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維摩經》與禅宗思想
《維摩經》《維摩經》,又稱《維摩诘所說經》、《維摩诘經》、《淨名經》、《不可思議解脫經》,凡3卷14品,後秦鸠摩羅什譯,收于大正藏第14冊,本書所論即主要依據此本。 主旨在于宣傳大乘般若空觀,批評小乘的片面性,彈偏斥小歎大褒圓。月溪禅師謂“此經是直接表示真如佛性,故與禅宗祖師所發揮者最爲吻合。六祖《壇經》所示道理,與此經共通之處甚多,曆代祖師亦多引此經言句以接後學”。《維摩诘所說經注疏全集》,月溪法師講述,菩提印經會1994年印行。 宋代張商英讀此經後,對佛教産生虔誠信仰,從此皈心佛法,深著禅味《五燈》卷18《張商英》。 莊嚴禅師一生唯舉《維摩經》偈示徒,告誡弟子:“佛語即我語,我語即佛語。”《宗鏡錄》卷1《維摩經》對禅宗影響尤巨,成爲禅宗機鋒的靈性源頭:
師卻問諸碩德曰:“行住坐臥,畢竟以何爲道?”有對:“知者是道。”師曰:““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安得知者是乎?”有對:“無分別者是。” 師曰:““善能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安得無分別是乎?”有對: “四禅八定是。”師曰:““佛身無爲,不墮諸數。”安在四禅八定邪?”衆皆杜口。《五燈》卷3《大義》
大義禅師將學植深厚的高僧挫敗,叁句答辭,都引用了《維摩經》成句,可見禅僧對《維摩經》的熟谂程度。關于此經的禅悟特質,前人和時賢揭示尤多。月溪禅師指出,《佛國品》敘佛以足指按地,“與拈花示衆無別,後世祖師棒喝,以及敲禅床等動作,皆因其旨”。《問疾品》中,“維摩知文殊來,先空其室,乃先以佛性真實本體相呈也。其次乃闡明佛性本體無病,因衆生病故病,衆生不病則病滅”。《香積品》“借彼絕對之香,以熏此會中大衆,使鹹舍有限之欲樂,證入絕對,享無限之快樂也,後世祖師擎拳、豎拂、打鼓、吹毛,皆與此同旨”。《弟子品》中,敘須菩提曾入維摩诘舍乞食,維摩诘以缽盛飯與之,湛然指出, “持空缽而往,表但見于空;以滿缽與者,表用妙有彈诃,示理不空故”,“將欲诃其滯空,示以不空,故取空缽盛滿與之”。湛然《維摩經略疏》卷4,大正藏第38冊。 其他如天女散花、芥納須彌等,更是爲禅宗屢屢征引、對勘的公案機鋒。禅僧從《維摩經》悟入者不計其數,“有僧在房內念經,師隔窗問: “阇黎,念者是甚麼經?”僧曰:“《維摩經》。”師曰:“不問《維摩經》,念者是甚麼經?”其僧從此得入。”《五燈》卷13《道膺》禅師的開示,可謂機鋒超妙,使學人跨越語言的柵欄,徹悟我佛不二,頓見本來面目。唐代詩佛王維字摩诘,其名、字均來源于《維摩經》,其詩歌更是流漾著《維摩經》不二法門的靈動;宋代蘇轼的《維摩畫像贊》,令當時禅林宗師大慧宗杲激賞不已。《維摩經》不二法門,與禅宗思想交相輝映。其超悟的哲思,精妙的譬喻,影響了禅宗思想、禅悟思維、禅宗公案機鋒,並形成了意象玲珑、羚羊挂角式的禅宗詩偈,成爲中國佛教史、詩歌史上的瑰麗景觀。
一、不二法門的內涵與特性
“維摩大士去何從,千古令人望莫窮。不二法門休更問,夜來明月上孤峰。” 《五燈》卷15《重顯》在佛教的八萬四千法門中,不二法門一似高懸于絕巅之上的皎月,爲無數禅者所景仰,它孤高迥遠,溢彩流光,超越偏正,意趣無窮。“無對毗耶彼上人,頂門有眼耀乾坤。只恁一個無言說,遍界全開不二門。” 《圓悟錄》卷10毗耶城裏的維摩诘,舉世無雙,以悟者慧眼朗照乾坤,如淵一默,大震潮音,使得宇宙人生,處處展露不二禅機!《維摩經》最重要的內涵是不二法門。“不二法門即你本心也。”《古尊宿》卷3《希運》這本心,即是維摩诘依德行所立的名字“淨名”:“此雲淨名,即是一切衆生自性清淨心。此心弗澄而自清,弗磨而自瑩,處凡而不垢,在聖而不淨,故雲自性清淨。所言“名”者,以心無形但有名故。文中所說以四海之渺氵彌攝歸毛孔,用須彌之高廣內入芥中,飛佛土于十方未移本處,擲大千于界外含識莫知……斯皆自心轉變,不動而遠近俄分;一念包容,無礙而大小相入。”《宗鏡錄》卷25《維摩經》以“不可思議”的不二法門,凝成其深邃豐厚的哲學內蘊。
1.本體的不二特性
《中論·觀因緣品》八不偈:“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維摩經》不二法門,深得中道妙谛,是對中道精神徹底貫徹所達到的境界。凡有緣起者,皆是二法,即相對法。而不二法,則代表絕對本體。不二法門是消融一切差別,使之歸于圓融平等的法門。爲了論證這種方法的合理性,經文從體用角度予以說明:“法無有比,無相待故。”《弟子品》實際理地,不落有無斷常。法性空寂,離能所,絕對待。禅宗以隽永的機語表示了對它的體證:“問:“諸上善人皆說不二法門,居士默然,意旨如何?”師雲:“無目不畫眉。””《古尊宿》卷38《守初》意爲本體無形無相,目之不存,眉將焉附。本體既然沒有表現爲外在的“目”,語言之“眉”遂失去了依托之處,所以維摩默然。“師與彥端長老吃餅餤,端曰:“百種千般,其體不二。”” 《五燈》卷10《智依》一切事物本體不二。本體不二的特性,主要表現爲:
