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无量义经略解 德行品第一▪P2

  ..续本文上一页种,即法陀罗尼、义陀罗尼、忍陀罗尼、咒陀罗尼。

  

  无碍辩才亦有四种,即法无碍辩、义无碍辩、辞无碍辩、乐说无碍辩。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菩提心中摄无量法义,名义无碍辩智。一切无量诸法,悉入菩提心,是名法无碍辩智。实无文字,而说文字,是名辞无碍辩智。不可说法,说不断绝,是名乐说无碍辩智。

  

  微渧先堕,是说请佛雨大法雨之前,而菩萨先随顺说法。如大雨之前,必先降微渧也,故曰微渧先堕。

  

  开涅槃门扇解脱风。无生无灭名曰涅槃,离苦得乐名曰涅槃,得安隐处名曰涅槃,离惑业苦息诸尘劳名曰涅槃。故《大般涅槃经》略云,云何涅槃,善男子,如人饥饿,得少饭食,名为安乐,如是安乐亦名涅槃……。

  

  所谓解脱者,远离一切系缚也。故涅槃者,即是解脱。解脱者是无为法,无为法者不生不灭,不老不死,不破不坏,非有为法。所谓有为法者,是有生住异灭相也。解脱者不生不灭,故非有为法。如是之法,名曰如来入大涅槃,故涅槃者,即解脱也。

  

  《大般涅槃经》有云,无疾病即真解脱,无死者即是甘露,是甘露者即真解脱。解脱者名无动法,解脱者名不可取,解脱者名一味,解脱者名清净,解脱者即是平等,解脱者名无异处,解脱者名到彼岸,解脱者除诸烦恼,解脱者名灭诸爱不杂淫欲,解脱者离我我所,解脱者无所畏,解脱者伏诸放逸,解脱者名寂静纯一无二。……

  

  所以菩萨随顺佛意,展转流布佛法,如大法雨之前,微渧先堕以淹息众生之欲尘,以待佛法雨普滋。先开涅槃之门,扇解脱之风,俾导众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

  

  除世热恼,世间之法,烦躁恼乱众生之心。菩萨先开涅槃门扇解脱风,以除其烦恼,俾能获得佛法之清凉。

  

  次降甚深十二因缘,十二因缘者,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过去烦恼名为无明,过去业名为行。现在世中,初始受胎名为识。入胎五分四根未具,名为名色。具足四根未名触时,是名六入。未别苦乐是名为触。染习一爱,是名为受。习近五欲,是名为爱。内外贪求,是名为取。为内外事,起身口意业是名为有。现在世「识」名未来世「生」。现在世「名色六入触受」,名未来世「老病死」。

  

  所以无明、行二支,是过去世因。识、名色、六入、触、受等五支是现在世果。由过去世之惑业,而有现在世之苦果。爱。取、有三支是现在世因,生、老死二支是未来世果。由现在世惑业,而受未来世苦果。

  

  佛于《大般涅槃经》说,十二因缘名为佛性,其义甚深。观十二因缘智慧即名中道,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种子。并说观十二因缘智有四种,一者下,二者中,三者上,四者上上。下智观者,不见佛性,以不见故,得声闻道。中智观者,不见佛性,以不见故,得缘觉道。上智观者,见佛性不了了,以不了了故,住十住地。上上智观者,见佛性了了,以了了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以今经云,次降甚深十二因缘,用洒无明老病死等猛盛炽然苦聚日光。炽然者,生死也。苦聚日光,是形容众生生死之苦报,犹烈日之蒸炙一般。所以菩萨先降微渧而随顺说法,示开涅槃门扇解脱风也。继降十二因缘法雨,洒灭无明老病死等惑业苦也。

  

  尔乃洪注无上大乘以下,是言终于法雨霈施,宣大乘法,令诸众生善根滋培,布善种子遍功德田,普令一切众生发菩提心。

  

  智慧者般若也,方便者沤和也。智慧日积月累而增长,方便因时节因缘而成就。所谓智慧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三世诸导师,皆从此法出也。

  

  扶是繁茂的样子。终于大乘事业,繁茂而兴隆。令诸众生疾成无上菩提,常住于快乐微妙真实的境界。

  

  如是菩萨,以无量大悲救拔苦恼众生。是诸苦恼众生真正的善友,是诸众生良佑福田。纵然众生不祈请,菩萨亦自动为其导师。令诸众生获得解脱涅槃,是诸众生安隐无烦恼快乐之处。是诸众生救护之处,为诸众生作大依止处。

  

  是诸菩萨,在在处处能为众生作大导师。能为生盲者作眼目。盲者有盲与生盲之不同,盲是先有目而后失明之谓。生盲者,是出生即无目也。菩萨为生盲者,而作眼目,以除其苦也。

  

  割鼻曰劓,此云劓者,即指无鼻者言。菩萨能为聋劓哑者作耳鼻舌,除其苦也。乃至诸根毁坏缺损者,均能令彼具足。

  

  颠狂荒乱者,是指邪见炽盛失其正念。或者因病失其正念者,菩萨均能令其获得正念。

  

  如是菩萨是船师大船师。所谓船师者,商人出海寻宝,必须要有船师为其良导,否则便有迷航的危险。菩萨导诸众生出苦得乐,犹如船师一样。运载众生渡生死河,而登涅槃彼岸。

  

  医王大医王。佛是大医王。云何为大医王?佛以四事称为大医王。云何四事?一、佛如实知众生病苦。二、佛知众生病之原因。三、佛知众生病之对治,因病而授药。四、佛知众生病已愈。以知众生病苦,于是令众生知苦。以知众生病因,于是令众生断集。以知众生病之对治因病授药,于是令众生修道。以知众生病之愈,于是令众生证灭。佛以此四事,故称大医王。

