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十頌如理論(廣超法師講記)▪P51

  ..續本文上一頁萬不要這樣想法!這是錯的。

  你們有結論了?啊,請問大家的看法?覺悟怎麼生起?迷惑怎麼生起?

  下面叁個問題讓你們參考,你們一定會討論到的。有誰有什麼結論?可以提出來!這個問題本身有關系到……就是我提出的:如果是不是本來是迷話,後來覺悟的這樣?還是有本來是覺悟的,後來迷了,又再覺悟?呵呵……還是本來沒有所謂迷跟覺悟?那麼,如此一來,佛是怎麼回事呢?就是佛覺悟了,

  到底怎麼回事呢?講啊,有什麼意見就提出來,大家聽聽!錯也不要緊的嘛。

  同意第一個,先有迷者,後來那迷的人覺悟了的。舉手!

  不同意第一個的,舉手!呵呵,那其他人呢?其他人還在“比幹較”?哈哈,還是不知道哪一個?

  先有迷者,後來覺悟,這個是絕對錯的!

  同意第二個的舉手!

  那有誰認爲第叁個,他認爲本來沒有迷跟悟的話,那麼,覺者怎麼發生的?講來聽!既然本來沒有迷悟,那麼,怎麼會有個覺悟者産生出來?

  啊,好啊!

  一個男學員說:“我認爲:征對第二個問題,下面一、二、叁,如果是針對第二個問題的話,下面叁個都不可以成立。都沒得說!因爲這個第二題跟第一題,其實是同一樣的東西,第一題你都解釋好了,爲什麼第二題還有這麼多疑問呢?”

  師父說:“啊,倒不是啊!它在因緣裏面有發生變化,對不對?”

  “對!因爲我們說因緣,現在因緣前面多加一個“空性”的因緣嘛。既然是空性的話,就沒人在裏面談生,談死,談迷惑,談覺悟了!如果我們把“空性”擦掉的話,我們說:……哦,就是剛才師父所說的“以六根爲基礎的因緣……””學員解釋說。

  “啊,關于這一點,我要特別強調一下:既然是空性的話,那麼,這個覺悟就沒有必要說了。這句話有問題!空性本身要包含覺悟!絕對要包含的”!師父說。

  “對呀!空性包含覺悟,因爲講這空性的話……”學員說。

  師父打斷對方說:“你先停一下,就是說,很多人他學習中觀,就在研究那個因緣本性是空的,他忘了覺悟這件事情存在。”

  一個女學員問:“師父,我想知道您所講的“覺悟”,所指的是所謂的覺性?”

  “對呀!誰知道空性呀?”師父答。

  “可是萬法就不離覺性嘛!所以,原本萬法就是在覺性當中,如果沒有錯,可以這樣講:就是說好象剛才“國倚”(一個人的名字)所講的:第二題跟第一題,問題的,它有相同性……”女學員繼續說。

  “沒錯,它是相同的。”師父說。

  “OK,那麼,原本所謂的迷者跟覺悟,有跟無,都是我們的分別見!所以,如果是說我們都離開這些分別見的話,就沒有所謂的覺悟跟迷惑了。我的感覺是這樣,呵呵……”女學回答。

  “哦,那假設你去分別的話,那麼,你要怎麼說?”師父說。

  “本來就沒有分別!我是這樣覺得了。那麼,如果說“抉擇”從何生?一切法……”

  “啊,你承認釋迦牟尼佛覺悟了嗎?呵呵”師父說。

  “釋迦牟尼佛覺悟……嗯,OK!與其說釋迦牟尼佛覺悟,倒不如說他是……”

  “對嘛,有這個事情發生過嗎?”

  “有。”

  “有,沒錯!你說沒有,就糟糕了!哈哈……”

  “呵呵,不過,這個只是個應化。就是說,幻化示現給我們看……”

  “那是什麼東西在幻化呢?”師父問。

  “衆因緣喽!哈哈……”

  “啊?!”

  “哈哈,幻化和合而成的。”

  “他的因緣怎麼發生出來的?就是是很的確是因緣幻化,但是,這個因緣幻化竟然會發生一件事情:釋迦牟尼佛成佛!是怎麼産生出來的?它的過程,你大概解釋一下!”師父說。

  一個男學員說:“啊,師父!我請問一下:釋迦牟尼佛是不是先有悟,後迷,再悟?”

  “哈哈,哈哈……”衆人大笑。

  “啊?!什麼?”師父說。

  “釋迦牟尼佛他先已經悟到人生了,——生、老、病、死,他發心出家修行,去修行,那麼當他修行了一段時間,他是不是迷惑在那些外道的修行那一方面去,他是不是迷在外道?”男學員問。

  “他在人間的那一生,以大乘的說法:不是!但是,現在我問你:怎麼從因緣變化裏面沒事情,竟然發生一個事情出來,說釋迦牟尼佛成佛!到底怎麼發生的?”師父說。

  “我們認爲就是有所謂迷者,本身也不能成立,因爲沒有一個所謂的人在迷。只是迷的因緣當中,如果他所知的心,所謂這個迷者,他所知的心,在這個物質這邊……”

  “迷者什麼時候出來的?”師父說。

  “沒有所謂的迷者,只是這個在迷的因緣的法……”

  “現在你是不是一團因緣在作用?”

  “對。”

  “那麼,它怎麼發生出來?後來又覺悟了?”師父說。

  “在這個物的因緣當中,他所知的心看到空性……”

  “他是誰呢?”

