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分燈時代的禅詩
二、永嘉大師的《證道歌》
吳言生
[臺灣]東大圖書公司,《經典禅詩》,2002年11月初版
第5—27頁
二、 永嘉大師的《證道歌》
永嘉玄覺是慧能的嫡傳弟子,雖然只在曹溪停留了“一宿”,卻是明心見性的覺悟者,所以有“一宿覺”的美稱。他的《證道歌》是禅門脍炙人口的佳作。它是禅宗詩歌的宏篇巨製,幾近叁百行,一千八百七十六字,就篇幅來說,堪稱《全唐詩》之最。
《證道歌》,顧名思義,是明心見性的證悟者,所抒發的正知正見。永嘉玄覺爲了避免後學解行錯謬,慈悲地標示出解脫的道路。它包蘊深厚,有佛教哲理,有禅悟體驗,有求道要訣。以下主要參考耕雲先生的《不二法門•證道歌淺釋》中的相關文字,作一簡釋。
君不見,
絕學無爲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摒絕世間俗學,離絕出世間聖解,不以有爲法修持至道,無心合道的“閑道人”,無妄想可斷,無真理可求。當他徹見了本來面目之時,不但根塵情識皆是佛性,連這個虛幻不實的色身,也成了常住不壞的法身。正可謂“明與無明,其性不二;不二之性,是爲實性。”
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五陰浮雲空去來,叁毒水泡虛出沒。
當回歸于生命的本源,則除了澄明圓滿的本心之外,別無一物可得。這澄明圓滿的本心,就是本源自性,就是純真的佛性。障蔽本心的色、受、想、行、識五種陰霾,原本不有,當體是空。由五陰派生出的貪、嗔、癡叁毒,也不過偈緣生緣滅的水上泡沫一樣,雖有而不實,倏起倏滅。
證實相,無人法,刹那滅卻阿鼻業。
若將妄語诳衆生,自招拔舌塵沙劫。
徹見宇宙實相,頓斷無始無明,則我空法亦空。前塵往事,頓如夢覺;無間地獄,全成淨土。永嘉大師唯恐淺見生疑不信,發下誓說:如果用虛假的言語來欺瞞衆生,等于自食無量劫數拔舌地獄的苦果。
頓覺了,如來禅,六度萬行體中圓。
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禅宗是“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曆僧祗獲法身”的頓悟法門。明心見性,頓悟本心,便是證得了“如來禅”,便圓滿地具備了六度萬行的河沙功德。“前塵緣影”,執著于虛幻的表象,如夢的人生就會輪回于六道,一旦獲得了生命的覺醒,則大千世界,如漚生漚滅。
無罪福,無損益,寂滅性中莫問覓。
比來塵境未曾磨,今日分明須剖析。
徹見本源之時,身心世界尚不可得,更無罪福、損益可言。過去塵鏡沒有揩磨,被客塵煩惱所覆蓋,以致于不能煥顯其本有的光明。如今垢盡光現,鑒照分明,就不妨解剖分析,弄個清清楚楚了。
誰無念,誰無生?若實無生無不生。
喚取機關木人問,求佛施功早晚成。
誰能于內不起思念,對外不生感受?果真如此,則一切沒有生命的東西,也跟活的人一樣了。如果抑念求無念,便是沈空守寂的二乘;自閉求無生,乃是灰心滅智的外道。無生是就體上講,無不生是從相上講。真正的無生,能生起一切萬法。如果將無念無生片面理解一念不起,那麼不妨找個木頭人來問一問,看看它什麼時候能修成佛道。
放四大,莫把捉,寂滅性中隨飲啄。
諸行無常一切空,即是如來大圓覺。
空掉這個地、水、火、風四大假合的肉體,不要過于執著這具臭皮囊,且隨緣任運,饑餐困眠。徹底明見諸行無常,一切皆空,便是生命的圓滿覺醒,也是佛的圓覺智慧。
決定說,表真乘,有人不肯任情征。
直截根源佛所印,摘葉尋枝我不能。
之所以斬釘截鐵地這樣明明白白地宣說,是爲了彰顯最上一乘的真實法門。偏偏有一些焦芽敗種之人,不肯信受,以私心蔔度聖智,對明心見性的頓悟法門,妄加評謗,肆意攻讦。殊不知直截了當地窮溯萬法根源,洞悉法界的實相,是佛所印證的。如果著相求法,舍本逐末,則是我不願做的事。
摩尼珠,人不識,如來藏裏親收得。
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顆圓光色非色。
珍貴的摩尼寶珠,雖然很多人都不知道,卻是實實在在收藏在如來藏的妙明真心裏的。六根解脫之時,發出神妙作用,彰顯真空不空。自性光明圓滿,非色非空,不生不滅。圓滿晶瑩,普照大千。
淨五眼,得五力,唯證乃知誰可測。
鏡裏看形見不難,水中捉月爭拈得。