  

  所以是等菩萨,能分别病相,晓了药性,随病授药令众生乐服。

  

  所谓调御,是以喻立说,犹象马之调御师也。以调御功德,能令刚强难调众生,离诸放逸,归向佛道。所以说犹如象马师,能调、无不调。

  

  师子是百兽之王,能伏众兽。菩萨亦复如是,能降伏一切邪外,而不为一切邪外所沮坏。

  

  游戏菩萨诸波罗蜜,游戏有无碍意。言是等菩萨,于诸波罗蜜,均能无碍也。诸波罗蜜即六波罗蜜也,即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华严说十波罗蜜,即于六波罗蜜外加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智波罗蜜。菩萨于是诸波罗蜜,均能游戏无碍。

  

  于如来地坚固不动。于无上佛地,均能坚固不动,不退不失。

  

  安住愿力者,均能安住于大悲愿力,不为外境破坏。广净佛国土,菩萨自不为粗业,亦教众生不为粗业,是谓净佛国土。

  

  何谓菩萨粗业?起贪瞋痴是菩萨粗业,堕二乘地是菩萨粗业,取着于相是菩萨粗业。菩萨于佛土内,自不起贪瞋痴,亦教他不起贪瞋痴,是净佛国土。自不堕二乘地,亦教他不堕二乘地,是净佛国土。自不取着于相,亦教他不取着于相,是净佛国土。

  

  如是等菩萨,不久当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些菩萨摩诃萨,皆有如是不思议功德。

  

  「其比丘。名曰大智舍利弗。神通目揵连。慧命须菩提。摩诃迦旃延。弥多罗尼子。富楼那。阿若憍陈如等。天眼阿那律。持律忧波离。侍者阿难。佛子罗云。忧波难陀。离婆多。劫宾那。薄拘罗。阿周陀。莎伽陀。头陀大迦叶。忧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如是等比丘万二千人。皆阿罗汉尽诸结漏无复缚着。真正解脱。」

  

  以上赞毕诸大菩萨,今复称诸大比丘僧。

  

  阿罗汉者,断尽见思,空人我执。缘外求空,以空为真,出三界证清净无际,得无漏偏真智,入有余涅槃。灰身灭智后,入无余涅槃,名阿罗汉。

  

  尽诸结漏,结是烦恼总称。是等阿罗汉,均已尽见思烦恼。所谓漏者,凡生三界之内,皆谓之漏。无复缚着,一切烦恼缠名缚。凡夫具足诸烦恼名曰具缚。今此阿罗汉无复烦恼缠缚,一心清净,于一切世法,亦无染着,真正获得解脱。

  

  「尔时大庄严菩萨摩诃萨遍观众坐各定意已。与众中八万菩萨摩诃萨俱。从坐而起来诣佛所。头面礼足繞百千匝。烧散天华天香天衣天璎珞天无价宝。从于空中旋转来下。四面云集而献于佛。天厨天钵器。天百味充满盈溢。见色闻香自然饱足。天幢天幡天幰盖天妙乐具。处处安置作天伎乐。娱乐于佛。即前跪合掌。一心俱共同声。说偈赞言。」

  

  此经由大庄严菩萨发起请问,大庄严菩萨普观大众,见大众均已一心恭敬,于是与八万菩萨摩诃萨,从座而起,恭敬问佛。请法之先,先作供养。

  

  所供养天百味之天厨妙供,令人见色闻香,不待食用即得饱满。幰者,车幔也。

  

  跪亦作胡跪互跪,一膝支身曰互跪,双膝落地曰长跪。

  

  一心者,清净一心,专致一念也。偈者偈颂也,四句为一偈。十二部经说偈颂有二种,即伽陀和祇夜。伽陀译曰孤起颂,用以赞佛功德,不重颂长行文。祇夜译为重颂,用以重颂长行。此处偈颂,属于伽陀。

  

  「大哉大悟大圣主  无垢无染无所着

  

  天人象马调御师  道风德香熏一切

  

  智恬情怕虑凝静  意灭识亡心亦寂

  

  永断梦妄思想念  无复诸大阴界入」

  

  大哉大悟大圣主者,称赞于佛也。身心清净无有染着,故曰无垢无染无所着。佛亲证心性虚寂,清净无极,故名无所着等正觉。

  

  天人象马调御师,佛者天人之师。因为余道众生闻法得生天人,天道人道众生闻法,可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称佛为天人师。

  

  佛道犹如春风化雨,普苏一切,佛德馨香,普熏一切,故曰道风德香熏一切。

  

  佛智慧明澈恬静,而情复淡泊,志虑凝静。

  

  意灭识亡心亦寂,第八识曰心,第七识曰意,第六识曰识。第七识、第六识唯有生灭,而第八阿赖耶识,亦生亦灭,亦不生灭。何以亦生亦灭?因为阿赖耶识是生灭与不生不灭合故。何以亦不生灭?因为阿赖耶即如来藏故。如来藏者,唯不生不灭也。佛已彻证清净法身,故心意识俱已虚寂。

  

  永断梦幻虚妄的思、想、念,于一切法无所着也。愿求曰思,取相曰想,追忆曰念。佛成等正觉,于一切法无所着,故于一切法无有愿求取相追忆也。

  

  无复诸大阴界入。诸大是地水火风四大,阴是色受想行识五阴,界是十八界,入是十二入。这一切都是如幻性空的…

《无量义经略解 德行品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