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完成,這個無表色它就在哪兒維 持住,等他受果報的時候它就作用出來,然後看不到的無表色就叫“無作 業”。口業也是一樣,我罵你一句話的口業當時,也有無作業同時發生,成爲 口業的無作業。而且作業雖然過去了,這個無作業還保持住,因爲無作業繼 續,因此有宿命通的人可以看到,如此身口業,和其作無作業合起來四種, 有善與不善的業。
從用生福德罪生亦如是
這句話的意思是你造業的時候不完全是你的事情,被你造作的對象,他在 受用的時候也會影響到你,比方說,你布施我一碗飯,然後你就完成布施一 碗飯的功德,但是我有沒有吃這一碗飯就會影響你的功德,如果我吃了這一 碗飯,你得到的功德就更多,這就叫做“從用生福德”。
這裏,廣超法師說,就必須講回業力因果的程序,我們造業時影響因果的 輕重的主要因素有五種。第一個是造業的對象,佛稱爲福田。這個稻米長得 好不好不因爲你努力的耕田,也要看這塊田的本身好不好。因此你造業的對 象影響你因果的大小,所以我布施佛一粒米會比布施你一噸粒米的功德來得 大,因爲佛是很大的福田,種一點點米就可以生很多出來了,反而如果在石 頭上種一噸的稻卻也不會生粒米來,因此造業的輕重會受福田的影響。第二 個因素是造業時造了多少的量。如我布施一毛錢,一塊錢跟一百塊錢的數量 是不一樣的,也影響了業的大小。再來是造業的次數,你造業多次它就越 重。另外造業以後的心態也會有所影響,如有的人造業時很高興,但過後又
後悔了,那它所造的業就打了折扣,所以重要的是我們做善業時要有歡喜 心,要隨喜。另外一個是對方有沒有受用你的業也在影響。曾經有一個人到 佛前拼命的責備佛,等他罵到不想再罵時,佛就對他說,如果一個人吐口水 吐上天時,如果沒有人接受,是誰在接受啊?那個人就說當然是自己接受 了。而佛又說如果一個人送禮物給人,沒有人接受,那禮物又是誰的呢?那 人說自然是主人的了。所以說那個人罵了佛,而佛不接受,罵人的話就還給 那個人了。也就是說那個人有沒有接受也會影響你造業的情況,即所謂的“從 用生福德”,相反的如果是造惡業,對方有受用的話,你的因果就很重。從前 述的身口二業,裏面有分作作業與無作業,善業與不善業,再加上這個思業 (意業),一共有七個法來分別業。他說如果一個人明白諸業相,他就會明 白業力因果是怎麼回事。
業住至受報是業即爲常 若滅即無業雲何生果報
接下來就是龍樹菩薩要破有部部派佛教中的錯誤,這是一段重要的頌文, 錯誤在那裏呢?即是那個打你一巴掌的例子,即有無作業在維持。也就是說 各個部派佛教都在解釋業力怎樣從造轉到受報,他們都有一個概念,還沒受 報前,那個業力被保留住,被收起來,保留在某個地方,沒有動,叫做住。 龍樹菩薩就破它說如果業力會被保留住,到達某個時間它會出來,即業力就 爲常,這就違反了佛法中無常的道理,沒有業不能留下來。但是如果你又說 業滅了,你造的時候它就不存在了,它以後也就不能再生果報了。留下不 對,不留下來也不對,通通都不對。爲什麼呢?因爲你做了個業,並認爲有 個東西在那邊等待,它出現了,就錯在這裏了,然後你産生很多的錯誤的解 釋也跟著來了。
如芽等相續皆從種子生 從是而生果離種無相續
龍樹菩薩這樣反對後,另外一個部派進一步參于來解釋,他補充前一切有
部部派的缺點。意思是種下一顆種子,如榴連種子,後來長出果來,如榴 連。那種下種子和結果之間,那種子不見了,而變成芽等相續,即所謂長出 芽,小顆的樹葉,莖,慢慢長大,開花結果,一個接一個。就是說種子種下 去不是滅掉就沒有了,它繼續變成芽等相續下去,然後從這種相續中生成果 來(從是而生果),而不是從種子變成果。如果沒有種子呢,那些菜,莖, 花等相續就不會出生出來,即“離種無相續”,就是因爲有種子,所以一個接 一個的相續起來,即“從種有相續”。那麼從種子到有果的過程中是芽、莖、 花等在繼續維持著,而不是這個變成那個。他就是用種子結果來比喻,他說 我們動了心念來造業,然後我們的心念一個的相續一個下去,最後果就出來 了,所以離開初初造業的心,接下來的相續就沒有了。這一個部派又說,從 初初造業的心,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的繼續下去,有如芽,有如葉,有如 莖,到最後有果出來,所以他說先造業後有果,因此業力變化不斷亦不常。 爲什麼要加“不斷亦不常”這句呢?因爲所有的部派佛教都同意佛講法絕對不 會落入斷常見,他認爲如上的解釋就符合佛法,沒有斷亦沒有常。爲什麼說 沒有斷呢?因爲有相續就沒有斷,爲什麼不常呢?因爲種子已經消失了。
能成福業者是十白業道 二世五欲樂即是白業報
