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那樣,我把他形容說是證空性的時候。那個人在證空性的時候,是一種體驗,一定有這樣的體驗發生。但是當從體驗的時候,你回來時,那個感覺:你看的一切在變化,那這一切的變化裏面,本身就是緣生的性,就是沒有自性,你就是在這眼前,發生這一切變化裏面,看到空性,而不是一切法都不看了,最後在裏面認爲:那個是空性!所以,我在這邊強調:不是等待空性的那個時刻,沒有那個時刻的!有那個時刻就不對了。因此所以,這個證悟空性不是在某個時刻,是任何時候都是如此的!
“是義非無見”,就是說“無自性”的真義,並不是有無見解裏面的無,就是說,這個“緣生無自性”的這個說法,並不是說有自性,無自性,他是說:自性是沒有!這是怎麼說呢?因爲我們衆生執著有我,所以,那麼,佛跟我們你講:“一切法無我”,因此我們那你千萬不要把這個“無我”當成沒有我叫無我。絕對不是這樣的意思!因爲我們生起“我”的見解,那麼,佛跟我們你講:“這個不實在!”一個人他見到“無我”的時候,並不是去分別“有我”,
“沒有我”,然後,去他取消沒有我的那一邊,絕對不是!爲什麼呢?他知道“有我”這個見解是錯誤的。這樣說,說他知道無我。並不是說他認識有我,然後他也認識到無我,然後他覺悟到無我,不是這樣子的哦。
比方說,如果跟你說“我的孩子沒有名字”,那麼,這句話本身是不能成立!我根本沒有孩子,名不名字都無關!那麼,“我”也是一樣,本來沒有那回事,衆生執著有那回事,佛才說無我。所以那麼,千萬不要去認爲:那些人覺悟無我的人,他真的見到無我。他沒有在我裏面,沒有在有我無我裏面去分別了,明白嗎?那麼,這個“無自性”也是一樣,一切法的自性跟無自性,他都不執取了。他不去見性,無性這回事,那我們說他見到無自性。所以,這個“無自性”呢,他見到時,他不在有無裏面看,他看到一切法的因緣幻化裏面,沒有一個固定的一個範圍,沒有所謂的他多大,多小在轉變,沒有“有無”的見在裏面。這個見,我這邊寫:“我說是勝義見”。就是最殊勝的見解。在這種見解裏面,那個人是沒有所謂的“無”的見解,沒有所謂見的人,沒有所謂的所見的法,……統統沒有!那麼,這樣的一個見解,我們說就是“正見。”曾經——至少十年了,我去印度,有一位南傳的法師,他問我,因爲他整天講他的道理,我都不同意嘛。他問我:“那什麼才是正見?”我就跟他說:“這一切見放下,就是正見。”正見沒有見在裏面,你不要以爲呢,你抱著一切見解道理,那些是對的!那就是正見。統統都錯!正見是沒有任何見解在裏面!所以,正見不是生起一個見解,它是會放下見的執著,放下。
那麼,“此中微妙性”,在這裏,這個“此中”,指覺悟的當中。當時,能見的心,所見的法,他心中都知道,離開言緣說相,不是用語言的言說來描述的,不可能的!那麼,這個微妙的空性,就是微妙性,也就是他覺性的本身。
在這裏呢,我前後我都要講覺性。就是說,一個人他知道微妙的真理,他就在覺悟中了。覺悟,就是心當前知道的!他的心新當時是知道的,但他不執著這是心,那是物,明白嗎?他知道一切是因緣幻化,所以,還是叫它心,叫它覺悟的心!
“非緣生分別”,那個時候呢,他所覺悟的真義,並不是以這個因緣所生的六根得來的知覺,得來的知識,去分別的相貌。這裏的後面,我括號說“方便說因緣生滅,”佛在世間跟我們說法,他很巧妙地以因緣這種方式來給我們解釋世間的生滅。這個說法是一種方便哦。佛的智慧,佛的善巧,當他這樣講因緣生滅的時候,我們千萬不要在這因緣生滅裏面去找真理。佛講的這種種因緣,生滅道理裏面,認爲有真理,在裏面找。真理是離開緣生的相!所以,它不是六根的知識,語言的知識。
——第13頌——
佛正覺所說,有說非無因,若盡煩惱源,即破輪回相。
“佛正覺所說”,外人提出的論點。龍樹菩薩這樣講完之後,
這個緣生法的爭議:不是以六根分別,也不屬于有無裏面。就是說,佛正覺所說的法,“有說非無因”,佛有說什麼呢?因緣生的業有,並非是無因的!並非是無因的呢。因爲龍樹菩薩說:這些法是因爲分別而生起來的。那麼,外人說不是!不是因爲分別而生起來的,實實在在是有因緣在生起來,意思是這樣子!也因爲這樣,他說佛跟我們講十二因緣。就是說,龍樹菩薩的說法:這個因緣生滅變化不是實在的因緣變化。是佛的方便善巧,用這種方式解釋給我們聽的。外人不同意,他說:佛真的說有這個依因緣所生的業的有是實在的,在發生的。然後呢,並不是沒有因的!他指的沒有因,是指什麼?是指龍樹菩薩講的:分別而有的不存在,那個是沒有因的。意思是說,佛講的這個因緣本身是不實在的,那是我們的分別而産生的。外人就認爲:是因爲分別而有,那就是說本來沒有喽?外人就生起這種看法?因緣是本來沒有的了!
