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如经云,四大苦空,五阴无我。佛证大觉,悉已如实而知,故无诸大阴界入。
「其身非有亦非无 非因非缘非自他
非方非圆非短长 非出非没非生灭
非造非起非为作 非坐非卧非行住
非动非转非闲静 非进非退非安危
非是非非非得失 非彼非此非去来
非青非黄非赤白 非红非紫种种色」
此三偈赞佛法身,诸佛法身清净不可思议,等同虚空,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相非无相,非名非无名,常住而不有,空寂而不无。言其有却是无踪无迹,论其无却是横遍竖穷。
所以偈颂赞曰,其身非有亦非无。因与缘是为生相,自他者和合也。总之,因缘与和合悉为生相,佛法身无生无灭,故非因非缘非自他。
非方非圆非短长,言法身无相也。
佛法身无为,故非出非没非生灭。有为法始具出没生灭等相也。
佛身语意至极清净,无造业故,故曰非造非起非为作。
非坐非卧非行住,言佛法身离一切相也。经云,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所以非动非转非闲静,非进非退非安危,亦是一样的道理。
非是非非非得失,非彼非此非去来,非青非黄非赤白,非红非紫种种色。言佛法身清净也,无相也。
「戒定慧解知见生 三明六通道品发
慈悲十力无畏起 众生善业因缘出」
此言佛之法身从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而生,所谓五分法身是也。
三明者,在佛曰三达,在阿罗汉曰三明。不过此处之三明,乃用以赞佛也。所谓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谓之三明。《大集法门经》说,三明者宿命智明、众生生灭智明、漏尽智明。实是名异而义同也。
六通者,六种神通也。三乘圣者亦得,然唯佛究竟。六种神通者,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所以三明者,实即六通中之漏尽、宿命、天眼三通也。天眼通于未来无碍,宿命通于过去无碍,漏尽通于现在无碍。
道品发是言由三十七道品所发也。三十七道品者,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三十七道品是众药和合,能疗一切众生病。无论大乘小乘,皆修三十七道品。二乘人修三十七道品,可证有余涅槃。菩萨修三十七道品,可证无上菩提。
三十七道品以十法为根本,何等为十?即信、戒、思惟、精进、念、定、慧、除、喜、舍等。
所谓信者,信根信力也。
所谓戒者,正语正业正命也。
所谓精进者,四正勤、精进根、精进力、精进觉支、正精进。
念者,念根、念力、念觉支、正念。
定者,四如意足、定根、定力、定觉支、正定。
慧者,四念处、慧根、慧力、择法觉支、正见。
若诸法念,随顺智慧缘中止住,是时名为四念处。若能破邪法,而于正道中行,是名四正勤。若能摄心,安隐于缘中,则名四如意足。若软智心得故,名五根。若利智心得故,名五力。于修道用故,名七觉支。于见道用故,名八正道。
所以八正道是见道所修。质实而言,一切圣者所通行也。七觉支是修道位所修者,而念处、正勤、如意足、五根、五力,此五者皆方便道耳。若以修行次第排列,应为八正七觉。今按七觉八正排列,系循数字而说也。非是修行次第也。
自念处起以至五力,可谓世间法。七觉支八正道,始为出世间法。道品略说如此。今赞佛证无上菩提,皆由道品而发也。
慈悲者,略言四无量心也。四无量心者,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此四者,皆为度生而发。
十力者,是佛之十力。佛具有十种智力:一、知处非处智力。二、知三世业报智力。三、知诸禅解脱三昧力。四、知他众生诸根上下相如实知。五、知他众生种种欲。六、知世间种种无数性。七、知一切道至处相。八、知种种宿命共相共因缘,一世二世乃至百千世劫。九、知天眼无碍智力,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无碍。十、佛诸漏尽故,无漏心解脱,无漏智慧解脱,现在法中,自识知我生已尽,持戒已作,后有尽,如实知。
是为略说佛之十力功德,《大智度论》二十四有广说。
无畏者,四无畏也。化他之心不怯,名无畏。佛之四无畏智者,一、一切智无畏。二、漏尽无畏。三、说障道法无畏。四、说尽苦道无畏。
众生善业因缘出。佛之出现于世,及住世之久暂,皆由众生善业因缘所感。昔须扇多佛,因众生善业因缘不具,无人请佛说法,故彼佛朝成道而暮取灭。释迦如来出现于浊恶之世,故寿促八十。弥勒寿八万,弥陀住世无量寿,皆众生善业因缘之所感也。
「示为丈六紫金晖 方整照曜甚明彻
