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无著菩萨著 广超法师重新编排)▪P8

  ..续本文上一页三界。

  由不厌故,广行不善,不行诸善;由此能招未来世苦,与苦相应。 恚结者∶谓于有情苦及顺苦法,心有损害。

  恚结所系故,于恚境相心不弃舍,不弃舍故,广行不善,不行诸善,由此能招未来世苦,与苦相应。 慢结者∶即七慢,谓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下劣慢、邪慢。

  慢者∶谓于下劣计己为胜,或于不相似计己相似心举为性。

  过慢者∶谓于相似计己为胜,或复于胜计己相似,心举为性。

  慢过慢者∶谓于胜己计己为胜,心举为性。

  我慢者∶谓于五取蕴观我、我所,心举为性。

  增上慢者∶

  谓于未得上胜证法,计己已得上胜证法,心举为性。

  下劣慢者∶谓于多分胜计己少分劣,心举为性。

  邪慢者∶

  谓实无德计己有德,心举为性。慢结所系故;于我我所不能了,知不了知故执我我所,广行不善,不行诸善,由此能招未来世苦,与苦相应。

  无明结者∶

  谓三界无智、无明结所系故,于苦法、集法、不能解了,不解了故,广行不善,不行诸善,由此能招未来世苦,与苦相应。

  见结者∶即三见,谓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

  见结所系故,于邪出离妄计、追求、妄兴执着,于邪出离妄执着已,广行不善,不行诸善,由此能招未来世 苦,与苦相应。

  取结者∶

  谓见取、戒禁取。

  取结所系故,于邪出离方便妄计执着,以妄执着邪出离方便故,广行不善,不行诸善,由此能招未来世苦,与苦相应。

  疑结者∶

  谓于谛犹豫,疑结所系故,于佛、法、僧宝妄生疑惑,以疑惑故于三宝所不修正行,以于三宝所不修正行 故,广行不善,不行诸善,由此能招未来世苦,与苦相应。

  嫉结者∶

  谓耽着利养,不耐他荣,发起心妒。嫉结所系故,爱重利养,不尊敬法,重利养故,广行不善,不行诸善,由此能招未来世苦,与苦相应。

  

  悭结者∶

  谓耽着利养,于资生具其心吝惜。

  悭结所系故,爱重畜积不尊远离。重畜积故,广行不善,不行诸善,由此能招未来世苦,与苦相应。

  缚有三种。谓贪缚、嗔缚、痴缚。

  由贪缚故缚诸有情令处坏苦。

  由嗔缚故缚诸有情令处苦苦。

  由痴缚故缚诸有情令处行苦。

  又依贪嗔痴故,于善加行不得自在,故名为缚。

  随眠有七∶

  谓欲爱随眠、嗔恚随眠、有爱随眠、慢随眠、无明随眠、见随眠、疑随眠。

  欲爱随眠者∶谓欲贪品粗重。

  嗔恚随眠者∶谓嗔恚品粗重。

  有爱随眠者∶谓色无色贪品粗重。

  慢随眠者∶谓慢品粗重。

  无明随眠者∶谓无明品粗重。

  见随眠者∶谓见品粗重。

  疑随眠者∶谓疑品粗重。

  若未离欲求者,由欲爱、嗔恚随眠之所随增。

  未离有求者,由有爱随眠之所随增。

  未离邪梵行求者,由慢、无明、见、疑随眠之所随增。

  由彼众生得少对治,便生憍慢;愚于圣谛,虚妄计度,外、邪解脱解脱方便。

  于佛圣教、正法、毗柰耶中,犹豫疑惑。

  随烦恼者∶

  谓所有诸烦恼皆是随烦恼。

  有随烦恼非烦恼,谓除烦恼所余染污行蕴所摄一切心所法。此复云何?谓除贪等六烦恼。所余染污行蕴所摄忿等诸心所法。

  又贪、嗔、痴名随烦恼,心所法由此随烦恼随恼于心,令不离染,令不解脱,令不断障,故名随烦恼。

  如世尊说∶[汝等长夜为贪、嗔、痴随所恼乱,心恒染污。]

  缠有八种∶

  谓惛沉、睡眠、掉举、恶作、嫉悭、无惭、无愧。

  数数增盛,缠绕于心,故名为缠。谓随修习止举舍相及彼所依梵行等所摄净尸罗时,缠绕于心。

  暴流有四∶谓欲暴流、有暴流、见暴流、无明暴流。

  随流漂鼓是暴流义,随顺杂染故。

  初是习欲求者。

  第二是习有求者。

  后二是习邪梵行求者。能依、所依相应道理故。

  轭有四种∶谓欲轭、有轭、见轭、无明轭。

  障碍离系是轭义,违背清净故,此亦随其次第,习三求者相应现行。

  

  取有四种∶

  谓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

  执取诤根,执取后有,是取义,所以者何?

  由贪着欲、系缚、耽染为因,诸在家者更相斗诤,此诤根本是第一取。

  由贪着见、系缚、耽染为因,诸出家者更相斗诤,此诤根本是后三取。

  六十二见趣,是见取。

  各别禁戒、多分苦行,是戒禁取。

  彼所依止萨迦耶见,是我语取。

  由见取、戒禁取,诸外道辈更相诤论。

  由我语取,诸外道辈互无诤论,与正法者互有诤论。

  如是执着诤论根本,复能引取,后有苦异熟,故名为取。

  系有四种∶

  谓贪欲身系、嗔恚身系、戒禁取身系、此实执取身系。

  以能障碍定意性身故名为系,所以者何?能为四种心乱因故,谓由贪爱财物等因令心散乱、于斗诤事不正行为因令心散乱、于难行戒禁苦恼为因令心散乱、不如正理推求境界为因令心散乱。

  盖有五种∶

  谓贪欲盖、嗔恚盖、惛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 令善品不得显了, 是盖义。问于何等位,障诸善法?

