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經》思想略探(業露華)

  《華嚴經》思想略探

  業露華

  《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或稱《雜華經》。是大乘佛教的一部重要經典。一般認爲,此經成于公元2—4世紀中葉,最初流行于南印度,以後傳播到中印度和西北印度。

  《華嚴經》是一部大叢書,它的形成不是一時而成。在整部大叢書問世之前,它的一些單品曾經作爲單本的經典流行于世。從漢文佛經的翻譯可以看出,在大本《華嚴經》翻譯出來之前,它的一些單品譯本早在東漢之際就已經出現。如東漢支婁迦谶譯的《兜沙經》就是大本《華嚴經》“如來名號品”的別譯本,《漸備一切智德經》則是大本《華嚴經》“十地品”的異譯。此外如《十地經》、《十住經》等還有很多。

  據說《華嚴經》的形成,與龍樹有密切的關系。龍樹亦稱龍猛或龍勝,是古代印度一位著名的大乘佛教學者,大乘佛教中觀學派的創始人之一。據說“其母樹下生之”,以龍成其道,“號曰龍樹”。關于龍樹的生平,綜合有關資料,一般認爲他是公元3世紀左右時的人。有關龍樹的傳記,最系統的是東晉鸠摩羅什翻譯的《龍樹菩薩傳》。據《龍樹菩薩傳》,《付法藏因緣傳》等記,龍樹生于南印度婆羅門家,聰明博學,先學吠陀、術數、天文、地理、圖緯密谶,及諸道述。後因體悟“欲爲苦本,種禍之根,”于是接受佛教信仰,出家修道。叁個月後,他讀遍當時所能找到的所有經典,後又周遊諸國,更求余經。後來他在雪域佛塔遇到一個老比丘,那老比丘授之以大乘佛教經典。①故而大乘佛教經典的出現與傳播,與龍樹有密切關系。他寫了許多著作闡述大乘佛教思想,成爲大乘佛教中觀學派的創人。中國佛教許多宗教派,如天臺宗、華嚴宗,禅宗等,追述其源流,都可追述到龍樹。

  從現有資料分析,大致上可以看出龍樹出生于南印度,他曾受案達羅大衆部的感化,後在有部出家,進而受《般若經》及《華嚴經》的影響而弘傳大乘思想。他曾遊曆全印度,但他的活動還是以南印度爲主。關于龍樹的生活年代,有各種不同的說法,但大致可以推定他主要是生活和活動于公元2世紀中葉至3世紀中葉,這已爲近世大多數學者所公認。

  龍樹的著述有許多,主要是闡釋大乘佛教中觀思想的。《大正藏》中收有龍樹著作二十五部,主要有:《中論頌》、《十二門論》、《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等。其中與《華嚴》思想關系密切的主要是《十住毗婆沙論》。

  據法藏《華嚴經傳記》中說:“佛初去後,賢聖隨隱,異道競興,乏大乘器攝此經。在海龍王宮,六百余年未傳于世。龍樹菩薩入龍宮,日見此淵府,誦之在心,將出傳授,因茲流布。”①這是說龍樹與大乘佛教經典的關系。此外《華嚴經傳記》又引《西域傳記》說,“龍樹菩薩往龍宮,見此《華嚴大不思議解脫經》,有叁本。上本有十叁千大幹世界微塵數偈,四天下微塵數品;中本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萬偈,四十八品。其上中二本及普眼等,並非凡力所持,隱而不傳,下本見流天竺。”②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一,大本《華嚴經》的産生和傳播,當在龍樹之時。也就是在公元3世紀左右。在此之前,可能只是一些單品的經典在世間流傳。而當龍樹之時,才彙編成大型的叢書性質的典籍。第二,原來在印度或西域地區流傳的《華嚴經》,內容非常龐大,所謂十叁千大幹世界微塵數偈,四天下微塵數品,只是形容數量的巨大,並不是一個實數。而譯成漢語的《華嚴經》只是原來上本《華嚴經》中的極小一部分。即使漢譯大本《華嚴經》八十卷本,也還不到下本十萬頌的一半。

  關于《華嚴經》形成的地點,印順法師在《龍樹龍宮取經考》中曾經提出,龍樹龍宮取經,其地點當在南印度的安達羅王朝,具體當在靠近大海邊的優陀延山,即史料上記載的烏荼國。“烏荼面臨大海,被稱爲烏荼,可能與水有關。而優陀山,與烏荼也似乎同一語音所分出。這樣,這裏是大海邊,是日出處,是水國,是婆樓那龍王往來的地方。龍樹的人龍宮、見龍王、得塔、得經,都與此地有關。”(u

  另外,從《華嚴經》本身來看,也可看到其中有關《華嚴經》流傳的一些信息。《華嚴經》最後一品《人法界品》,記載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的故事。善財童子在“福城”聽文殊師利說法,然後發心修行,從福城出發參訪諸善知識。據考證,福城方位當在今印度奧裏薩(即烏荼)jajpur市東北約20裏處,靠近大海的一個叫Bhadraka的地方。“而Jajpur的優陀延山佛教古迹處,就是補溫波耆梨的大塔處,也就是“人法界品”——“福城東”的“莊嚴幢娑婆林中”的“大塔廟處”。龍樹傳說在這裏得到《華嚴經》,是有深切意義的。”(o

