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現在我們來看《中觀論頌講記·觀如來品》中,印順法師有提到“如來……”《》,我們就從最底下,是在有認爲:“五蘊和合中只有假我,沒有真實的如來。”
你看:我們佛教的部派裏面就在討論到底什麼是如來。那麼,這裏“椟子
部子西”是“有部”分開來的另一部派,他說:“不可說有如來,是對外道說的;然但是,佛也說有我,不可以說沒有。所以,他主張的如來,是非離蘊非即蘊的不可說我。”就是說,他說這個所謂的如來還是一種我,但是這個是不可說的,不是在五蘊裏面分別的,他說,不能以五蘊來去判斷,是五蘊裏面,還是不在五蘊裏面說,“非離蘊,非即蘊”我。
他又說那這個“不可說的真我,那麼,以與外道所說的如來是神真我的異名,是身心活動中的統同一體,實在所差不多。容易“有與以外道說合河流……”印順法師在這裏他說呢:如果你認爲有一個這樣的一個不可說的我,就是如來的話,那麼,這還是一樣。跟外道“神我”的說法一樣。那麼,這是中觀不同意的。這一整品都在破斥對如來不正確的見解。那麼,如來,他說:“至于如來之自性空以實所以爲如來,他說用以從道谛的立場來說,就是如來的五分法身了。”這個不是說是道谛呀,是在小乘裏面就有這樣說的佛的五分法身。以這個五分法身稱爲如來。那這裏的五分法身是指什麼?就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等下我們再談。他說大乘的“大衆部”說,是大衆派的一個部派,叫大衆。他體現出法的法性空爲如來,見緣起的空聚性,即是見佛。若禮如來,應禮這個法性空。那就是說,見到空性就是見到如來,但是,實際上是沒有那麼簡單!爲什麼?因爲當你說的覺悟了空性,覺悟了空性,是什麼東西呀?是不是心在知道?聽懂我說什麼嗎?啊,也就是說,當你談見法,誰見法呢?不是心在見法嗎?所謂的見法,裏面就有能知、能證的作用在裏面,跟所知、所證的作用在裏面。就是說,即所知所證的空性,那麼,能知能證的覺悟的心。所以,你覺悟的心,你覺悟了,一切法沒有本體,是空性的。但是,你不能否定當時這個覺悟在發生,不能說空性的,覺悟不在發生,知道嗎?聽
懂我在說什麼呢?不然誰知道空性?是不是?一定有覺悟在發生,那這個覺悟是指誰?在這裏,剛才我說了,這個法性、法界本身就有覺悟的功能在那邊了。它不分是你的我的。
在大乘的一些經論裏面說,佛的一念之中能夠知過去、未來、現在,無量無邊的法,它都能知道。這個不能用一句空性就能解決一切的,知道嗎?明白嗎?啊,佛說,叁千大千世界一滴水,它怎麼來,怎麼去,佛都能知道。他都知道。你說空性怎麼在竟然一念之中能知道一切法的呢?怎麼所以不能夠用空性了結這件事情?絕對不能的。就是它裏面有覺悟,知道它的功能在裏面,而這個覺悟,知道,是憑什麼道理它能夠知道?並不是憑一個空性的道理就解決了。因此我說所以呢,我這裏說了,他這樣講說這個,他這裏講說應觀法性空。從本品中正觀身業的見谛,破斥外人的實我論。也就是顯示寂滅空性的無我論相爲如來。性空,就是如來的實相,不可言說等,我們但是不要因爲他那些話,就忘掉這個覺悟的作用。因爲印順法師是在,以從這個佛學上——各個部派來講他們的看法,用這個空性來說,這是不圓滿的。
我的意思是說,當你談到這個空性的時候,不只是因緣、生滅、本質是空的,在這因緣生滅,它們因緣變化之中,我說呢,它必然知道對方,不然,它們不會去和合的。你說是不是?
