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帝網印禅心
——論《華嚴經》、華嚴宗對禅思禅詩的影響
吳言生
[西安]人文雜志,2000年第2期
85-91頁
--------------------------------------------------------------------------------
【作者簡介】吳言生 陝西師範大學文學研究所。副教授、文學博士
【內容提要】《華嚴經》蘊含著深邃靈動的禅悟思維。以《華嚴經》作爲宗經的華嚴宗,建構起四法界、十玄無礙、六相圓融的話語體系,這個體系以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圓融境爲根本特征。圓融既是華嚴的至境,也是禅的至境。華嚴的圓融境對禅思禅詩産生了深刻的影響,形成了禅宗詩歌的理事圓融境、事事圓融、現量直觀境。表達圓融境的禅詩,彰顯出重重無盡、圓融諧和的美感特質。具體探討《華嚴經》、華嚴宗的禅悟思維對禅思禅詩的影響,對建構21世紀的中國禅詩研究學,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關 鍵 詞】華嚴經/華嚴宗/圓融/禅思/禅詩
--------------------------------------------------------------------------------
在浩如煙海的佛教經典中,《華嚴經》素有衆經之王的盛譽,它體系雄闊,義海贍博,氣勢恢宏,妙喻紛呈,機語隽發,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華嚴宗,建構起四法界、十玄無礙、六相圓融等體系,對禅宗思想、禅宗機鋒公案、禅悟思維,禅宗詩歌産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具體探討《華嚴經》、華嚴宗的禅悟內涵對禅思禅詩的影響,是一個嶄新而重要的課題。
華嚴禅思的根本特征是圓融,表達圓融妙喻的是《華嚴經》中奇妙的帝釋天之網。它取材于印度神話,說天神帝釋天宮殿裝飾的珠網上,綴聯著無數寶珠,每顆寶珠都映現出其他珠影,並能映現出其他寶珠內所含攝的無數珠影。珠珠相含,影影相攝,重疊不盡,映現出無窮無盡的法界,呈顯出博大圓融的絢麗景觀。圓融是華嚴的至境,也是禅的至境。表達圓融境的禅詩,彰顯出帝網交光、重重無盡、圓融諧和的美感特質。
一、《華嚴經》、華嚴宗的禅悟特質
華嚴思維,是大乘圓教的悟性思維,蘊含著豐富的禅悟因子,潛蘊著豐厚的禅悟內涵,主要表現爲夢幻泡影的大乘空觀、消解分別的圓融觀念、絕言離相的禅定智慧,奠定了華嚴宗理事無理現、事事無礙觀的基礎,影響了禅思禅詩對理事圓融、事事圓融、現量直觀境的體證。以《華嚴經》作爲宗經,對《華嚴經》進行研究、持受、弘揚的華嚴宗,在汲取《華嚴》禅悟內涵的基礎上,將圓融境界予以特別強調,並集中體現于“事事無礙”、“十玄無礙”、“六相圓融”等禅悟思維中。華嚴初祖杜順立法界觀,(注:參宗密:《注華嚴法界觀門》,大正藏第45冊。)提出真空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觀等重要命題,其中以周遍含容觀最能彰顯華嚴的禅悟特色。“周遍”指遍于一切色非色處,“含容”指包容無外,無一法能超出于虛空界。事事能遍能攝,交參自在,一多無礙,大小相容。澄觀大師在法界觀的基礎上,創立了四法界之說,(注:參澄觀:《華嚴法界玄鏡》,卷1,大正藏第45冊。)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相當于周遍含容觀,謂世間萬事萬物是同一理體的隨緣顯現,故在本體上相同,相入相即,圓融無礙,重重無盡。這是華嚴的最高境界。爲表示事事無礙法界之相,華嚴宗設立了十玄無礙說。法藏的“新十玄”(注:參法藏:《華嚴經探玄記》,大正藏第35冊。)立同時具足相應、廣狹自在無礙、一多相容不同、諸法相即自在、秘密隱顯俱成、微細相容安立、因陀羅網境界、托事顯法生解、十世隔法異成、主伴圓明具德等十門,從各個角度強調圓融,以證成一切緣起之法相入相即、圓融無礙,謂萬物之間的關系,是“相即”(不離、不二,相互依存)和“相入”(在相互獨立前提下的相互包含)的關系,華嚴宗人還用六相無礙理論來闡明全體與部分、同一與差異、生成與壞滅的無盡緣起關系,(注:參法藏:《華嚴金師子章》,大正藏第45冊。)認爲萬物都具足總別、同異、成壞六種相,無差別與差別、整體與部分自在相即、圓融無礙。最能體現華嚴宗特色的是以周遍含容觀、事事無礙法界、十玄無礙、六相圓融爲內核的現象圓融論,(注:參方立天:《華嚴宗的現象圓融論》,《文史哲》1998年第5期。)它將人類精神、審美感悟提升到圓融互攝、恢宏雄闊、重重無盡、圓美諧和的境域。
