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無著菩薩著 廣超法師重新編排)▪P8

  ..續本文上一頁叁界。

  由不厭故,廣行不善,不行諸善;由此能招未來世苦,與苦相應。 恚結者∶謂于有情苦及順苦法,心有損害。

  恚結所系故,于恚境相心不棄舍,不棄舍故,廣行不善,不行諸善,由此能招未來世苦,與苦相應。 慢結者∶即七慢,謂慢、過慢、慢過慢、我慢、增上慢、下劣慢、邪慢。

  慢者∶謂于下劣計己爲勝,或于不相似計己相似心舉爲性。

  過慢者∶謂于相似計己爲勝,或複于勝計己相似,心舉爲性。

  慢過慢者∶謂于勝己計己爲勝,心舉爲性。

  我慢者∶謂于五取蘊觀我、我所,心舉爲性。

  增上慢者∶

  謂于未得上勝證法,計己已得上勝證法,心舉爲性。

  下劣慢者∶謂于多分勝計己少分劣,心舉爲性。

  邪慢者∶

  謂實無德計己有德,心舉爲性。慢結所系故;于我我所不能了,知不了知故執我我所,廣行不善,不行諸善,由此能招未來世苦,與苦相應。

  無明結者∶

  謂叁界無智、無明結所系故,于苦法、集法、不能解了,不解了故,廣行不善,不行諸善,由此能招未來世苦,與苦相應。

  見結者∶即叁見,謂薩迦耶見、邊執見、邪見。

  見結所系故,于邪出離妄計、追求、妄興執著,于邪出離妄執著已,廣行不善,不行諸善,由此能招未來世 苦,與苦相應。

  取結者∶

  謂見取、戒禁取。

  取結所系故,于邪出離方便妄計執著,以妄執著邪出離方便故,廣行不善,不行諸善,由此能招未來世苦,與苦相應。

  疑結者∶

  謂于谛猶豫,疑結所系故,于佛、法、僧寶妄生疑惑,以疑惑故于叁寶所不修正行,以于叁寶所不修正行 故,廣行不善,不行諸善,由此能招未來世苦,與苦相應。

  嫉結者∶

  謂耽著利養,不耐他榮,發起心妒。嫉結所系故,愛重利養,不尊敬法,重利養故,廣行不善,不行諸善,由此能招未來世苦,與苦相應。

  

  悭結者∶

  謂耽著利養,于資生具其心吝惜。

  悭結所系故,愛重畜積不尊遠離。重畜積故,廣行不善,不行諸善,由此能招未來世苦,與苦相應。

  縛有叁種。謂貪縛、嗔縛、癡縛。

  由貪縛故縛諸有情令處壞苦。

  由嗔縛故縛諸有情令處苦苦。

  由癡縛故縛諸有情令處行苦。

  又依貪嗔癡故,于善加行不得自在,故名爲縛。

  隨眠有七∶

  謂欲愛隨眠、嗔恚隨眠、有愛隨眠、慢隨眠、無明隨眠、見隨眠、疑隨眠。

  欲愛隨眠者∶謂欲貪品粗重。

  嗔恚隨眠者∶謂嗔恚品粗重。

  有愛隨眠者∶謂色無色貪品粗重。

  慢隨眠者∶謂慢品粗重。

  無明隨眠者∶謂無明品粗重。

  見隨眠者∶謂見品粗重。

  疑隨眠者∶謂疑品粗重。

  若未離欲求者,由欲愛、嗔恚隨眠之所隨增。

  未離有求者,由有愛隨眠之所隨增。

  未離邪梵行求者,由慢、無明、見、疑隨眠之所隨增。

  由彼衆生得少對治,便生憍慢;愚于聖谛,虛妄計度,外、邪解脫解脫方便。

  于佛聖教、正法、毗柰耶中,猶豫疑惑。

  隨煩惱者∶

  謂所有諸煩惱皆是隨煩惱。

  有隨煩惱非煩惱,謂除煩惱所余染汙行蘊所攝一切心所法。此複雲何?謂除貪等六煩惱。所余染汙行蘊所攝忿等諸心所法。

  又貪、嗔、癡名隨煩惱,心所法由此隨煩惱隨惱于心,令不離染,令不解脫,令不斷障,故名隨煩惱。

  如世尊說∶[汝等長夜爲貪、嗔、癡隨所惱亂,心恒染汙。]

