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密圓通大“准提”
(學生胡松年整理彙編,恭呈 南公懷瑾上師審核修正後定稿。2009年11月21日)
無量古法,密部別傳,簡中之簡,密中之密
“准提法”乃一門古法,亘古相傳至今。其在原始之東密與藏密裏,尚難尋得,祂是屬于密法裏的“別部”(別傳)。我們看准提佛母畫像上所寫的“七俱胝”,所謂“俱胝”,是印度當年數字的名稱,代表無量、無數、無邊,故我們可以說“代表無量、無數、無邊的佛的母法,叫做准提法”。換而言之,世上無量無數(七俱祇)的佛,都是修了“准提法”,受了准提佛母的加持力,方始成佛的。依密法來說,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修道時,也就是受到准提佛母的灌頂加持而成道的。東密與藏密的其他修法,麻煩又複雜,而且多須專修,大多數一堂法修下來,起碼要兩、叁個鍾頭,在這工商業時代,修如此的長法,時間上不太允許,只有“准提法”較爲簡略,而又概括了一切。同時,有的密法非吃素不可,有的還非出家修不成功,有的密法出家不一定修得成,在家人才修得成,諸如此類等等之修法先決要求很多。只有“准提法”均不避諱,一切不拘,不分葷素、垢淨,無論男女、在家、出家,均可修持,真方便也。八萬四千法門當中,准提佛母的修法,是密法裏頭的密法,密宗裏頭的密宗。所謂“密”,並非“秘密”不可告人。“顯宗”之所以爲顯,是因爲祂把道理都講清楚了,而“密宗”是把道理講出來仍然未能表達完全的,故稱之爲“密”,這個“密”字,應該是“奧秘難解”之義,故修密法沒有秘密。而“准提法”是密法中的別法,特別殊勝的法門,它包括了止觀、參禅與淨土,並且又能依仗上師與諸佛菩薩的加被,功效尤顯。
深不可解,唯有信入
“准提法”乃“觀音菩薩修行法門”的總法。其是簡中之簡,卻又越簡越密,即使到了十地菩薩境界,還沒能完全了解其中的奧秘,何況一般凡夫呢!故修習此法,首要在“信”,也就是全心全意,毫不懷疑。“妙覺果海,信爲能入”,信什麼?信佛、信佛法、信上師、信自己。“信爲道源功德母”,唯“信”能入,方能起修。因此要將自己的身心澈澈底底地投進去,投到本身原來圓滿具足的自性海中,毫不保留,決不懷疑,如有絲毫懷疑,成效就要大打折扣了。
傳承殊特,不可混修
南公上師所傳“准提法門”,傳承殊特, 上師曾經略爲透露其傳授“准提法”之原始因緣,即 上師昔年自峨嵋閉關下山後,再掩室于四川嘉定(樂山)五通橋多寶(如來)寺中,蒙文殊師利菩薩顯現親授。內涵性相融通及即身(生)成就奧秘。當時,即寫下了“准提法本”,並促成了往後傳授“准提法”的因緣。師誓願如世緣過百齡,得機而宣說其中全部內密,再正式傳授傳法上師之正式灌頂。不然,沒身而已。平常不易輕傳儀軌灌頂,只恐慈悲生禍害,方便出下流之故。 “准提法門”雖系古法,然 南公上師乃親蒙文殊師利菩薩顯現直接傳授,故以此傳承而言,即由此開始, 南公上師實乃本世間第一位祖師也。本法之儀軌,經由其精心規劃後,生圓二次,綿密無缺,以補古法之不足,誠乃劃時代之一大創舉。後世修習者,將因此而獲益良多。外界也有不同傳承的“准提法”相傳,其與師傳之“准提法”傳承完全不同,護法體系各異,修習的儀軌也不一樣,而密法講求依師而修,師承不一,千萬不可混爲一談,更不可胡亂混修,慎之!
