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淺釋▪P6

  ..續本文上一頁德、要功德,那是功德麼?不是,明確告訴你沒有功德,只是人天福報。進入菩薩地才是功德,連一果羅漢都是你的功德,沒有功德哪來的道業?世俗人凡愚,認爲供養誰有功德,如何如何有功德。事實上,什麼時候成菩薩了,才有真功德,佛是兩足尊。

  著名的五千人離席,爲什麼要退呢?因爲業習深重,想聽佛法都聽不了,聽佛法就鬧心。現在也有這樣人,一聽佛字,他都難受。佛經上講過,凡是這樣人,都從不善道而來,業報重。別跟他計較,不要和他比,自己業報自己了。要化度還得化度有緣衆生,佛不度無緣之人,佛不能替你修道,不能直接把你拿到佛國土去,道是你自己修的。罪業深重的人要忏悔業障,去掉業報。佛說業報深重的這些人還增上慢,驕傲的誰的話都不想聽。我們學佛人,跟佛學什麼?學佛的智慧。有的人未得謂得、未證謂證,修到四禅天,得少爲足。因爲他們進入禅定後易招引一些魔事,所以出現這些不奇怪,五千人離席,世尊不加阻攔。佛把這些人叫焦芽敗種,焦芽敗種不能發芽,長不出苗,這樣人將來也不能續佛慧命。看種子發黴了,不能發芽,就不能長出好的莊稼苗來,本來修的不好,發心挺大,一實際行就往窄了走,很多人都犯這個毛病,這個世間的事情太難了。這時佛說他們走了更好,我們這個會上沒有了雜枝雜葉,都是有果位的,真修的人留在這了,而且純潔了這個學佛人的隊伍。

  我告訴你:學佛別求轟動效應,你別以爲有一萬人來聽法我就高興,有一人聽法嫌這太少。我告訴你實話,你能把這一個人度到極樂世界去,不少;一萬人聽法一個沒度走,不如給一個人講法真實。所以佛講法,不以數量多少爲標准,而是講“修一個,成一個”來的真實。爲什麼我發願有一個聽《楞嚴經》、《法華經》、《金剛經》的我都給講?離席的五千人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佛講一叫業報重;二是增上慢人,所以他們離席,但問題出在哪裏?佛說的對不對?肯定對。用今天的話告訴你們一句:這些人犯的毛病是知見障,他們認爲自己這個對,他們這麼修就可以,順著小乘人的路子修下去就行了,別人說什麼法我也不想聽。現在犯這個毛病的人特別多,按書本咬文嚼字,拿這把尺子衡量別人。自認爲掌握了佛法,用這個“法”度量別人。一量就出毛病,爲什麼?因爲我們每個人都是衆生,不是佛,你說你拿佛的標准來量我們,不是太擡舉我們了麼?衡量你的話,你別生氣,說一句“謝謝,擡舉我了”,一笑而過。

  因爲這些人有知見障,帶著知見障看這世間其它人,你也不是佛,他也不是佛,那還跟你學啥呀?你們講的我也不聽了,因爲你不是佛。但是他不問自己是不是佛,心外求法,典型的知見障,現在這樣的人有,而且相當多。遇到了怎麼辦?不去理、不去探討、不去爭論、不去分別,咱們修咱自己的,你坐你的,修你的道,他研究他的佛家理論,互不幹擾,殊途同歸。他既然讀了佛經,將來也有成熟的那一天,將來也能成菩薩,只不過時間有所差異。他今天是小苗剛出土,你已經開花結果,你非讓他去開花結果,他不可能做到。學佛一定要和當下聯系起來,這樣才有意義,否則佛經是佛經,你是你,只種善根沒開花結果。

  佛對舍利弗說:如來很少說這個大法、這種妙法、這種世間第一法。《華嚴經》是從龍宮取來的,不是在這個世間講的。講《法華經》如昙花一現很少見,這一生就講這一次,這個世界多少劫才值佛住世一次?人很難遇著,這種佛法很難聽聞,你們要相信佛說的話。佛是如語者、實語者、從不虛妄,不隨意講法。這個隨意講法是根據你的根基不同、聽衆不同而講的法。給有修證的人講法就要按照佛經的意趣來講;有的人沒皈依佛門或剛皈依,對佛家的事情了解有限,也想聽一聽佛法。由于他沒修沒證,你就不能講現在這些。你們看到那天有一位博士生、一位研究生來聽法,他們世間的學問很高,但論學佛,都是初學者。我就得把佛法用世間的語言淺顯地講出來,這樣他們才能接受,這就叫善巧方便。根據聽法的對象而講,按照聽法人的平均水平,又照顧到少數。“隨意”就是和衆生的根基相宜,而不是想啥說啥。

  佛講法本來是意趣難解,但是用比喻說、方便說,用種種方便讓你聽明白。你說講六度萬行,格式簡單。不講這佛經叁藏十二部,理論東西也沒有,光是打坐、念佛,然後一果、二果…到成佛,一篇紙就寫下,不到十分鍾就講完了。當然不行。這麼簡單的講也不容易相信,所以佛沒有辦法,只能是善巧方便。根基千差萬別,講的法門、度脫的方法也千差萬別。

  諸法實相不是我們思維上的東西,佛講法是把出世間的智能變成世間的語言說出來,用世間的語言理解出世間的智能,倒過來理解的快。現代人認爲釋迦牟尼佛太了不起,科學家也認爲他了不起,用科學研究不了、證知不了,又否認不了。說明他是超時代的,神通和科學是二回事,所以出世間的東西用科學無法解釋。

