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維八方,也即指無邊無際的空間。“十方成佛”思想的提出,是對早期佛教教義的一項重大改革,這一理論的提出,擴大了衆生成佛的可能性和成佛的通道,提高了人們修行的積極性,因而有利于佛教在社會上廣泛流傳。
二,華藏世界的構想。《華嚴經》的另一特點,就是提出了蓮華藏世界的構想。華藏世界亦稱爲蓮華藏世界,是指自蓮花出生之世界,或指含藏于蓮花中之功德無量、廣大莊嚴的世界。又作蓮華國。這是法身佛盧遮那如來于過去世發願修菩薩行所成就的清淨莊嚴世界。即有關佛教化之境界。
唐譯十卷《華嚴經》卷八至卷十即爲“華藏世界品”。經中說:“爾時普賢菩薩告大衆言:諸佛子!此華藏莊嚴世界海是毗盧遮那如來。往昔于世界海微塵數劫修菩薩行時。一一劫中親近世界海微塵數佛,一一佛所修淨世界海微塵數大願之所嚴淨。”也就是說,華藏世界是法身如來毗盧遮那過去世修行而成就的佛國淨土。
毗盧遮那,梵名Vairocana。又譯作毗樓遮那、毗盧折那等。略稱爲盧舍那、盧遮那或遮那。意譯爲遍一切處、遍照、光明遍照、大日遍照等。據《一切經音義》卷二十一載:“毗盧遮那,雲光明遍照也;言佛于身智,以種種光明,照衆生也。或曰毗,遍也;盧遮那,光照也;謂佛以身智無礙光明,遍照理事無礙法界也。”,②原爲太陽之意,象征著佛的智慧廣大無邊,光明普照一切衆生。因此用以稱呼法身如來,以此表示曆經無量劫海之修習功德而得到之正覺智慧。
有關毗盧遮那佛,佛教各經典的記載與各宗派的解釋不完全相同。如晉譯六十卷《華嚴經》卷二“盧舍那品”、《梵網經》卷上說毗盧遮那佛爲報身佛,而《觀普賢菩薩行法經》則說爲法身佛。中國佛教天臺宗以毗盧遮那爲法身佛、盧舍那爲報身佛、釋迦佛爲應身佛,從而形成天臺宗的叁身說。法相宗立自性、受用、變化叁身說,以毗盧舍那爲自性身,盧舍那爲受用身,釋迦爲變化身,與天臺宗的叁身說略有區別。華嚴宗則是依據《華嚴經》,認爲毗盧遮那佛就是盧舍那佛,兩者只是譯名不同而已。他們還認爲此毗盧遮那佛即《華嚴經》中所說的釋迦牟尼佛的報身淨土蓮華藏世界的教主。在密教中,毗盧遮那佛即爲密教本尊大日如來,是密教最高的遵奉對象,他們認爲大日如來是佛教的理性和智慧的集中體現,是理智不二的法身佛。在密教的造像布局中,通常以毗盧遮那佛爲主尊,配以東方阿閦佛、南方寶生佛,西方阿彌陀佛和北方不空成就佛,構成五方佛的組像,稱之爲金剛界的五智如來。
華藏世界是毗盧遮那佛的國土。關于華藏世界的美妙莊嚴及其構成情況,唐譯八十卷《華嚴經》卷八“華藏世界品”中有詳細記載。據經中說,華藏世界最底層爲風輪,風輪上有香水海,海中有一大蓮華,蓮華藏世界即在此大蓮華中。華藏世界周圍有金剛輪山圍繞,堅固不壞,清淨平坦,悉以妙寶莊嚴,其中有二十重不可說微塵數之世界布列于其間,羅列成如網之圍罩,而構成世界網;各皆以衆寶莊嚴,佛則出現于其中,衆生亦充滿其間。由此可以看出蓮華藏世界構造之莊嚴,及其廣大無邊。
關于蓮華藏世界的構造,佛教各經中所說也略有不同。如《梵網經》所說蓮華臺藏世界海,是指千葉大蓮華中所含藏之世界。此世界是由千葉大蓮華所形成,此千葉大蓮花的每一葉即爲一世界,各有百億須彌山、百億四天下,及百億之南閻浮提等。此蓮花藏世界的教主是盧舍那佛,結跏趺坐于蓮華臺之上,並有千體化身爲釋迦佛,各各趺坐于一葉之上;此一千化身之釋迦佛又一一變化爲百億之菩薩釋迦,各各坐于南閻浮提菩提樹下,宣說菩薩心地法門。如此蓮花藏之一葉即一個大幹世界,由一釋迦佛所化;一葉中又含百億之四天下,一個四天下世界由一尊菩薩釋迦所化;一千大幹世界即構成一蓮花藏世界,由盧舍那佛所化之國土,其中包含了十萬億個四天下世界,稱爲蓮華臺藏世界。
關于華藏世界的出現,是佛教教義思想發展過程中的産物。華藏世界也可是十方佛土之一。而十方諸佛國土之說是在大乘佛教出現以後才形成的。小乘佛教並五十方成佛思想,當然也就沒有十方國土之說了。大乘佛教形成後,擴大了成佛的道路,出現了十方成佛思想,于是出現了十方諸佛國土,而蓮華藏世界,就是諸佛國土之一。隨著《華嚴經》的教義思想的流傳,以及華嚴信仰之弘揚,加上中國民間藝術家的巨大創造力和豐富的想象力,關于蓮華藏世界之構造也通過藝術形象在社會上流行。在佛教造像中,有毗盧遮那佛與文殊、普賢二菩薩一起組成一佛二菩薩結構的叁聖像,就是蓮華藏世界的體現。在這類造像中,當毗盧遮那佛作爲華藏世界教主時,他是結跏趺坐在千葉蓮花臺上。左手按膝,右手輕舉。每一個蓮瓣上都有一尊小化佛像,作爲蓮臺上毗盧遮那佛的本佛的現影。每一個蓮瓣象征著一個佛的國土,整個蓮臺就體現了佛經中所說的“叁千大幹世界”的狀況。唐鹹亨叁年(672年),在龍門奉先寺雕琢的大盧舍那佛像,其蓮座周匝叁層蓮瓣上,都刻有一尊尊小佛像,以表示蓮華臺藏世界。現在它已經成了龍門石窟的象征和代表。
