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失利益,故不務速說。于是隨力爲說谛、緣,令其漸得正見。正見者,令見實相也。
迦葉當知下,以譬喻合之。
其雲所出,一味之水。喻佛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也。
所潤是一,而各滋茂。佛法是一,所受不同,乃果有差別。
「佛亦如是 出現于世 譬如大雲 普覆一切 既出于世 爲諸衆生 分別演說 諸法之實 大聖世尊 于諸天人 一切衆中 而宣是言 我爲如來 兩足之尊 出于世間 猶如大雲 充潤一切 枯槁衆生 皆令離苦 得安隱樂 世間之樂 及涅槃樂 諸天人衆 一心善聽 皆應到此 觐無上尊 我爲世尊 無能及者 安隱衆生 故現于世 爲大衆說 甘露淨法 其法一味 解脫涅槃 以一妙音 演暢斯義 常爲大乘 而作因緣 我觀一切 普皆平等 無有彼此 愛憎之心 我無貪著 亦無限礙 恒爲一切 平等說法 如爲一人 衆多亦然 常演說法 曾無他事 去來坐立 終不疲厭 充足世間 如雨普潤 貴賤上下 持戒毀戒 威儀具足 及不具足 正見邪見 利根鈍根 等雨法雨 而無懈倦」
佛亦如是,如大雲雨,出于世間普覆一切。佛爲度衆生,分別演說諸法實相。
佛于天人大衆中,宣說我是如來應供正遍知,福慧兩足,能令一切衆生離苦得樂。
甘露淨法,其法一味。其法一味者,諸法實相一相。此諸法實相,爲大乘而作因緣。
如來觀一切衆生,普皆平等。佛以平等心觀一切衆生,佛無愛憎貪著之心。恒爲一切衆生,平等說法。
如爲一人。其平等心無分彼此,猶如對一人說法一般。縱有多人,亦如對一人說法,無分彼此。
世尊說法,無有疲厭,無休無歇,無分貴賤利鈍,平等地普施法雨。
「一切衆生 聞我法者 隨力所受 住于諸地 或處人天 轉輪聖王 釋梵諸王 是小藥草 知無漏法 能得涅槃 起六神通 及得叁明 獨處山林 常行禅定 得緣覺證 是中藥草 求世尊處 我當作佛 行精進定 是上藥草」
人天轉輪聖王,釋乃欲界天,梵乃色界天,是小藥草。
知無漏法,至及得叁明,乃聲聞乘,獨處山林,至得緣覺證,是中藥草。
求世尊處,向無上佛道,行精進定,是上藥草。
「又諸佛子 專心佛道 常行慈悲 自知作佛 決定無疑 是名小樹 安住神通 轉不退輪 度無量億 百千衆生 如是菩薩 名爲大樹」
小樹大樹系喻菩薩。
專心佛道,求無上佛道也。求無上佛道者,慈悲一切衆生也,是爲小樹。
安住神通,登地菩薩。轉不退*輪,普度十方無量衆生,是名大樹。
「佛平等說 如一味雨 隨衆生性 所受不同 如彼草木 所禀各異 佛以此喻 方便開示 種種言辭 演說一法 于佛智慧 如海一渧 我雨法雨 充滿世間 一味之法 隨力修行 如彼叢林 藥草諸樹 隨其大小 漸增茂好 諸佛之法 常以一味 令諸世間 普得具足 漸次修行 皆得道果 聲聞緣覺 處于山林 住最後身 聞法得果 是名藥草 各得增長 若諸菩薩 智慧堅固 了達叁界 求最上乘 是名小樹 而得增長 複有住禅 得神通力 聞諸法空 心大歡喜 放無數光 度諸衆生 是名大樹 而得增長 如是迦葉 佛所說法 譬如大雲 以一味雨 潤于人華 各得成實 迦葉當知 以諸因緣 種種譬喻 開示佛道 是我方便 諸佛亦然 今爲汝等 說最實事 諸聲聞衆 皆非滅度 汝等所行 是菩薩道 漸漸修學 悉當成佛」
法本是一,機有高下。佛平等說法,而衆生隨其根機,所受不同。佛隨宜方便開示,皆實相一法,而衆生所得不同。雖然不同,卻如大海之一渧,同一鹹味。
迦葉當知,佛爲開示一乘佛道,方便說叁乘法。諸佛亦如我一樣,方便說叁乘。時至現在,方爲汝等說實相法。汝等所行四谛十二因緣,其實皆是一佛乘之方便,漸漸修學,皆當作佛。
好象小學、中學皆大學之方便。讀小學時,即讀大學之開始。非是在小學、中學以外,另有大學。而大學者,即小學、中學之終極目的。
授記品第六
授記亦曰受記、受決、受、記別(記)。
授記是與記作佛,受記是受佛與記。
受決是決定作佛。
受,即是別,了別之義,了別當來作佛也。
記別,佛記弟子成佛之事,分別劫數、國土、佛名、壽命等事,謂爲記別。 記有通記、別記之分。通記者,不記時間、名號、國土等。如雲一切衆生皆當作佛,是通記意。別記者,記時間、名號、國土等。
或者有人會問:一切法無有決定,授記豈非定法?如《淨名經》雲,從如生得記?從如滅得記?如無生滅,則知無記。又如《思益經》雲,願不聞記名。又如《大品》雲,受記是戲論。如此說來,授記雲何解釋?
答:有五種理由。
一、法有世谛與第一義谛,第一義谛起隨緣用便名世谛,世谛無性便名第一義谛。故第一義谛即世谛,世谛即第一義谛。授記是世谛邊說,非第一義谛邊說。第一義谛即世谛,焉得無記?世谛即第一義谛,焉得有記?
