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思想略探
业露华
《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或称《杂华经》。是大乘佛教的一部重要经典。一般认为,此经成于公元2—4世纪中叶,最初流行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中印度和西北印度。
《华严经》是一部大丛书,它的形成不是一时而成。在整部大丛书问世之前,它的一些单品曾经作为单本的经典流行于世。从汉文佛经的翻译可以看出,在大本《华严经》翻译出来之前,它的一些单品译本早在东汉之际就已经出现。如东汉支娄迦谶译的《兜沙经》就是大本《华严经》“如来名号品”的别译本,《渐备一切智德经》则是大本《华严经》“十地品”的异译。此外如《十地经》、《十住经》等还有很多。
据说《华严经》的形成,与龙树有密切的关系。龙树亦称龙猛或龙胜,是古代印度一位著名的大乘佛教学者,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据说“其母树下生之”,以龙成其道,“号曰龙树”。关于龙树的生平,综合有关资料,一般认为他是公元3世纪左右时的人。有关龙树的传记,最系统的是东晋鸠摩罗什翻译的《龙树菩萨传》。据《龙树菩萨传》,《付法藏因缘传》等记,龙树生于南印度婆罗门家,聪明博学,先学吠陀、术数、天文、地理、图纬密谶,及诸道述。后因体悟“欲为苦本,种祸之根,”于是接受佛教信仰,出家修道。三个月后,他读遍当时所能找到的所有经典,后又周游诸国,更求余经。后来他在雪域佛塔遇到一个老比丘,那老比丘授之以大乘佛教经典。①故而大乘佛教经典的出现与传播,与龙树有密切关系。他写了许多著作阐述大乘佛教思想,成为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创人。中国佛教许多宗教派,如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追述其源流,都可追述到龙树。
从现有资料分析,大致上可以看出龙树出生于南印度,他曾受案达罗大众部的感化,后在有部出家,进而受《般若经》及《华严经》的影响而弘传大乘思想。他曾游历全印度,但他的活动还是以南印度为主。关于龙树的生活年代,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但大致可以推定他主要是生活和活动于公元2世纪中叶至3世纪中叶,这已为近世大多数学者所公认。
龙树的著述有许多,主要是阐释大乘佛教中观思想的。《大正藏》中收有龙树著作二十五部,主要有:《中论颂》、《十二门论》、《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等。其中与《华严》思想关系密切的主要是《十住毗婆沙论》。
据法藏《华严经传记》中说:“佛初去后,贤圣随隐,异道竞兴,乏大乘器摄此经。在海龙王宫,六百余年未传于世。龙树菩萨入龙宫,日见此渊府,诵之在心,将出传授,因兹流布。”①这是说龙树与大乘佛教经典的关系。此外《华严经传记》又引《西域传记》说,“龙树菩萨往龙宫,见此《华严大不思议解脱经》,有三本。上本有十三千大干世界微尘数偈,四天下微尘数品;中本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万偈,四十八品。其上中二本及普眼等,并非凡力所持,隐而不传,下本见流天竺。”②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大本《华严经》的产生和传播,当在龙树之时。也就是在公元3世纪左右。在此之前,可能只是一些单品的经典在世间流传。而当龙树之时,才汇编成大型的丛书性质的典籍。第二,原来在印度或西域地区流传的《华严经》,内容非常庞大,所谓十三千大干世界微尘数偈,四天下微尘数品,只是形容数量的巨大,并不是一个实数。而译成汉语的《华严经》只是原来上本《华严经》中的极小一部分。即使汉译大本《华严经》八十卷本,也还不到下本十万颂的一半。
关于《华严经》形成的地点,印顺法师在《龙树龙宫取经考》中曾经提出,龙树龙宫取经,其地点当在南印度的安达罗王朝,具体当在靠近大海边的优陀延山,即史料上记载的乌荼国。“乌荼面临大海,被称为乌荼,可能与水有关。而优陀山,与乌荼也似乎同一语音所分出。这样,这里是大海边,是日出处,是水国,是婆楼那龙王往来的地方。龙树的人龙宫、见龙王、得塔、得经,都与此地有关。”(u
另外,从《华严经》本身来看,也可看到其中有关《华严经》流传的一些信息。《华严经》最后一品《人法界品》,记载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善财童子在“福城”听文殊师利说法,然后发心修行,从福城出发参访诸善知识。据考证,福城方位当在今印度奥里萨(即乌荼)jajpur市东北约20里处,靠近大海的一个叫Bhadraka的地方。“而Jajpur的优陀延山佛教古迹处,就是补温波耆梨的大塔处,也就是“人法界品”——“福城东”的“庄严幢娑婆林中”的“大塔庙处”。龙树传说在这里得到《华严经》,是有深切意义的。”(o
吕潋先生在《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参照日本学者高峰了洲的《华严思想史》说:“在印度,华严一类经典是当公元第二世纪中顷先流行于南方的。这只要看经文的重要部分《人法界品》以福城做根据地,并提到当地的大塔,便可了然。福城即是东南印滨海的驮那羯磔迦城,大塔又就是阿摩罗跋提塔,各有实地实物可考。而从现存大塔的栏柱铭题上看,塔建于公元130年以后,提到它的《人法界品》当然要更迟出了。”③
然而吕先生同时又指出,“《华严经》的编纂地点不会离中国太远,或者即在西域的遮拘迦国也未可知。”其依据的理由是:
