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等自性離欲?
謂于苦受及順苦受處法生厭背性。何等損害離欲。謂習欲者暢熱惱已生厭背性。何等任持離欲。謂飽食已于諸美膳生厭背性。何等增上離欲。謂得勝處已于下劣處生厭背性。何等愚癡離欲。謂諸愚夫于涅槃界生厭背性。何等對治離欲。謂由世間出世間道斷諸煩惱。何等遍知離欲。謂已得見道者。于叁界法生厭背性。何等永斷離欲。謂永斷地地諸煩惱已生厭背性。何等有上離欲。謂世間聲聞獨覺所有離欲。何等無上離欲。謂佛菩薩所有離欲。爲欲利樂諸有情故
雲何有學?幾是有學?爲何義故觀有學耶?
謂求解脫者所有善法,是有學義,十界四處諸蘊一分,是有學。
爲舍執著求解脫我故,觀察有學。
雲何無學?幾是無學?爲何義故觀無學耶?
謂于諸學處已得究竟者所有善法,是無學義。
爲舍執著已脫我故,觀察無學。
雲何非學非無學?幾是非學非無學?爲何義故觀非學非無學耶?
謂諸異生所有善、不善、無記法。及諸學者染汙無記法,諸無學者無記法並無爲法,是非學非無學義。八界、八處全及余蘊界處一分,是非學非無學。
爲舍執著不解脫我故,觀察非學非無學。
雲何見所斷?幾是見所斷?爲何義故觀見所斷耶?
謂分別所起染汙見、疑、見處、疑處及于見等所起邪行煩惱、隨煩惱、及由見等所發身語意業,並一切惡趣等蘊界處,是見所斷義。一切一分是見所斷。
爲舍執著見圓滿我故,觀察見所斷。
雲何修所斷?幾是修所斷?爲何義故觀修所斷耶?
謂得見道後,見所斷相違諸有漏法,是修所斷義。
一切一分是修所斷。
爲舍執著修圓滿我故,觀察修所斷。
雲何非所斷?幾是非所斷?爲何義故觀非所斷耶?
謂諸無漏法除順決擇分,是非所斷。
十界四處、諸蘊一分,是非所斷。
爲舍執著成滿我故,觀察非所斷。
雲何緣生?幾是緣生?爲何義故觀緣生耶?
謂相故、分別支故、略攝支故、建立支緣故、建立支業故、支雜染攝故、義故甚深故、差別故、順逆故,是緣生義。
一切皆是緣生,唯除法界法處一分諸無爲法。
爲舍執著無因、不平等因、我法故、觀察緣生。
何等相故?
謂無作緣生故。無常緣生故。勢用緣生故。是緣生相 何等分別支故?
謂分別緣生爲十二分,何等十二?謂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及老死。
何等略攝支故?
謂能引支、所引支、能生支、所生支。
能引支者∶謂無明、行、識。
所引支者∶謂名色、六處、觸、受。
能生支者∶謂愛、取、有。
所生支者∶謂生、老死。
何等建立支緣故?
謂習氣故、引發故、思惟故、俱有故、建立支緣,隨其所應。
何等建立支業故?
謂無明有二種業∶一令諸有情于有愚癡。
二與行作緣。
行有二種業∶ 一令諸有情于諸趣中種種差別。
二與識作緣,由熏習故。
識有二種業∶ 一持諸有情所有業縛。
二與名色作緣。
名色有二種業∶ 一攝諸有情自體。
二與六處作緣。
六處有二種業∶ 一攝諸有情自體圓滿。
二與觸作緣。
觸有二種業∶ 一令諸有情于所受用境界流轉。
二與受作緣。
受有二種業∶ 一令諸有情于所受用生果流轉。
二與愛作緣。
愛有二種業∶ 一引諸有情流轉生死。
二與取作緣。
取有二種業∶ 一爲取後有,令諸有情發有取識。
二與有作緣。
有有二種業∶ 一令諸有情後有現前。
二與生作緣。
生有二種業∶ 一令諸有情名色、六處、觸、受次第生起。
二與老死作緣。
老死有二種業∶ 一數令有情時分變異。
二數令有情壽命變異。
何等支雜染攝故?
謂若無明、若愛、若取、是煩惱雜染所攝。
若行、若識、若有,是業雜染所攝。
余是生雜染所攝。 何等義故?
謂無作者義、有因義、離有情義、依他起義、無作用義、無常義、有刹那義、因果相續不斷義、因果相似攝受義、因果差別義、因果決定義、是緣起義。
何等甚深故?
謂因甚深故、相甚深故、生甚深故、住甚深故、轉甚深故,是甚深義。
又諸緣起法雖刹那滅而住可得,雖無作用緣而有功能緣可得,雖離有情而有情可得,雖無作者而諸業果不壞可得,是故甚深。
又諸緣起法,不從自生、不從他生、不從共生、非不自作、他作因生,是故甚深。
何等差別故?
謂識生差別故、內死生差別故、外谷等生差別故、成壞差別故、食持差別故、愛非愛趣分別差別故、清淨差別故、威德差別故,是差別義。
何等順逆故?