進一步他說,如果一個人相續的去做有福德的業,將來他會受到十種善的 業報,今世和下一世他會得到五欲的快樂,這是所謂的白業報,因造業有善 有惡,就果報有樂有苦,當講完後,龍樹菩薩就反對說:
若如汝分別其過則甚多 是故汝所說於義則不然
龍樹菩薩認爲如果業力因果的轉變像你所說的那樣相續的話,那過失是太 多了,說不完,根據你的道理是不可能的事,過失在那裏呢?廣超法師說, 業力相續的說法其過失是在次第緣,因爲前面的滅了,後面的才可以生。但 龍樹菩薩說,果還沒生時,前面的因不可滅,前面的因如果滅了,則不能成
爲果的緣,沒有所謂的次第緣,即是說如果因變成果,一個接著一個的話, 因滅了,它沒有辦法生果,如果因沒有滅,它也沒有辦法生果。因爲因滅 了,它就沒有東西了,那又怎樣生出其它的東西呢?因沒有滅的話,它也不 能生出果來,因爲它沒有次第。比如說第一秒沒有消失,怎樣會有第二秒? 但若第一秒消失了,又怎樣會生出第二秒呢?現在他說芽等相續就是次第 緣,因爲種子長出芽來,芽長出葉子,長出莖,花及結果出來,一個接著一 個相續。相續的錯誤在那裏呢?錯誤就是種子滅了,長出芽來了,是屬于次 第緣,這種道理是錯的。廣超法師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說,我們把一顆綠豆 放在水裏並不是綠豆滅了,它長出芽來,根本不是,但是執著有自性見的 人,這個變那個,然後這個部派的說法,即從初心,一念接著一念,把過去 的業帶到今天來,這樣的話,就是次第。但是我的心有時候善,有時候惡, 那這兩種心念怎樣接起來呢?善惡心怎樣能相續?所以龍樹菩薩說根本不用 解釋,根本行不通。這種說法也依然發生在大乘佛法的唯識宗。唯識宗說我 們阿賴耶識裏前有一切種子,你造業的時候就變成種子,它的一句話說“種 子熏現行,現行熏種子”,它在那邊一直在變,到最後它從阿賴耶識變成現 行,然後看到它的果報,如果是那樣的話,它也是在阿賴識裏面一念一念的 生滅,也是次第,沒辦法成立,除非阿賴耶識也是生滅的。但唯識宗有個巧 妙的說法,就是阿賴耶識沒有善惡的,因此它可以維持善惡的不同心念,這 是唯識宗高深但錯誤的理論。因此一念接著一念的相續來維持業力到受報的 見解是行不通的。
廣超法師再一強調說,只要你認爲有造業的時候,有受報的時候,有造業 這回事,有受報這回事,都是自性見,然後你會犯上很多錯誤。
廣超法師中觀講座四
如幻如夢如焰如響
續觀業品第十七
△正量業力論
今當複更說順業果報義 諸佛辟支佛聖賢所稱歎
正量部說,一切有部,經部譬喻者的業力說,都不能成立,我今應當說 正確的業力觀,即是
不失法如券業如負財物
他說從因到果之間有某種東西在維持,這個東西叫做“不失法”。他說佛 曾說過我們造了業在未結果之前,即是經過千百億劫,這個業力是不會消 失的,而這個業力是建立在非心非色的不失法上面去。因爲很多部派都這 樣說,從因到果之間,業力不是靠心念就是靠身體來續繼。譬如說我打你 一巴掌以後我就要受果報,那這個業就要靠我這邊來繼續,要嗎就靠我的 心念,要嗎就靠我的身體來繼續。因爲這是我造的業,但靠我的身體就有 個問題,因身體死了就不能繼續,若靠心念,問題是善念和惡念之間怎樣 相續?比如說我發了一個善念來布施,過後我又生起了一個惡念,兩者之 間怎樣連續起來呢?它必須斷了善念,然後才起惡念,但這樣心念就不能 相續,因此正量部就說,業果的相續就靠“不失法”,所謂不失法如世人借 錢的借券,在我們還沒有還清債務之前,這個欠單始終還是有效的。當你 還清以後,這個欠單就勾消了。正量部就說當我們造業的時候,這個行爲 是滅了,但當時就立下了這個欠單,叫不失法,被記下來了。這個不失法
在沒有還清之前,它就跟著你跑,到因緣會合之時,它就依不失法的記錄 去受這個果報,受完果報之後,不失法的欠單就無效了,就消滅了。所以 正量部就說不失法就是保證這業從因傳到果去。而這個不失法是沒有人去 記錄的,是一種法在自然的保持住。
此性則無記
這個欠單本身不可以是善的,也不可以是惡的,所以稱爲無記。因爲如 果它是善的,它就不能記你的惡業,如果它是惡的,它就不能記你的善 業,所以它本身應該是非惡非善的“無記”。因爲無記性的法,才能隨心而 轉,不問善心惡心都可以存在。它是感受果報的保證者,而本身卻不感果 報。
分別有四種
那這個不失法有四個種類,即欲界系業、色界系業、無色界系業和無漏 白淨業的不失法,其實所有部派的佛教都同意我們在叁界六道中輪回,我 們所造的種種的業都有各自的業界,如欲界有欲界的業,色界有色界的 業,各不相幹。比如你造了色界的業,他的因果不會牽連到…
《中觀講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