你看,我們就以這個克隆羊來說好了。克隆羊裏面的細胞,裏面的染色體,它就有那些功能,裏面讓它發展出克隆羊,知道嗎?如果你認爲是物質在變化的話,它就具有那些東西在裏面。我的意思是說,也就是這些細胞,它知道將來它要變成那只羊,知道嗎?明白我說什麼嗎?那麼,而我們是以我們的時間概念來看的,那如果對于那些有神通的佛菩薩,時間是的假相來的。不要以爲
說,克隆羊裏面的細胞、卵子是先前,那只羊是後來出來。這是很錯誤的概念!就是它們並不是時間上那個樣子。我的意思是說,你說:哦,那個羊都還沒有出來,那個細胞怎麼知道?那我跟你講:它怎麼變那只羊出來?就是說,一切法因緣變化,每一個法之間,如果不認識對方,它不會跟它碰面,不會跟它變化的。所以,這個就是覺。所以,我說一切法都具有覺性。就是所謂的佛性所講的那個功能。所以佛性並不是說衆生有佛性,佛性是一切法本來就有覺悟的性在裏面,知道嗎?因此,你證悟到一切法的空性並不是有一個人在證悟那個法的空性,就是那顆心知道一切法本來就在覺中了。也就是空性不可以離開覺性,——這個佛性的性,就在裏面。不然,不能叫覺悟。
那麼,他又在說,也是一樣,如來是不可言說的,不可通過性空緣起可說如來,可說如來身,如來出家,如來說法、如來有父母、如來有病了……。也就是說,性空中不礙人間正覺的如來。
性空,的確能夠解釋這個在人間出現如來,也是因緣作用,但是,我們不能忘記這個心在參與!性空,沒有心的參與,性空也不能說。因爲因緣法一定有你的心在參與!你所知的任何一法,沒有所謂沒有心參與的法。如果它離開了你的心,它能夠獨立活動,就很多矛盾。
意思是說,我曾經講這麼一句話,倫敦的一個老太婆,拿著一把雨傘,都跟你有關!我不是跟你們說,呵呵,我是跟一個人說哦。很多人聽了,他不相信。
——第九片音帶完——
(以下是第十片錄音帶的內容)
月亮在繞地球轉,你身上細胞就在影響著月亮了,那麼遠都影響了,爲什麼老太婆拿雨傘你不影響?都有影響!知道嗎?只是你目前的心執著于六根境界爲覺知。其實並不是如此。也就是說,你在這個娑婆世界裏面活動,任何人在裏面活動,他們就要互相關系。不然的話,這個娑婆世界四分五裂;你有你的我有我的,知道嗎?就沒有所謂共業了。因此,都互相地影響。
我們再來看:他說一分學者認爲有情生身中,有一個不聚五蘊,不聚五蘊的稱“我”,是一切衆生都有的。是流轉不變的聯絡者。這個印順法師指說,那個人執著一個我的人,他那樣。但是,我剛才講並不是那樣。所以那樣的人,他說:如來是有情、或我的異名。所以,一切衆生都可以有,就成爲普遍的名詞了。這就是所謂的佛性了,知道嗎?一切衆生的當中,只有成佛的這個能力在那邊,然後他說,這樣最後他可以成佛。他就在評比:“性空者的法性空卻不可得;既如來之所以爲如來的。”到了真常唯心論,他說,就變成另外一個說法,他說什麼?“把如來當作諸法的真實微妙自證體。”在這裏,他是說什麼呢?就是那些認爲:真常唯心,他們認爲有個所謂真心,啊!這個是我也不同意的!
就我們,印順法師在佛學上他去分開,把某一類的人的見解,稱爲真常唯心。什麼叫真常唯心呢?真常唯心,就是說有一個心是不變的,永遠在的,清淨的心,有這樣的一個心,那麼,他說,這樣的一個心,他說什麼?“以神秘實在的見谛去了解,他把如來當作諸法的真實微妙之體,就是這個常住真心”。以爲有情的身心的真實相是如此。那萬有的諸法,實體也如此。然後,把緣起,
把性空,也把它們混合起來說,那麼,他說,這樣的說法呢,“于是乎,凡夫如如不變地來往叁界,受生死,是有情的如來;佛陀如如不變,到處示現,廣度衆生,這是佛陀的如來”。
這在講什麼呢?就是說,我們佛教裏面有一種看法,跟印度的一種外道有點相像一樣的。就是說,有一位佛到處示現顯。即有這麼一個釋迦牟尼佛,與娑婆世界有因緣就到處在,他就示現成佛。雖然到處示現,但那麼,這麼一個佛是常住清淨的,這是個就在一派大乘的說法裏面有是這樣子的。其實,這個就跟印度外道的“喜哇”的說法是一樣的。你們知道嗎?
印度外道每次說,每到一個時期,那個聖人就以另外的一個身份來到印度出現。你們聽過嗎?印度外道有這樣的說法。所以,釋迦牟尼佛在印度的外道說,是第十位喜哇的轉世者,你們知道嗎?他們就有這樣的看法。就是說有一位常住不變的那個,來人間應化。這個是印順法師要批評的。所以,他說,那樣呢,這個衆生裏頭有如來,如來裏頭有衆生。他說,佛跟衆生是平等的,而且,他們就是一切法的真實體,所以,諸法真相也是平等的!現在流轉的是他,將來證覺悟的還是他。證覺悟的如來的是全體開顯選,那麼,衆生爲上等如來。以佛果爲上等如來,質量沒有差別。這就是佛性論的說法。知道嗎?講衆生有佛性,所以他說到了後期大乘,以一生佛平等的如來藏、如來界、如來性爲所依,說流轉還滅,這樣地說明一切。這樣的如來,他說,他只是把他加上了性空的名稱實才。實際上就是“梵我論”。
關于這裏,我先要聲明一件事:就是說,不要忘記了覺性、空性、因緣,是分不開的。也就是說,任何人他修行覺悟了,必然有那個覺悟的心在作用。覺悟的心,不是他本來那個覺悟的心存在著。我用個比喻,比方說:釋迦牟尼
佛,他過去行菩薩道的時候,並不是有一個他,他自己的覺悟的心被煩惱蓋住,然後,到了他成佛的時候,煩惱離開了,他覺悟的心出現了,給他看到!並不是有一個這樣他的覺悟的心在那邊。那在這裏頭,是怎麼講這些覺悟呢?就是說,一切法本來就有那個覺悟、知覺的功能。然後,在這些法裏面因緣組合必然它要知道對方的,它才互相因緣作用。然後,在因緣組合的過程裏面,因爲過去的業,種種業執取、執著這個身心,它們的力量就是推動這一群法的作用中帶動了某某一個人成佛出來。但是,是那一群執著的心念去做出來的,聽懂嗎?它去做出來,並不是有個它在那邊,是那一群的身心在那邊作用。明白我的意思嗎?啊,也就是說,這些法互相因緣作用裏面,某一群的…
《六十頌如理論(廣超法師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