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量義經略解 德行品第一▪P3

  ..續本文上一頁,如經雲,四大苦空,五陰無我。佛證大覺,悉已如實而知,故無諸大陰界入。

  

  「其身非有亦非無  非因非緣非自他

  

  非方非圓非短長  非出非沒非生滅

  

  非造非起非爲作  非坐非臥非行住

  

  非動非轉非閑靜  非進非退非安危

  

  非是非非非得失  非彼非此非去來

  

  非青非黃非赤白  非紅非紫種種色」

  

  此叁偈贊佛法身,諸佛法身清淨不可思議,等同虛空,無生無滅,無去無來,非相非無相,非名非無名,常住而不有,空寂而不無。言其有卻是無蹤無迹,論其無卻是橫遍豎窮。

  

  所以偈頌贊曰,其身非有亦非無。因與緣是爲生相,自他者和合也。總之,因緣與和合悉爲生相,佛法身無生無滅,故非因非緣非自他。

  

  非方非圓非短長,言法身無相也。

  

  佛法身無爲,故非出非沒非生滅。有爲法始具出沒生滅等相也。

  

  佛身語意至極清淨,無造業故,故曰非造非起非爲作。

  

  非坐非臥非行住,言佛法身離一切相也。經雲,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所以非動非轉非閑靜,非進非退非安危,亦是一樣的道理。

  

  非是非非非得失,非彼非此非去來,非青非黃非赤白,非紅非紫種種色。言佛法身清淨也,無相也。

  

  「戒定慧解知見生  叁明六通道品發

  

  慈悲十力無畏起  衆生善業因緣出」

  

  此言佛之法身從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而生,所謂五分法身是也。

  

  叁明者,在佛曰叁達,在阿羅漢曰叁明。不過此處之叁明,乃用以贊佛也。所謂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謂之叁明。《大集法門經》說,叁明者宿命智明、衆生生滅智明、漏盡智明。實是名異而義同也。

  

  六通者,六種神通也。叁乘聖者亦得,然唯佛究竟。六種神通者,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所以叁明者,實即六通中之漏盡、宿命、天眼叁通也。天眼通于未來無礙,宿命通于過去無礙,漏盡通于現在無礙。

  

  道品發是言由叁十七道品所發也。叁十七道品者,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

  

  叁十七道品是衆藥和合,能療一切衆生病。無論大乘小乘,皆修叁十七道品。二乘人修叁十七道品,可證有余涅槃。菩薩修叁十七道品,可證無上菩提。

  

  叁十七道品以十法爲根本,何等爲十?即信、戒、思惟、精進、念、定、慧、除、喜、舍等。

  

  所謂信者,信根信力也。

  

  所謂戒者,正語正業正命也。

  

  所謂精進者,四正勤、精進根、精進力、精進覺支、正精進。

  

  念者,念根、念力、念覺支、正念。

  

  定者,四如意足、定根、定力、定覺支、正定。

  

  慧者,四念處、慧根、慧力、擇法覺支、正見。

  

  若諸法念,隨順智慧緣中止住,是時名爲四念處。若能破邪法,而于正道中行,是名四正勤。若能攝心,安隱于緣中,則名四如意足。若軟智心得故,名五根。若利智心得故,名五力。于修道用故,名七覺支。于見道用故,名八正道。

  

  所以八正道是見道所修。質實而言,一切聖者所通行也。七覺支是修道位所修者,而念處、正勤、如意足、五根、五力,此五者皆方便道耳。若以修行次第排列,應爲八正七覺。今按七覺八正排列,系循數字而說也。非是修行次第也。

  

  自念處起以至五力,可謂世間法。七覺支八正道,始爲出世間法。道品略說如此。今贊佛證無上菩提,皆由道品而發也。

  

  慈悲者,略言四無量心也。四無量心者,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舍無量心。此四者,皆爲度生而發。

  

  十力者,是佛之十力。佛具有十種智力:一、知處非處智力。二、知叁世業報智力。叁、知諸禅解脫叁昧力。四、知他衆生諸根上下相如實知。五、知他衆生種種欲。六、知世間種種無數性。七、知一切道至處相。八、知種種宿命共相共因緣,一世二世乃至百千世劫。九、知天眼無礙智力,以天眼見衆生生死及善惡業緣無礙。十、佛諸漏盡故,無漏心解脫,無漏智慧解脫,現在法中,自識知我生已盡,持戒已作,後有盡,如實知。

  

  是爲略說佛之十力功德,《大智度論》二十四有廣說。

  

  無畏者,四無畏也。化他之心不怯,名無畏。佛之四無畏智者,一、一切智無畏。二、漏盡無畏。叁、說障道法無畏。四、說盡苦道無畏。

  

  衆生善業因緣出。佛之出現于世,及住世之久暫,皆由衆生善業因緣所感。昔須扇多佛,因衆生善業因緣不具,無人請佛說法,故彼佛朝成道而暮取滅。釋迦如來出現于濁惡之世,故壽促八十。彌勒壽八萬,彌陀住世無量壽,皆衆生善業因緣之所感也。

  

  「示爲丈六紫金晖  方整照曜甚明徹

  

  毫相月旋項日光  旋發绀青頂肉髻

  

  淨眼明照上下眴  眉绀舒方口頰

  

  唇舌赤好若丹果  白齒四十猶珂雪

  

  額廣鼻修面門開  胸表卍字師子臆

  

  手足柔軟具千輻  腋掌合缦內外握

  