毫相月旋项日光 旋发绀青顶肉髻
净眼明照上下眴 眉绀舒方口颊
唇舌赤好若丹果 白齿四十犹珂雪
额广鼻修面门开 胸表卍字师子臆
手足柔软具千辐 腋掌合缦内外握
臂修肘长指直纤 皮肤细软毛右旋
踝膝不现阴马藏 细筋锁骨鹿膊肠
表里映彻净无垢 净水莫染不受尘
如是等相三十二 八十种好似可见」
以上颂偈,赞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十二大人相,转轮圣王亦有,不过粗而不显。三十二相者:一、足安平相,二、千辐轮相,三、手指纤长相,四、手足柔软相,五、手足缦网相,六、足根满足相,七、足趺高好相,八、如鹿王相,九、手过膝相,十、马阴藏相,十一、身纵广相,十二、毛孔生青色相,十三、身毛上靡相,十四、身金色相,十五、常光一丈相,十六、皮肤细滑相,十七、七处平满相,十八、两腋满相,十九、身如狮子相,二十、身端直相,二十一、肩圆满相,二十二、四十齿相,二十三、齿白齐密相,二十四、四牙白净相,二十五、颊车如狮子相,二十六、津液得上味相,二十七、广长舌相,二十八、梵音深远相,二十九、眼色如绀青相,三十、眼睫如牛王相,三十一、眉间白毫相,三十二、顶成肉髻相。
今经所说,次序略有不同。一、毫相月旋,二、项日光,三、旋发绀青,四、顶肉髻,五、净眼明照,六、上下眴,七、眉绀绀舒,八、方口颊,九、唇,十、舌赤好若丹果,十一、白齿,十二、四十齿如珂雪,十三、额广,十四、鼻修,十五、面门开,十六、胸表卍字,十七、师子臆,十八、手足柔软,十九、具千辐轮相,二十、腋,二十一、掌合缦,二十二、内外握,二十三、臂修,二十四、肘长,二十五、指直纤,二十六、皮肤细软,二十七、毛右旋,二十八、踝膝不现,二十九、马阴藏,三十、细筋,三十一、锁骨,三十二、鹿膊肠。
八十种好者,是详细分别三十二相也。云何八十种好?一、无见顶相,二、鼻高不现孔,三、眉如初月,四、耳轮垂埵,五、身坚实如那罗延,六、骨际如钩锁,七、身一时回旋如象王,八、行时足去地四寸而现印文,九、爪如赤铜色薄而润泽,十、膝骨坚而圆好,十一、身清洁,十二、身柔软,十三、身不曲,十四、指圆而纤细,十五、指纹藏覆,十六、脉深不现,十七、踝不现,十八、身润泽,十九、身自持不逶迤,二十、身满足,二十一、容仪备足,二十二、容仪满足,二十三、住处安无能动者,二十四、威震一切,二十五、一切众生见之而乐,二十六、面不长大,二十七、正容貌而色不挠,二十八、面具满足,二十九、唇如频婆果色,三十、言音深远,三十一、脐深而圆好,三十二、毛右旋,三十三、手足满足,三十四、手足如意,三十五、手纹明直,三十六、手纹长,三十七、手纹不断,三十八、一切恶心之众生见者和悦,三十九、面广而殊好,四十、面如净满月,四十一、随众生意和悦与语,四十二、自毛孔出香气,四十三、自口出无上香,四十四、仪容如狮子,四十五、进止如象王,四十六、行相如鹅王,四十七、头如摩陀那果,四十八、一切声分具足,四十九、四牙白利,五十、舌色赤,五十一、舌薄,五十二、毛红色,五十三、毛软净,五十四、目广长,五十五、孔门之相具,五十六、手足赤白如莲华之色,五十七、脐不出,五十八、腹不现,五十九、细腹,六十、身不倾动,六十一、身持重,六十二、身大,六十三、身长,六十四、手足软净滑泽,六十五、四周光长一丈,六十六、光照身而行,六十七、等视众生,六十八、不轻众生,六十九、随众生之音声不增不减,七十、说法不着,七十一、随众生之语言而说法,七十二、发音应众声,七十三、次第以因缘说法,七十四、一切众生观相不能尽,七十五、观不厌足,七十六、发长好,七十七、发不乱,七十八、发旋好,七十九、发色如青珠,八十、手足为有德之相。
「而实无相非相色 一切有相眼对绝
无相之相有相身 众生身相相亦然」
实无相非相色者,言佛法身。称其相好者,言报身也。佛之报身,色具无量相,相具无量好也。今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者,随众生心量略说耳。
佛之化身,随众生根机,现有胜有劣。根熟众生,于佛化身得见相好,根劣众生则不见相好。相好之有无,非关佛身,皆以众生之根机有见不见耳。同于一法会中,大菩萨有见无量由旬高大佛身,圣弟子有见丈六金身相好圆满,凡愚之人,仅见一老比丘而已。
同一会众,有见佛身金色,有见佛身银色,有见佛身琉璃色,佛以一身,令众生各见不同。故佛身是一,机见差别也。
所谓诸佛法身无相,非是于相以外,另有无相身也。而是相即无相,以法身清净故,平等故,不二故,无分别故,不可得故,相即无相、无相即相故。所以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若人于报化身外另求法身,此人便是着相。…
《无量义经略解 德行品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