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经》思想略探(业露华)▪P2

  ..续本文上一页维八方,也即指无边无际的空间。“十方成佛”思想的提出,是对早期佛教教义的一项重大改革,这一理论的提出,扩大了众生成佛的可能性和成佛的通道,提高了人们修行的积极性,因而有利于佛教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二,华藏世界的构想。《华严经》的另一特点,就是提出了莲华藏世界的构想。华藏世界亦称为莲华藏世界,是指自莲花出生之世界,或指含藏于莲花中之功德无量、广大庄严的世界。又作莲华国。这是法身佛卢遮那如来于过去世发愿修菩萨行所成就的清净庄严世界。即有关佛教化之境界。

  唐译十卷《华严经》卷八至卷十即为“华藏世界品”。经中说:“尔时普贤菩萨告大众言:诸佛子!此华藏庄严世界海是毗卢遮那如来。往昔于世界海微尘数劫修菩萨行时。一一劫中亲近世界海微尘数佛,一一佛所修净世界海微尘数大愿之所严净。”也就是说,华藏世界是法身如来毗卢遮那过去世修行而成就的佛国净土。

  毗卢遮那,梵名Vairocana。又译作毗楼遮那、毗卢折那等。略称为卢舍那、卢遮那或遮那。意译为遍一切处、遍照、光明遍照、大日遍照等。据《一切经音义》卷二十一载:“毗卢遮那,云光明遍照也;言佛于身智,以种种光明,照众生也。或曰毗,遍也;卢遮那,光照也;谓佛以身智无碍光明,遍照理事无碍法界也。”,②原为太阳之意,象征着佛的智慧广大无边,光明普照一切众生。因此用以称呼法身如来,以此表示历经无量劫海之修习功德而得到之正觉智慧。

  有关毗卢遮那佛,佛教各经典的记载与各宗派的解释不完全相同。如晋译六十卷《华严经》卷二“卢舍那品”、《梵网经》卷上说毗卢遮那佛为报身佛,而《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则说为法身佛。中国佛教天台宗以毗卢遮那为法身佛、卢舍那为报身佛、释迦佛为应身佛,从而形成天台宗的三身说。法相宗立自性、受用、变化三身说,以毗卢舍那为自性身,卢舍那为受用身,释迦为变化身,与天台宗的三身说略有区别。华严宗则是依据《华严经》,认为毗卢遮那佛就是卢舍那佛,两者只是译名不同而已。他们还认为此毗卢遮那佛即《华严经》中所说的释迦牟尼佛的报身净土莲华藏世界的教主。在密教中,毗卢遮那佛即为密教本尊大日如来,是密教最高的遵奉对象,他们认为大日如来是佛教的理性和智慧的集中体现,是理智不二的法身佛。在密教的造像布局中,通常以毗卢遮那佛为主尊,配以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和北方不空成就佛,构成五方佛的组像,称之为金刚界的五智如来。

  华藏世界是毗卢遮那佛的国土。关于华藏世界的美妙庄严及其构成情况,唐译八十卷《华严经》卷八“华藏世界品”中有详细记载。据经中说,华藏世界最底层为风轮,风轮上有香水海,海中有一大莲华,莲华藏世界即在此大莲华中。华藏世界周围有金刚轮山围绕,坚固不坏,清净平坦,悉以妙宝庄严,其中有二十重不可说微尘数之世界布列于其间,罗列成如网之围罩,而构成世界网;各皆以众宝庄严,佛则出现于其中,众生亦充满其间。由此可以看出莲华藏世界构造之庄严,及其广大无边。

  关于莲华藏世界的构造,佛教各经中所说也略有不同。如《梵网经》所说莲华台藏世界海,是指千叶大莲华中所含藏之世界。此世界是由千叶大莲华所形成,此千叶大莲花的每一叶即为一世界,各有百亿须弥山、百亿四天下,及百亿之南阎浮提等。此莲花藏世界的教主是卢舍那佛,结跏趺坐于莲华台之上,并有千体化身为释迦佛,各各趺坐于一叶之上;此一千化身之释迦佛又一一变化为百亿之菩萨释迦,各各坐于南阎浮提菩提树下,宣说菩萨心地法门。如此莲花藏之一叶即一个大干世界,由一释迦佛所化;一叶中又含百亿之四天下,一个四天下世界由一尊菩萨释迦所化;一千大干世界即构成一莲花藏世界,由卢舍那佛所化之国土,其中包含了十万亿个四天下世界,称为莲华台藏世界。

