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無著菩薩著 廣超法師重新編排)▪P2

  ..續本文上一頁

  謂于諸過惡羞他爲體, 業如慚說。

  何等無貪?

  謂于有有具無著爲體, 惡行不轉所依爲業。

  何等無嗔?

  謂于諸有情苦及苦具無恚爲體, 惡行不轉所依爲業。

  何等無癡?

  謂由報教證智決擇爲體, 惡行不轉所依爲業。

  何等爲勤?

  謂心勇悍爲體,或被甲或加行、或無下或無退或無足差別,成滿善品爲業。

  何等爲安?

  謂止息身心粗重身心調暢爲體,除遣一切障礙爲業。

  何等不放逸?

  謂依止正勤、無貪、無嗔、無癡修諸善法,于心防護諸有漏法爲體,成滿一切世出世福爲業。

  

  何等爲舍?

  謂依止正勤、無貪、無嗔、無癡,與雜染住相違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無功用住性爲體,不容雜染所依爲業。

  何等不害?

  謂無嗔善根一分,心悲愍爲體,不損惱爲業。 何等爲貪?。

  謂叁界愛爲體,生衆苦爲業。

  何等爲嗔?

  謂于有情苦及苦具心恚爲體。不安隱住惡行所依爲業。

  何等爲慢?

  謂依止薩迦耶見心高舉爲體,不敬苦生所依爲業。

  何等無明?

  謂叁界無知爲體,于諸法中邪決定疑雜生起所依爲業。

  何等爲疑?

  謂于谛猶豫爲體,善品不生所依爲業。

  何等薩迦耶見?

  謂于五取蘊等隨觀執我及我所,諸忍欲覺觀見爲體,一切見趣所依爲業。

  何等邊執見?

  謂于五取蘊等隨觀執或斷或常,諸忍欲覺觀見爲體,障處中行出離爲業。

  何等見取?

  謂于諸見及見所依五取蘊等,隨觀執爲最爲勝爲上爲妙,諸忍欲覺觀見爲體,執不正見所依爲業。

  何等戒禁取?

  謂于諸戒禁及戒禁所依五取蘊等,隨觀執爲清淨爲解脫爲出離,諸忍欲覺觀見爲體,勞而無果所依爲業。

  何等邪見?

  謂謗因謗果,或謗作用,或壞實事,或邪分別,諸忍欲覺觀見爲體。斷善根爲業,及不善根堅固所依爲業,不善生起爲業,善不生起爲業。

  如是五見,幾增益見?幾損減見?四是增益見,謂于所知境增益自性及差別故。于諸見中增 益第一及清淨故。一多分是損減見,計前後際所有諸見。彼于此五,幾見所攝?

  謂或二,或一切。于不可記事所有諸見∶彼于此五幾見。

  所攝?謂或二或一切。

  薄伽梵觀何過失故,于蘊界處以五種相,非毀執我?由觀彼攝受薩迦耶見者,有五種過失故。謂∶

  異相過失、

  無常過失、

  不自在過失、

  無身過失、

  不由功用解脫過失。

  于五取蘊有二十句薩迦耶見,謂計∶

  色是我、

  我有諸色、

  色屬于我、

  我在色中。

  如是計∶

  

  受想行識是我、

  我有識等識、

  等屬我、

  我在識等中。

  于此諸見,幾是我見?幾是我所見?謂∶

  五是我見。十五是我所見。

  何因十五是我所見?由相應我所故,隨轉我所故。不離我所故。

  薩迦耶見當言于事了不了耶?當言于事不得決了,如于繩上妄起蛇解。

  何等爲忿?

  謂于現前不饒益相,嗔之一分,心怒爲體,執杖憤發所依爲業。

  何等爲恨?

  謂自此已後即嗔一分懷怨不舍爲體。不忍所依爲業。

  何等爲覆?

  謂于所作罪他正舉時。癡之一分隱藏爲體。悔不安住所依爲業。

  何等爲惱?

  忿恨居先,嗔之一分,心戾爲體,高暴粗言所依爲業,生起非福爲業,不安隱住爲業。

  何等爲嫉?

  謂耽著利養,不耐他榮,嗔之一分,心妒爲體,令心憂戚不安隱住爲業。

  何等爲悭?

  謂耽著利養,于資生具,貪之一分,心吝爲體,不舍所依爲業。

  何等爲诳?

  謂耽著利養,貪癡一分,詐現不實功德爲體,邪命所依爲業。

  何等爲谄?

  謂耽著利養,貪癡一分,矯設方便,隱實過惡爲體,障正教授爲業。

  何等爲憍?

  謂或依少年、無病、長壽之相,或得隨一有漏榮利之事,貪之一分,令心悅豫爲體,一切煩 惱及隨煩惱所依爲業。

  何等爲害?

  謂嗔之一分,無哀、無悲、無愍爲體,損惱有情爲業。

  何等無慚?

  謂貪嗔癡分,于諸過惡,不自羞爲體,一切煩惱及隨煩惱助伴爲業。

  何等無愧?

  謂貪嗔癡分,于諸過惡,不羞他爲體,一切煩惱及隨煩惱助伴爲業。

  何等惛沈?

  謂愚癡分,心無堪任爲體,障毗缽舍那爲業。

  何等掉舉?

  謂貪欲分,隨念淨相,心不寂靜爲體,障奢摩他爲業。

  何等不信?

  謂愚癡分,于諸善法,心不忍可、心不清淨、心不希望爲體,懈怠所依爲業。

  何等懈怠?

  謂愚癡分,依著睡眠倚臥爲樂,心不策勵爲體,障修方便善品爲業。

  

  何等放逸?