  這時佛講:雖然是這樣,諸佛世尊爲一大因緣故出現于世。不是說佛妙麼?佛說我爲什麼來到這個世界?十方諸佛爲什麼來到這個世界?爲一大因緣故來到這個世界。佛說爲什麼呢?諸佛世尊欲令衆生開、示、悟、入佛知見,得清淨故。因爲這些衆生無佛知見,沒有佛知見就是知見障,衆生知見就是顛倒的,貪、瞋、癡、慢、疑、殺、盜、淫、妄、酒,這個是他們認爲是正常的。佛是讓衆生出離這些顛倒知見,出離這個娑婆世界,到清淨的佛國土去,樹立正知、正見。所以“佛妙”是說佛的任務,佛來是要讓讓衆生聽到佛的法音,知道佛的知見得清淨。示佛知見,是讓你堅固信心,讓你相信有佛世尊,不懷疑,讓衆生出離,然後佛知見。讓你去悟,用思維想不是悟,只有通過修行自己,在定中觀察才能使自己開悟,找到自己的真心。用我們真心去看待佛法,去證知、驗證佛法,才叫悟佛知見。

  所以是讓你聽聞佛法、相信佛法,讓你悟到佛法,出離這個世界,讓你入佛知見才是目的。四個知見度脫衆生,信、解、行、證四個次第,證才是入佛知見。只有這樣信、解、行、證才能脫離這個世界。

  什麼是一大因緣?就是度脫這些有緣衆生。你現在修道,廣結善緣,將來就有無量衆生需要你度,凡是你吃過的、殺過的、傷害過的,對你有恩的、有仇的都需要你去度,否則這些衆生沒人度。因爲他們和佛沒緣,和你有緣。和你有緣,你不去度誰去度?佛度咱們是和咱們有緣,佛不度沒人度,所以我們要感佛恩,佛修成了沒忘了咱們這些有緣衆生。

  佛爲什麼對舍利弗說教化菩薩?因爲諸佛周圍都是菩薩圍繞。我以前講過,諸報身佛周圍都是十地菩薩,沒有聲聞、緣覺。聲聞、緣覺在咱們這個世界,化身佛國土有,在欲界、色界、無色界;但是在報身佛國土沒有。佛講完《法華經》以後,留下一些解脫的方法,將度脫這些聲聞、緣覺的任務交給了諸菩薩去完成。一些菩薩乘願來到這個世間弘法,請佛放心,他們將來擁護《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王菩薩、彌勒菩薩都在這個世界住世,都在度脫衆生,給衆生做榜樣。這些大菩薩還有一些化身菩薩都承諾要報佛恩,都來化度衆生。所以佛說諸佛如來教化的都是菩薩,唯一佛的知見度脫衆生,讓衆生了解佛的知見是什麼。爲什麼?佛是世間的覺悟者,衆生是迷誤者, 一字覺就是佛;一字迷就是衆生。要讓衆生知道宇宙之中是有佛道可成的,可以解除衆生之苦。如來唯一佛乘才能永恒,和宇宙同存,離開唯一佛乘都不可能永恒,唯一佛才是宇宙的徹底覺悟者。怎麼成菩薩、成佛?要發菩提心、修菩薩道,去成就,但是菩薩還不是佛乘,是行菩薩道的菩薩,不是世間的徹底覺悟者,還有無明未破,還有一個情字。所以說倒駕慈航,度脫衆生,這些菩薩都能成佛,從一地開始的菩薩一定能成佛。這些菩薩其心堅固,什麼事情也改變不了這些菩薩力、信仰力、修行力、堅固力。這些菩薩說的是誰的法?說的是佛法,示現的是佛法,不是菩薩法。佛說唯一佛乘,別無余乘,說聲聞、緣覺都是方便說。

  佛對舍利弗說:一切十方諸佛都是這樣,唯一佛乘。只不過是衆生的根基不同,要講聲聞、講緣覺、講叁乘,不講這叁乘直接成佛能成麼?越過聲聞能成菩薩麼?不能。越過菩薩能成佛麼?也不能。所以說,佛講叁乘法門讓衆生去修證,從一果羅漢開始。未來的佛出現于世的時候,也要以無量言詞比喻演說諸法,雖然說叁乘,但目的都是一個。

  佛對舍利弗說:十方無量百千億佛國土中多所饒益,使衆生得到安樂。爲什麼說衆生不說聲聞、緣覺呢?因爲有諸天王,各種天衆,泛指衆生是指聽法華會的這些衆生和有機會讀誦、修行佛法的衆生。佛住世時有很多人不知佛法,現在有人聽聞佛法卻不信,等于沒聽到一樣。因爲唯一佛乘得究竟,得一切種智,諸佛爲了教化菩薩示現叁乘,逐漸的按層次、按等級慢慢的一點點趨向菩薩,入菩薩地才知道唯一佛乘,無有余乘。佛說:過去諸佛是這樣,我現在是這樣,未來佛還是這樣。衆生種種貪欲,身心所著不好改,習氣太重,隨著本性,衆生的因緣不同,根性不同,所需要的法門又不同。現在末法的修行人糟糕,正法住世時不管哪個法門都是“學佛的一家人”;到了像法以後有了分別—我修密的、他修禅、你修律,修禅的內部也有爭論,修密的內部也爭論,學淨的不服學禅的,學禅的不服學密的,互相不服。說實在的,都是從一個師尊傳承的,有…

《妙法蓮華經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