  臂修肘長指直纖  皮膚細軟毛右旋

  

  踝膝不現陰馬藏  細筋鎖骨鹿膊腸

  

  表裏映徹淨無垢  淨水莫染不受塵

  

  如是等相叁十二  八十種好似可見」

  

  以上頌偈,贊佛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叁十二大人相,轉輪聖王亦有,不過粗而不顯。叁十二相者:一、足安平相,二、千輻輪相,叁、手指纖長相,四、手足柔軟相,五、手足缦網相,六、足根滿足相,七、足趺高好相,八、如鹿王相,九、手過膝相,十、馬陰藏相,十一、身縱廣相,十二、毛孔生青色相,十叁、身毛上靡相,十四、身金色相,十五、常光一丈相,十六、皮膚細滑相,十七、七處平滿相,十八、兩腋滿相,十九、身如獅子相,二十、身端直相,二十一、肩圓滿相,二十二、四十齒相,二十叁、齒白齊密相,二十四、四牙白淨相,二十五、頰車如獅子相,二十六、津液得上味相,二十七、廣長舌相,二十八、梵音深遠相,二十九、眼色如绀青相,叁十、眼睫如牛王相,叁十一、眉間白毫相,叁十二、頂成肉髻相。

  

  今經所說,次序略有不同。一、毫相月旋,二、項日光,叁、旋發绀青,四、頂肉髻,五、淨眼明照,六、上下眴,七、眉绀绀舒,八、方口頰,九、唇,十、舌赤好若丹果,十一、白齒,十二、四十齒如珂雪,十叁、額廣,十四、鼻修,十五、面門開,十六、胸表卍字,十七、師子臆,十八、手足柔軟,十九、具千輻輪相,二十、腋,二十一、掌合缦,二十二、內外握,二十叁、臂修,二十四、肘長,二十五、指直纖,二十六、皮膚細軟,二十七、毛右旋,二十八、踝膝不現,二十九、馬陰藏,叁十、細筋,叁十一、鎖骨,叁十二、鹿膊腸。

  

  八十種好者,是詳細分別叁十二相也。雲何八十種好?一、無見頂相,二、鼻高不現孔,叁、眉如初月,四、耳輪垂埵,五、身堅實如那羅延,六、骨際如鈎鎖,七、身一時回旋如象王,八、行時足去地四寸而現印文,九、爪如赤銅色薄而潤澤,十、膝骨堅而圓好,十一、身清潔,十二、身柔軟,十叁、身不曲,十四、指圓而纖細,十五、指紋藏覆,十六、脈深不現,十七、踝不現,十八、身潤澤,十九、身自持不逶迤,二十、身滿足,二十一、容儀備足,二十二、容儀滿足,二十叁、住處安無能動者,二十四、威震一切,二十五、一切衆生見之而樂,二十六、面不長大,二十七、正容貌而色不撓,二十八、面具滿足,二十九、唇如頻婆果色,叁十、言音深遠,叁十一、臍深而圓好,叁十二、毛右旋,叁十叁、手足滿足,叁十四、手足如意,叁十五、手紋明直,叁十六、手紋長,叁十七、手紋不斷,叁十八、一切惡心之衆生見者和悅,叁十九、面廣而殊好,四十、面如淨滿月,四十一、隨衆生意和悅與語,四十二、自毛孔出香氣,四十叁、自口出無上香,四十四、儀容如獅子,四十五、進止如象王,四十六、行相如鵝王,四十七、頭如摩陀那果,四十八、一切聲分具足,四十九、四牙白利,五十、舌色赤,五十一、舌薄,五十二、毛紅色,五十叁、毛軟淨,五十四、目廣長,五十五、孔門之相具,五十六、手足赤白如蓮華之色,五十七、臍不出,五十八、腹不現,五十九、細腹,六十、身不傾動,六十一、身持重,六十二、身大,六十叁、身長,六十四、手足軟淨滑澤,六十五、四周光長一丈,六十六、光照身而行,六十七、等視衆生,六十八、不輕衆生,六十九、隨衆生之音聲不增不減,七十、說法不著,七十一、隨衆生之語言而說法,七十二、發音應衆聲,七十叁、次第以因緣說法,七十四、一切衆生觀相不能盡,七十五、觀不厭足,七十六、發長好,七十七、發不亂,七十八、發旋好,七十九、發色如青珠,八十、手足爲有德之相。

  

  「而實無相非相色  一切有相眼對絕

  

  無相之相有相身  衆生身相相亦然」

  

  實無相非相色者,言佛法身。稱其相好者,言報身也。佛之報身,色具無量相,相具無量好也。今言叁十二相八十種好者,隨衆生心量略說耳。

  

  佛之化身,隨衆生根機,現有勝有劣。根熟衆生,于佛化身得見相好,根劣衆生則不見相好。相好之有無,非關佛身,皆以衆生之根機有見不見耳。同于一法會中,大菩薩有見無量由旬高大佛身,聖弟子有見丈六金身相好圓滿,凡愚之人,僅見一老比丘而已。

  

  同一會衆,有見佛身金色,有見佛身銀色,有見佛身琉璃色,佛以一身,令衆生各見不同。故佛身是一,機見差別也。

  

  所謂諸佛法身無相,非是于相以外,另有無相身也。而是相即無相,以法身清淨故,平等故,不二故,無分別故,不可得故,相即無相、無相即相故。所以經雲,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若人于報化身外另求法身,此人便是著相。…

《無量義經略解 德行品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