  謂依懈怠及貪嗔癡,不修善法,于有漏法,心不防護爲體,憎惡、損善所依爲業。

  何等忘念?

  謂諸煩惱相應念爲體,散亂所依爲業。

  何等不正知?

  謂諸煩惱相應慧爲體由此慧故起不正知身語心行毀所依爲業。

  何等散亂?

  謂貪嗔癡分,心流散爲體。此複六種,謂∶自性散亂、外散亂、內散亂、相散亂、粗重散亂、作意散亂。

  雲何自性散亂?謂五識身。

  雲何外散亂?謂正修善時,于五妙欲其心馳散。

  雲何內散亂?謂正修善時,沈掉味著。

  雲何相散亂?謂爲他歸信矯示修善。

  雲何粗重散亂?

  謂依我、我所執及我慢品粗重力故,修善法時,于已生起所有諸受,起我、我所及與我 慢執受間雜取相。

  雲何作意散亂?謂依余乘、余定,若依若入,所有流散能障離欲爲業。

  何等睡眠?

  謂依睡眠因緣,是愚癡分,心略爲體,或善、或不善、或無記、或時、或非時、或應爾、或不應爾,遺失可作所依爲業。

  何等惡作?

  謂依樂作、不樂作、應作、不應作,是愚癡分,心追悔爲體,或善、或不善、或無記、或時、或非時、或應爾、或不應爾,能障心住爲業。

  何等爲尋?

  謂或依思或依慧, 尋求意言令心粗轉爲體。

  何等爲伺?

  謂或依思或依慧,伺察意言令心細轉爲體。如是二種,安不安住所依爲業。 複次

  諸善心所斷自所治爲業,煩惱隨煩惱障自能治爲業。

  何等名爲心不相應行?

  謂∶得、無想定、滅盡定、無想異熟、命根、衆同分、生老、住、無常、名身、句身、文身、異生性、流轉、定異、相應、勢速、次第、時、方、數、和合等。

  何等爲得?

  謂于善、不善、無記法,若增若減假立獲得成就。

  何等無想定?

  謂已離遍淨欲,未離上欲,出離想,作意爲先故,于不恒行心心所滅,假立無想定。

  何等滅盡定?

  謂已離無所有處欲,超過有頂暫息想,作意爲先故,于不恒行諸心心所及恒行一分心心所滅,假立滅盡定。

  何等無想異熟?

  謂已生無想有情天中,于不恒行心心所滅,假立無想異熟。

  

  何等命根?

  謂于衆同分先業所引,住時決定,假立命根。

  何等衆同分?

  謂如是如是有情,于種種類自體相似,假立衆同分。

  何等爲生?

  謂于衆同分,諸行本無今有,假立爲生。

  何等爲老?

  謂于衆同分,諸行相續變異,假立爲老。

  何等爲住?

  謂于衆同分,諸行相續不變壞,假立爲住。

  何等無常?

  謂于衆同分,諸行相續變壞,假立無常。

  何等名身?

  謂于諸法,自性增言,假立名身。

  何等句身?

  謂于諸法,差別增言,假立句身。

  何等文身?

  謂于彼二所依諸字,假立文身。此言文者能彰彼二故,此又名顯,能顯彼義故,此複名字,無異轉故。

  何等異生性?

  謂于聖法不得假立異生性。

  何等流轉?

  謂于因果相續不斷,假立流轉。

  何等定異?

  謂于因果種種差別,假立定異。

  何等相應?

  謂于因果相稱,假立相應。

  何等勢速?

  謂于因果迅疾流轉,假立勢速。

  何等次第?

  謂于因果一一流轉,假立次第。

  何等爲時?

  謂于因果相續流轉,假立爲時。

  何等爲方?

  謂于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因果差別,假立爲方。

  何等爲數?

  謂于諸行一一差別,假立爲數。

  何等和合?

  謂于因果衆緣集會,假立和合。

  

  

  

  雲何建立識蘊?謂心、意、識差別。

  何等爲心?

  謂蘊界處習氣所熏,一切種子阿賴耶識,亦名異熟識,亦名阿陀那識,以能積集諸習氣故。

  何等爲意?

  謂一切時緣阿賴耶識,思度爲性,與四煩惱恒相應,謂∶我見、我愛、我慢、無明。

  此意遍行一切善、不善、無記位,唯除聖道現前,若處滅盡定及在無學地。

  又六識以無間滅識爲意。

  何等爲識?謂六識身∶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何等眼識?謂依眼緣色了別爲性。

  何等耳識?謂依耳緣聲了別爲性。

  何等鼻識?謂依鼻緣香了別爲性。

  何等舌識?謂依舌緣味了別爲性。

  何等身識?謂依身緣觸了別爲性。

  何等意識?謂依意緣法了別爲性

  雲何建立界。謂∶

  色蘊即十界,眼界、色界、耳界、聲界、鼻界、香界、舌界、味界、身界、觸界。及法界一分。

  受蘊想蘊行蘊即法界一分。

  識蘊即七識界,謂眼等六識界及意界。 何等界法?蘊不攝耶?謂法界中諸無爲法。此無爲法複有八種。

  謂善法真如、不善法真如、無記法真如、虛空、非擇滅、擇滅、不動及想受滅。

  何等善法真如?

  謂無我性,亦名空性、無相、實際、勝義、法界。

  何故真如說名真如? 謂彼自性無變異故。

  何故真如名無我性?離二我故。

  何故真如名爲空性?一切雜染所不行…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無著菩薩著 廣超法師重新編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