叁,萬法唯心說的提出。在佛學理論上,《華嚴經》提出“萬法唯心”說,這也是佛學理論上一個重大突破。原來在小乘佛教時期,小乘佛教各部派大多主張“我空法有”,主張否定有情衆生個人主體的存在,而對客觀外界,則或多或少地持有肯定的意向。初期大乘佛教般若學派則針對小乘佛教的這種學說,提出了否定一切的主張,認爲一切皆空。不僅否定有情衆生主體的存在,連一切外境,一切客體都應否定。他們的理論論證方法也是采取了否定的方法。但否定一切的理論並非無懈可擊,如果否定一切連成佛的根據和可能性也被否定,那顯然對佛教本身的發展是不利的。于是大乘佛教發展到後來就出現了“真空妙有”的思想,強調主觀心識的作用,認爲主觀心識是世界萬法的本源,一切外境都是由心而生。所謂“萬法唯心”就是這個意思。而《華嚴經》中就有這種思想。
《華嚴經》在菩薩修行十地中的第六階段時,提出了“叁界所有,唯是一心”、“十二有支,皆依一心”之說。此說出現于《華嚴經》“十地品”中。“十地品”在八十卷《華嚴經》七處九會中爲第六他化自在天會。此會是說佛在他化自在天宮摩尼寶藏殿與諸大菩薩衆在一起,時有金剛藏菩薩人大智慧光明叁昧起,受佛力加持而爲與會衆生詳說菩薩修行十地的意義和修法。此二地依次爲:一歡喜地,二離垢地,叁發光地,四焰慧地,五難勝地,六現前地,七遠行地,八不動地,九善慧地,十法雲地。
菩薩修行十地的第六地即現前地:據經中說,菩薩修造至此位,可住于緣起之智,進而引發染淨無分別的最勝智現于前,所以稱爲“現前地”。曆代治華嚴者,以十地配十波羅蜜,以第六地爲般若波羅蜜,即智慧到彼岸。修行者到了此位,能住于滅盡定中。六地菩薩在般若智慧、大悲願的資持下,于定中現證法性,使佛法現前,了了明見,所以叫現前地。修行第六地多修緣起觀。《華嚴經》“十地品”在說到第六地時,廣明緣起,即說到“一心緣起”說:“叁界虛妄,但是心作。十二緣分,是皆依心……”②此說對于大乘佛教的發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乘佛教唯識學派主要思想依據就是叁界唯心,萬法唯識之說。“叁界虛妄,但是心作”,這可以說是大乘佛教唯識學派的宇宙觀,而“十二緣分,是皆依心”,則是它的人生觀。大乘佛教唯識學派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在此得到了完全的統一。
四,修行理論和修行方法。在修行理論和修行方法上面,《華嚴經》非常具體地提出並描述了大乘佛教菩薩在修行時必然經曆的各個階段以及具體行法。《華嚴經》具體將菩薩修行分爲五個階段,每個階段又各各分爲十個層次,如此則構成五十個階位。此五十個階位依次爲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如果再加上等覺、妙覺,就成了五十二位。
1,十信。十信是大乘佛教修行者修行的五十階位中,最初應當修習的十種心,這十種心在信位,修行成這十種心,能夠堅定信心,助成信行,所以稱作十信,全稱十信心,也可略稱爲十心。依諸經典所舉,十信的名稱與順序略有差異。此十信是:一信心,二念心,叁精進心,四定心,五慧心,六戒心,七回向心,八,護法心,九舍心,十願心。①
┌────┬────┬──────────────────────┐
│ │ 信心 │ 一心決定,樂欲成就 │
├────┼────┼──────────────────────┤
│ │ 念心 │ 常修六念,念佛、法、僧、戒、施及天 │
├────┼────┼──────────────────────┤
│ │ 精進心│ 聞菩薩藏,精勤修習無間善業 │
├────┼────┼──────────────────────┤
│ │ │ 于事于義系心安住,遠離一切虛僞、輕躁、憶 │
│ 四 │ 定心 │ │
│ │ │ 想分別 │
├────┼────┼──────────────────────┤
│ │ │ 聞菩薩藏,思量觀察,知一切法無我無人,自 │
│ 五 │ 慧心 │ …
《《華嚴經》思想略探(業露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