  呂潋先生在《中國佛學源流略講》中,參照日本學者高峰了洲的《華嚴思想史》說:“在印度,華嚴一類經典是當公元第二世紀中頃先流行于南方的。這只要看經文的重要部分《人法界品》以福城做根據地,並提到當地的大塔,便可了然。福城即是東南印濱海的馱那羯磔迦城,大塔又就是阿摩羅跋提塔,各有實地實物可考。而從現存大塔的欄柱銘題上看,塔建于公元130年以後,提到它的《人法界品》當然要更遲出了。”③

  然而呂先生同時又指出,“《華嚴經》的編纂地點不會離中國太遠,或者即在西域的遮拘迦國也未可知。”其依據的理由是:

  1,大本華嚴雖然有七處九會,或七處八會,但本書是由許多單品的經典按此結構貫串而成,印度現存梵本只有《十地經》、《入法界品》、《普賢行願品》等零部,而在大品譯出之前漢譯的也只是這幾部獨立的小品,說明《華嚴》可能是在西域從各小品集爲大部的。

  2,隋代閣那崛多和唐代玄奘都傳說于阗鄰界的叢山中遮拘迦國收藏著各種大乘經本,《華嚴》即在其內。

  據此可以認爲:《華嚴》類經典的思想,最早産生于南印度。龍樹即在南印度獲得有關的經典。隨著他在各處遊化,《華嚴》類經典在各處流傳,最後在西域的于阗、遮拘迦國一帶彙編成大本的叢書。

  《華嚴經》在大乘佛教經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對大乘佛教思想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曆代《華嚴》學者認爲,此經主要是法身佛毗盧遮那佛說,經中描繪了毗盧遮那佛的淨土蓮華藏世界美麗莊嚴的盛況,以及毗盧遮那佛于海印叁昧內,與普賢菩薩等諸多大菩薩衆,爲與會諸大菩薩說深奧妙法。本經的主要內容有七處八會,或七處九會,是說佛成道後在菩提場、須彌山等七個地方,藉普賢、文殊等諸大菩薩衆,八次(或九次)宣說毗盧遮那佛的因行果德廣大圓滿,無盡無礙。經中說佛法奧義遍于十方虛空法界,及一一微塵毛端刹土。如因陀羅網,交相輝映,無窮無盡,無邊無際。這就是所謂圓滿*輪,稱法界之談。《華嚴經》的中心思想是從“法性本淨”觀點出發,闡發法界諸法等同一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無盡緣起等理論。在修行實踐上依叁界唯心說而強調解脫的關鍵在于心,並提出自下而上的十地說,這是修行過程中十個不同的修行階位。修習者依十地而行,輾轉增勝,最終進入佛地境界,即清淨法界。

  《華嚴經》的教義思想在中國佛教史和中國佛教思想史的發展過程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對中國佛教各宗派的形成都曾産生過重大影響。如華嚴思想和法相唯識學,華嚴思想和天臺教義,華嚴思想和淨土等等,都有著密切的關系。除此以外,《華嚴經》的思想還對中國傳統思想史的發展也曾起過深刻的影響。特別是宋明理學的形成,與華嚴思想有密切關系。宋明理學有一個基本概念,就是“理”,理學講“天理人欲”,要人們“存天理,滅人欲”,這個“理”,本身就來自于華嚴思想。“理”是《華嚴經》中一個重要的概念。宋明理學講的“理”是指“天理”,是指最高的真理;而華嚴宗講“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等,這兒所說的“理”,指的是佛性,是真如,也是最高的,終極的真理。兩者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

  此外,《華嚴經》中還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特點的教義思想,大致有以下這麼一些:

  一,十方成佛思想。首先,《華嚴經》中提出了“十方成佛”的思想。這一教義思想的提出,擴大了衆生修行成佛的範圍,把成佛的修行方法擴大到一切有情,使佛教修行者都有了成佛的希望。這在佛教教義思想發展過程中是一個重大的突破,“十方成佛”思想的確立也是大乘佛教形成的一個重要標志。

  如《華嚴經·如來出現品》中說:“我等十方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刹微塵數同名諸佛,皆說此法。如我所說,十方世界一切諸佛亦如是說。佛子!今此會中,十方佛刹微塵數菩薩摩诃薩,得一切菩薩神通叁昧,我等皆與授記,一生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佛刹微塵數衆生,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我等亦與授記,于當來世經不可說佛刹微塵婁劫,皆得成佛。”①這兒明確提出了十方諸佛之說,以及十方成佛的思想。

  在佛教思想發展史上,“十方成佛”思想的形成有一個發展過程。在原始佛教時期,佛陀釋迦牟尼是一個徹底的覺悟者,是衆生的導師。修行者隨師而修,其修行的最高成就是成爲阿羅漢,即已滅了心中的煩惱,有資格享受人天供養。在原始佛教以及後來的部派佛教時期,大家都認爲世界上一個時期只能存在一個佛。在過去世曾經有過六位佛先後降生,在世間成佛,教化衆生。現世的釋迦牟尼佛則是第七位佛。釋迦牟尼滅度之後,將來有會彌勒佛降誕,在華林園龍華樹下悟道成佛,叁會說法,教化衆生。一個世間同時不會有兩個佛,這是當時佛教義的一般看法。

  大乘佛教教義在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的基礎上有了重大的修正,而佛陀觀就是其中重要的一個方面。大乘佛教認爲時間是無窮無盡的,空間是無邊無際的。在無邊無際的空間,同時存在著無數的佛國世界,因而可以有無數個佛同時住世。所謂“十方”就是指上下四…

《《華嚴經》思想略探(業露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