  纏有八種∶

  謂惛沈、睡眠、掉舉、惡作、嫉悭、無慚、無愧。

  數數增盛,纏繞于心,故名爲纏。謂隨修習止舉舍相及彼所依梵行等所攝淨屍羅時,纏繞于心。

  暴流有四∶謂欲暴流、有暴流、見暴流、無明暴流。

  隨流漂鼓是暴流義,隨順雜染故。

  初是習欲求者。

  第二是習有求者。

  後二是習邪梵行求者。能依、所依相應道理故。

  轭有四種∶謂欲轭、有轭、見轭、無明轭。

  障礙離系是轭義,違背清淨故,此亦隨其次第,習叁求者相應現行。

  

  取有四種∶

  謂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

  執取诤根,執取後有,是取義,所以者何?

  由貪著欲、系縛、耽染爲因,諸在家者更相鬥诤,此诤根本是第一取。

  由貪著見、系縛、耽染爲因,諸出家者更相鬥诤,此诤根本是後叁取。

  六十二見趣,是見取。

  各別禁戒、多分苦行,是戒禁取。

  彼所依止薩迦耶見,是我語取。

  由見取、戒禁取,諸外道輩更相诤論。

  由我語取,諸外道輩互無诤論,與正法者互有诤論。

  如是執著诤論根本,複能引取,後有苦異熟,故名爲取。

  系有四種∶

  謂貪欲身系、嗔恚身系、戒禁取身系、此實執取身系。

  以能障礙定意性身故名爲系,所以者何?能爲四種心亂因故,謂由貪愛財物等因令心散亂、于鬥诤事不正行爲因令心散亂、于難行戒禁苦惱爲因令心散亂、不如正理推求境界爲因令心散亂。

  蓋有五種∶

  謂貪欲蓋、嗔恚蓋、惛沈睡眠蓋、掉舉惡作蓋、疑蓋; 令善品不得顯了, 是蓋義。問于何等位,障諸善法?

  謂于樂出家位、覺邪行位、止舉舍位。

  株杌有叁∶

  謂貪株杌嗔株杌癡株杌。由依止貪嗔癡。先所串習爲方便故。成貪等行心不調順。無所堪能難可解脫。令諸有情難斷此行。故名株杌。

  垢有叁種。

  謂貪垢、嗔垢、癡垢。由依止貪嗔癡故,毀犯如是屍羅學處,由此有智同梵行者,或于聚落或閑靜處,見已作如是言;此長老作如是事,行如是行,爲聚落刺點染不淨,說名爲垢。

  燒害有叁∶

  謂貪燒害、嗔燒害、癡燒害。

  由依止貪嗔癡故,長時數受生死燒惱,故名燒害。

  箭有叁種∶

  謂貪箭、嗔箭、癡箭。

  由依止貪嗔癡故,于有、有具深起追求相續不絕,于佛法僧、苦集滅道常生疑惑,故名爲箭。

  所有有叁∶

  謂貪所有嗔所有癡所有。由依止貪嗔癡故。積畜財物有怖有怨多住散亂。故名所有

  惡行有叁∶

  謂貪惡行、嗔惡行、癡惡行。由依止貪嗔癡故。恒行身語意惡行,故名惡行。又即依此貪嗔癡門,廣生無量惡不善行故,建立叁不善根,所以者何?以諸有情愛味世間所有爲因,

  

