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無著菩薩著 廣超法師重新編排)▪P7

  ..續本文上一頁求不得何因苦?所悕不果生苦故。

  略攝一切。五取蘊何因苦?粗重苦故。

  如是八種,略攝爲六,謂逼迫苦、轉變苦、合會苦、別離苦、所悕不果苦、粗重苦。

  如是六種廣開爲八,若六若八平等平等。

  如說叁苦。此中八苦。爲叁攝八?八攝叁耶?展轉相攝。

  所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能顯苦苦。

  愛別離苦、求不得苦,能顯壞苦。

  略攝一切五取蘊苦,能顯行苦。

  如說二苦,謂世俗谛苦,勝義谛苦。

  

  何者世俗谛苦?何者勝義谛苦?

  謂生苦乃至求不得苦,是世俗谛苦。

  略攝一切五取蘊苦,是勝義谛苦?

  雲何苦谛共相?

  謂無常相、苦相、空相、無我相。

  何等無常相?

  略有十二,謂非有相、壞滅相、變異相、別離相、現前相、法爾相、刹那相、相續相、病等相、種種心行轉相、資産興衰相、器世成壞相。

  何等非有相?

  謂蘊界處于一切時,我、我所性常非有故。 何等壞滅相?

  謂諸行生已即滅,暫有還無故。

  何等變異相?

  謂諸行異生,由不相似相續轉故。 何等別離相?

  謂于諸行失增上力,或他所攝執爲己有。

  何等現前相?

  謂正處無常,由因隨逐,今受無常故。 何等法爾相?

  謂當來無常,由因隨逐,定當受故。 何等刹那相?

  謂諸行刹那,後必不住故。

  何等相續相?

  謂無始時來諸行,生滅相續不斷故。 何等病等相?

  謂四大時分,受命變異故。

  何等種種心行轉相?

  謂于一時起有貪心,或于一時起離貪心,如是有嗔離嗔,有癡離癡,若合若散若下若舉,若掉離掉,若不寂靜,若寂靜,若定不定,如是等心行流轉故。

  何等資産興衰相?

  謂諸興善終歸衰變故。

  何等器世成壞相?

  謂火水風叁種成壞

  有叁災頂,謂第二、第叁、第四靜慮。

  第四靜慮外宮殿等,雖無外災成壞,然彼諸天與宮殿等俱生俱滅,說有成壞。

  複有叁種中劫,所謂∶饑馑、疫病、刀兵;

  此小叁災,劫究竟位方乃出現。

  謂世界成已。

  一中劫初唯減

  一中劫後唯增

  十八中劫亦增亦減

  

  二十中劫世界正壞

  二十中劫世界壞已住

  二十中劫世界正成。

  二十中劫世界成已住。合此八十中劫爲一大劫。

  由此劫數,顯色無色界諸天壽量,如說以壽盡故、福盡故業盡故、彼彼有情從彼彼處沒。

  雲何壽盡?

  謂時死。

  雲何福盡?

  謂非時死,即非福死,以彼有情貪著定味,福力減盡因此命終。

  雲何業盡?

  謂順生受業順後受業俱盡故死 何等苦相?

  謂或叁苦、或八苦、或六苦,廣說如前,是名苦相。

  何故經說若無常者即是苦耶?

  由二分無常爲緣,苦相可了知故。

  謂生分無常爲緣,苦苦性可了知故。

  滅分無常爲緣,壞苦性可了知故。

  俱分無常爲緣,行苦性可了知故。

  即依此義薄伽梵說∶[諸行無常,諸行變壞。]

  又依此義言∶諸所有受,我說皆苦。]

  又于生滅二法,所隨諸行中,有生等八苦性可了知;故佛說言∶若無常者即是苦。

  又于無常諸行中,有生等苦可了知者,如來依此密意說言∶由無常故苦,非一切行。

  何等空相?

  謂若于是處此非有,由此理正觀爲空,若于是處余是有。

  由此理如實知有,是名善入空性,如實知者不顛倒義。

  于何處誰非有?于蘊界處常恒凝住,不變壞法我、我所等非有,由此理彼皆是空。

  于何處誰余有?即此處無我性、此我無性無我有性,是謂空性。故薄伽梵密意說言∶[有如實知有。無如實知無。]

  複有叁種空性,謂自性空性。如性空性。真性空性。

  初依遍計所執自性觀。

  第二依依他起自性觀

  第叁依圓成實自性觀

  何等無我相?謂如我論者所立我相,蘊界處非此相。由蘊界處我相無故,名無我相。故薄伽梵密意說言∶[一切法皆無我。]如世尊說∶[此一切非我所,此非我處,此非我我。]

  于如是義,應以正慧如實觀察。此言何義?

  謂于外事密意說此一切非我所。

  于內事密意說此非我處,此非我我。

  所以者何?以于外事唯計我所相,是故但遣我所。

  于內事通計我、我所相。是故雙遣我、我所。

  前說無常皆刹那相,此雲何知?如心、心所是刹那相,當知色等亦刹那相,由心執受故、等心安危故、隨心轉變故、是心所依故、心增上生故、心自在轉故、又于最後位變壞可得故、生已不待緣自然滅壞故、當觀色等亦念念滅。

  

  

  如世尊說∶[諸所有色,彼一切若四大種,若四大種所造。]

  此依何意說?依容有意說,同在一處,依此而有是造義。

  若于此聚此大種可得,當知此聚唯有此大種非余。或有聚唯一大種。或有二大種。或有乃至一切大種。所造色亦爾。若于此聚此所造色可得。當知此聚唯此非余。或有聚唯一所造色、或二所造色、或有乃至多所造色,隨其所應。