外人又就說:“若盡煩惱源”,他說:“根據佛的說法,如果煩惱根源不再繼續。”煩惱源緣,指過去。過去有十二因緣的無明,行等,即惑業苦的惑和業,因爲今生受苦是由過去迷惑造業等形成,現在不再迷惑造業,如此那樣呢,“即破輪回相”,破除輪回的苦相。就是說,小乘部派裏面的一些人說:實實在在有這個迷惑,造業,然後受苦,然後有受苦裏面的因,輪回裏面可以破掉輪回,能斷這個生死。這樣呢,就是因爲這個煩惱的根源不再繼續了,所以然後,這個輪回就破除了。在這裏,佛曾舉過一個油燈的例子:他說衆生是
的一個例子,佛在業力輪回時,猶如他比喻說,油和燈蕊。油,如果不繼續添油下去,燈蕊燃燒完了,就熄滅了,不繼續了。那這樣不繼續呢,外人就說:“那就是有了!”燈蕊和油不再繼續時,輪回就停止了。——他這樣說。
——第14頌——
諸法決定行,見有作有取,前後際雲何,從緣所安立。
龍樹菩薩說:“諸法決定行”,如果一切法決定,什麼叫“決定行”,有真正的法去完成,去做出來,去完成了,就是說我們認爲有實在的“因”,相續在那邊變化,就變成一個“果”出來,叫做完成。我們衆生都是那樣的見解。如:這個白板,白板的出現完成一個白板,有東西走到它果的終點了,明白嗎?我們對每個法都這樣的看法,“噢,你看!這個東西它出來了,它已經完成出現了。”這個“完成”,就是它已經……是不是在我們的感覺裏面,它已經完成了它的,讓我們知道它的存在。了,再下去呢,又另外一件事情,我們有這樣的看法:又好像一位個木匠,他釘,釘,釘,做了一張個桌子出來,我們就認爲:哦,這張個桌子出來了,完成了!然後,我們就使用,使用,用壞了之後,丟掉!沒有了。我們把這個“完成”當成一個階段,過去又在另外一個階段。其實,它本身沒有那回事!意思是說,如果我以一張個桌子來說,從沒有桌子當時,一直弄弄弄,弄到桌子出現,你認爲“完成”。它本身沒有完成,它還是繼續一直變,一直變……但是,我們已經定下來了,說“桌子出來完成了”!明白嗎?世間一切法,我們都是這樣看法!這就稱爲“決定行”哦!
“見有作有取”,因爲這樣子我們認爲有實在的業和果報,可以讓你取得。
“前後際雲何,從緣所安立”。龍樹菩薩答外人,他說“如果一切法是決定的出現完成的,而且可以看到有作業的行爲和果報的得到,幹嘛說?爲什麼說前繼的因,後繼的果(前繼,後繼是因果前後,你看有前後,就是從因果得
來的,等下我再解釋。)爲什麼說前繼的因,後繼的果是從衆緣安立而有?在這裏講“安立”,是我們去建立起來的叫安立,不是它本身在那邊作用哦。佛講因果的是前後是依因緣的說法而建立起來的!就是說,佛在講這因緣的時候,從種種的聚合,離散,一切法在那邊作用,然後我們在那邊安立種種的生,滅,住……種種不同的名相都出來了,所以龍樹菩薩說:這些是因爲在衆緣的作用裏面,你去安立出來的。意思說,我們認爲有前因後果,前繼後繼,龍樹菩薩說是從衆緣裏面去安立的,而這“衆緣”當時,本身並沒有什麼前因後果,是我們從因緣裏面去安立起來的,建立起來的!這個“安立”怎麼說呢?(我這邊寫的,看後面的括號)意思是:外人說是實在的因,相續變成果。那麼,龍樹菩薩就提出:因中有果嗎?前面的因會變嗎?後面的果已經有了嗎?怎麼說呢?好象一粒種子,種了之後長出一棵樹,如果你說是那樣的話,那麼請就問了:“種子裏面有那棵樹嗎?”如果你說種子變成樹,那麼,種子裏面是有沒有樹而可以長出樹?那麼,我的大便裏面也沒有樹,它也可以長出樹啊!。明白這個意思嗎?聽懂說什麼嗎?從種子長成樹,由沒有樹可以長樹,如果是這樣的話,桌子裏面沒有樹,也可以長出樹哩!聽懂嗎?那麼,這個是龍樹菩薩要反駁對方的:你這樣講從因變成果,那因中有沒有果?對方他們就會困亂了。
這個因會轉變嗎?就是下個頌說的,我們看一個頌:
——第15頌——
雲何前已生,彼後複別轉,故前後邊際,如世幻所見。
“雲何前已生,彼後複別轉”,意思是說,如果前際的時候跟前際的因,已經是完成的話,那麼,爲什麼前際的因已經變成果,它還要轉變?這句話怎麼說,就是說,原本因還沒有成爲因的時候,你還不能說它是因,當明白嗎?然後你把因確定下來的時候,然後你才可說它是某某果的因,知道嗎?聽懂嗎?當時你說它是因的時候,如果是確定的話,後來爲什麼還要轉變呢?我們看下去:因,它不能自己保持住,我們後面寫:因不能自己保持住。你所認爲的因,它不能自己保持在那邊,還在轉變,知道嗎?哦,怎麼說呢?舉個例子吧,隨便舉個例子:當我在白板那邊寫個“monk”(和尚),就是出家人,我寫m的時…
《六十頌如理論(廣超法師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