  行諸惡行。分別世間怨相爲因,行諸惡行。執著世間邪法爲因,行諸惡行。是故此貪嗔癡,亦名惡行,亦名不善根。

  漏有叁種∶

  謂欲漏、有漏、無明漏。令心連注流散不絕。故名爲漏。此複雲何?依外門流注故立欲漏,依內門流注故立有漏,依彼二所依門流注故立無明漏。

  匮有叁種∶

  謂貪匮、嗔匮、癡匮。由依止貪嗔癡故,于有及資生具恒起追,求無有厭足。常爲貧乏,衆苦所惱,是故名匮。

  熱有叁種∶

  謂貪熱、嗔熱、癡熱。由依止貪嗔癡故,不如正理執著諸相,執著隨好;由執著相及隨好故,燒惱身心,故名爲熱。

  惱有叁種∶

  謂貪惱、嗔惱、癡惱。由依止貪嗔癡故,隨彼彼處愛樂耽著,彼若變壞便增愁歎,種種憂苦熱惱所觸,故名爲惱。

  诤有叁種∶

  謂貪诤、嗔诤、癡诤。由依止貪嗔癡故,執持刀杖,興諸戰诤,種種鬥訟,是故貪等說名爲诤。

  熾然有叁∶

  謂貪熾然、嗔熾然、癡熾然。由依止貪嗔癡故。爲非法貪大火所燒、不平等貪大火所燒及爲邪法大火所燒,故名熾然。

  稠林有叁∶

  謂貪稠林、嗔稠林、癡稠林。由依止貪嗔癡故,于諸生死根本行中,廣興染著,令諸有情感種種身,流轉五趣,是故貪等說名稠林。

  拘礙有叁∶

  謂貪拘礙、嗔拘礙、癡拘礙。由依止貪嗔癡故,顧戀身財無所覺了,樂處愦鬧,得少善法便生厭足;由此不能修諸善法,故名拘礙。

  諸如是等煩惱,義門差別無量。

  何等邪行故∶

  謂貪、嗔二煩惱。

  迷境界及見,起邪行慢。

  迷有情及見,起邪行薩迦耶見、邊執見、邪見。

  迷所知境,起邪行見取、戒禁取。

  迷諸見,起邪行疑。

  迷對治,起邪行無明。

  迷一切,起邪行。又十煩惱皆迷苦集起諸邪行,是彼因緣所依處故,又十煩惱皆迷滅道起諸邪行,由此能生彼怖畏故。

  何等界故∶

  

  謂除嗔,余一切通叁界系,嗔唯欲界系又貪于欲界與樂喜舍相應。如于欲界,于初、二靜慮亦爾。

  于第叁靜慮與樂舍相應。已上唯與舍相應。

  嗔∶與苦、憂、舍相應;

  慢∶于欲界與喜、舍相應;于初、二靜慮與樂、喜、舍相應;于第叁靜慮與樂、舍、相應;已上唯舍相應。

  如慢,薩迦耶見、邊執見、見取、戒禁取亦爾。

  邪見∶于欲界與憂、喜、舍相應;于色、無色界,隨所有受皆與相應。

  疑∶于欲界與憂、舍相應;于色、無色界隨所有受皆與相應。

  無明有二種,謂相應、不共。

  相應無明∶一切煩惱相應故,若于是處,隨所有受皆得相應。

  不共無明∶于欲界與憂、舍相應,于上界隨所有受皆得相應。

  何故諸煩惱皆與舍相應?以一切煩惱,墮中庸位方息沒故,又貪于欲界,在六識身。

  如貪,嗔、無明亦爾。

  貪于色界在四識身,于無色界在意識身。如貪,無明亦爾。

  慢、見、疑、于一切處在意識身。

  又貪、嗔、慢、于欲界緣一分事轉;如于欲界,于色、無色界亦爾。

  所余煩惱,于一切處遍緣一切事轉。

  何等衆故?

  謂二衆煩惱,一見所斷衆,二修所斷衆。

  見所斷衆,複有四種∶一見苦所斷衆、二見集所斷衆、叁見滅所斷衆、四見道所斷衆。

  欲界見苦所斷,具十煩惱;如見苦所斷,見集、滅、道所斷亦爾。

  色界見苦等四種所斷,各九煩惱,除嗔。如色界,無色界亦爾。

  如是見所斷煩惱衆,總有一百一十二煩惱。

  欲…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無著菩薩著 廣超法師重新編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