  又說粗聚色極微集所成者,當知此中極微無體,但由覺慧漸漸分析,細分損減乃至可析邊際,即約此際建立極微。

  爲遣一合想故。又爲悟入諸所有色非真實故。

  複次苦法略有八種差別,謂有廣大不寂靜苦、有寂靜苦、有寂靜不寂靜苦、有中不寂靜苦、有微薄不寂靜苦、有微薄寂靜苦、有極微薄寂靜苦、有非苦似苦住大寂靜。

  雲何廣大不寂靜苦?謂生欲界未曾積集諸善根者。

  雲何寂靜苦?謂即此已生順解脫分善根者。

  雲何寂靜不寂靜苦?謂即此爲世間道離欲已種善根者。

  雲何中不寂靜苦?謂生色界遠離順解脫分者。

  雲何微薄不寂靜苦?謂生無色界遠離順解脫分者。

  雲何微薄寂靜苦?謂諸有學。

  雲何極微薄寂靜苦?謂諸無學,命根住緣六處。

  雲何非苦似苦住大寂靜?已得究竟菩薩摩诃薩等,乘大悲願力故,生諸有中。

  複次前說死苦,死有叁種∶謂或善心死,或不善心死,或無記心死。

  善心死者,謂于明利心現行位,或由自善根力所持故、或由他所引攝故,發起善心趣命終位。

  不善心死者,謂亦于明利心現行位,或由自不善根力所持故、或由他所引攝故,起不善心趣命終位。

  無記心死者,謂若于明利心現行位,若于不明利心現行位,或由阙二緣故、或由加行無功能故,起無記心趣命終位。

  修淨行者臨命終位,于身下分先起冷觸。

  不淨行者臨命終位,于身上分先起冷觸。

  不淨行者中有生時,其相顯現如黑羊羔光,或如陰暗夜分。

  修淨行者中有生時,其相顯現如白練光,或如晴夜分。

  又此中有,在欲色界正受生位,亦從無色界命終後位,亦名意生健達縛等。極住七日或中夭。或時移轉住中有中。

  亦能集諸業,先串習力所引善等,思現行故。

  又能睹見同類有情,又中有形似當生處。

  又此中有所趣無礙,如具神通往來迅,仍于生處有所拘礙。

  又此中有于所生處,如秤兩頭低昂道理,終沒、結生時分亦爾。

  住中有中,于所生處發起貪愛,亦用余煩惱爲緣助。

  此中有身與貪俱滅,羯邏藍身與識俱生,此唯是異熟。

  自此已後根漸生長,如緣起中說。于四生類或受卵生、或受胎生、或受濕生、或受化生。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第叁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第四

  無著菩薩造 叁藏法師玄奘奉 诏譯 決擇分中谛品第一之二 雲何集谛?

  謂諸煩惱及煩惱增上所生諸業,俱說名集谛。然薄伽梵隨最勝說,若愛,若後有愛、若喜貪俱行愛、若彼彼喜樂愛、是名集谛。

  言最勝者是遍行義,由愛具有六遍行義,是故最勝。何等爲六?一事遍行、二位遍行、叁世遍行、四界遍行、五求遍行、六種遍行。

  雲何煩惱?

  謂由數故、相故、緣起故、境界故、相應故、差別故、邪行故、界故、衆故、斷故,觀諸煩惱。

  何等數故?

  謂或六或十六,謂貪、嗔、慢、無明、疑、見,十謂前五。

  見又分五,謂薩迦耶見、邊執見、邪見、見取、戒禁取。

  何等相故?

  謂若法生時,相不寂靜,由此生故身心相續不寂靜轉,是煩惱相。

  何等緣起故?

  謂煩惱隨眠未永斷故,順煩惱法現在前故、不正思惟現前起故、如是煩惱方乃得生,是名緣起。

  何等境界故?

  謂一切煩惱,還用一切煩惱爲所緣境,及緣諸煩惱事。

  又欲界煩惱,除無明、見、疑,余不能緣上地爲境。

  上地諸煩惱,不能緣下地爲境,已離彼地欲故。

  又緣滅道谛諸煩惱,不能親緣滅道爲境,唯由依彼妄起分別說爲所緣。

  又煩惱有二種∶謂緣無事及緣有事。

  緣無事者,謂見及見相應法,

  所余煩惱名緣有事。 何等相應故?

  謂貪不與嗔相應,如嗔,疑亦爾;余皆得相應。

  如貪,嗔亦爾,謂嗔不與貪、慢、見相應。

  慢不與嗔、疑相應。

  無明有二種∶

  一一切煩惱相應無明

  二不共無明。

  不共無明者,謂于谛無智。

  見不與嗔、疑相應。

  疑不與貪、慢、見相應。

  忿等隨煩惱更互不相應。

  無慚、無愧,于一切不善品中恒共相應。

  惛沈、掉舉、不信、懈怠、放逸,于一切染汙品中恒共相應。

  

  何等差別故?

  謂諸煩惱,依種種義,立種種門差別,所謂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暴流、轭、取、系、蓋、株杌、垢燒、害、箭、所有、惡行、漏、匮、熱、惱、诤、熾然、稠林、拘礙等。 結有幾種?雲何結?何處結耶?結有九種∶

  謂愛結、恚結、慢結、無明結、見結、取結、疑結、嫉結、悭結。

  愛結者∶謂叁界貪。

  愛結所系故,不厭…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無著菩薩著 廣超法師重新編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