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性質呢,以佛法說,就是自性。因爲對這個法去分別它的自性的時候,去看它的生,去看它的住,它的滅……那你就看到:有,沒有……然後呢,看到一個法和另外一個法的關系,種種的知見産生的本身,就是因緣在作用。所知的法是因緣在作用,能知的心也是因緣在作用。能知的心去知道所知道的法,也是一串因緣在作用。因爲這樣子,一切都是因緣。
中觀的《中論》裏面,第一品一開始就破因緣的執著。因爲很多人學習佛
法,對佛法講的因緣有很多誤解,産生種種執著。所以龍樹在這裏第一品就破因緣。破因緣並不是在破佛法,而是在破誤解。因爲我們對這些法生起種種自性的見,龍樹菩薩他提出無自性,就寫了幾部論。今天講的《六十頌如理論》也是。現在《講義》拿到了,我們繼續看。
上個星期講到:
——第9頌——
彼諸蘊不滅,染盡即涅槃,若了知滅性,彼即得解脫。
關于這個滅,我在法的取像裏面,說衆生認爲有這個法的生起,跟法的滅掉,由此生滅裏面又生起一切法的無常相無常,接著然後,又起另外一見:我要擺脫這個無常的生死。龍樹菩薩說:五蘊本來就沒有生滅可得的!因此並不是五蘊滅了,才證得涅槃;而是煩惱染汙的心不再生起的時候,就是涅。如果誰了知了滅性的道理,那麼他就獲得了解脫。在第10頌,他進一步說:
——第10頌——
若生法滅法,二俱不可得。正智所觀察,從無明緣生。
就是說,在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法嘛,那法裏面“生的相”跟“滅的相”,菩薩說:“二俱不可得”。爲什麼說那麼,這個“二俱不可得”呢?起先因爲法的相本身不可得,生滅當然也跟著不可得!既然那麼,這個法的不可得,那我們以什麼來說這是一個法?要知建立任何一個法,都是一個因緣的過程。在這個因緣過程裏面,我們不看前,不看後,只選擇其中一段的那個範圍,就認爲是那個我所說的法。由于因爲這樣子,你不看法的前面,我們就認爲“法開始生起來了,法的滅了,不見了……”就來喽!所以呢,如果法的本身都不能成立的話,那麼生滅也就不可得喽!那麼,法的不成立,我們等下再繼續看哦。也就是說,由對法的執著而生起的生滅見及法,這兩者都是因緣幻化不可得的。生滅見是由于對法的執著,而生起生滅見。
正知,是指正確的智慧。什麼情況下叫“正確的智慧”呢?在這裏說“觀察”的“觀”,並非聽聞,思辯。我們佛法裏面有所謂的“聞思修”叁慧,即先聽聞,再去思考,內心去辨別,乃至辯論也是屬于“思”。這裏講觀察,並不是聞思,而是屬于修慧!在這個修慧裏面,要發生一些事情,一定要有這個“正念”“正知”。要在!你的造作心不可以生起來。造作的心,指你過去的觀點,業習的喜好,統統不可以拿來用!那些都就是造作的心。沒有造作的心,就是要你在覺悟裏面生起一個很重要的心念——“舍”心所。一定要生起來!就是說,“正念”“正知”要有,還要有這個舍心所。那有些心念生起來,你才不會用過去的心念打妄想。所以,“正智所觀察”,不是說分別。因爲這樣
子,這個人一定要有相當的定力,才可以産生正念正知的智慧出現!所以,正知的觀察,裏面要有戒定慧。他觀察到一切,原來是“無明緣生”!這生滅的種種相,是因爲無明的執著,而有緣生的變化相。
關于這個緣生的法,佛教裏面可以分爲好幾種說法:一種是業感的緣生緣起,在小乘佛法裏面是一切都是以業的說法來解釋生死輪回的因果現象,叫做業感的緣起說。
在中觀裏面,叫它以“性空緣起”的說法來說:一切的因緣變化,整個基礎是法的本身沒有自性。因緣在那裏變化,沒有一個固定東西在維持它,這是中觀的重點。
在唯識宗,叫(我這邊漏了一個,還有一個就是阿賴耶識的緣起。)什麼叫阿賴耶識的緣起?跟業感緣起有點接近,它把一切的緣起歸到種子來說。而種子呢,就是我們的業在做,而這種子的積累,就是所謂的阿賴耶識。那麼,這是大乘唯識的說緣起。那另外一個
大乘華嚴的說法,叫做“法界緣起”。就是說,一切世間裏的一切現象,都它稱爲是在法界裏面作用,而這個法界並不是我們眼睛所看到的這一切法。法本來如是的在那裏變化,沒有過去未來現在,沒有大小,沒有範圍,這種叫做法界緣起。。那麼,這種沒有過去,現在,未來,大小,範圍的這種說法,既它不是講阿賴耶識的方式,也不是講業感緣起,也並不是依空性來說,它依什麼呢?它依在這個法界裏面,這個的法本身就在那邊作用,不分彼此地在作用。這樣的一種,根據這個法界緣起的說法,時間,空間……都它說是一個幻相。那麼,這種說法與呢,跟阿賴耶識的緣起,性空緣起一樣,都也是這樣說:叁世一切爲都是幻相。只有小乘的部派(有部)講的業感緣起裏面的,它執著