謂雜染順逆故、清淨順逆,故是說緣起順逆義。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第二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第叁
無著菩薩造 叁藏法師玄奘奉 诏譯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本事分中叁法品第一之叁 雲何緣? 幾是緣? 爲何義故觀緣耶?
謂因故、等無間故、所緣故、增上故、是緣義,一切是緣。
爲舍執著我爲因法故,觀察緣。
何等因緣?
謂阿賴耶識及善習氣、又自性故、差別故、助伴故、等行故、增益故、障礙故、攝受故,是因緣義。
自性者∶謂能作因。
自性差別者∶謂能作因差別。
略有二十種∶
一 生能作,謂識和合望識。
二 住能作,謂食望已生及求生有情。
叁 持能作,謂大地望有情。
四 照能作,謂燈等望諸色。
五 變壞能作,謂火望薪。
六 分離能作,謂鐮等望所斷。
七 轉變能作,謂工巧智等望金銀等物。
八 信解能作,謂煙望火。
九 顯了能作,謂宗因喻望所成義。
十 等至能作,謂聖道望涅槃。
十一 隨說能作,謂名想見。
十二 觀待能作,謂觀待此故于彼求欲生,如待饑渴追求飲食。
十叁 牽引能作,謂懸遠緣,如無明望老死。
十四 生起能作,謂鄰近緣,如無明望行。
十五 攝受能作,謂所余緣,如田水糞等望谷生等。
十六 引發能作,謂隨順緣,如正事王令王悅豫。
十七 定別能作,謂差別緣,如五趣緣望五趣果。
十八 同事能作,謂和合緣,如根不壞境界現前。作意正起望所生識。
十九 相違能作,謂障礙緣。如雹望谷。
二十 不相違能作,謂無障礙緣,如谷無障。
助伴者∶
謂諸法共有而生,必無缺減,如四大種及所造色隨其所應。
等行者∶謂諸法共有等行所緣必無缺減,如心心所。
增益者∶謂前際修善不善無記法故,能令後際善等諸法展轉增勝後後生起。
障礙者∶謂隨所數習諸煩惱故,隨所有惑皆得相續增長堅固,乃令相續遠避涅槃。
攝受者∶謂不善及善有漏法能攝受自體故。
何等等無間緣?
謂中無間隔,等無間故。同分、異分心心所生,等無間故,是等無間緣義。
何等所緣緣?
謂有分齊境所緣故、無分齊境所緣故、無異行相境所緣故、有異行相境所緣故、有事境所緣
故、無事境所緣故、事所緣故、分別所緣故、有顛倒所緣故、無顛倒所緣故、有礙所緣故、無礙所緣故、是所緣緣義。
何等增上緣?
謂任持增上故、引發增上故、俱有增上故、境界增上故、産生增上故、住持增上故、受用果增上故、世間清淨離欲增上故、出世清淨離欲增上故,是增上緣義。
雲何同分彼同分?幾是同分彼同分?爲何義故觀同分彼同分耶?
謂不離識彼相似根于境相續生故,離識自相似相續生故,是同分彼同分義。
色蘊一分,眼等五有色界,處一分,是同分彼同分。
爲舍執著與識相應不相應我故,觀察同分彼同分。
雲何執受?幾是執受?爲何義故觀執受耶?
謂受生、所依色故,是執受義。
色蘊一分,五有色界,處全及四一分,是執受。
爲舍執著身自在轉我故,觀察執受。
雲何根?幾是根?爲何義故觀根耶?
謂取境增上故、種族不斷增上故、衆同分住增上故、受用淨不淨業果增上故、世間離欲增上故、出世離欲增上故,是根義。
受、識蘊全,色、行蘊一分,十二界、六處全,法界、法處一分,是根。
爲舍執著增上我故,觀察根。
雲何苦苦性?幾是苦苦性?爲何義故觀苦苦性耶?
謂苦受自相故、隨順苦受法自相故、是苦苦性義。
一切一分是苦苦性。
爲舍執著有苦我故,觀察苦苦性。
雲何壞苦性?幾是壞苦性?爲何義故觀壞苦性耶?
謂樂受變壞自相故、隨順樂受法變壞自相故、于彼愛心變壞故,是壞苦性義。一切一分是壞苦性。
爲舍執著有樂我故,觀察壞苦性。
雲何行苦性?幾是行苦性?爲何義故觀行苦性耶?
謂不苦不樂受自相故、隨順不苦不樂受法自相故、彼二粗重所攝受故、不離二無常所隨不安隱故、是行苦性義、除叁界二處諸蘊一分,一切是行苦性。
爲舍執著有不苦不樂我故,觀察行苦性。
雲何有異熟?幾是有異熟?爲何義故觀有異熟耶?
謂不善及善有漏,是有異熟。
十界、四處、諸蘊一分,是有異熟。
爲舍執著能舍、能續諸蘊我故,觀察有異熟。
又異熟者,唯阿賴耶識及相應法,余但異熟生,非異熟。
雲何食? 幾是食? 爲何義故觀食耶?
謂變壞故、有變壞者境界故、有境界者希望故、有希望者取故、有取者,是食義。
叁蘊、十一界、五處一分是食,
爲舍執著由食住我故,觀察食。
又此食差別建立略有四種∶
一 不淨依止住食。
二 淨不淨依止住食。…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無著菩薩著 廣超法師重新編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