1超越智性思量。“法離一切觀行。”《弟子品》法性空寂,擬議即錯,動念即乖,觀行不可得。禅宗用陡峻的機鋒表達了對它的體悟:“問: “文殊贊維摩不二法門意旨如何?”師雲:“問前不明問後瞎。”僧雲:“未審此意畢竟如何?”師雲:“瞎!””《古尊宿》卷8《省念》起心即錯,擬議即乖。禅師的作略,截斷衆流,斬盡葛藤。
2超越生滅影響。“佛身無爲,不墮諸數。”《弟子品》本體是無爲法,不受有爲的生滅法的製約,這在禅宗機語中也有精當的表現。“問: “佛身無爲,不墮諸數,何故佛身舍利八斛四鬥?”師雲:“你作如是見,只見假舍利,不見真舍利。””《古尊宿》卷3《希運》“佛身無爲”的佛身是法身,而非作爲有爲法的應身。有舍利的是應身佛,相對于法身來說,是見假不見真。禅宗進一步指出,這“不墮諸數”的佛身,存在于我們每個人的身上,即是我們每個人的純真佛性。明心見性,就不受生滅法的影響;否則,就會與有爲法同歸遷滅:“教中道:“佛身無爲,不墮諸數。”且道如何是無爲佛身?于此薦得,不逐四時之所遷,萬物之所變;若也不薦,人漸老,又經秋,等閑白卻少年頭!”同上卷43《克文》
3超越言語譬喻。“法離好醜,法無增損,法無生滅,法無所歸,法過眼耳鼻舌身心,法無高下,法常住不動,法離一切觀行”,“法相如是,豈可說乎?”《弟子品》“無比是菩提,無可喻故。”《菩薩品》菩提絕待,無法以任何事相來譬喻說明。絕對本體,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擬議則錯,動念即乖,所以不可言說,“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見阿閦佛品》。禅宗深得個中叁昧:“問:“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時如何?”師雲:“不與麼。”學雲:“不會,乞師指示。”師雲:“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 《古尊宿》卷36《大同》禅師以陡峻的機鋒顯示出語言的悖論性。既然本體不可以智知以識識,還要繼續追問,就會陷入知性泥潭,所以禅師用問話的本身來作答,截斷學人意路,令其自省。“問:“要急相應,唯言不二。如何是不二之言?”師曰:“更添些子得麼?””《五燈》卷10《文益》在 “不二”的本體上,添不得任何言語的塵屑。
2.不二法門的範式
從本體不二出發,由本體所産生的一切現象都不二不異。“一切衆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衆聖賢亦如也,至于彌勒亦如也。……夫如者,不二不異。…… 不二是菩提,離意法故。”《菩薩品》世間一切長短、方圓、美醜、善惡等,皆空無實體,所以萬有的實相,是超絕對待的。只要泯滅差別,能所俱泯,即可證入菩提。“入不二法門”,就是泯滅對峙雙方的矛盾性,使之歸于圓融平等。“何謂病本?謂有攀緣。從有攀緣,則爲病本。”《問疾品》攀緣指妄想對外境的攀緣,有了攀緣,便生起美惡。美惡既分,則愛憎交熾,從此陷于對立矛盾痛苦之中,而難以自拔。根除顛倒分別想,最有效的就是不二法門。《入不二法門品》中,叁十二位菩薩列了許多對立的概念,認爲如果消除了這些對立面,就進入了不二法門。其中對禅宗影響尤巨的主要有如下幾種:
1生滅不二。“生滅爲二,法本不生,今則無滅,得此無生法忍,是爲入不二法門。”生滅相待而成,本來不生,就不會有滅。有生有滅是相對,相對便是妄想。若體悟世間萬象,刹那生滅不停,了無自性,就沒有生滅。所以生滅的本身,就是不生不滅。
2自他不二。“我我所爲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無有我,則無我所,是爲入不二法門。”執著有一真實的自我,就有與我相對待的一切。而實際上我之自性本空,根本沒有真實的自我,更沒有與我相對的一切。
3垢淨不二。“垢淨爲二,見垢實性,則無淨相,順于滅相,是爲入不二法門。”垢穢實性本空,無垢無淨。《佛道品》:“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滿。布以七淨華,浴此無垢人。”禅宗認爲,真正的精神之浴,是將此清淨也要洗去: ““浴此無垢人。既是無垢人,爲什麼卻浴?”師雲:“清淨亦不立!”” 《古尊宿》卷24《洪諲》
4善惡不二。“善不善爲二,若不起善不善,入無相際而通達者,是爲入不二法門。”了知善與不善,皆無真實不變的自體,就不會産生善與不善的對立。
5明無明不二。“明無明爲二,無明實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離一切數,于其中平等無二者,是爲入不二法門。”無明的實性,就是智慧的實性,皆是空寂性,既無實在的無明可得,亦無實在的智慧可取,兩者完全平…
《禅宗思想淵源 第五章 《維摩經》與禅宗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