說:過去,未來,現在,一切都是真實的作用。以上是各種不同的緣起說,法。那麼,不管這有多少種種的說法,總之,大家都同意由是“無明”而生起這種種的緣起現象。因爲這樣呢,所以他說無明滅了,這些緣起現象就會滅。但是,這裏面有很多的爭議哦。
我們再來看下去:
——第11頌——
“若見法寂靜,諸所作亦然。知此最勝法,獲法智無邊。”
一切法的本質本來是不生不滅的,還是本來寂靜呢?有些人認爲:一切法本來是不生不滅的;有些人認爲:一切法本來是生滅的,然後去修,最後放下那些生滅見,見到不生不滅。在這種種說法裏面,龍樹菩薩說:“若見法寂靜”,如果見到諸法本來是寂靜的,也就這是龍樹菩薩他說,如果一個人見到一切法是寂靜相,(在這裏,一切法本來是不生不滅的,還是本來寂靜呢?就是它的本質。有些人認爲:一切法本來是不生不滅的;有些人認爲:一切法本來是生滅的,然後去修,最後放下那些生滅見,見到不生不滅。在這種種說法裏面,龍樹菩薩說:“若見法寂靜”,這是什麼意思呢?他主要是說:一切法本來沒有它的本質,沒有它的本性,沒有它的法相,也沒有一個法在裏面給你得到。性空緣起論的重點是說:“沒有一個你所認爲的要得到的法的存在,都是分別心裏面認爲有這個,有那個。”那麼,因爲這樣,他說:世上沒有一個法可以給你得到,沒有所謂生的相,沒有所謂滅的相。如果你能夠如前所說“正智所觀察”,用有那些智慧來看在那邊,你看到是如此,如果你要用語言來說,你就會是說:“哦,一切法本來是寂靜的!”
“諸所作亦然”,什麼叫“所作”?就是我們一切業力的行爲都是所作。見到一切業所作,也是寂靜的。爲什麼呢?因爲業,以中觀來說,“本來沒有作者,也沒有作的相貌,是我們迷惑的人認爲業裏有作者。”上個星期我講到:許多佛教徒學習佛法,聽了這個業的原理呢,都産生一個邪見,就是認爲有一個衆生在造業,認爲我在造業,認爲我過去造了什麼業,我今生來受報……這
是錯誤的!佛講這個業的原理不是這樣子,這是印度外道的講法。佛講的是:有業,沒有作業的人!這是佛講的業,完全不一樣。那麼,
既然沒有作業的人,爲什麼我們還說由過去世輪回到今天?這裏面牽涉到很多問題,要討論起來是很深的。等下我講,大家可以提出來。就是說,這個業是不同的因緣在那邊推動,在這些不同的因緣裏面,並不是有個法在做另外一個法。爲什麼說不是一個法在做另外一個法呢?因爲它在因緣的變化裏面,我們認爲有東西生起來,我們去找生起來的原因,我們說是誰做的。比方說,我經常講一個笑話:太陽光白天照我們的地球,地面上的那水蒸氣就升上天空。那如果我問你:“水蒸氣升上天空是誰做的?”一定有很多人說:“是太陽”。那我再要問回:“如果是太陽做的話,那你在路上走路,你也應該升上去!”對不對?就是說,我們每次世間發生任何東西,我們就認爲有東西生出來了。然後我們更進一步生起一個念頭說:“是誰做它出來的?”接著便然後去找了,使它生出來的原因,我們說它是作者。其實,那個原因有是很多的,我們不去這樣看,只。我們指定某一個東西在做,因此産生了作者的觀念生出來了。那在這個因緣的過程裏面,我們說是有作者,有所做的東西,那麼就有這個做的行爲又産生出來了,這些都是種種的見。所以呢,這裏就說這一切的業,也是沒有作者,也沒有做的相貌,只是一個這因緣是一個過程。
“知此最勝法”,知道這個最殊勝的正法,就是因緣生的幻相,本來是寂靜的。那麼,“獲法智無邊”,一個人他知道這個殊勝的道理,他就可以生起佛法的智慧,無可限量。那麼,這個無可限量是指法的因爲法本身既不是一,也不是多,而是無邊,也不是一,也不是多。什麼叫做“法無邊”呢?如果一個人他認爲:有一樣東西是怎麼樣的範圍,這就是邊,那麼,當一個人覺悟以
後,就認爲任何一個法都沒有一定的範圍。在那個過程裏面,我們截取一段,說是它的範圍,然後給它一個名稱。將來我們會知道呢,這個法並不是一個東西,它不是一個,也不是多個,沒有數目,這並不是這樣子。那樣,它就沒有被所謂的這種種東西限製住。那麼,他看清楚了,他就有這無邊的智慧,是這樣的不可限量來的說無邊。
——第12頌——
緣生性可見,是義非無見,此中微妙性,非緣生分別。
根據這部論,龍樹菩薩說,這個緣生性,什麼是緣生性?一切法緣生的本質,其實就是沒有自性,這個沒有自性的性,用智慧來見到,來覺悟到,而這個智慧見到,覺悟到,並不是說在證空性的時候才如此。怎麼講呢?就是很多人他在修行過程中爲了裏面,他說要證悟空性,然後他朝往一個方向去修啊修啊修啊,就朝往一個方向去,最後,他進入一些覺受。在覺受裏面,他感覺到:哎呀!一切法不自在!什麼也沒有!一切沒有真實性。由在裏面的這那種感受,他排斥了一切的認識。…
《六十頌如理論(廣超法師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