  谓于乐出家位、觉邪行位、止举舍位。

  株杌有三∶

  谓贪株杌嗔株杌痴株杌。由依止贪嗔痴。先所串习为方便故。成贪等行心不调顺。无所堪能难可解脱。令诸有情难断此行。故名株杌。

  垢有三种。

  谓贪垢、嗔垢、痴垢。由依止贪嗔痴故,毁犯如是尸罗学处,由此有智同梵行者,或于聚落或闲静处,见已作如是言;此长老作如是事,行如是行,为聚落刺点染不净,说名为垢。

  烧害有三∶

  谓贪烧害、嗔烧害、痴烧害。

  由依止贪嗔痴故,长时数受生死烧恼,故名烧害。

  箭有三种∶

  谓贪箭、嗔箭、痴箭。

  由依止贪嗔痴故,于有、有具深起追求相续不绝,于佛法僧、苦集灭道常生疑惑,故名为箭。

  所有有三∶

  谓贪所有嗔所有痴所有。由依止贪嗔痴故。积畜财物有怖有怨多住散乱。故名所有

  恶行有三∶

  谓贪恶行、嗔恶行、痴恶行。由依止贪嗔痴故。恒行身语意恶行,故名恶行。又即依此贪嗔痴门,广生无量恶不善行故,建立三不善根,所以者何?以诸有情爱味世间所有为因,

  

  行诸恶行。分别世间怨相为因,行诸恶行。执着世间邪法为因,行诸恶行。是故此贪嗔痴,亦名恶行,亦名不善根。

  漏有三种∶

  谓欲漏、有漏、无明漏。令心连注流散不绝。故名为漏。此复云何?依外门流注故立欲漏,依内门流注故立有漏,依彼二所依门流注故立无明漏。

  匮有三种∶

  谓贪匮、嗔匮、痴匮。由依止贪嗔痴故,于有及资生具恒起追,求无有厌足。常为贫乏,众苦所恼,是故名匮。

  热有三种∶

  谓贪热、嗔热、痴热。由依止贪嗔痴故,不如正理执着诸相,执着随好;由执着相及随好故,烧恼身心,故名为热。

  恼有三种∶

  谓贪恼、嗔恼、痴恼。由依止贪嗔痴故,随彼彼处爱乐耽着,彼若变坏便增愁叹,种种忧苦热恼所触,故名为恼。

  诤有三种∶

  谓贪诤、嗔诤、痴诤。由依止贪嗔痴故,执持刀杖,兴诸战诤,种种斗讼,是故贪等说名为诤。

  炽然有三∶

  谓贪炽然、嗔炽然、痴炽然。由依止贪嗔痴故。为非法贪大火所烧、不平等贪大火所烧及为邪法大火所烧,故名炽然。

  稠林有三∶

  谓贪稠林、嗔稠林、痴稠林。由依止贪嗔痴故,于诸生死根本行中,广兴染着,令诸有情感种种身,流转五趣,是故贪等说名稠林。

  拘碍有三∶

  谓贪拘碍、嗔拘碍、痴拘碍。由依止贪嗔痴故,顾恋身财无所觉了,乐处愦闹,得少善法便生厌足;由此不能修诸善法,故名拘碍。

  诸如是等烦恼,义门差别无量。

  何等邪行故∶

  谓贪、嗔二烦恼。

  迷境界及见,起邪行慢。

  迷有情及见,起邪行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

  迷所知境,起邪行见取、戒禁取。

  迷诸见,起邪行疑。

  迷对治,起邪行无明。

  迷一切,起邪行。又十烦恼皆迷苦集起诸邪行,是彼因缘所依处故,又十烦恼皆迷灭道起诸邪行,由此能生彼怖畏故。

  何等界故∶

  

  谓除嗔,余一切通三界系,嗔唯欲界系又贪于欲界与乐喜舍相应。如于欲界,于初、二静虑亦尔。

  于第三静虑与乐舍相应。已上唯与舍相应。

  嗔∶与苦、忧、舍相应;

  慢∶于欲界与喜、舍相应;于初、二静虑与乐、喜、舍相应;于第三静虑与乐、舍、相应;已上唯舍相应。

  如慢,萨迦耶见、边执见、见取、戒禁取亦尔。

  邪见∶于欲界与忧、喜、舍相应;于色、无色界,随所有受皆与相应。

  疑∶于欲界与忧、舍相应;于色、无色界随所有受皆与相应。

  无明有二种,谓相应、不共。

  相应无明∶一切烦恼相应故,若于是处,随所有受皆得相应。

  不共无明∶于欲界与忧、舍相应,于上界随所有受皆得相应。

  何故诸烦恼皆与舍相应?以一切烦恼,堕中庸位方息没故,又贪于欲界,在六识身。

  如贪,嗔、无明亦尔。

  贪于色界在四识身,于无色界在意识身。如贪,无明亦尔。

  慢、见、疑、于一切处在意识身。

  又贪、嗔、慢、于欲界缘一分事转;如于欲界,于色、无色界亦尔。

  所余烦恼,于一切处遍缘一切事转。

  何等众故?

  谓二众烦恼,一见所断众,二修所断众。

  见所断众,复有四种∶一见苦所断众、二见集所断众、三见灭所断众、四见道所断众。

  欲界见苦所断,具十烦恼;如见苦所断,见集、灭、道所断亦尔。

  色界见苦等四种所断,各九烦恼,除嗔。如色界,无色界亦尔。

  如是见所断烦恼众,总有一百一十二烦恼。

  欲…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无著菩萨著 广超法师重新编排)》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