《華嚴經》素有經中之王的美譽,體系恢闳,是一個偉大的詩意系統,有著詩意幻想奔放馳騁,它的一切敘述都是象征譬喻,是“由隱喻的、詩的、象征的語言所形成的精神意境。”(注:方東美:《華嚴宗哲學》,上冊第230頁,〔臺〕黎明文化公司1981年版。)《華嚴》偈語巧比妙譬,琳琅滿目,禅宗擊節“《華嚴》萬偈,祖頌千秋,俱爛漫而有文,悉精純而靡雜!”並將《華嚴經》作爲禅宗詩偈創的範本。(注:法眼:《宗門十規論》,續藏第110冊。)禅宗在充分汲取華嚴菁華的基礎上,以孤峭萬仞、棒喝截流的方式,將華嚴經院哲學式的氣氛清除殆盡,對華嚴宗旨進行創造性的轉化,使禅思詩情得到摩蕩升華。華嚴詩學象征的目的,在于把一切萬有的差別、對立性、矛盾性等等多元的世界,都綜合貫串起來,成爲一個廣大和諧的體系。廣大和諧的圓融觀念,影響到禅思禅詩的根本特征。禅宗通過對華嚴菁華的創造性汲取、轉換,使禅詩呈顯出圓融無礙、帝網交光的美感特質。
二、禅詩的時空圓融境
現象圓融是華嚴的極致,而在所有現象中,最有代表性是時間與空間。華嚴強調時間的圓融,在雙向的涵容互攝中,過現未的對峙都被廓除:“過去一切劫,安置未來今。未來現在劫,回置過去世”(《華嚴經》卷59)。對個中叁昧,禅宗有深切的體悟。僧問志端:“如何是禅師?”志端答:“今年旱去年”(《景德傳燈錄》卷22)。現在被回置到了過去,時間的單向流向變成了雙向互攝:
擊水魚頭痛,穿林宿鳥驚。黃昏不擊鼓,日午打叁更。(注:宋普濟著:《五燈會元》,卷12,中華書局1984年版。下引簡稱《五》。)
黃昏雞報曉,半夜日頭明。驚起雪獅子,瞠開紅眼睛(《五》卷16)按照華嚴宗旨,魚水林鳥渾然一體,因此擊水穿林,魚痛鳥驚。更鼓本來應當夜間(黃昏)敲擊,可偏偏在日午之時,響起了報道叁更的鼓聲!雞聲在黃昏之時叫起,報道早晨的到來。半夜太陽出來,把大地映得通明。驚起了白雪做成的獅子,瞪開了紅紅的眼睛!不但時間互攝,而且萬物都處在同時具足相應的關系之中。黃昏與清晨、半夜與正午、白雪與紅日都處在帝網無盡的緣起互攝之中。雞鳴、日出、獅驚、睛瞠,構成了一幅幅生趣盎然的畫面。
《華嚴經》時間圓融觀念的另一個重點是一念萬年的觀念:“無量劫一念,一念無量劫”(晉經卷43)。將時間的長短打成一片。禅宗對此有極其透徹的體證。清遠《延促自爾》詩雲:
春日春山裏,春事盡皆春。春光照春水,春氣結春雲。春客春情動,春詩春更新。唯有識春人,萬劫元一春。(注:宋頤藏主集:《古尊宿語錄》,中華書局1994年版。下引簡稱《古》。)此詩疊用“春”字,表達了作者時時處處春意滿懷的法喜。之所以有這樣的春情春懷,是因爲他有一顆“識春”的心,春在亘古如斯的花開花落,滄海桑田;春在刹那變滅的草際煙光,花底禽啭。祖秀的禅詩則兼括了時間圓融的叁際回互與一念萬年兩重意蘊:
枯木岩前夜放華,鐵牛依舊臥煙沙。侬家鞭影重拈出,一念回心便到家。(《五》卷18)枯木綻花,是柘萎與新生的互攝;夜晚開花,是夜晚與白晝的互攝;鐵牛臥煙沙,是無情與有情的互攝;一念到家,是一念與曠劫的互攝……在剿絕思量的禅境中,蘊含著華嚴圓融的至妙境。
華嚴圓融將大小之相予以徹底破除,呈現出毛端納世界、大小相安處的超悟境界,且特別強調被一微塵、一毛孔、一毛端所攝入事物的原真性,這成爲華嚴最富特色的空間觀念:“一一毛孔中,億刹不思議。種種相莊嚴,未曾有近隘”(《華嚴經》卷10)。廣狹無礙,相即自在。一微塵、一毛孔之中,有無數大海、億萬佛刹,以及須彌鐵圍所組成的蓮花藏世界。不論是大海、佛刹、須彌、衆生,容于一微塵、一毛孔時,都不失其本來相,絲毫沒有壓迫狹隘之感。這種空間圓融觀對禅宗影響尤巨,對一花一世界的圓融境,禅僧頌道:
平等觀諸子,家門不二開。客程無是處,浪迹總歸來。法寶名如意,禅朋號善財。共遊華藏界,寰宇一塵埃(《古》卷45《不二》)。詩意謂佛陀對衆生一視同仁,呼喚流浪者早日歸來。只要泯除了相對觀念,體證到圓融之境,就能夠進不二門,踏故鄉土。起心分別,逐物迷己,人生便漂泊無依,漂泊的心渴望回到精神故裏,當遊子回到故鄉時,恍如善財童子進入了彌勒樓閣,看到的是珠網交輝的莊嚴絢爛圖景。當他進入了珠光疊映的一真法界後,便體證到寰宇收攝于一塵的圓融禅趣。
按照華嚴諸法互具的宗旨,時間與空間互融互攝,時間上沒有過現,空間上沒有彼此,“無邊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終不離于當念”,(注:李通玄:《新華嚴經論》,卷1,大正藏第36冊。)熔成了華嚴時空一如境。把宇宙當作一個由時間度加上叁維空間的四度時空連續區,是現代相對論宇宙觀的基礎。要客觀地了解宇宙,時空二者便不可分開。一切時間的量度,其實是空間的量度。禅者對時空的認識是“因物故有時…
《華嚴帝網印禅心——論《華嚴經》、華嚴宗對禅思禅詩的影響》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