二、記與無記,破見不破法。若見有記,若見無記,此見應破,非破記與無記。
叁、若執有所得心,記亦應破,無記亦應破。若會無所得義,記則是實權,無記是權實。
四、菩薩修因,必應得果,故應授記。若不與記,則是撥無因果。然因赅果海,果徹因源,因果一如。若會此義,記亦得,不記亦得。若不會此義,記亦失,不記亦失。
五、如行惡記叁塗,行善記人天,四谛記聲聞,因緣記緣覺,功德圓滿記佛。焉得無記?諸經雲無記者,從第一義谛說也。
「爾時世尊說是偈已。告諸大衆唱如是言。我此弟子摩诃迦葉。于未來世當得奉觐叁百萬億諸佛世尊。供養恭敬尊重贊歎。廣宣諸佛無量大法。于最後身得成爲佛。名曰光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國名光德。劫名大莊嚴。佛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國界嚴飾無諸穢惡瓦礫荊棘便利不淨。其土平正。無有高下坑坎堆阜。琉璃爲地寶樹行列。黃金爲繩以界道側。散諸寶華周遍清淨。其國菩薩無量千億。諸聲聞衆亦複無數。無有魔事。雖有魔及魔民。皆護佛法。」
世尊先與摩诃迦葉授記。摩诃迦葉當來作佛,號光明如來應供正遍知,十號具足。國名光德,劫名大莊嚴。佛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國界嚴飾下,言其依報莊嚴。其國有菩薩聲聞等叁乘衆,既有叁乘衆,當知光明佛亦說叁乘法。彼國無有魔事,雖有魔及魔民,但皆護佛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告諸比丘 我以佛眼 見是迦葉 于未來世
過無數劫 當得作佛 而于來世 供養奉觐 叁百萬億 諸佛世尊 爲佛智慧 淨修梵行 供養最上 二足尊已 修習一切 無上之慧 于最後身 得成爲佛 其土清淨 琉璃爲地 多諸寶樹 行列道側 金繩界道 見者歡喜 常出好香 散衆名華 種種奇妙 以爲莊嚴 其地平正 無有丘坑 諸菩薩衆 不可稱計 其心調柔 逮大神通 奉持諸佛 大乘經典 諸聲聞衆 無漏後身 法王之子 亦不可計 乃以天眼 不能數知 其佛當壽 十二小劫 正法住世 二十小劫 像法亦住 二十小劫 光明世尊 其事如是」
偈中所頌,皆如長行。
菩薩成佛之最後身,系等覺菩薩位,上生兜率,下生人間,菩提樹下,成最正覺。化緣圓滿,入于涅槃。不過諸佛不畢竟入于涅槃,以法身不生不滅故。
乃以天眼,不能數知。天眼可以見物。五眼中慧眼不能見物,慧眼只是心觀,假名曰眼而已。有人竟謂慧眼能見,彼不知不見有爲法,不見無爲法,不見一切法,名爲慧眼也。
「爾時大目犍連。須菩提。摩诃迦栴延等。皆悉悚栗。一心合掌瞻仰尊顔。目不暫舍。即共同聲。而說偈言 大雄猛世尊 諸釋之法王 哀愍我等故 而賜佛音聲 若知我深心 見爲授記者 如以甘露灑 除熱得清涼 如從饑國來 忽遇大王 心猶懷疑懼 未敢即便食」
大目犍連、須菩提、摩诃迦旃延等,見佛與大迦葉授記,因聯想到自己,不知自己道果如何,深懷疑懼,故悚栗不安。
大雄猛世尊,稱贊佛智慧威猛。諸釋之法王,釋是世尊之族姓。
如從饑國來,是設譬喻。謂雖與迦葉相匹類,但未蒙佛授記作證,心猶懷疑懼也。
「若複得王教 然後乃敢食 我等亦如是 每惟小乘過 不知當雲何 得佛無上慧 雖聞佛音聲 言我等作佛 心尚懷憂懼 如未敢便食 若蒙佛授記 爾乃快安樂 大雄猛世尊 常欲安世間 願賜我等記 如饑須教食」
若複得王教,謂若蒙與記,乃敢自信也。
每每思惟小乘之過失,無作佛之分。今聞佛言,聲聞人亦當作佛,但未蒙佛別記,未敢自信。願佛賜我等記,如饑須教,方敢食也。
「爾時世尊。知諸大弟子心之所念。告諸比丘。是須菩提。于當來世。奉觐叁百萬億那由他佛。供養恭敬尊重贊歎。常修梵行具菩薩道。于最後身得成爲佛。號曰名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劫名有寶。國名寶生。其土平正。頗梨爲地寶樹莊嚴。無諸丘坑沙礫荊棘便利之穢。寶華覆地周遍清淨。其土人民皆處寶臺珍妙樓閣。聲聞弟子無量無邊。算數譬喻所不能知。諸菩薩衆無數千萬億那由他。佛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其佛常處虛空爲衆說法。度脫無量菩薩及聲聞衆」
須菩提當來見叁百萬億那由他佛,供養贊歎。修清淨梵行,具足行六波羅蜜的菩薩道。于最後身成佛,號曰名相,十號具足。
劫名有寶,國名寶生。其依報清淨莊嚴,頗梨爲地。頗梨是一種玉石。彼佛亦有叁乘衆,說叁乘法。
佛壽十二小劫,正法、像法,各住世二十小劫。以其因地解空第一故,所以常處虛空,爲衆說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衆 今告汝等 皆當一心 聽我所說 我大弟子 須菩提者 當得作佛 號曰名相 當供無數 萬億…
《妙法蓮華經講記 卷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