降魔密咒,上師專有
念咒念到某一個境界時,准提菩薩會顯像,不過,有些是假的,是魔境變化來測驗你的,當然也有真的准提菩薩現身。這個時候,可用 南公上師傳下的秘密咒子:“嗡哈哩底噶”,得以測驗它是魔境界變化,還是真的准提菩薩的感應。念此咒二十一遍,是假的就會退去了,真的就會更明顯。一般來說,只要念叁遍以上就可以了,當然念七遍就更好,其實,只要你一起此念,如果是魔境界,它就會退了。 “嗡哈哩底噶”是 南公上師之本咒,我們知道,要證到八地以上菩薩果位的大德,方能了知其本咒,由此可見,我們學人當視上師爲現代佛,吾等何其有幸。
顯密修持各異,卻是殊途同歸
宋(遼)五臺山道【辰殳】法師《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有雲:“顯教圓宗,須要先悟毗盧法界,後依悟修滿普賢行海,得離生死證成十身無礙佛果。如病人得好藥方,須要自知分兩炮炙法則,合成服之方能除病身安。今密圓神咒,一切衆生並因位菩薩,雖不解得但持誦之,便具毗盧法界普賢行海,自然得離生死成就十身無礙佛果。如病人得合成妙藥,雖不知分兩和合法則,但服之自然除病身安。故首楞嚴經雲諸佛密咒秘密之法,唯佛與佛自相解了,非是余聖所能通達,但誦持之,能滅大過,速登聖位。又雲神咒是諸佛密印,佛佛相傳不通他解。賢首般若疏雲,咒是諸佛秘密之法,非因位所解,但當誦持不須強釋。”
密法原無密,自性本具足
密宗之所以爲密,是最顯易之理反卻不能懂,這才是真正的秘密。顯教修法大半走去惡爲善的原則,舍妄念、煩惱而求空性,然後用空性菩提去轉習氣,密宗之秘在煩惱就是菩提。學佛與成佛沒有舍棄哪一點,關心到每一位衆生,每一個人,當下我就是佛,絲毫無舍,本來就是不增也不減,無需舍棄哪一點,或空掉哪一點。所以顯教講空,在密法看起來,也只是個方便而已。禅宗六祖惠能祖師曰:“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一切衆生的自性本來具足一切,因此學佛修法乃至成佛,不需要舍棄妄念而證菩提,因爲妄念本身就是菩提,妄念、煩惱的自性本身就是非空非有,即空即有,因其不能存在,所以它“非有”,因其能生生不已,所以“非空”。顯教某些法門,往往是抓住一面,舍惡而取善,舍有而取空,或舍空而取有,都是易偏。密法同華嚴宗一樣,是合一的、圓滿的,不取不舍,不增不減,衆生本來是佛,要你自己信得過。顯教之理,是去貪嗔癡慢疑,密教之理,是非增非舍,自他不二。轉識成智,是由凡夫轉成聖人,密宗轉都不要轉,凡夫即是聖人。知道五毒本身就是佛性,看透了,修證到了,貪嗔癡慢疑就不再是五毒,轉都不要轉,而立即成就五方佛了。所以佛法中有了這門密宗,密就在這種地方。然如信不過,轉不過來,理證不到,修持不到,那就很差異了。懂得了一點密法這些空洞之理論,沒有去修證到,以爲貪嗔癡慢疑就是五方佛,便去亂用貪嗔癡慢疑,自己反而落因果下地獄而不能自救了,非常嚴重。如果誤己之外,尚且誤人,則更罪過矣!因此之故, 上師多年來,一直不願傳授密法,即此顧忌也。如今所傳密宗“准提法”,是因爲這個密宗的法同禅宗的理非常相通,尤其是華嚴宗道理,絕對相合。一即一切,任何一個法包括了一切法;一切即一,一切法皆可歸到一個。
自力融合他力,相應上師諸佛
密法的修持,在修“止觀”的目標上,與顯教差異不大,但密法還有上師與諸佛的加持的力量,自力與他力融合成一體,其效果就更爲凸顯了。師傳“准提法”之儀軌,實際上,已包含了密法中的“上師相應法”在內了,只要依法精修,自然相應上師諸佛,行久功深,一定會有感應,或有境界現前,或有某些境相(請參閱隨後附錄《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中的“驗成行相”部分)。但千萬不可被奇怪的感應所迷惑,要知道一切唯心,萬法唯識,都是自性的體、相、用。應隨時記住《華嚴經》所說的“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才能修習這個密法。我們學佛的目的是在去除貪瞋癡的習性,若是以貪婪的心去祈求,當然就得不到感應了。所謂“無貪則感應”,要把一切交給佛菩薩,交給一切衆生,才是正確的學佛心態。不僅在修法時,而且在日常生活當中,隨時與准提佛母、衆生同在,與上師諸佛相應,即使各種境界與感應到來,都應不著不取,不可執著。一知即休,知而不執,這就是修密法的要領,一執著即入魔道。要知好境亦境,若作聖解,則即落群邪了。故密法的修持,除有儀軌可循外,還必須靠有師承,而且是有經驗有成就的上師,才不致走入歧途。密宗修持須依師而修,可獲得上師的秘密心要與其口訣,並諸佛菩薩等的加持的力量,則不難由捷徑而直趨菩提。
由“一切皆有”起修,直下“五八果上圓”
佛家講的八識,是指“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與阿賴耶識”,前五識與色身有緊密關連;第六識是意識,其包含思維、感覺等;而第七識稱爲末那識,是第六意識的根,第八識是含藏識,一切過去、現在的種子、業習等等的總藏處,無論如何生死輪回,都會隨之而往,不會消失。佛法修持的初步目標,就是要轉識成智,做到智慧解脫。顯教法門多屬“六七因上轉”之修法。只要在第六意識的因地上,一轉清明了,定久了以後,第六意識沒有不轉的,亦即所謂的氣質變化,譬如說,人的脾氣變好了,比較有修養了。第六識轉了,第七識是第六識的根,當然也會跟著轉化,逐漸地,甚至生死也會有了轉機。至于色身上的奇經八脈、叁脈七輪等等,也都會轉,但是轉得很慢,因爲六七識在因上轉了以後,前五識與第八識,就沒那麼容易轉的了,盡管第六意識清明了,前五識恐怕依然故我,更談不上第八識了,因爲它們非要到證果的時候,才能完全轉化,故雲:“五八果上圓”。而“准提法”是獨特密法,由“有”起修,直接走“五八果上圓”的路子,修得如法,則可將阿賴耶識(第八識)的種子在現行中轉化了,第八識轉了,所以前五識也跟著轉。經由綿密的身、口、意叁密的修持,並藉由上師與佛菩薩的感應力量,咒語與日常生活打成一片,一切思想行爲,隨時隨地都要在有形相的規矩中,也要達到在自己沒有形相的心行中,轉變了過去、現在、未來一切種子,而成爲佛種性,其是立即轉業成就,惡業也轉成善業,善業轉成大智慧成就。不僅能悟到不生不滅的空性,就連此一業報…
《顯密圓通大“准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