  “這個他,也不存在。他只是一團因緣,在迷的當中的一個因緣。因爲他有所知的心嘛,所以,這個所知的心,悟到了法的空性之後,我們把它稱爲覺悟者。其實,這個悟者的因緣法的産生,而沒有所謂的先後,就沒有所謂的有先後的差別,或者有無的差別了。一切只是因緣法的變化,如果這個所知的心,一念說我是因爲悟了空性而成爲悟者的話,這個問題就出來了。”學員說。

  “當然,他沒有那麼說,覺悟者沒有那麼說,但是,有沒有發生那些事情發生的過程?”師父說。

  “過程當然有發生。”

  “那這個過程怎麼出來呢?“師父說。

  “比如行六度,你就有驅向覺悟的……種下這個覺悟的因緣。所以,再經過菩薩行,多劫的菩薩行,這個悟的因緣,自然的累積。所以,這個所謂的這一團的因緣呢,這個迷的成分就越來越輕。在恰當的時候;這個悟的因緣産生了,就有這個悟的因緣法的所成。我們剛才也是這樣在討論呀,沒有一個所謂的……一旦你墮入了這個我見,這個問題就立刻産生了。不只是我見,一旦産生了我見之後,還有先後、有無的差別,就産生了你所列出的一二叁的這些問題。”

  “雖然我們說諸法無我,那諸法無我的過程裏面有成佛的一些現象,這些

  因緣在發生嘛。那麼,這一段因緣是怎麼來的?我們現在不以說它爲一個單位,說他是某一個人修行成佛,你以無我來這樣看。但是,既然沒有的話,那麼,怎麼無端端跑出一個釋迦牟尼佛出來?關鍵我要大家弄清楚這個問題在這裏。就是這個覺者,爲什麼要産生一個覺者出來了?那他産生覺者之前,他必然是迷者,對不對?”師父說。

  另一個男學員說:“師父,一個覺者從來沒有說他是覺者。所以,覺,從哪裏生?”

  “不是!覺者,他沒有一個“我”的執著。但是,它那個因緣發生出來,知道嗎?師父說。

  “因緣發生出來,我們每次取一段拿來說,它是……一段因緣的發生,我們取一段,不看前不看後嘛……”

  “現在我們從頭看到尾巴,哈哈……”師父說。

  “從頭看到尾,那只是一個過程而已嘛。那也是一段因緣,一個過程而已嘛!在覺者來講,根本……”

  “現在你承認不承認有釋迦牟尼佛的這因緣在影響這個世間,你承認嗎?”師父說。

  “承認。”

  “之前是沒有的吧?”

  “之前我不知道,哈哈……”

  “不是嘛,就是說釋迦牟尼佛成佛這件事情本來就存在嗎?”師父說。

  “……”

  “慢慢發生出來的嘛,對不對?因緣嘛。是嗎?在他成佛,到你知道他成

  佛的因緣給你知道了,你還沒有知道之前,他還沒成佛之前,他必然是凡夫了?”

  “不是。”

  “那你要怎麼說呢?”

  “一切都在覺中嘛。所以,如果以一個覺者來講,說,佛成佛也是一段因緣嘛”。學員說。

  “啊,我先說,我這個“凡夫”,是以一個名稱來說,我要說,只是當時那一段因緣,我們不把他叫做佛,明白嗎?你現在還沒有成佛嘛,你的佛號、國土什麼都沒有嘛,也沒有成就衆生嘛,對不對?我們以因緣來說,知道嗎?那將來假設你成佛了,也是因緣嘛,的確也是因緣嘛!那麼,從你現在你是凡夫,做、做、做成佛!那凡夫之前又怎麼樣?空中怎麼樣變變、變有這個成佛的出來了?明白我的意思嗎?我的意思,大家要弄清楚這件事情!不要用因緣就打倒,就不用解釋了。他是有那麼一個事情在發生,有那麼一個過程嘛!那麼,怎麼樣會發生這種事情?我要問的是這個。因爲必然的釋迦牟尼佛過去還沒成佛的時候,有還有別的名稱喲,在燃燈佛的時候,叫善慧菩薩嘛,對不對?兜率天還沒有下來的時候,叫普明菩薩……還是什麼菩薩,我忘記了。好象彌勒菩薩,下一世是彌勒佛菩薩嘛,那麼,怎麼會産生一個彌勒菩薩出來,將來去成佛呢?”師父說。

  “可不可以說是,比方說,彌勒菩薩現在在兜率天,未來到人間成佛。這些是因緣重顯現,也是我們衆生心,衆生也有參與的嘛。”另一個男學員說。

  “當然有參與!對了,沒錯!有參與啊!那之前呢?”師父說。

  “師父,可不可以這樣說,如果我們單單以一個單因呢?來推……”

  “沒有單因啊,因緣不是單因啊!我已經講過因緣了。嘛!”師父說。

  “或者我們認爲有某一些,好象釋迦牟尼佛之前,他有某一些因緣,當然,之後也有某一些因緣,那我們認定這些,某些因緣一定會成爲釋迦牟尼佛的話,某一些因緣,又會成爲以後的他的應化身,或者什麼。這樣的一個認爲,本身也不是正確的。因爲因緣本身也沒有先後的分辨,也不能夠互具的。就是說,現在的因也不一定招就以後的果,它是衆多的,一些聚散而産生的。剛才你說的好象是釋迦牟尼佛之前的那些……”

  “這些因緣怎麼累積出來?我的意思是說,這些因緣怎麼累積出來?怎麼慢慢累積,累積出一尊佛出來?明白嗎?”師父說。

  “可能他不是累積性的,呵呵,他不是以累積性來講的。因緣本身根本就沒有所謂的先後的分別嘛。所以,怎麼可以用累積性來說之前是這樣,之後又是這樣呢?”

  “那麼,我問你,這個……”師父說。

  “你…

《六十頌如理論(廣超法師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