。

  那麼,而阿賴耶識的意思是說,每個衆生,他有這個執著,某一部分的心識是我,執著心識收藏在裏面活動,這樣叫做阿賴耶識。這個就遠離了前面那五個說法:法性、法界、真如、佛性、如來藏。

  在這裏,我一再強調:並不是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才能成佛!一切就是空性,空性裏面就是有覺性。就是能成佛的。那成佛呢,其實,就是覺性作用,那覺性,沒有所謂衆生不衆生這件事,所以不能說衆生有佛性。

  那我這些解釋完了,我們再來看“法身”。

  那我這樣解釋完了,我們再來“法身”。

  我們在學習一些大乘的教法裏面,我們都會聽到:“清淨法身”。法身是以什麼爲身?就是以法性,法界爲身。剛才我說了,身,並不是一個身體。很多東西具合在一起活動,就可以稱爲身。那麼,整個法界呢,一切法都在那邊

  活動,那麼,佛也不再執著任何一個事物了,任何一個他都知道沒有差別,沒有分開來的,互相影響。那麼,我們就說,佛以這個法身爲身。千萬不要以爲說,佛有一個身,叫做法身。他說法身在哪裏?他說法身遍一切處。那麼,這樣答呢,一般可以這樣答。其實,法身是沒有處所,不是遍一切處。爲什麼呢?因爲一切處,是你的心中迷惑,認爲有方位,見到有處所。那麼,佛知道這個法身本不是有方位,處所、時空,一切是心變化。這個變化心呢,就是身了。

  意思是說,所謂的法性就是一切法都在變化,變化的當中,我一再強調:就是有這個知覺的心在參與!所以,不管說有沒有一個形相的佛出現,這些法互相因緣作用中,它都要知道對方才可以互相作用,這就叫作知覺了,我把它稱爲知覺,知道。所以,當佛成佛,覺悟,他就看到:原來一切都在覺悟中。所以佛就在覺悟中講了一句話:一切衆生本來沒有所謂迷惑。迷惑是什麼呢?就是在這知覺裏面,有一些心念,它去分別這是什麼,那是什麼,然後他說呢,這是煩惱衆生,是那些心念他那樣說罷了。所以,並沒有所謂的某一個心啊,或者某一個衆生啊,某一個什麼因果呀,去完成一個成佛。就是說,一切呢,就在心中作用。並不是有一個外在的。

  那麼,這個心呢,也不是內心的心,不在你身體裏面的這個心,現在這個心指的是法性本來的心。所以,這個法身,就是心的作用。一切法互相因緣作用,就是佛再不執取任何一個法了!他對就在任何一個法都知道,一切法呢,都可以互相作用。他不都會分別:這是我的!也洋外這樣說,一切佛呢,成佛的時候,他都會說:我跟那尊佛是沒有差別的!

  如果你看一些大乘經典,他就會跟你這樣說。甚至他會講:我呢,久遠以前就成佛了,我有多少佛的名號……爲什麼呢?諸佛洋外是沒有差別的。意思

  是說,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是沒有差別的,但是,你站在外相形象跟衆生所知的外表,外貌來看呢,你就看到佛有這個娑婆世界,極樂世界的差別。

  但是,在這裏頭,剛才我說了,從這個法性的角度來看,其實是那些法一直在那邊變化,因緣作用,其中,變化裏面産生了一些你所看到的形象。上個星期,我畫了四方形和叁角形,還記得嗎?它們在那邊這樣變化,你就看到一個四方形,四個叁角形,那是我們去分別的。一切法就是你的心變化中,出現佛身的行相,佛身的因果,出現有緣的衆生,出現佛在菩提樹下成道,有緣的衆生得度……這些都是心在變化。而這變化的心呢,沒有所謂的你的部分,我的部分,互相在影響,那麼,而我們衆生就以眼根,眼睛的知覺看到的,認爲那些才是。所以,法身並不是以眼睛來看。就是說,我們的心本來就能夠知道對方,但是我們迷惑,我們認取眼、耳、鼻、舌、身、意這些叫做能知的心。那麼,所謂的法身,如果以中觀來說,它呢,當然我們說也是因緣,畢竟空的。有因緣讓你知道。

  那麼,如果你心不再去分別它是誰的話,那麼,說這一切法都不可得。那不可得呢,它還是在作用。我的意思是說,當你說:哦,一切法是空性,不可得,並不是說沒有那些心性在那邊互相作用,是有的。作用裏面形成了你的六根,六根裏面再去分別那些東西,一重又一重,又産生你看到的,是這樣子地發生了。這個事,我就大約這樣來解釋這個所謂的法身。

  那麼,…

《六十頌如理論(廣超法師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