明心見性之時,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立得清淨,入眼無非佛性,,由此證得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這五種金剛力。這一切,唯有親證,才能知其叁昧,僅靠常情是難以測度。見性之人,心如明鏡,無物不鑒;小智之徒,執著外物,如水中捉月,到底成空。
常獨行,常獨步,達者同遊涅槃路。
調古神清風自高,貌悴骨剛人不顧。
明見本心的禅者,我法二見已斷,理事二障已斷,雖行走在鬧市之中,也如入無人之境,宛如獨行獨步一樣,自在潇灑地行走在心無起滅的涅槃大道上。悟者不離本源,格調高古,不近權勢,風致高華。而世俗以貌取人,對那些面色憔悴,個性耿直的達者開士,也不願多看一眼。
窮釋子,口稱貧,實是身貧道不貧。
貧則身常披縷褐,道即心藏無價珍。
佛家弟子,言必稱“貧僧”,這是由于他們追求至道,而從來不計較物質的生活。他們雖然經常披著破爛的短襖,心中卻藏有自性的無價珍寶。
無價珍,用無盡,利物應時終不吝。
叁身四智體中圓,八解六通心地印。
無價的自性珍寶,具有無量、無際功德、妙用,利益有情,接引有緣,永遠都不會匮乏,不會吝惜。六祖說,“叁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四智是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見性成佛後,八識融歸佛性,皆得解脫,故曰“八解”。六通即是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盡等六種神通,它們都不離人的一念真心。
上士一決一切了,中下多聞多不信。
但自懷中解垢衣,誰能向外誇精進。
具有大根器的人,能一了百了。而中士、“下士聞道,大笑之”,聽得愈多,疑惑愈重,于明心見性,毫無裨益。只要從自身解除因業障而形成的垢衣,才能使珍貴的寶珠顯現。起心精進,即落有爲,更何況向外自誇精進,更是于見道無補了。
從他謗,任他非,把火燒天徒自疲。
我聞恰似飲甘露,銷融頓入不思議。
自性真空,不受薰染,一任他人誹謗、非難,無損正法絲毫。就好像癡人好架火燒天,自取疲累,徒然勞苦而已。見性之人對待毀譽與誹謗、恩恩與怨怨、醍醐與毒藥,都如同啜飲清醇的甘露,一一融歸于不思議的圓覺性海。
觀惡言,是功德,此則成吾善知識。
不因讪謗起怨親,何表無生慈忍力。
惡言無自性,無明所變現,並不真實。何況平等法中,一切聲音悉皆平等。倘若生起分別念,便是徒增煩惱。能勘破惡緣,當下便是善知識。見性之人,安住無生法忍,八風不動,怨親平等,唯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不能因爲是讪謗,便産生對它生起冤親的態度。一切皆處于平等法中,無冤親的分野,表現爲同體大悲,就是慈忍力。
宗亦通,說亦通,定慧圓明不滯空。
非但我今獨達了,河沙諸佛體皆同。
通曉祖師機法,精通佛教義理,由定發慧,定慧等持,就不會沈空守寂。明心見性,非我獨能,一切衆生都不例外。恒河沙數的諸佛,與衆生的自性本來平等無二。
師子吼,無畏說,百獸聞之皆腦裂。
香象奔波失卻威,天龍寂聽生欣悅。
宣揚佛法,如同雄獅哮吼,百獸懾服。香象(二乘及未登地的菩薩)聽了最上乘法,平素的自恃與傲慢頓時冰消瓦解;天龍(登地菩薩)聽了這最上乘法,印證自己內證境界,無比親切,格外溫馨。
遊江海,涉山川,尋師訪道爲參禅。
自從認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幹。
古德大事未明,不辭辛勞,走遍千山萬水,走遍千山萬水,磨破芒鞋布衲,只爲尋求明眼宗師,通過參禅了卻大事。信受了曹溪六祖禅法之後,生死遂不再幹懷萦慮。
行亦禅,坐亦禅,語默動靜體安然。
縱遇鋒刀常坦坦,假饒毒藥也閑閑。
我師得見然燈佛,多劫曾爲忍辱仙。
在行住坐臥、語默動靜都可以參禅,都不失安祥的心態。用不離體,體自安然。了脫生死之人,縱是利刃相加,毒藥也逼,也襟懷坦蕩,意態安閑。本師釋迦牟尼,因地以優缽羅花供養燃燈佛,並布發掩泥供燃燈佛行過,得以受記成佛。他多劫以前也曾修過忍辱般若波羅蜜。
幾回生,幾回死,生死悠悠無定止。
自從頓悟了無生,于諸榮辱何憂喜。
一切衆生,皆有生死,這種生死是分段生死,即永恒生命的分段現象,此一段是生,彼一段是死。人的一生被這個分段生死現象所支配,不能自作主宰。如果頓悟自性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
《經典禅詩 第一章 前分燈時期的禅詩 二、永嘉大師的《證道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