1,大本华严虽然有七处九会,或七处八会,但本书是由许多单品的经典按此结构贯串而成,印度现存梵本只有《十地经》、《入法界品》、《普贤行愿品》等零部,而在大品译出之前汉译的也只是这几部独立的小品,说明《华严》可能是在西域从各小品集为大部的。
2,隋代阁那崛多和唐代玄奘都传说于阗邻界的丛山中遮拘迦国收藏着各种大乘经本,《华严》即在其内。
据此可以认为:《华严》类经典的思想,最早产生于南印度。龙树即在南印度获得有关的经典。随着他在各处游化,《华严》类经典在各处流传,最后在西域的于阗、遮拘迦国一带汇编成大本的丛书。
《华严经》在大乘佛教经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对大乘佛教思想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历代《华严》学者认为,此经主要是法身佛毗卢遮那佛说,经中描绘了毗卢遮那佛的净土莲华藏世界美丽庄严的盛况,以及毗卢遮那佛于海印三昧内,与普贤菩萨等诸多大菩萨众,为与会诸大菩萨说深奥妙法。本经的主要内容有七处八会,或七处九会,是说佛成道后在菩提场、须弥山等七个地方,藉普贤、文殊等诸大菩萨众,八次(或九次)宣说毗卢遮那佛的因行果德广大圆满,无尽无碍。经中说佛法奥义遍于十方虚空法界,及一一微尘毛端刹土。如因陀罗网,交相辉映,无穷无尽,无边无际。这就是所谓圆满*轮,称法界之谈。《华严经》的中心思想是从“法性本净”观点出发,阐发法界诸法等同一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无尽缘起等理论。在修行实践上依三界唯心说而强调解脱的关键在于心,并提出自下而上的十地说,这是修行过程中十个不同的修行阶位。修习者依十地而行,辗转增胜,最终进入佛地境界,即清净法界。
《华严经》的教义思想在中国佛教史和中国佛教思想史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中国佛教各宗派的形成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如华严思想和法相唯识学,华严思想和天台教义,华严思想和净土等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除此以外,《华严经》的思想还对中国传统思想史的发展也曾起过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宋明理学的形成,与华严思想有密切关系。宋明理学有一个基本概念,就是“理”,理学讲“天理人欲”,要人们“存天理,灭人欲”,这个“理”,本身就来自于华严思想。“理”是《华严经》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宋明理学讲的“理”是指“天理”,是指最高的真理;而华严宗讲“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等,这儿所说的“理”,指的是佛性,是真如,也是最高的,终极的真理。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此外,《华严经》中还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特点的教义思想,大致有以下这么一些:
一,十方成佛思想。首先,《华严经》中提出了“十方成佛”的思想。这一教义思想的提出,扩大了众生修行成佛的范围,把成佛的修行方法扩大到一切有情,使佛教修行者都有了成佛的希望。这在佛教教义思想发展过程中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十方成佛”思想的确立也是大乘佛教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
如《华严经·如来出现品》中说:“我等十方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同名诸佛,皆说此法。如我所说,十方世界一切诸佛亦如是说。佛子!今此会中,十方佛刹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得一切菩萨神通三昧,我等皆与授记,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刹微尘数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等亦与授记,于当来世经不可说佛刹微尘娄劫,皆得成佛。”①这儿明确提出了十方诸佛之说,以及十方成佛的思想。
在佛教思想发展史上,“十方成佛”思想的形成有一个发展过程。在原始佛教时期,佛陀释迦牟尼是一个彻底的觉悟者,是众生的导师。修行者随师而修,其修行的最高成就是成为阿罗汉,即已灭了心中的烦恼,有资格享受人天供养。在原始佛教以及后来的部派佛教时期,大家都认为世界上一个时期只能存在一个佛。在过去世曾经有过六位佛先后降生,在世间成佛,教化众生。现世的释迦牟尼佛则是第七位佛。释迦牟尼灭度之后,将来有会弥勒佛降诞,在华林园龙华树下悟道成佛,三会说法,教化众生。一个世间同时不会有两个佛,这是当时佛教义的一般看法。
大乘佛教教义在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的基础上有了重大的修正,而佛陀观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大乘佛教认为时间是无穷无尽的,空间是无边无际的。在无边无际的空间,同时存在着无数的佛国世界,因而可以有无数个佛同时住世。所谓“十方”就是指上下四…
《《华严经》思想略探(业露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