  关于华藏世界的出现,是佛教教义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华藏世界也可是十方佛土之一。而十方诸佛国土之说是在大乘佛教出现以后才形成的。小乘佛教并五十方成佛思想,当然也就没有十方国土之说了。大乘佛教形成后,扩大了成佛的道路,出现了十方成佛思想,于是出现了十方诸佛国土,而莲华藏世界,就是诸佛国土之一。随着《华严经》的教义思想的流传,以及华严信仰之弘扬,加上中国民间艺术家的巨大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关于莲华藏世界之构造也通过艺术形象在社会上流行。在佛教造像中,有毗卢遮那佛与文殊、普贤二菩萨一起组成一佛二菩萨结构的三圣像,就是莲华藏世界的体现。在这类造像中,当毗卢遮那佛作为华藏世界教主时,他是结跏趺坐在千叶莲花台上。左手按膝,右手轻举。每一个莲瓣上都有一尊小化佛像,作为莲台上毗卢遮那佛的本佛的现影。每一个莲瓣象征着一个佛的国土,整个莲台就体现了佛经中所说的“三千大干世界”的状况。唐咸亨三年(672年),在龙门奉先寺雕琢的大卢舍那佛像,其莲座周匝三层莲瓣上,都刻有一尊尊小佛像,以表示莲华台藏世界。现在它已经成了龙门石窟的象征和代表。

  三,万法唯心说的提出。在佛学理论上,《华严经》提出“万法唯心”说,这也是佛学理论上一个重大突破。原来在小乘佛教时期,小乘佛教各部派大多主张“我空法有”,主张否定有情众生个人主体的存在,而对客观外界,则或多或少地持有肯定的意向。初期大乘佛教般若学派则针对小乘佛教的这种学说,提出了否定一切的主张,认为一切皆空。不仅否定有情众生主体的存在,连一切外境,一切客体都应否定。他们的理论论证方法也是采取了否定的方法。但否定一切的理论并非无懈可击,如果否定一切连成佛的根据和可能性也被否定,那显然对佛教本身的发展是不利的。于是大乘佛教发展到后来就出现了“真空妙有”的思想,强调主观心识的作用,认为主观心识是世界万法的本源,一切外境都是由心而生。所谓“万法唯心”就是这个意思。而《华严经》中就有这种思想。

  《华严经》在菩萨修行十地中的第六阶段时,提出了“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十二有支,皆依一心”之说。此说出现于《华严经》“十地品”中。“十地品”在八十卷《华严经》七处九会中为第六他化自在天会。此会是说佛在他化自在天宫摩尼宝藏殿与诸大菩萨众在一起,时有金刚藏菩萨人大智慧光明三昧起,受佛力加持而为与会众生详说菩萨修行十地的意义和修法。此二地依次为:一欢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

  菩萨修行十地的第六地即现前地:据经中说,菩萨修造至此位,可住于缘起之智,进而引发染净无分别的最胜智现于前,所以称为“现前地”。历代治华严者,以十地配十波罗蜜,以第六地为般若波罗蜜,即智慧到彼岸。修行者到了此位,能住于灭尽定中。六地菩萨在般若智慧、大悲愿的资持下,于定中现证法性,使佛法现前,了了明见,所以叫现前地。修行第六地多修缘起观。《华严经》“十地品”在说到第六地时,广明缘起,即说到“一心缘起”说:“三界虚妄,但是心作。十二缘分,是皆依心……”②此说对于大乘佛教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乘佛教唯识学派主要思想依据就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说。“三界虚妄,但是心作”,这可以说是大乘佛教唯识学派的宇宙观,而“十二缘分,是皆依心”,则是它的人生观。大乘佛教唯识学派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此得到了完全的统一。

  四,修行理论和修行方法。在修行理论和修行方法上面,《华严经》非常具体地提出并描述了大乘佛教菩萨在修行时必然经历的各个阶段以及具体行法。《华严经》具体将菩萨修行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各各分为十个层次,如此则构成五十个阶位。此五十个阶位依次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如果再加上等觉、妙觉,就成了五十二位。

  1,十信。十信是大乘佛教修行者修行的五十阶位中,最初应当修习的十种心,这十种心在信位,修行成这十种心,能够坚定信心,助成信行,所以称作十信,全称十信心,也可略称为十心。依诸经典所举,十信的名称与顺序略有差异。此十信是:一信心,二念心,三精进心,四定心,五慧心,六戒心,七回向心,八,护法心,九舍心,十愿心。①

  ┌────┬────┬──────────────────────┐

  │ │ 信心 │ 一心决定,乐欲成就 │

  ├────┼────┼──────────────────────┤

  │ │ 念心 │ 常修六念,念佛、法、僧、戒、施及天 │

  ├────┼────┼──────────────────────┤

  │ │ 精进心│ 闻菩萨藏,精勤修习无间善业 │

  ├────┼────┼──────────────────────┤

  │ │ │ 于事于义系心安住,远离一切虚伪、轻躁、忆 │

  │ 四 │ 定心 │ │

  │ │ │ 想分别 │

  ├────┼────┼──────────────────────┤

  │ │ │ 闻菩萨藏,思量观察,知一切法无我无人,自 │

  │ 五 │ 慧心 │ …

《《华严经》思想略探(业露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