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種,即法陀羅尼、義陀羅尼、忍陀羅尼、咒陀羅尼。
無礙辯才亦有四種,即法無礙辯、義無礙辯、辭無礙辯、樂說無礙辯。菩薩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于菩提心中攝無量法義,名義無礙辯智。一切無量諸法,悉入菩提心,是名法無礙辯智。實無文字,而說文字,是名辭無礙辯智。不可說法,說不斷絕,是名樂說無礙辯智。
微渧先墮,是說請佛雨大法雨之前,而菩薩先隨順說法。如大雨之前,必先降微渧也,故曰微渧先墮。
開涅槃門扇解脫風。無生無滅名曰涅槃,離苦得樂名曰涅槃,得安隱處名曰涅槃,離惑業苦息諸塵勞名曰涅槃。故《大般涅槃經》略雲,雲何涅槃,善男子,如人饑餓,得少飯食,名爲安樂,如是安樂亦名涅槃……。
所謂解脫者,遠離一切系縛也。故涅槃者,即是解脫。解脫者是無爲法,無爲法者不生不滅,不老不死,不破不壞,非有爲法。所謂有爲法者,是有生住異滅相也。解脫者不生不滅,故非有爲法。如是之法,名曰如來入大涅槃,故涅槃者,即解脫也。
《大般涅槃經》有雲,無疾病即真解脫,無死者即是甘露,是甘露者即真解脫。解脫者名無動法,解脫者名不可取,解脫者名一味,解脫者名清淨,解脫者即是平等,解脫者名無異處,解脫者名到彼岸,解脫者除諸煩惱,解脫者名滅諸愛不雜淫欲,解脫者離我我所,解脫者無所畏,解脫者伏諸放逸,解脫者名寂靜純一無二。……
所以菩薩隨順佛意,展轉流布佛法,如大法雨之前,微渧先墮以淹息衆生之欲塵,以待佛法雨普滋。先開涅槃之門,扇解脫之風,俾導衆生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
除世熱惱,世間之法,煩躁惱亂衆生之心。菩薩先開涅槃門扇解脫風,以除其煩惱,俾能獲得佛法之清涼。
次降甚深十二因緣,十二因緣者,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過去煩惱名爲無明,過去業名爲行。現在世中,初始受胎名爲識。入胎五分四根未具,名爲名色。具足四根未名觸時,是名六入。未別苦樂是名爲觸。染習一愛,是名爲受。習近五欲,是名爲愛。內外貪求,是名爲取。爲內外事,起身口意業是名爲有。現在世「識」名未來世「生」。現在世「名色六入觸受」,名未來世「老病死」。
所以無明、行二支,是過去世因。識、名色、六入、觸、受等五支是現在世果。由過去世之惑業,而有現在世之苦果。愛。取、有叁支是現在世因,生、老死二支是未來世果。由現在世惑業,而受未來世苦果。
佛于《大般涅槃經》說,十二因緣名爲佛性,其義甚深。觀十二因緣智慧即名中道,即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種子。並說觀十二因緣智有四種,一者下,二者中,叁者上,四者上上。下智觀者,不見佛性,以不見故,得聲聞道。中智觀者,不見佛性,以不見故,得緣覺道。上智觀者,見佛性不了了,以不了了故,住十住地。上上智觀者,見佛性了了,以了了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所以今經雲,次降甚深十二因緣,用灑無明老病死等猛盛熾然苦聚日光。熾然者,生死也。苦聚日光,是形容衆生生死之苦報,猶烈日之蒸炙一般。所以菩薩先降微渧而隨順說法,示開涅槃門扇解脫風也。繼降十二因緣法雨,灑滅無明老病死等惑業苦也。
爾乃洪注無上大乘以下,是言終于法雨霈施,宣大乘法,令諸衆生善根滋培,布善種子遍功德田,普令一切衆生發菩提心。
智慧者般若也,方便者漚和也。智慧日積月累而增長,方便因時節因緣而成就。所謂智慧菩薩母,方便以爲父,叁世諸導師,皆從此法出也。
扶是繁茂的樣子。終于大乘事業,繁茂而興隆。令諸衆生疾成無上菩提,常住于快樂微妙真實的境界。
如是菩薩,以無量大悲救拔苦惱衆生。是諸苦惱衆生真正的善友,是諸衆生良佑福田。縱然衆生不祈請,菩薩亦自動爲其導師。令諸衆生獲得解脫涅槃,是諸衆生安隱無煩惱快樂之處。是諸衆生救護之處,爲諸衆生作大依止處。
是諸菩薩,在在處處能爲衆生作大導師。能爲生盲者作眼目。盲者有盲與生盲之不同,盲是先有目而後失明之謂。生盲者,是出生即無目也。菩薩爲生盲者,而作眼目,以除其苦也。
割鼻曰劓,此雲劓者,即指無鼻者言。菩薩能爲聾劓啞者作耳鼻舌,除其苦也。乃至諸根毀壞缺損者,均能令彼具足。
顛狂荒亂者,是指邪見熾盛失其正念。或者因病失其正念者,菩薩均能令其獲得正念。
如是菩薩是船師大船師。所謂船師者,商人出海尋寶,必須要有船師爲其良導,否則便有迷航的危險。菩薩導諸衆生出苦得樂,猶如船師一樣。運載衆生渡生死河,而登涅槃彼岸。
醫王大醫王。佛是大醫王。雲何爲大醫王?佛以四事稱爲大醫王。雲何四事?一、佛如實知衆生病苦。二、佛知衆生病之原因。叁、佛知衆生病之對治,因病而授藥。四、佛知衆生病已愈。以知衆生病苦,于是令衆生知苦。以知衆生病因,于是令衆生斷集。以知衆生病之對治因病授藥,于是令衆生修道。以知衆生病之愈,于是令衆生證滅。佛以此四事,故稱大醫王。
所以是等菩薩,能分別病相,曉了藥性,隨病授藥令衆生樂服。
所謂調禦,是以喻立說,猶象馬之調禦師也。以調禦功德,能令剛強難調衆生,離諸放逸,歸向佛道。所以說猶如象馬師,能調、無不調。
師子是百獸之王,能伏衆獸。菩薩亦複如是,能降伏一切邪外,而不爲一切邪外所沮壞。
遊戲菩薩諸波羅蜜,遊戲有無礙意。言是等菩薩,于諸波羅蜜,均能無礙也。諸波羅蜜即六波羅蜜也,即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禅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華嚴說十波羅蜜,即于六波羅蜜外加方便波羅蜜、願波羅蜜、力波羅蜜、智波羅蜜。菩薩于是諸波羅蜜,均能遊戲無礙。
于如來地堅固不動。于無上佛地,均能堅固不動,不退不失。
安住願力者,均能安住于大悲願力,不爲外境破壞。廣淨佛國土,菩薩自不爲粗業,亦教衆生不爲粗業,是謂淨佛國土。
何謂菩薩粗業?起貪瞋癡是菩薩粗業,墮二乘地是菩薩粗業,取著于相是菩薩粗業。菩薩于佛土內,自不起貪瞋癡,亦教他不起貪瞋癡,是淨佛國土。自不墮二乘地,亦教他不墮二乘地,是淨佛國土。自不取著于相,亦教他不取著于相,是淨佛國土。
如是等菩薩,不久當得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些菩薩摩诃薩,皆有如是不思議功德。
「其比丘。名曰大智舍利弗。神通目揵連。慧命須菩提。摩诃迦旃延。彌多羅尼子。富樓那。阿若憍陳如等。天眼阿那律。持律憂波離。侍者阿難。佛子羅雲。憂波難陀。離婆多。劫賓那。薄拘羅。阿周陀。莎伽陀。頭陀大迦葉。憂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如是等比丘萬二千人。皆阿羅漢盡諸結漏無複縛著。真正解脫。」
以上贊畢諸大菩薩,今複稱諸大比丘僧。
阿羅漢者,斷盡見思,空人我執。緣外求空,以空爲真,出叁界證清淨無際,得無漏偏真智,入有余涅槃。灰身滅智後,入無余涅槃,名阿羅漢。
盡諸結漏,結是煩惱總稱。是等阿羅漢,均已盡見思煩惱。所謂漏者,凡生叁界之內,皆謂之漏。無複縛著,一切煩惱纏名縛。凡夫具足諸煩惱名曰具縛。今此阿羅漢無複煩惱纏縛,一心清淨,于一切世法,亦無染著,真正獲得解脫。
「爾時大莊嚴菩薩摩诃薩遍觀衆坐各定意已。與衆中八萬菩薩摩诃薩俱。從坐而起來詣佛所。頭面禮足繞百千匝。燒散天華天香天衣天璎珞天無價寶。從于空中旋轉來下。四面雲集而獻于佛。天廚天缽器。天百味充滿盈溢。見色聞香自然飽足。天幢天幡天幰蓋天妙樂具。處處安置作天伎樂。娛樂于佛。即前跪合掌。一心俱共同聲。說偈贊言。」
此經由大莊嚴菩薩發起請問,大莊嚴菩薩普觀大衆,見大衆均已一心恭敬,于是與八萬菩薩摩诃薩,從座而起,恭敬問佛。請法之先,先作供養。
所供養天百味之天廚妙供,令人見色聞香,不待食用即得飽滿。幰者,車幔也。
跪亦作胡跪互跪,一膝支身曰互跪,雙膝落地曰長跪。
一心者,清淨一心,專致一念也。偈者偈頌也,四句爲一偈。十二部經說偈頌有二種,即伽陀和祇夜。伽陀譯曰孤起頌,用以贊佛功德,不重頌長行文。祇夜譯爲重頌,用以重頌長行。此處偈頌,屬于伽陀。
「大哉大悟大聖主 無垢無染無所著
天人象馬調禦師 道風德香熏一切
智恬情怕慮凝靜 意滅識亡心亦寂
永斷夢妄思想念 無複諸大陰界入」
大哉大悟大聖主者,稱贊于佛也。身心清淨無有染著,故曰無垢無染無所著。佛親證心性虛寂,清淨無極,故名無所著等正覺。
天人象馬調禦師,佛者天人之師。因爲余道衆生聞法得生天人,天道人道衆生聞法,可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稱佛爲天人師。
佛道猶如春風化雨,普蘇一切,佛德馨香,普熏一切,故曰道風德香熏一切。
佛智慧明澈恬靜,而情複淡泊,志慮凝靜。
意滅識亡心亦寂,第八識曰心,第七識曰意,第六識曰識。第七識、第六識唯有生滅,而第八阿賴耶識,亦生亦滅,亦不生滅。何以亦生亦滅?因爲阿賴耶識是生滅與不生不滅合故。何以亦不生滅?因爲阿賴耶即如來藏故。如來藏者,唯不生不滅也。佛已徹證清淨法身,故心意識俱已虛寂。
永斷夢幻虛妄的思、想、念,于一切法無所著也。願求曰思,取相曰想,追憶曰念。佛成等正覺,于一切法無所著,故于一切法無有願求取相追憶也。
無複諸大陰界入。諸大是地水火風四大,陰是色受想行識五陰,界是十八界,入是十二入。這一切都是如幻性空的…
《無量義經略解 德行品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